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声唱法的技巧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运用
——以咏叹调《风萧瑟》为例
2022-11-22林子逸刘畅瑞
林子逸 / 刘畅瑞
咏叹调《风萧瑟》选自我国第一部抒情歌剧《伤逝》,是1981年,施光南为庆祝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录制了同名歌剧。这也是石光南先生融合西方戏曲制作技艺与中国民族戏曲相结合的标志。他将各种原声唱腔、宣叙调、合奏、二重唱等西方歌剧原声歌曲融入到这部歌剧中。剧中《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等都是经久不衰的声乐作品,至今仍被广大声乐爱好者广为传唱。本文的选题灵感来自笔者学习期间,曾经演唱过该曲,后来大三时再次重拾这首歌曲,并多次观看了这部歌剧。当听到《风萧瑟》在这个概念中,被其音乐的美和男女主角的真情和自由恋爱的精神所唤醒,于是开始收集和整理与这个概念相关的信息。所以本人认为应该对歌曲的演唱加以恰当地处理,用理论知识来支持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提高演唱水平和舞台表演。
一、《风萧瑟》的创作背景及形象塑造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
这首歌曲由王泉、韩伟填词,施光南作曲。在1981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演于北京,以五四时期的社会为背景,由涓生、子君的爱情故事展开,剧中讲述了涓生、子君相识、相恋、婚姻、离别的爱情历程,他们为争取婚姻的自由,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极大摧残而导致的悲剧性的结局。歌颂了子君、涓生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无畏精神。
(二)《风萧瑟》子君人物形象塑造
《风萧瑟》是歌剧《伤逝》第三幕“秋”中一首子君的咏叹调。这首咏叹调也是子君内心“仿徨”的开始。在经历了爱情的美好之后他们又迫于现实生活的压力,爱人的疏远,理想的破灭,世俗的冷嘲热讽和冷眼旁观导致了她内心情感的崩溃。于是她开始思考和怀疑人生,“自古逢秋悲寂寥”,刺骨的寒风凋零的落叶,眼前的一切都加快了子君内心的崩溃和瓦解。
首先,子君内心起伏不定,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迷茫无奈的形象。秋天本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同时也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像极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在经历了相互欣赏之后收获了他们所向往的爱情。同时那个独立、进步、有思想的子君也与万千家庭主妇一样,放弃了自身的进步与成长,只负责照顾丈夫的生活和家庭中的琐事,旁人的冷嘲热讽以及与房东老太太的争斗还有日渐拮据的生活都犹如狂风暴雨般来势汹汹,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让她无处可逃。
其次,子君是一个情绪渐渐进入低谷,是内心反思和挣扎的形象。此时涓生的肩上也承担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于是他开始逃避,因此与子君的沟通和交流日渐减少。涓生的疏远以及现实生活的逼迫,使子君的内心更加的痛苦和忧郁。因此她在反思,当初的自己为什么而出发,是什么导致了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她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和忏悔,于是她开始发问:“落叶啊,请你告诉我,在生活的枝头为什么结下的尽是苦果”,将子君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子君在认清现实后,是内心无比痛苦和不知所措的形象。生活上的贫苦不堪所带来的痛苦不足以让她内心瓦解,更悲痛的是曾经义无反顾所追寻的爱情的破裂以及世人异样的眼光所带来的心理上的煎熬,使得她痛苦不堪,且久久不得解脱。
(三)《风萧瑟》抒情性与戏剧性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音乐最大的特点是“长于抒情,拙于理论”。施光南一生纵情抒怀,他的作品大多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抒情性。虽然他的作品题材多种多样,但大部分都是抒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情。这首歌曲本身就具备强烈的抒情性与戏剧性,更重要的是在抒情的基础上巧妙地渲染出其中的戏剧性。在表现子君心理变化和人物性格的同时又一次推进了剧情的发展。使作品在戏剧上和音乐上都呼之欲出,无不表现出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特点。
《风萧瑟》这首咏叹调有描写回想过往的,也有追忆中的倾诉与独白的,具有精湛的抒情性色彩,表现了子君从回忆爱情的幸福和甜蜜走向面对现实的悲伤和无奈,突出了戏剧的矛盾,更加加深了观众对子君命运坎坷的同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你突然袭来暴风雨,把那甜蜜的笑声淹没”这一句在节奏上都采用了弱起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子君面对生活发生变故时的猝不及防。宣叙调和咏叹调相结合的作曲技法,把子君的情绪推向了高潮。“生活啊生活,我为你苦苦地思索”通过一连串的高音,抒发了子君对生活无限的感慨,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在这首咏叹调中我们感受到一个被命运和现实所打击而又无可奈何,不得不向命运妥协的子君形象。歌曲中的每一句都表现了子君内心的宣泄,使子君的形象活灵活现。
二、美声唱法的技巧在咏叹调《风萧瑟》中的运用
(一)呼吸与共鸣腔体的运用
美声唱法比较起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会更具有力量感,要通过美声唱法来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悠扬感,需要更持久平稳的呼吸和气息力量作为支撑。歌唱呼吸与共鸣的运用在歌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因此要想唱好歌曲,必须要懂得善于运用呼吸,以小腹为气息支点,形成良好的共鸣腔体,来达到“遏云响谷”的一种声音效果。
在《风萧瑟》这首咏叹调的开头,演唱第一句之前要有一个放松的准备,在呼气时需要将气息舒缓均匀地送出,万不可将气息全部吐完。音色需要暗淡下来,要做渐慢处理,需要更强大的气息支持,同时要保持气息的流动,来表现出主人公迷茫,挣扎的心情。由于每个人身体机能的差异,气息支持的长短也不同,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在不违背作曲家创作特征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换气的位置。
在演唱“为什么尽是风急浪险的旋涡”这一句时,这几句气息的支撑要特别的强大,尤其在唱“旋涡”时,八分音符加四分音符的节奏形式,要体现出子君激动的情绪。吸气时要深而有力,呼气时要注意声音的集中,快速地呼出。横膈膜的力量也要随着音高的变化而不断增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把“漩涡”两个字连起来,保证句子的完整性。演唱“漩涡”、“落叶”、“过错”时,由于音比较高,切记不能只为了达到音高而喊出来,“凡高音之响,必狭、比细、必锐、必深”。因此气息的支撑要饱满,力度要强,始终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声音要集中,同时注意头腔共鸣,使共鸣要有集中的一个点(应该集中于眉心),从而使声音达到一种高而不尖、响而不炸的效果。
在唱到中段的结尾处连续的“啊”字的时候,需要在演唱时注意三连音和十六分音符节奏的区别,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起。此刻主人公的情绪逐渐的激动,旋律一气呵成,来突出主人公激动和无奈的心理活动。为了更加突出这一部分的音乐效果,因此在一长串的旋律下行时要有强大的气息支持,气息饱满且更加的流动和灵活,保持声音的位置以及状态,演唱下行旋律时更容易使声音往后靠,所以同时要注意声音不能往回扣。
(二)咬字方法的运用
美声唱法在咬字方面独具特色,可以能够感受到音色的圆润,并且在吐字上是十分清楚的。咬字可以分为喉咬、口咬和唇咬。唱歌时应以口咬为主,喉咬和唇咬为辅的咬字方法进行演唱。另外美声唱法起源于西方国家,在咬字吐字中,主要包含a、e、i、u、o,5个元音部分,每一个元音都有其固定的口型,因此在演唱时所有的口型趋于一致。中国民族音乐的歌词在咬字上相比起那些外国单词又更困难一些,所以更需要在美声唱法的咬字基础上更注重把字头、字腹、字尾都唱完整,每一个字都要交代清楚。用正确规范地咬字,来表达歌词内容,达到情真意切、字正腔圆,通过对唇、口、喉的灵活运用,把每一个字都表达清楚。
歌曲第一句中的“风萧瑟,叶飘落”中的“风”字,由于“风”为整首作品的首字,对整首歌曲的演唱成功与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演唱时通过鼻腔的通道发声,舌根需要放松,字尾归韵到eng这个元音。
唱到“我为你苦苦地思索”的时候,因为“苦苦”二字属于叠字,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要界限分明,第二个“苦”字要比第一个“苦”字唱得要轻一点。因为这里已经是歌曲的结尾部分,子君此时已经接受了现实,不再为生活而发狂崩溃,情绪又回归到开头的迷茫当中。通过叠词的强弱对比形成语气的区别,才能够准确地演唱这一部分。
在这首咏叹调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有押韵,例如:“落、惑、果、索、过、错、”由于都有相同韵母,没、我之类的字在演唱中要注意统一口型,“0”这个音不容易准确的发出,需要多加练习才能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因此在这首咏叹调的演唱中要运用腔体随字走的方法,达到咬字与腔体的一致性。
(三)情感表达
运用美声唱法来演唱中国民族歌剧时,应该采用中西合并的理念,通过美声唱法中的一些技巧来对中国民族音乐唱法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对中国歌曲的唱腔进行优化改进。运用美声唱法演绎的中国民族歌剧,可以使民族音乐得到一定的修饰,通过将美声唱法和传统民族唱法的有机结合,能够让中国民族音乐更具表现力。
《风萧瑟》这首歌曲的情感表达非常的细腻,情感表达层次分明。作者采用了“比兴”的手法,见景生情、借景抒怀、以景拟人。从凄凉的秋风、凋零的落叶、引申到了对人生的迷惑,以及思索。整体的情感是比较悲伤的,在前奏部分高八度的八分音符营造出一种秋风瑟瑟的感觉,伴随着阵阵秋风,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置身于悲凉的气氛中,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来调整歌唱的情感。要把歌曲中所表达的痛苦、无助以及怨恨和对生活的思索都要表现得绘声绘色。歌曲的A段需要表达的是一种困惑和手足无措的情感;B段表现的是子君对命运及生活的思索;需要表达的是一种绝望后心如死灰的情感。
如“你突然袭来暴风雨”这句,在唱“你”时,后半拍进入,增强了语气,语速同时也要适当加快,要表现出主人公手足无措的紧张情绪,以及表现出对生活的抱怨。当演唱到这个部分,更加突出了子君内心的煎熬和迷茫,曾经的美好犹如梦幻一般,留给自己的却只有绵延不断的悔恨和无助。此时的动作表演可以是眼睛凝望着天空,满目哀求,形象地表演出主人公依然对未来抱有最后的一丝幻想。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子君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可怕境地。而在“啊生活啊生活”这一句是主人公情绪的爆发点,所有的委屈、无奈、怨恨和迷茫在这一小节全都如洪水般宣泄,所以在演绎好一首声乐作品时,一定要把握住所传递的情感因素,开口唱时便不需刻意做作而达到自然流露的效果。
结 语
施光南先生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作品动听优美、纵情抒怀,立足民族根基,彰显时代特征。每一部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内心世界。研究施光南先生的作品,对广大声乐学习者把握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由于近些年全球文化艺术大融合,以至于我国歌剧的演唱也开始慢慢融入美声唱法的方法与技巧,这也对我国的歌剧创作铺下了有力的基石。本文通过对《风萧瑟》的深刻分析,认识到美声唱法技巧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运用范围之广,并且与中国传统民族唱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美声学习者在演唱中国民族音乐的时候也应该更注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保留本土文化的同时又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运用我们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将每一首作品都展现出其真实的情感。将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歌剧有机结合,做到洋为中用,中国民族音乐才能够不断进步,让中国民族歌剧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