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学会”到“会学”路径探析
——基于元认知能力培养的视角

2022-11-22羊海军

山西青年 2022年5期
关键词:会学元认知学习者

羊海军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1]。现代课程教学希望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即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过程与方法则在回应怎么办的问题;但在现今的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仍然沿袭传统的双基目标,而对过程保持冷漠。片面强调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方法仍然是讲授法为主,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养成。只关注学生接受知识的量而漠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原本合理的学业测评走向应试教育,使素质教育难以落地生根。从认知角度而言,认知与元认知在教学中是并存的,在提供给学生认知材料的同时,引导其关注自身认知的过程,同时适当做出调整,既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又可以起到提升学生学业测试水平的目的。一些实证实验也表明学生“会学”往往才能有好的收获[2]。

一、元认知的本质与“会学”的特征

(一)元认知的本质

“元认知”最早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20世纪70年代在元记忆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一个概念。1976年,Flavell首次提出元认知的概念。他认为,元认知指的是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与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还涉及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1981年,Flavell更为简练地将元认知表述为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随着元认知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元认知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布朗等人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系统分析了认知和元认知的关系,他认为认知是指掌握有关世界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元认知是对个人的知识和策略的监测、控制和理解。汪玲等人在《元认知的本质与要素》一文中指出元认知实质是“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3]综而观之,元认知的对象是认知的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体系。

(二)“会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生学会学习”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要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向知识的主动学习者。但关于学会学习尚且还在探寻之中,如何才能称之为学会了学习;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会学者”,这些关键问题,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笔者认为一个善学者应当具有以下能力:第一,能够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一个会学习的人,往往是善于确定学习目标的人。”[4]能够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包含着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学习者对当前学习状态和进展要有明确的认识,对自身学习能力要有充分的了解;其次要对自己能够达到的结果有适中的期望,二者兼备方可说其能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第二,有强大的执行力,一个会学习的人往往具有极好的努力管理策略,他们能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保持专注,从而使得目标更易达成;相比不善于学习的人而言,会学习的人具有更强的主动性,他们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专注还具有一个好处,就是其会朝着既定方向前进,除非有重大变故,否则不会轻易更改方向,如此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学习的盲目性。第三,善于使用各种学习策略,“能否有效地使用相应的学习策略,是区分学习者是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5]善学者在学习过程中能表现出比接受型学习者更强的策略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他人和自己的学习策略有一定了解,同时能根据不同的任务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第四,具有较强的认知策略迁移能力,“能否进行认知策略的迁移是判别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6]。认知策略的迁移和我们通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类似;但更突出解决问题的流程和方法的迁移,例如将汉语阅读的方法迁移到外语阅读。

二、元认知与学会学习的关系

学者们普遍认为,元认知的成分(也称结构、要素)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元认知的每一成分都与学会学习紧密相关,或者说元认知的每一成分都对学会学习起着关键性作用。

(一)元认知知识有利于学习者目标的确定

元认知的知识是主体通过经验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是对认知活动的影响因素、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的结果等方面的认知。[7]一般而言,元认知知识这一成分又包含三个具体的小成分:第一,有关认知主体的知识,具体包括对个体内差异的认识,例如知道自己擅长逻辑推理能力而非语言表达能力,对个体间差异的认识,指对自身能力和他人能力之间的差异有清晰的认识,例如知道自己更擅长计算,而同桌更擅长写作,对人类认知普遍特性的认识,指了解自己所处的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第二,有关认知任务的知识,一方面表现为对认知材料的性质、特点、长度、熟悉程度等信息的了解,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任务难度和能力需要的明晰;第三,有关认知策略的知识,指在进行认知活动前知道有哪些认知的策略、不同认知策略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哪种策略对即将进行的认知活动更有效。这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清楚自身能力起点,同时也对任务难度等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者便不至于制定超过自身能力范围内的目标从而总是面临失败,也不至于制定自己能力以下的目标从而缺乏挑战性。

(二)元认知监控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形成

自主学习是“会学”与“学”之间的重要区分,这里的自主学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学,其包含态度和能力两大方面,具体而言就是指有主动认知的意愿和行为,在这种主动之下,教师和教科书都只是学习者认知物理世界和社会的工具;另一方面则是学习者必须具备独立学习、独立认知的能力,只有如此,当学习者脱离学校教育之后才能继续将学习进行下去。元认知监控包含三个分支:首先,是计划——在整个认知活动中都发挥作用,是个体对将要进行的认知活动进行策划的过程;其次,是监测——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进行的评估和反馈的过程;最后,是调整——个体根据监测获得的信息,对认知活动采取适当校正性措施的过程。这三者不存在明确的先后关系,而应该处在一个循环系统之中,但在一个子活动过程中则分别发生在开始前、进行中和下一个子活动开始前。元认知监控中所包含的计划、监测和调整都是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三)元认知体验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元认知体验指任何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它包括知的体验,也包括不知的体验,在内容上可简单可复杂。元认知体验一般伴随整个认知活动持续发生,可能在认知开始时,也可能在认知结束时。例如,在进行一次认知活动之前,学生可能会感到即将成功或者即将失败,也可能感到自己在已经完成的认知活动中做得很成功。在认知活动中,经过合理的调节,无论是知的体验或是不知的体验都能激发学习者认知的积极性;知的体验可以使学习者具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让学习者或更加认可自己的能力,从而愿意去挑战更具难度的任务;而不知的体验向一种求知的需求转变的过程中则会促使学习者去认知未知世界。另一方面,在元认知这个活动过程中,元认知体验作为关键性的中介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学会学习的路径探析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元认知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这也为“学会学习”提供了方向;在以往的教育中,“学习”一直以来是作为活动过程而存在的,其本身也被认为是不可以作为学习对象的,因此学习往往是指向于具体的知识,即在教育上思考“学什么”的问题比较多,而很少研究“如何学”的问题。从元认知的视角出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教会学生学习的路径:

(一)做好教师元认知能力培训

陈鹤琴先生曾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今这句话常常成为教师自我调侃和家长无理取闹的托词。但仔细思考这句话,其中也有着深刻的道理,教师“会教”虽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会学”,但终归是学生“会学”的前提。如果教师本身的元认知能力不足,在教学中就很难把握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如今学校中的大多数的问题,即将一切教学失败的原因都归咎于学生,致使师生矛盾由一个极端倒向另一个极端;而一旦经过适当的教师培训,教师就能够自我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做出调控,以便于使自己的教学更接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从而在教与学之间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便能使得教学更相得益彰。这是从教的方面而言,从学的方面来说教师经过培训所获得的元认知能力则可以作为一种知识教给学生,这种教可以是直接的讲授,也可以是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以上两个角度出发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师培训中也应当做好元认知能力的培训,提升教师元认知能力的水平。

(二)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中心地带,学会学习是以其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因此,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是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的重要途径。将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师生关系,常见的师生关系有“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最为和谐,于学生成长也最为有利,应当得到提倡。同时“民主型教学风格有助于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8]民主型师生关系符合现代教学提倡的对话教学理念,使教学这一双边活动在双边都得到良性发展,其民主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目的、内容、方法等都由师生双方共同决策。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习者有机会也必须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承担责任,因此学生的主动性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将课堂还给学生还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单纯的讲授法在传授知识的效率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一直以来在教学中也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学会”的角度而言,讲授法的益处表现得非常明显,但它并不利于“会学”的形成。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更多关注哪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方法,例如“问答法”“组织讨论法”等。将课堂还给学生,更需要强化人际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同学合作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为显著。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能有效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其主人翁的意识,同时向他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元认知知识的丰富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这些都有利于其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三)由他评到他评与自评相结合,提升学生自我监测能力

元认知的监控是元认知能力的核心成分,同时也是学生“会学”的重要标识。大多数研究表明,学习者“自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缓慢的”;“学生的自检是在教师检查、督促和指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增长,他检与自检的比重逐步发生变化,最终达到自检能力的形成。”[9]这一方面说明学生自我检测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评价的指导,但另一方面教师评价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判断优劣而在于促进学生自检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计划、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评价和调整,从而充分掌握自己学习的整个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学会学习。

猜你喜欢

会学元认知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学会与会学的辩证
如何利用“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会学
探究
对中学生的元认知监控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