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2-11-22滕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滕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 苗程志
山东省滕州市素有“鲁南粮仓”之称,特别是“滕州马铃薯”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菜用马铃薯第一品牌,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价值158.52亿元,多次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为全面了解掌握滕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调查活动,深入镇街村居,走进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家中,力求揭开滕州市农机化发展的面纱。
一、滕州市农机化发展现状
种植业机械化水平。截至“十三五”末,滕州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80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95%。农业机械保有量资产总值20多亿元,拥有各类拖拉机1.1万多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120多台,小麦联合收获机4260多台,各类配套机具2.6万台套。“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1家,拥有运行良好的农机合作社、农机区域性维修中心和农机4S店共13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市级示范社15家,服务面积占比达70%以上,一些西部地区机械化程度高的镇,农机合作社承担了当地95%以上的作业量。
进入“十四五”时期,滕州市农机化作业服务领域进一步突出“两全两高”特色,加快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呈现出全程化、品牌化发展态势。农机化作业效率正在体现,小麦机械化收获缩短为3—5天,玉米机械化收获缩短为7—10天,适宜机收区域小麦和玉米机收秸秆粉碎还田率达到98.5%以上,马铃薯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5%以上。
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方面,在滕州市辖区内养殖场户的机械水平统计中,饲料投喂和环境控制机械化率分别为34.5%和37.14%;收获加工环节中,饲草秸秆总量约6.84万吨,饲草料生产与加工机械化率为76.33%。滕州市渔业养殖面积7.8万亩,拥有投饲机12370台,增氧机7853台,投饲机械化率为19.25%,水质调控(增氧)机械化率为21.6%,渔业生产机械化率为20.4%。调查结果显示,滕州市畜牧、渔业等其它产业机械化水平处于初级水平,构成全程全面发展的短板。
二、成熟经验与做法
1.实施标准化种植、托管式作业服务模式。滕州市积极推广“全环节”标准化种植技术,大力开展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集成推广粮食生产标准化技术,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粮食技术体系,因地制宜推广宽幅精播、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小麦“一喷三防”等20余项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60万亩以上,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稳妥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应用耕种管收新机具、新装备,实现节种、节水、节肥、节药,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农机合作社与种植户之间推行托管服务,努力打造“全链条”产业化融合模式,为农民群众提供统一耕地播种、统一灌溉、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达70万亩以上。
2.农业机械增量提质。围绕绿色农机化,借助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山东省农机装备优化升级工程的实施,瞄准“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需求,重点补贴绿色高效、节能环保、大型复式及智能化机械,推进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6年至2021年之间,滕州市累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亿多元,补贴各类农机具7千余台套。与青州市等周边多家农机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研发适合滕州市马铃薯带芽播种机械,经过多年努力,最终与枣庄某公司联合研制出两种带芽马铃薯播种机,推广应用后有力地促进了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3.加大农机化扶持力度,突破薄弱环节。借助部省市农机创新示范项目,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动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重点开展秸秆还田、深松深耕、高效植保、粮食烘干等农机化技术示范,加快构建区域性、标准化粮食生产全面机械化技术体系。主攻以马铃薯为主的经济作物机械化,加快带芽播种机械研发推广应用进度,突破关键环节机具瓶颈制约。在农业农村部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项目等一批示范项目带动下,滕州市农机化提质增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充分调动农机户和农机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农机合作社+”模式,培育壮大“覆盖全程、服务全面,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综合配套、保障有力”的现代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项目资源,发挥秸秆还田、深松整地、沃土工程等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向农机户和农机合作社倾斜,充分调动其推广先进农机化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排头兵和领头雁的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作业价格依据供求随行就市,让提供农机化服务者有利可图、农户有实惠,培育支撑农机化发展的强大群体。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机械化发展不均衡。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多丘陵山地,大多种植花生、甘薯等经济作物,从事畜牧养殖、林果等产业,农机化水平相对落后;西部地区多平原,主要从事小麦和玉米等种植业,农机化水平高。二是行业发展不平衡。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而林果、水产、畜牧养殖等其它产业机械化水平仍相对滞后;大葱、花生等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也较低。
2.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近年来,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但大中型机械、配套机械、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及经济作物机械占比依然较少,小型机械还存在重复购置问题。从装备结构分析,主要表现“三多三少”: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高耗能机具多、复式环保型高性能机具少,粮食作物机械多,经济作物、水产、畜牧养殖等机具少。等问题。
3.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亟需加强。近年来,农机合作社、农机区域性维修中心和农机4S店及农机大户等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得到快速发展,但社会化服务能力受建设用地制约,零配件供应、机具保养维修、合作社建设、库房建设用地等也不能满足需求,成为制约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4.基层农机化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机化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在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县级农机化推广站已合并撤销,镇(街)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农机岗多数只有1名工作人员,大多数还兼职其他工作;在镇街农机专业技术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相对较少,大多数只拥有初中或中专学历,难以满足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
四、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意见建议
1.多措并举,实现农机化全程向全面发展。实现主要粮食作物全程全面机械化以后,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作物、林果蔬菜、畜牧养殖、渔业等机械化。推进丘陵山区宜机化建设,加快推广一批适用中小型农机装备;农机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要联合技术攻关,加大马铃薯、花生、大葱等特色农业机械的研制开发、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力度,推进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装备试验示范,争取用3—5年时间,提高畜牧水产养殖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
2.借助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围绕绿色农机和“两全两高”示范县创建,继续发挥好农机补贴政策的杠杆作用,大力推广深松整地、高效植保、节水灌溉、高效施肥、秸秆还田、粮食烘干等农机化技术,重点发展绿色高效、节能环保、大型复式及智能化机械,补短板,破瓶颈,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推广秸秆还田离田、秸秆青贮、深松深耕、机械破茬等绿色环保技术,进一步巩固提升粮食烘干、高效植保等相对薄弱环节发展成果。
3.落实完善扶持政策,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扶持培育以农机合作社、农机4S店为主体的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将农机合作社、农机区域性维修中心和农机“4S”店建设用地纳入计划,在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规划用地。鼓励农机合作社承包经营土地,建立家庭农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鼓励金融机构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并简化部分贷款手续,满足合作社建设发展资金需求。加快农机维修保障能力提升,引导部分农机维修网点规范化建设。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支持农机“4S”店建设,扩展农机化服务领域,推进农机服务向生产全过程、全产业链衍生。
4.加强人才培育,全面提高农机化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建立基层农机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农机驾驶操作和维护修理人员等农机实用人才队伍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机化从业人员整体素质。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