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 童心乐悠悠
——以“大带小”系列活动为例
2022-11-22文余晋
文 余 晋
为了使升入大班的幼儿进一步感受成长,培养其责任和爱心,同时缓解小班幼儿的入园焦虑,我园的大班年级和小班年级联合开展“大带小”系列活动,利用多种活动环境和丰富游戏材料,以混龄游戏形式,促进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沟通交往。
一、“大带小”游戏初探
(一)“大带小”游戏介绍
华爱华在《幼儿游戏理论》中指出:“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与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小班幼儿刚入园时,面对陌生环境,会产生分离焦虑。大班幼儿已经在园生活两年,对幼儿园非常熟悉,各方面能力也得到提升。我园将这两个年龄段的幼儿集中在一起,在每周的固定时段内,组织大班的哥哥姐姐带着小班弟弟妹妹,开展“大带小”游戏。
(二)“大带小”游戏规则
我园利用11 种颜色的手环表示11 个游戏项目,手环的数量起配对和控制人数的作用。游戏开始之前,大班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区域,并佩戴两个手环。当与小班幼儿配对成功后,大班幼儿将其中的一个手环递给小班幼儿即可。
“大带小”游戏是一个跨年级的游戏。我园根据教师特长以及游戏区域需要,对小班教师、大班教师重组、分配,如有的游戏区域有两名教师观察、指导,有的区域只有一名教师观察、指导。
二、“大带小”游戏进行时
我园开展“大带小”游戏已有三年多时间。在“大带小”游戏中,教师作为观察者,时刻关注幼儿在“大带小”游戏中点滴,无论是大班幼儿还是小班幼儿,有无数个暖心的瞬间,让教师看到了幼儿身体里的大大能量。
案例一:哥哥和弟弟在种植园地用放大镜观察向日葵。弟弟想看得更清楚些,便拿着放大镜往前走,踩了一脚的烂泥。哥哥发现后,安排弟弟坐在一旁的小椅子上,用种植园地的小铲子帮弟弟清理脚上的泥土,弟弟则任由哥哥“摆布”。
分析:游戏时,哥哥能一直照顾弟弟,将放大镜递给弟弟一起观察、探究,说明哥哥是一个乐于助人、懂得分享的小朋友。弟弟踩了一脚烂泥后,哥哥想到让弟弟坐在椅子上,用小铲子帮弟弟清理鞋子上的泥土。运用工具帮助自己完成想要完成的事情,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弟弟非常信任这位哥哥,听哥哥的话,十分配合,特别乖巧。
案例二:游戏间隙,姐姐走到教师身边,对老师说:“我有点冷,想出去穿衣服。”老师同意后,姐姐走出教室,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尾巴”。姐姐穿衣服时,妹妹安静地在一旁等待。
分析:姐姐很好地遵守班级的约定:幼儿如果要到教室外面,需要提前告诉教师。同时,幼儿有主见,能正确感知身体的需求,及时穿脱衣服。这给妹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妹妹十分依赖姐姐,无论姐姐干什么,妹妹都一直待在姐姐身边。
案例三:在连续多次的“大带小”游戏中,有一对姐妹一直配对在一起,如上次去了图书室,这次又去了娃娃家。
分析:这是一个心思细腻、善良的姐姐。时间追溯到这对姐妹初次见面时,姐姐关注到这个有些“与众不同”的妹妹。姐姐有明确的计划,每次游戏时都有意识地寻找同一个妹妹。妹妹因为有了这位姐姐的陪伴,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三、“大带小”游戏启发
(一)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增强责任感
面对比自己更小的幼儿,大班幼儿需要扮演“小大人”的角色,分析、综合、重组、总结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主动与弟弟妹妹沟通。有的幼儿其“大带小”游戏中学着独当一面,责任感明显加强。“小大人”在与比自己年龄小的幼儿因玩具分配和角色安排等发生冲突时,能有意识地控制情绪,学会谦让等。另外,小班幼儿愿意和比自己大的幼儿一起游戏,喜欢围着他们转,喜欢在哥哥姐姐为他们创设的情景中游戏,并从多次的游戏经验中养成等待、轮流、不打扰他人等优良品质。
(二)扩大交往范围,提升社交能力
“大带小”活动是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在同一游戏情境下,幼儿有共同的兴趣与话题。大班幼儿与弟弟妹妹交往时,能说出丰富的词汇、复杂的语句,会主动使用礼貌用语、询问语言。模仿能力较强的小班幼儿,有了这些直接经验,其主动交往意愿明显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交流起来会更加自然顺畅。
(三)满足幼儿内在更高层次需要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讲,幼儿的内心存在希望参与社会生活的潜意识。大班幼儿在“大带小”活动中,在对弟弟妹妹的照顾和帮助中实现自己的“成人”地位。面对比自己小的幼儿,大班幼儿更容易将自己当作一个“成人”,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小班幼儿有强烈的愿望,想与大龄幼儿接触。这种接触能让小班幼儿享受伙伴式的温情和照顾,还能自由发表意见,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大带小”游戏是我园长期开展的活动。游戏中,每个幼儿的角色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的,从被照顾到照顾他人,从努力学做“强者”到成为“强者”等。“大带小”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交往机会,提升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