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2-11-22蒲转莉

山西青年 2022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蒲转莉

西安欧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重大突发事件一般是指突发的不可预期的事件或事故,比如自然灾害事故、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会导致或者可能会导致比较严重的社会危害,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这些事件通常会引起当事人不同的应激反应,比如交感神经兴奋、血糖升高、心率加快等生理反应;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包括恐慌、愤怒、麻木等消极情绪反应与自我防御反应、应对反应等,给人的生活、工作及行为带来严重且深远的影响。

从发展心理学来看,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人生阶段,身体机能日趋旺盛、心理认知蓬勃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亟待完善。有关研究资料发现,大学生的情绪体验丰富多变,经常感受到孤独、无聊、苦闷等消极情绪,缺乏情绪调控能力、呈现出心理亚健康水平;加之大学生生活经验比较缺乏,人生历练不够丰富,面对应激事件时,表现为难以适应、沮丧无力等消极情绪和行为反应,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1]在其他高校调研中发现,突发的各类重大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造成非常重大的挑战和消极深远的影响,作为高校工作者,应该对此高度重视,积极应对。[2]。

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3]。因此,本文分析重大突发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重大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路径,以期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更好的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观及健康标准上。本文主要从国内心理健康标准和积极心理学两个视角做出界定。

(一)国内的心理健康标准

何谓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和认定标准,但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包括下面八条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乐观并能自控;3.意志健全;4.反应适度;5.自我意识明确;6.人际交往和谐;7.适应社会生活;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4]

(二)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

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积极心理学专注研究人的幸福感和积极心理品质,其研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主观层面上积极的情绪体验、个体层面上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群体层面积极的社会组织。

1958年,心理学家Marie Jahoda在出版的《当代积极心理健康观》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积极心理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的概念。他认为,积极心理健康包括:1.完善的自我认知;2.积极的成长和自我实现;3.整合性——一种集中统合的心理功能;4.卓越的自我效能感;5.清醒理性的认知;6.积极适应环境。目前,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有了新的演绎和发展,具体如下:1.掌控情绪;2.积极并理性决策;3.情绪调节;4.能建立积极的关系;5.自我感觉良好;6.知道如何善待自己;7.积极的人生观;8.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9.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10.幽默感;11.积极的自我感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承载着民族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重任。这就需要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加之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和心理失衡。国内很多研究机构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现不容乐观。近年来,由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部分高校理论认知高度较为缺乏,实践做法不够深入和有效,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够理想。一些高校仅仅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选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实践中也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适应不良综合征、人际关系困扰、学习方式不得当等,但因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较少主动去咨询和自助,再加之心理咨询采用来访者自愿原则,也造成了来访者不够主动、来访中断、来访者流失等普遍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不能很好地落实。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困境

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目前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和困境,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2020年4月,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等八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的重要教学内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纳入整体教学规划,并配备每校不少于两名的专业心理教师,达成不低于1∶4000的师生比。目前,一些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专业人员不足,不能达到教育部1∶4000的师生比要求。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及工作者专业水准良莠不齐。部分高校由于缺乏相应心理学背景的师资,更多采取让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社区教师兼任心理教师的替代做法。在实践中,让这些非科班出身的兼任心理教师,并不科学,可能由于各项工作的超负荷,大多也较少参加心理学类或心理咨询师的系统化培训,比较缺乏相应的理论素养和实操技能,不能系统化地甄别和解决学生心理危机所潜伏的风险,也会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规范性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具备规范性和有效长期的保障机制。教育部提出,高校需要定期测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完善的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可以借助先进的软件平台或界面,提供常规的心理测评、建立全员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和预警等功能。目前,大部分高校基本上都会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档案,但心理健康测试档案存在部分内容不全面,资料不连贯,缺乏资料的保密性,资料安全性不能保障等问题。除此之外,很多高校把精力仅仅集中在大一入学新生上,对他们做各类心理普查测验,却疏忽了在重大突发事件之后,同样需要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面对重大突发事件,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还可能存在前期预警工作不足,中期干预措施被动、善后恢复机制缺失等弊病,这种疏忽和反应滞后不利于提升大学生对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够,甚至少数高校只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类的课程,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的范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主阵地,较少开展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活动,致使一部分学生心理健康常识缺失,心理求助意识淡薄,心理求助行为滞后。由此可见,高校需要广泛开设必修性质的心理健康系列课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另外,一部分高校虽然按照教育部对高校心理课程设置的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类心理指导课作为必修课,但在具体的授课方式上,更多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知识教授法或灌输法,忽略了心理健康课更应是一门综合性实践体验课程,也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感悟、体验和操作,使课程教学的效果没有最佳化。

三、重大突发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和提高需要多方共同协作,其中既有学校的指导协调,又离不开学生本人的自我调节,二者缺一不可。前面分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问题和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从高校自身专业的师资队伍、高校心理服务和援助、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学生的自我调节等方面,关注和探讨重大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路径,以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一)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要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前提是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心理健康兼职教师中存在着许多非科班出身、未经过专业培训的辅导员兼职。面对这种现状,高校一方面可按照需求引进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可通过培训来提升非科班的心理兼职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准,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具体方式建议不拘一格,包括校内朋辈督导、面对面分享、线上培训、参加行业论坛、举办行业比赛等。目前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在前面,建立起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模式和良好氛围。在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自我充电的过程,教师本人更应该具备积极心态,主动作为,勇于实践,拥有专业化素养和职业化技能。

(二)规范和搭建高校的心理服务和援助体系

为更好地应对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重大突发事件下对大学生心理的多重挑战和冲击,高校需要建立专业、有效、可持续的心理服务和援助保障体系。心理援助服务体系可从前期科普、持续关注、指导支持、长效服务四个方面搭建,也可为重大突发事件后的心理救助及心理服务体系提供方向。

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高校可以大力开发心理咨询机构的多重功能,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建立全体学生规范的心理档案。在心理咨询中,应该坚持保密原则、自愿原则、尊重与接纳原则、价值中立原则以及方案守法原则。在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好多层次、多媒介、多形态的公众心理健康科普网络,利用学校官网、班级微信群、校内宣传栏、学校广播站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向学生积极科普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

在重大突发事件下,高校应及时成立心理援助服务组织和系统。在组织保障层面,成立“应急指导专业委员会”、专家团队、具体工作团队(如危机处理组、现场咨询组、云端普训组、专业督导组、志愿服务者组、宣传文案组等),保障心理援助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在技术保障方面,需要线上教学直播和回看系统、云视频会议系统、线上心理培训和援助、心理热线平台等强大的线上技术和网络平台。

(三)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多样化

高校应多管齐下,组织形式多样的课程和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上,根据实际,应科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多感悟、重体验、不断反思和练习。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还可以运用案例分析、心理沙盘、团体辅导与讨论、角色扮演的心理剧、成果展示、项目驱动和心理训练等方式[5],增强授课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之外的非课程学习中,校团委、学生会、学生心灵社团、大学生心理协会等社团组织,可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地组织内容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技能。比如,大学生心理协会可定期开展心理知识科普活动、心理健康类影片赏析、心理健康小论坛、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心理活动工作坊,校园情景剧大赛等轻松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在润物细无声的活动中浸润和升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大学生自我调节

要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自己要主动发挥内因的决定作用。大学生应该树立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主动参与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活动,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学会树立积极的视角和认知去看待事情。同时,培养自己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确立可行的目标,学习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有意识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平时主动学习一些情绪管理和心理减压的方法,比如合理认知调节、注意力转移调节,运用合理的心理防御机制,主动倾诉、宣泄和调节等。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各种问题时,应该和别人保持良性沟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下开展相应的工作,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既是重大挑战,也是发展机遇。面对种种问题,不断进行深入思考与学习,更好地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与责任追求。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