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幸福感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2022-11-22田倩倩

山西青年 2022年18期
关键词:幸福感挫折心理学

田倩倩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

在日常教育中,大学生幸福感教育并未得到充分重视,这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水平日趋降低。对此,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需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知识对于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与培养作用,以保障学生可在积极心理学影响下强化自身认知,确定幸福感获取方式与渠道,从而自我提高幸福感,强化自身建设力度,提升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率与质量。

一、积极心理学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分析

积极心理学始源于1998年,由马丁· 塞利格曼提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而言,所谓幸福,实际上就是人类的自觉性行为与目的性行为之间的密切衔接,展现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是有关于人生现实意义与现实生活理想所需要的情绪情感感受。幸福是主客观之间的有机统一,以个体为载体却又依赖于社会,而幸福是同时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时候产生的心理感受,也是人类身心健康发展与人格富足状态。同时,幸福也象征着快乐与意义、创造与享受、个体与社会幸福、物质与精神生活幸福的有机统一。幸福不仅是人类积极体验的关键所在,也是人类生活的最高追求。积极心理学始终基于理解与解释幸福、主观幸福感,致力研究人类又是与美德等健康品质,引导并深层发掘人类积极性,以助于人类获取更多幸福感[1]。

二、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目前,幸福感缺失现象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生活学习目标与方向的匮乏,从而对于自身未来感到迷茫与困惑。而大学生幸福观念象征着当代年轻人的主流与方向,关系着国家发展进步和前途命运。所以,培养大学生幸福感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幸福感教育是推动大学生综合发展的需求

高校教育不仅要确保大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还要确保学生具备健康的研究态度、良好的精神品质与社会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其既要面对知识与技能日新月异的变化,又要处理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只有在学习与生活中更具创造性,正确了解幸福深层内涵,积极追求幸福感,才能够顺利迎接大学生活挑战与人生挑战,从而实现综合稳定发展。

(二)大学生幸福感教育是教育机制创新改革目标实现的需求

为培养可以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多样化且灵活多变的办学机制,实施创新培养观念,优化培养模式,改进教育质量评估与人才评价机制,构成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有些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偏低,主要是由于不理解幸福的含义,甚至漠视周围的幸福。大学生幸福感高低与就业择业、工作态度、人际关系等息息相关,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适度融入幸福感教育,促使学生在无形中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充分掌握获取幸福的能力,以实现心理素质提升,抗挫折能力强化[2]。

三、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一)幸福感教育不到位

人们对于幸福的感受不同、期望不同,且对于幸福获得的途径设想不同,所以大学生的幸福观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当前竞争社会局势下,一些大学生无法摆脱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观念的腐蚀,树立了错误的幸福观念。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其对于幸福的理解是歪曲的,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追求权势地位,崇尚享乐,认为及时行乐才是幸福的。鉴此,高校应开设幸福教育课程,强化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给予全新而积极的认识与体验,以确保其始终关注激情与活力,促使大学生时时关注自身潜质与幸福感提升,从而满足求知欲与全面发展需求。

(二)功利性观念过于严重

欲望越多则心灵承载的负累就越重,贪念越多则人便会在无意识下迷失方向,从而产生不幸福感。带着功利性与目的性学习生活,心会变得很累,最终导致无法实现预期目标。一些大学生由于功利性观念严重,具体表现在将拥有金钱与财富的数量作为衡量幸福不幸福、成功不成功的标准,并将金钱视为唯一且最高追求,有钱才会感受到幸福。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切实意识到依靠双手与智慧创造财富才是获得幸福的有效方式,这使得其压力较大且生活苦闷,从而幸福感下降。

(三)抗挫折能力相对偏低

抗挫折能力的大小与人经历过挫折的磨炼程度及心智成熟程度息息相关。不同人在相同情境下经受相同强度挫折会产生不同反应。有些人遇到小挫折便会导致主观世界混乱,沮丧且颓废。而有些人即使是遇到重大挫折,依旧意志坚定,积极进取。目前大多数独生子女在家深受呵护,机会很少经历不幸遭遇,也很少经历挫折磨炼,致使其应对挫折的勇气与毅力匮乏,挫折成熟能力较差,所以很容易遭受挫折与不幸的心理伤害,无法体会到周围的幸福。在进入社会之后,激烈且复杂的竞争和温室效应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其常常会表现出消极且悲观的态度,导致幸福感直接丧失。

(四)幸福获取能力严重匮乏

幸福主要来源于我们自己,而获取幸福也需要具备一定能力。幸福是一种人生态度与心态,需要自我找寻与发现。身处物质生活充裕与精神生活丰富的时代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并不缺少可以获取幸福感的物质与精神条件。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根本没有用心发现幸福,创造幸福,更没有切实把握幸福,他们缺少幸福感知能力与掌握能力。很少有大学生会明白这一道理,幸福和烦恼多数情况下是由人心决定的,在你以积极乐观心态看待事物时,就会很容易获得幸福和快乐,而当你以消极悲观心态看待事物时,反而会获得烦恼和悲伤。多数大学生缺少善于发现事物健康面与积极面的眼光,导致难以体会并珍惜生活给予的幸福感。

(五)积极人格养成明显不足

在幸福感影响要素中人格因素是预测幸福感最为稳定且有效的因素。积极人格因素主要由希望、乐观、快乐、勇敢、善良、幸福、感恩等特性构成,当代大学生在上述人格特征方面多少都有一定欠缺,这将会直接影响其有序的生活节奏,甚至会导致其生活态度发生扭曲,造成幸福感下降。

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都主张应试教育为主,注重升学率,以目的性教育方式开展教学,很多学生盯着功利性明确的个人目标,受竞争压力盲目追求,极易导致心理失常与人格缺失,很容易缺少乐观与快乐等积极人格因素。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多重保护与溺爱,忽略学生积极人格培养,致使很多学生难以切身意识到自身优势,无法客观看待自身不足,对于生活不够满意,很少产生幸福体验[3-4]。

四、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幸福感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基于感动教育树立幸福观

通过确定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大学生幸福感培养的作用与影响要素之后,根据实际情况,高校应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强化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实际应用,正向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基于学校所给予的正向影响作用,逐步提高自身幸福感,以发展眼光对学生一生形成积极性影响。

基于幸福感相关研究的情感快乐理论标准,在幸福感培养时添加一定的感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幸福。高校需积极采取多样化形式活动,以学生自我思考与探索正向影响学生思想,促使学生始终怀有感恩之心,避免学生在情绪情感内产生失落感,从而提高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感,进而形成健康且正确的幸福观念。同时,应把幸福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高度融合,而在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的时候,应帮助学生确定就业目标与方向,并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优势与兴趣爱好,从而准确且扎实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素质,以此在就业择业的时候可以有效提高自信心,进而提高幸福感。

(二)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教师在大学生幸福感教育过程中,需全方位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促使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实现有效提升。就关注社会与自然发展等层面,侧重于对学生平时的学习与生活状态进行全过程观察,促使学生适度转变不科学与不健康信念,引导学生逐步健全自身人格,拥有积极且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从而使得学生幸福感得以提升。

教师需在大学生幸福感教育过程中融入历史、哲学与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内容,以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此外还需就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开展多元化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学生可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切实丰富人生经验与情绪情感等等,从而提升幸福感,进而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三)全方位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面向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过程中缺乏幸福感认知能力与获取能力等问题,高校应致力于推广心理健康相关教育,以此为高效开展幸福感教育相关工作提供有力依据,进而推动学生实现综合发展。在全面宣传心理学相关知识时,可基于实际需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方式,促使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辨别心理健康与异常状态,避免在无形中出现心理问题,并且还需在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引导学生自我有效调节。

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并接受自己,准确且客观分析自身实际情况,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在学习生活中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避免学生由于无法实现预期目标产生心理落差,以获取健康和谐的幸福感[5]。

(四)构建完善的积极人格培养机制

积极心理学主张具备积极人格的人会更加易于获得帮助,得到他人接受,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充分发挥自身潜质与建设性力量,以此深层体验自身幸福感。高校应侧重于培养并完善大学生乐观、诚实、真诚、勇敢等积极人格品质。就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认为最为关键的积极人格是自信,强化自信情感体验,提高自我感知意识,是切实有效获得幸福感的基础条件。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匮乏现象,所以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幸福感教育过程中应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以自身努力获得成功与自信。

(五)建立健全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构建健全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不仅需优化活动设施设备,又要创新活动软件条件。校园文化活动硬件条件主要为符合学生幸福感提高的活动需求的设施设备、场地、指导教师,高校就实际需求与申请适度完善活动硬件,提高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校园文化活动软件条件主要为参与积极氛围、展示平台等等,高校可基于大力发展活动软件,创新活动文化内涵。同时高校应构建健康且合理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全方位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和人文情怀,以开放性与鉴赏性眼光对待自己或者他人的优势、潜质、能力。基于实时参与丰富且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拓展大学生视野,充实日常学习生活,强化生活学习兴趣与热情,以此获得更充足的幸福感[6]。

总之,在大学生教育中,需适度强化幸福感教育,发挥政府责任与学校责任,促使大学生学会提高自身幸福感。通过促使幸福感教育进入课堂,实现在我国普遍范围之内的幸福感教育,使得大学生充分深入了解并掌握幸福的方式,避免产生不良消极情绪。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和谐目标,还要督促学生学会快乐学习,辅助学生自主战胜消极,体会真正的幸福感,感悟周围的幸福感,唤醒自身发现和追求幸福的能力。

猜你喜欢

幸福感挫折心理学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没有用”的心理学
Holism in Education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挫折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跟踪导练(二)5
终身不遇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