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斯特《梅菲斯托圆舞曲》创作特性及演奏处理探究

2022-11-22韩艳琰

黄河之声 2022年5期
关键词:全曲圆舞曲浮士德

韩艳琰

一、创作背景

十九世纪是浪漫主义思潮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欧洲地区广泛传播,其影响之深远可追溯至当时所有的艺术体裁,而这一切都与法国最早进行的民族解放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浪漫主义艺术家更加强调情感的表达以及对于社会现状的思考,其艺术作品也以彰显自我为主,浪漫主义音乐也在此期间迅速发展,作曲家在自然中得到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其旋律以抒情为主,极具歌唱性,而主题则多见对爱情的向往。

钢琴曲《梅菲斯特圆舞曲》的成型先后经历了管弦乐-交响乐-钢琴曲这一过程,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浮士德》,这也是李斯特最喜爱的一部文学作品,故事发生在一家乡村小酒店中举办的宴会之中,主要讲述了魔鬼梅菲斯特将浮士德带到这里,随后被一个美丽的姑娘吸引的故事,随着提琴演奏的越发热烈,浮士德也逐渐由腼腆变得大胆,最后终于鼓起用勇气向她表白并一同坠入爱河。在瓦格纳《浮士德序曲》这一作品的影响下,李斯特于1857年创作了《浮士德交响乐》并在1881年进行了改编,由此得到了钢琴独奏及二重奏曲,先后呈现了四首《梅菲斯特圆舞曲》以及一首《梅菲斯特波卡尔》,而本文探究的则是钢琴独奏版本中的第一首。

二、创作特征

(一)曲式结构

《梅菲斯特圆舞曲》集五部性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以及缩减后再现于一体,即在全曲的展开部分对奏鸣曲结构加以省略,转而应用五部性单三部曲式并配以复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结构较为庞大,其中包含了三部曲结构的再现内容,我们常见的复三部曲通常会在中、尾两段做对比,且从整个结构上来看,音乐本身的处理有所增加,同时又跟随主、复部形式而变化,这也是复三部曲式结构的最大特点。

第1~110小节为引子部分,突出了梅菲斯托这一人物。

第111~650小节为呈示部,包含主部、副部两个材料。第111~340小节为主部,其中三次出现主题A,第一、二次为单音而最后一次为同音八度,三次主题间有两个插部,而插部与主题间形成的对比十分鲜明,实现了动静结合。单三部曲式中的插部其结构并不稳定,作为展开性的内容,其音乐材料大多为自分裂的乐句,此外和声调性的变化也较为复杂。在复三部曲式结构之中,插部为其中段,而前后两段及中段之间的动静对比非常突出,对于突出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651~813小节为再现部,对主部主题A进行了再现并省略了展开部,相较呈示部处理而言,再现部以综合紧缩再现为主,经过了16个小节才到达副部主题B的再现部分,且这一部分以三个展开以及一个插部构成,也是该作品的高潮所在。三个副部主题B的展开有所差异,不仅体现在演调性调式及伴奏织体之上,同时还体现在演奏力度及演奏技巧等方面,这也使得音乐作品本身的交响化特点也越发鲜明。

第864~991小节为尾声部分,李斯特为突出一种恢弘气势便采用了和弦交替出现的创作技法,又以左右手交替上行的八度演奏来结束全曲。

由此可见,曲式结构是音乐作品得以成型的关键所在,而我们在《梅菲斯托圆舞曲》之中既可见到五部性单三部曲式,又可见到复三部曲式,且李斯特还使用了一种以往钢琴作品中并不常见的手法,最终通过省略展开部实现了创新。从整体结构上来看,多次重复的不仅是主部主题,还有副部主部,以丰富的音乐语言以及复杂的织体和声来强化动静对比,而这一设计则源自李斯特在阅读文学作品《浮士德》是感受到的戏剧性并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为突出音乐主题,李斯特使用了大量的不稳定调性及和声,插部中大量的自由结构也是该作品的创新所在,由此可见,李斯特在曲式结构方面进行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曲式结构对音乐创作的限制。

(二)调式调性

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创作深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其重点在于自我情感及主观体验的表达,更加强调丰富的声音色彩与作品本身能够带给听众的无限想象,分析《梅菲斯特圆舞曲》的调式调性可知,每一次转换都与其情感变化相适应。

1、模进、转调、离调

调性模进在《梅菲斯特圆舞曲》之中较为普遍,最具代表性的两次都在呈示部副部之中,第一次以bb小调为基础并由第457小节持续至483小节,第二次则以f小调为基础并由第526小节持续至557小节,而从整体上来看,属于纯五度上行模进,能够给人以紧迫感并达到深化“催促”主题的作用。此外,模进手法还出现在“爱情”主题之中,由第341小节开始至372小节结束,以bD大调为基础,依次经过小二度、纯四度及减五度变化,构成了e-f-bb-e的音程,其中的减五度音程可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用于表现二人的害羞。

转调是李斯特的常用写作手法,希望通过连续的转调来突出和声效果之间的差别,虽然《梅菲斯特圆舞曲》以A大调为主,但其后半部却进行了多次转调,就呈示部而言,以此进行了A-bA-E-A-bD-bb-E-f-bD的调性转变,而再现部相对简单,只进行了bB-A-#F-d-A的变化。以第一主题“爱情”为例,全曲在行进至第409小节之时,右手部分经历了#f-#g-#b的变化,极具歌唱性,且为了增强音乐情绪,李斯特在第431小节之后做了#F=bG、#G=bA的变化。

该作品的离调主要出现在呈示部主部及连接部之间,共两次,第一次为A-bA而第二次为A-bD,离调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乐曲的不确定性,这与梅菲斯特这一魔鬼形象非常吻合。

2、交替调式

顾名思义,交替调式指的是两种不同的调式以交替的方式出现,其基础为调关系,而这两个调式的主音在乐曲中的作用同等重要,共同组成了一个新的调式体系,不仅可以丰富和声的形式还可扩展其领域。就呈示部而言,其主部调性为A,先后经bA-E-A-bD离调,最终又回归于主调,而副部的基础调性为bD,虽然最后也回归于此,但过程中的bb-E-f变化也不容忽视,既能保证主要调性的稳定进行,又能发展乐思内容,极具浪漫主义音乐在作曲方式与技法等方面的特色。

(三)旋律特征

1、舞曲主题

李斯特在乐曲的引子部分以短而紧促的触键来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对塑造魔鬼-梅菲特斯的形象也具有重要作用,“舞曲主题”部分自第111小节开始,这也是梅菲特斯的第一次出场,且这个主题动机贯穿全曲,增添了一丝戏谑感。

2、爱情主题

全曲中共出现过三次,第一次在第341~456小节间,这是二人约会的情景,左手低音部分的柱式和弦多次重复,而右手旋律部分弱起,以跨小节的连线来抑制重音,此外,李斯特以休止符的灵活运用来营造一种喃喃低语的感觉,充分的表现出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内心的纠结;第二次在第484~525小节间,其重点在于右手的八度演奏,集中的旋律与玛格丽特的内心激动相适应;第三次在第558~650小节之间,相较前两次而言多了一些装饰性旋律,使得曲调更为华美也更为悠扬,其流畅性也大大增强。

3、催促主题

这一主题在全曲中同样出现了三次,与“爱情主题”向呼应并分别于“爱情主题”之后出现,第一出现之时其旋律较为紧凑,从而给听众以一种“一松一紧”之感,第二次出现之时其旋律位置整体偏高,在情感表达方面以梅菲斯特的焦急为主,从而给听众以一种“一静一动”之感,第三次出现之时其变化在于力度的增加,使得整体音乐更为激动,从而给听众以一种“一柔一刚”之感。

三、演奏处理

(一)演奏技巧的把控

1、轮指

以第588~650小节为例,演奏的重点在于右手部分的轮指与八度跳进,此时其左手需以琶音伴奏且跨度较大,分析轮指指法可知,一种为3-2-1,另一种为2-1,力度需保持p,而表情术语则为甜美、柔和,用以突出爱情主题并推动音乐情绪进行。演奏者一定要确保快而准确的切换轮指与八度,尤其是左手琶音的演奏,正因其跨度较大,为此才需先找到根音位置,从而确保演奏的连贯性以及旋律的歌唱性,进而准确的展现女主人公的柔美,此外,情绪的进行需要伴随上行或下行的强、弱变化,从而给听众以更为直观的感受。

轮指的篇幅非常大,演奏者一定要掌握这一演奏技巧,在日常练习时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以此来避免错音、吃音以及不均匀等问题,一定要保证其手臂及肩部适当放松,且当每个手指弹奏同样的音程时,需要在每次弹奏之后将手指收拢并靠向手掌,以确保有足够的位置。右手旋律部分处于弱拍位置,一定要注意演奏的连贯性,而轮指伴随八度跳进则需强调换指、音准及节奏,用以表达二人之间的轻声低诉。

2、双音

该作品的双音演奏大多为三度,只有少数在三度及四度间切换,为此整体音程较为和谐,其力度也较强,且这种和声织体非常常见,可以用来描述梅菲斯托的笑声,所营造的分氛围也较为戏谑,此处的音型相较浮士德主题而言多了一丝幽默之感,演奏时必须采用轻巧的触键方式,且谱例上清晰的标注了ppp的力度,即使是这样也要确保演奏时声音弱而不散,日常练习时应当绷紧指尖并放慢速度,随后在熟悉的基础上一点一点的加快速度。

(3)双手大跨度交替弹奏

双手大跨度交替在李斯特作品之中非常常见,演奏时需要进行左、右手的交互演奏,从而使键盘能够发出如打击乐一般的音效,对增加乐曲戏剧性亦有重要意义。演奏者除了要灵活使用手指之外还需做强有力的配合,只有正在演奏的手指可以触键,其余均不可以,这也是避免出现错音的一种方式。演奏者应当保持手臂的放松状态以及手腕的弹性状态,从而有效避免声音僵硬,学会以手腕带动手掌的起落,从而清晰且轻快的演奏出明亮的音色,但由于手指长度不易,为此很容易出现不均匀的问题,我们应当对八度和弦的演奏予以高度关注,且结尾处在梅菲斯托的笑声中结束,为表现其癫狂状态,应当弹奏出具有弹性而又相对饱满的音色。

(二)不同主题的演绎

该作品的结构较为复杂,但其旋律线条始终清晰,乐曲由三个主题构成,一为“舞曲”、二为“催促”、三为“爱情”。“舞曲主题”出现在引子之后,这也是梅菲斯托的首次出场,演奏时应注意marcato这一表情符号,以缓慢而沉重的演奏为主,其右手部分出现了跳音以及短连音,演奏者应当做到轻巧的落键,同时还应当对连线音予以适当的演唱处理,不仅可以烘托人物形象,还可以强调主题动机,其左手部分的重点在于找准根音,且中声部的力度应当弱于根音及旋律,进而充当背景音,而这一主题也在全曲中多次出现。

就“爱情主题”而言,自第339小节开始,左手部分的紧密和弦与浮士德的迫不及待非常贴切,且这一贯穿全曲,而整首乐曲也在这一主题上实现了升华,此外,这一主题在全曲之中共出现三次,第一次的演奏需要以右手部分的弱起配合左手部分的低音柱式和弦,触键时应当以大面积指腹为主,用以模拟二人的私密交谈并突出主人公的羞涩心理。第二次的演奏需要持续加深右手的八度并以此营造紧张的音乐氛围。第三次的演奏应当以装饰音为重点,进而以悠扬又华美的旋律来贴合男、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不懈追求。

就“催促主题”而言,全曲也共有三次且均出现在“爱情主题”之后,这样的结构设计不仅加强了乐曲本身的音响力度,同时也表达出了更为激昂的音乐情绪,从整体上来看,能够给听众以动静结合、刚柔并济之感,同时也诠释了梅菲斯托对于浮士德的多次催促,而乐曲在这一主题穿插结束之后,其表述的重点又重新回归“爱情主题”的发展之上。

结 语

钢琴独奏曲《梅菲斯特圆舞曲》第一首是李斯特的代表作,其整体风格与作者的个性特点相适应,气势恢宏又不失诗情画意,此外作者将钢琴本身的音色技巧与其交响化特点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高超的技巧部分以及恢弘的乐队化部分,而这一作品也充分展现了李斯特作为优秀作曲家以及表演艺术家的综合实力及艺术修养。■

猜你喜欢

全曲圆舞曲浮士德
作为赌注的浮士德
《浮士德》(书影)
大海边的浪漫圆舞曲
萨拉萨蒂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艺术特征分析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视域下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节日圆舞曲
师院圆舞曲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古诺的《浮士德》
黑色圆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