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创作特征及演奏技巧探究

2022-11-22李小青

黄河之声 2022年5期
关键词:海顿大调协奏曲

李小青

海顿是十八世纪古典主义音乐流派的奠基人,素有“交响乐之父”之称,其音乐作品展现出了他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时又透露出一丝幽默与生活乐趣,为此其群众基础也相对更好。《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是海顿为其朋友及学生克拉夫特而创作,于1783年完成,与《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舒曼)及《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并称为“大提琴三大协奏曲”,其独奏部分的演奏技术较为复杂,音乐风格与莫扎特作品十分相近。

一、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创作特征

(一)第一乐章

该乐章偏向田园风格,占据全曲的一半以上,以一个较长的引子来引出主题并贯穿始终,其结构为标准的古典奏鸣曲双呈示部。第1~28小节为乐队呈示部,即由乐队进行演奏,用于概括全曲的音乐形象,第1~12小节为主部,其结构为单二部曲式,以D大调为开端,随后转为A大调,并在离调后停在了属和弦之上,而第13~20小节为副部,同为单二部曲式,以A大调为基础并在第一小段处做以明确终止,但由于与第二段紧密相邻,为此并未给观众以断裂之感,逐渐回归D大调并设置以开放性结尾,不仅形成了前后呼应的态势,同时也再次展现了主部的主题核心。

第29~92小节为呈示部,这一部分为大提琴独奏,属二部曲式结构,主部由第29小节开始并持续至第49小节,可简单分为两个阶段,一为第29~34小节,其本质为发展性乐段,以D大调为基础,相较而言更为朴素也更为简洁,极具欧洲民间小调风格,二为第35~47小节,大提琴成为了主导,为音阶及音型增添了一份华丽之感,演奏时需要注意连续音型,在练习时应以左手音准及精准换把为重点,而右手则应当分别进行分弓及连弓等多种功法的练习,进而在精准完成演奏技法的前提下凸显音乐的流畅性。

第50~76小节为副部,可简单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50~58小节为第一部分,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以反复的手法来体现大提琴本身的深沉音色,以流动的音乐来引人深思,而同样的旋律再次出现时却做了八度提高处理,这也使得音乐形象更为鲜明;第58~65小节为第二部分,调性转变是重点所在,其右手部分为一系列不对称的弓法,技术难度相对较大,练习时需先进行分弓练习再进行连弓练习,严格控制每个音的用弓程度及音量大小;第65~70小节为第三部分,是全曲的高潮所在,可以看作是主部结尾的再现;第71~77小节为第四部分,在双声部上均出现了新材料,演奏时需尽可能展现大提琴的甜美特点,其和声效果不必过重也不可过轻,力度渐强即可,经多次模进后于A大调上终止。

第92~122小节为展开部,其调性较为复杂,以b小调为开端,经b小调及D大调后又回归到b小调,整体调性以小调为主,通过减七和弦的连续进行来展开音乐材料,其音响效果较为深沉、音乐色彩较为忧郁,且乐队演奏的大过门为结束部材料,极强的力度与之前形成了鲜明对比,大提琴独奏部分大多为华丽乐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技术不过关或理解不够而产生的偏差。

第130~180小节为再现部,尽可能对主部音乐进行了再现,虽然其调性统一在D大调之上,但却在第163小节处发生了变化,原本用于重复呈示部主部结尾材料的那一部分被改为了主部主题核心的模进重现,且虽然沿用了结束部分的音乐材料,但却在最大程度上融合了回旋曲结构及奏鸣曲结构的特点。

(二)第二乐章

这一乐章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其结构却较为规整,属回旋曲,可看作是歌谣式的乐章,古朴而又典雅,其主部为1~8小节,开端便以大提琴独奏来引领,而乐队演奏紧跟其后,从结构上来说是非常典型的一部曲式,其基础为A大调,力度上则有渐强趋势,演奏之时更加强调气息控制与弓子运动之间的配合。分析其句法可知,前4小节可分为三小部分,一、二小节为一句而三、四小节为一句,每一部分的结尾必须干净利落,用以维持那种宁静的氛围。第17~31小节为第一插部,其调性有所变化,即由A大调转为E大调,极具歌唱性与抒情性特点,厚重又不失婉转,演奏时需突出左手的揉弦技巧。第32~39小节为再现部,其调性回归至A大调,将独奏部分做八度提高处理,以三个空一个音的三十二分音符相连的方式来给予我们以遐想的空间。第二插部的开头为a小调,随后转为关系大调,海顿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在第一拍上进行终止处理,反而进行了三个小节的结尾延伸,这也使得大提琴部分更为完整,而节奏的准确表达实现了内在张力的体现,对第53小节处的主题突出以及华彩乐章的展现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第三乐章

这一乐章同为回旋曲结构,其中的民间音乐元素较为突出,洋溢着活泼的舞曲特点,第1~8小节为主部A,经两乐句反复而构成一段,其中第一句为大提琴独奏而第二句为乐队演奏,仿佛是二者之间的一次对话,这对于突出音乐形象并营造欢快氛围具有重要意义。第17~33小节为第一插部,其本质为发展性乐段,以六连音分解和弦为主,演奏时应当主抓核心音程并控制力度走向,切不可将注意力分散在各个小音符之上。第50~102小节为第二插部,以D大调为开端,进而转为A大调,过程中有三次终止,且海顿在创作时为充分展现大提琴独奏技巧,而灵活的运用了分解和弦、琶音及双音,从而为乐曲增添了一丝喜庆气氛。第103~118小节为主部A2,以双声部演奏为主,第一句虽在D大调之上但却随着音乐的发展而结束在同名d小调之上,大小调的转变使得音乐色彩发生了变化,同时又以开放性终止结尾来连接后面的动机部分。第119~162小节为第三插部,用于承接上一部分,为此其开端仍为d小调,海顿以八度跳跃的音程来增加戏剧性效果,且在乐队强奏两个小节之后将乐曲推向高潮,将重音落在第一及第四拍上以为凸显民族舞曲特点。主题变奏再现部分第一句的音响效果较为神秘,第二句后由乐队主奏,大提琴独奏部分则以快速跑动的六连音为主并配合以华丽的装饰音。由此可见,海顿在音乐结构方面进行了创新,前半部分以回旋原则为主、后半部分以奏鸣原则为主,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更为新颖的复式结构。

二、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演奏技巧

(一)右手演奏技巧

1、演奏时跳弓、顿弓的运用

跳弓以及顿弓是常见的大提琴演奏技巧,以第一乐章第30小节为例,六连音的演奏需以顿弓来完成,要求演奏者在一弓之内演奏出短促、有力而又分明的若干音符,为此应首选上弓演奏,还需配合下臂与手部的转动,下压时发声、上抬时间断,且这一功法在第一乐章之中还出现过三次。演奏者在练习之时应先将连线拆解并做分弓练习,且训练时需放慢一倍速度,只有在熟练掌握节奏的基础上才能按照谱例进行演奏。以第93~95小节为例,大量的跳弓演奏需要对手腕部分的运动加以控制,其范围并不大,在确保其他关节放松的前提下使弓子彻底离开琴弦,且相较而言其音量较小,但以下臂及手腕共同跳弓时其运动范围较大,需选择中段附近更易跳起的部分以确保发声的干净利落,而当速度较慢时需适当的向弓根部分靠拢,同时还需强调每组三连音的第一个音,演奏者不仅需要进行空弦练习,同时还需要进行换弦练习。

2、演奏时快速分弓的运用

快速分弓也较为常见,演奏者应当能够运用弓子的各个部分去演奏,以上半弓为主,而中弓次之,演奏过程应当追求连贯性,而下半弓以及靠近弓根的部分的发声则更为厚实。《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中的快速分弓以上半弓及中弓演奏为主,以第一乐章第39小节为例,演奏时并不强调厚重之感,需将每个音符清晰且干净的演奏出来,同时对演奏者小臂动作及运动范围的要求较为明确,而手腕运动也必须与其相适应,握弓不可过紧,通过食指控制来实现声音的强弱变化,即演奏弱音之时需要食指给予较小的压力,而演奏较强音时则需以食指适当增加压力并配合运弓范围的扩大,更加强调左右手之间的灵活配合,且日常练习之时应适当的放慢速度,并在熟悉的前提下逐渐加速。

3、演奏时弓段的选择

演奏者需要依据旋律的变化来决定弓子的使用时机,以第一乐章的第29小节为例,由于其强度为中强,为此需要选择中弓靠下的部分;以第二乐章的第1~4小节为例,为适应柔板的速度,演奏者应当选择全弓演奏的方式并配合食指的压力控制,尽可能保证弓根演奏与弓尖演奏的效果相一致;以第一乐章的第59小节为例,这一部分以轻快的三连音为主,演奏者需要采用不对称弓法并尽可能以上弓部分来进行演奏。

(二)左手演奏技巧

1、演奏时的换把技巧

把位的变化是大提琴演奏技巧的重中之重,《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之中既有临近把位的变换,又有较大把位的变换,而那些较为频繁的大跨度换把对演奏者的技术要求也相对较高。以第一乐章第33小节为例,此处先后出现了四次换把,由于这一作品为古典主义音乐作品,为此更加强调左右手之间的配合,同时也要求演奏者在换把之时切不可出现滑音,即不可将手指离开琴弦,通过适当的放松对琴弦的压力来实现灵活的换把,而对于琴颈之后的大拇指而言,应当跟随换把位的手指而移动,但不可离开琴颈。这一部分之中的演奏难点在于八度音的换把演奏,唯有进行多次反复练习才能确保其音准并尽可能缩短换把的距离。从谱面上来看,八度跨度较大,演奏时需要从四把位的一指换到拇指把位的三指,为此在练习时需要以一指为标准,即先确定一指位置在顺延找到三指位置,且四把位一指到高把位一指再到三指位置必定遵循了E-C-E的规律,演奏者在一开始需要演奏出C音,但在熟悉之后只需做出换把位的动作,却不必演奏出这个音,从而实现换把距离的有效缩短并确保能够演奏出需要演奏的音程。

2、演奏时的揉弦技巧

揉弦是一种常见的大提琴演奏技巧,揉弦的应用效果直接影响到作品演奏的整体水平,除大范围的揉弦之外还存在多种表达方式,例如小范围的揉弦以及较快频率或较慢频率的揉弦,而演奏者应当依据作品的要求以及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来选择。以第二乐章为例,为适应慢板节奏,演奏者应当适当的加大演奏幅度并选择较快频率的揉弦,这对于增加旋律的流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且揉弦应当出现在演奏开始之前。

3、演奏时的双音技巧

《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之中常见双音演奏,以第一乐章中的第38、19小节为例,其主音为B,其伴奏联合D音及F音,演奏者应当事先找准主音,而在演奏伴奏时需以弓速控制及压弓处理为重点,且第71~75小节之中的双音演奏需要强调音程的走向,其重点并不在于每一个音程的固定音高,此外,演奏者还应当对两段旋律加以区分,为此在第二遍之中可见对右手的角度的适当调整,这样既不会破坏旋律的流畅性,又可以实现自然的变化。以第三乐章中的第164~172小节为例,其演奏难点在于高把位的八度双音演奏,这是因为每换一个音就要换一次把位,而双音之间手指距离也随着高低把位的变换而改变,但无论怎样变换都需要以其拇指为基础,只有先确定拇指音准才能确定其他的音程,为此在练习之时需重点关注拇指的落点以及手指间的距离控制。《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之中的演奏技巧较为多样,但一切演奏技巧及方法都是为了音乐本身而服务,为此适用于其他的曲目演奏,演奏者只有在平时加紧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这些技巧,且只有灵活应用这些技巧才能准确的表达作品内容及情感内涵。

结 语

《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是海顿的代表作之一,极具古典主义风格,相较其他大提琴协奏曲而言,无论是其作曲技法,还是其演奏技巧,抑或是呈现出来的整体音效都更具个人风格。在分析演奏技巧之时,我们能够从其中找到几乎所有的大提琴演奏方法,理解并掌握这些演奏技巧对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实现了与听众之间的有效互动及情感共鸣,由此可见这一作品在教学功能及艺术价值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海顿大调协奏曲
音乐家收学生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善是养生
善是养生
春日协奏曲
音乐家收学生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