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学风构建的新路径研究

2022-11-22赵宇星

山西青年 2022年18期
关键词:学风大学生学校

赵宇星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学风是一种氛围,包含两方面内涵:求学之风和治学之风”。[1]前者的主体在学生,后者的主体则在于学校方方面面的管理者以及与此相配套的上层建筑。一所好的大学必然需要有好的学风建设,优良的学风对于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如此,一所学校的优良学风对学校发展改革、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把学风建设这一渐进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人格素养,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并研究当前学风建设的实然状况,分析其背后的必然因素并找到大学生学风构建的应然途径。

一、问题:高校学风建设研究的逻辑起点

问题也即“实然”通常可理解为“事实如此”,也即进入主体范围的一切目的性活动。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实然状态可以从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着手:以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3300名大学生作为数据进行网络调查问卷,参与调查者共计3280人,有45%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学风优良,42%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学风较好,13%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学风一般,这些受访者从不同层面进行了学风建设的问题回答。调查结果显示,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风整体偏好,但仍有不足,且学生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无方向,课后学习时间短,还有一些学生在短视频或一些娱乐设备上投入较多,对未来就业方向缺乏合理规划;学校考风考纪监管、“第二课堂”等校园学习文化建设薄弱、课程设置以及教师考评有待完善;教师师德师风引领作用没有发挥充分,部分教师在讲授知识内容方面枯燥乏味;社会上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冲突甚至误导着学生,种种原因使得大学生学习的风气呈现一种松散的状态。这些现实因素都将成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高校能否建设健康、可持续的学风是关键,同时调查问卷中显现的一些问题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原因:高校学风建设研究的现实因素

从本质上讲,大学生学风建设关系着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能否高质量地实现。“现如今,‘立德’的另一层含义为立时代之德,既是指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又是指时代的共同道德。正确认识时代之德这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目标、社会愿景、个人美德的三者统一,是对教育要求人才的属性规定”[2]。另外,学风建设能否有效落实关系着高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从以下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

(一)学生:缺乏求知欲,自控能力欠缺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随着进入大学而得以释放,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会让一部分学生群体过于放松,缺乏坚持学习的目标与动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的当下,上大学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不少学生从基础教育开始就被家长“一站式”安排,以至于进入大学后对大学生活的未来规划感到困惑,甚至不清楚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缺乏自控能力也让一部分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躺平”“及时行乐”不仅成为这类学生的口头禅,更成为现实生活中的践行者。还有部分群体考前“临时抱佛脚”,考后“60分万岁”。问卷调查中显示,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5%的大一学生在课后用于网游、手游、视听娱乐、社团的时间平均每天在6小时,还有超过30%的大二学生在兼职工作的投入上甚至影响到正常学业的进行;对于所学课程,30%的大二学生在做学问的时候表示自身缺乏求知的精神,缺乏问题意识,老师们安排的作业很难去做出创新研究;60%的大一、大二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再无延伸学习的习惯。生活与学业中的散漫态度直接影响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二)学校:学风建设不足,教师教学改革成效迟缓

电子问卷中,49%的大二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单一,阅览室、电子图书馆里面的书籍陈旧,学院里缺乏综合性质的文化氛围,人文性学术讲座开展的频率较低,思政类讲座每一学期甚至不超过三次;部分开设的课程内容设置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课程考核单一且主要以记忆性考点为主,选修课考核甚至只需学生抄写一篇论文就能期末“过关”,并且不少老师对学风考纪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对学校图书馆作出调研时发现,45%的大三、大四学生选择这一类资源作为学习资料参考,而且多数为其写论文而借用,人文类书籍鲜有人阅读,每年在考研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图书馆里的自习室利用率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教师群体中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手段过分依赖多媒体,部分群体师德师风出现滑坡,“重讲授,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考前划重点现象严重;部分理科教师过多的重视实验或课题,基本的学术道德与素养不足,种种原因都在影响着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太原科技大学为例,大二学生必修与选修课相加可以达到8门,大三学生每一学期则达到了9门,这也就意味着学生除去周末时间外每天少则上两节,多则上四节,上完一整天课程之后学生普遍精力不足,晚上去自习室的时间以及人数也随之减少而且当前大学教学理念多数只“提供教学”,在管理过程中,学生家长与学校教师的联系不密切,这也使得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监管不到位,家校联合方面的教学改革成效不足。

(三)社会:校外环境影响,学风建设面临挑战

大学时期正处于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校外环境和网络环境在很多时候影响着大学学风建设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市场经济浪潮中多元化的价值观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与网络中弥漫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在物质以及精神上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选择。现实中,学校外娱乐设施、餐饮行业乱象频发,一些行业因为缺乏足够的社会监管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灵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例如,前段时间某高校毕业生在校外饭馆里喝酒闹事,还有网络上短视频内容博主为吸引流量靠低俗内容出镜,如前段时间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的“郭老师”“铁山靠”等违规主播,不惜违背公序良俗,言语动作处处引人不适,以此来博眼球、求出位,这让不少心智未成熟的学生产生猎奇心理,沉浸其中,每天消极度日;另一方面,“佛系文化”“出名要趁早”“三分钟碎片化学习”等非主流文化甚嚣尘上,部分博主们为了尽快实现流量变现,发布一些“成功学”“毒鸡汤”“读书无用论”、贩卖焦虑,宣扬慌张而又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心浮气躁难以静心学习,如果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会使学生深陷其中,进而对学业目标与就业选择产生无力感。

三、路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举措

“应然”可解释为“应当如此”,是对“实然”研究之后提出可实现手段的最终旨归。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需要我们以思想教育为引领,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正向激励引导学风,以政策作为风向标,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从三方面协同着手实现学风建设从“必然”到“应然”:

(一)制度协同

高校作为人才“孵化基地”,应该有一整套完整的组织与教学管理制度,改进学风需要我们从制度上找到可寻的依据。在教学理念制定上,把现在的理念从原本的“提供教学”转变为“促进学习”,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在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把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学习目的,进而将学习成果得到高效转化。并将其形成良好的教育过程;在构建家校联动的负责机制上,从学校、家庭、教师方面进行良性沟通,每一学期辅导员、班主任老师至少要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在了解学生学业完成度的基础上,让家长对其学习也起到督促作用,保证学生主体学风建设能在全方位落实;在教师考核制度上,学校应把学风建设任务纳入绩效评价体系,加强教师师德培训与监管,同时要优化教师评职称的途径,让教师群体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教学,丰富课堂内容,青年教师更应该多参加校级或者省级技术水平考试以及培训,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向优秀的同行看齐;在教务管理制度上,学校督察组应抓好上课监督,严格执行考试作弊惩罚制度,严肃考风考纪,积极营造一种学生“不敢作弊、不能作弊、不想作弊”的考试氛围。另外,要探索教师教学积极性与学生上课积极性相统一的制度举措,让教师有足够的生活保障,踏实搞科研,完善“监督、评价、激励、考核”管理机制,只有在学校里营造尊重师生、规范学生行为的日常风气,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发展,促进学风的有效改善。

(二)环境协同

环境协同中的环境包含着内部与外部之分。从内部环境来看,首先,学校应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学校要成立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确保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构建出良好学风建设队伍;另外,辅导员在学校每位教师至少每一学期都能联系家长一次,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表现,密切关注考试不及格学生的成长动态,学校任课教师要积极与辅导员形成合力关心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构建教职工体系中,可以在引进高水平院校老师的基础上,在社会或者相关企业中寻找与本专业相关的人员作为就业指导员,让学生直观感受目前企业需要哪类型人才,通过刺激、培养学生就业的动力,真正做到从心里让学生想学、能学、爱学;其次学校还应加强考勤与考试监督,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必要手段,考试更是测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因此,必须加强考风考纪教育,严格落实毕业条件限制;最后,从建设校园文化角度内部来看,通过打造优良的寝室文化,让同学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意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校还应将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到学生自身上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的特点并提倡主流文化活动,在课程开设方面学校教师应利用新媒体,充分利用全国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例如慕课或是一系列教育公开课作为开设“第二课堂”的补充,通过整合优秀的网络课程资源丰富学生以及相关教师的知识储备;学校还应积极主动地举办如院系文化大赛、读书会、时事思政课堂、邀请专家学者或者行业精英开办一系列讲座,拓宽思想,鼓励学生形成创先争优的文化氛围,积极推动大学生学风做实做优。从外部环境来看,有关部门应对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进行整顿以及关停教育。在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中,也要适当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用语。当前,不文明网络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因此,消除这些不良影响刻不容缓。

(三)主体协同

学校思政教师及辅导员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对本专业以及就业的前景有清晰的认知与规划。另外,改变学风首先要从思想上着手,在管理好班级事务之余辅导员还要利用好班干部以及党员同志,争取把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每位大学生的行动上,为此辅导员在班会内容上可以设置感恩类主题。例如,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算账与感恩”活动,让学生认清学费和生活费的来之不易,认识到父母的一片苦心就是期望他们能在日后过上想要的生活,学生从内心里认识到读书的不容易才能有效激发日后的学习动机,才能刨除杂念踏实学习。在家庭环境中,家长也应该及时和任课教师在学习沟通上积极交流,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与此同时任课教师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以教风引领学风,让学生充分认识本专业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创新课堂内容,校园里开设思政课等文科性质课程的同时,把对时代楷模的品格教育贯穿到课程当中,并使学生从听课角色转到参与角色,理工科性质的课程更多地让学生动手实践,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综上所述,大学生学风建设绝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其发生的实然、必然以及应然状态,考察其研究逻辑,找准其发生的必然状况,分析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最后需要社会各界充分发力,进而促进大学学风向优良的趋势去发展,这样既能实现学校学习环境的优化升级,也能对学生完善自身人格素质有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学风大学生学校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