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田山十卐①乐源流考略
2022-11-22李广赞
李广赞
田山十卐乐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遗存,也称十盘乐、社盘等,在古代是乐舞诗三位一体的音乐形式,是流传于以洛阳为中心的伊川、偃师、新安等地一带的古老乐种。据民俗志记载:“十卐管子乐是一种古老的唐代宫廷音乐,在洛阳流传久远,来源于武则天改唐为周后的洛阳寺院流行后传入民间。”②
洛阳龙门田山十卐乐社现存的演奏乐器主要有管子(古筚篥)、笛、笙、云板、马蹄号、云锣、碰铃、镲、鼓以及清道旗、黄落伞等仪仗用具,其乐器具有一定的历史,其中管子约有300年左右,笛和笙也有近百年。
乐社现在能演奏的曲目有《尺字剪剪花》、《六字剪剪花》、《四字满洲》、《工字满洲》、《尺字满洲》、《四字喋乐》、《尺字喋乐》、《状元游街》、《叠断桥》、《富贵不断头》、《打贯》、《上字青天歌》、《六字青天歌》、《背弓》等18首,其中最早的曲牌可以追溯到明嘉靖时期。
据老年人讲当年武则天拿出二十万两胭脂钱办两件事,一件是以自己的容貌为准在龙门塑造卢舍那大佛,另一件是花十万两精心打造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宫廷乐舞,以供朝廷在庆典上使用。由于乐伎年龄的老化以及后来武则天驾崩,十卐乐的乐人流向民间和寺院。宋宣和年间白居易第18代后裔白长乐到汝州风穴寺进香时听到寺内僧人奏乐,恳求传艺,和尚念其心诚便毫无保留地口教身传。白长乐在寺中学艺后回村组建乐社,自此十卐乐被带入民间并得到发扬。
历史文献中有很多关于武则天游嵩山封乐以及武皇造字的记载,《唐书艺文志》记载,有“武氏字海”一百卷,现已亡佚,其中到底有多少字是武氏所造,无人知晓。相关专家研究认为武皇所造之字20有余,主要有天、地、日、月、星、君、年以及一些颇似道家咒符之类的字如十、井、田、回、米、卍等。③
由此可见,武则天历史上确实和嵩山很有渊源,洛阳田山十卍乐中的“卐”字应该就是武则天当时所造字之一,而且这个在佛教中经常使用,与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可知,洛阳田山十卍乐与武皇有着一定的关系。
十卐乐乐队成员白居易第53代后人白贵来讲老人们告诉他们洛阳田山十卐乐为雅乐,来自唐代宫廷,乐社一直沿袭不参加婚丧嫁娶,演出不收取任何报酬的规定。主要活动于祭祀、宗教、风俗庙会如关林朝圣大典以及龙王庙祈雨等场合,为个人演出被认为玷污了唐代宫廷雅乐的神圣。从十卐乐的社会功能和演出场合来看,具有古代雅乐的特征。
雅乐的歌词虽然随着时代而改变,往往不是当代流行的实体,复古色彩比较重。在所用乐器方面,雅乐相当注意宫悬乐器钟磬鼓,讲起起组织常以宫悬乐器架数的多少来计算,如唐太宗初年36架,唐高宗初年72架。④
武则天建周后制作礼乐独具特色,当时其主要的礼仪活动是亲祀南郊、名堂、拜洛神和封嵩岳。后来武皇御制五组郊庙歌词并确定周十二和雅乐:《昭和》、《敬和》、《钦和》、《齐和》、《德和》、《嫱和》、《通和》、《归和》等。⑤
通过以上唐代高宗和武则天时期雅乐乐器及乐曲与十卐乐乐器、乐曲的对比我们可以得知“十卐”乐在乐器规模编制上明显不同,曲牌中没有和唐雅乐相同的部分,因此,说十卐乐是唐代宫廷雅乐在材料上是不充分的。十卐乐从武皇驾崩后流入寺院,更不要说保存如此大规模的乐悬排场,就连乐舞也不具有生存的空间,仅仅留下乐与歌,最后歌词也失传仅仅剩下乐而已,关于十卐乐的不参加婚丧嫁娶,只服务于鬼神的制度笔者认为应当和岁时节庆音乐有关,老艺人口中的“雅乐”应当为“清雅”、“高雅”之乐,并非唐代时期传统雅乐。
俗乐,古代“世俗之乐”的简称,即与“雅乐”相对而言的各种民间音乐,用于宫廷宴会的俗乐又称“燕乐”。⑥通过词典我们可以得知俗乐包括民间俗乐和宫廷俗乐两个部分,而后者即是燕乐。
据有关学者调研认为洛阳田山十卐乐使用乐器与乐谱与唐代接近,乐曲为套曲形式,分为四大套,乐曲中运用犯调、散板、煞尾等手法,有着唐代大曲的痕迹,认为应当对其持十卐乐为唐代宫廷燕乐一说。⑦有些学者认为十卐乐演奏形式有坐立乐和行走乐两种,让人不禁想起唐代宫廷燕乐,怀疑这和唐代宫廷燕乐的坐立部伎有关。⑧笔者就此问题特意请教老艺人,但说法不一,有的老艺人的回答是乐曲是为统治者和神服务的,应该是站立演奏的,后来考虑有些艺人年龄较大,怕他们身体吃不消,没有办法所以才有坐着演奏的;有的老艺人则说不知道为什么,师傅就是这样传下来的,是规矩。笔者还本着通过乐器来辨别雅燕乐的目的采访了邙山镇沟上村为十卐乐制笙的老笙匠毛天坤的后人,从笙匠处得知当时十卐乐用笙与其他用笙区别不大,仅仅是为十卐乐制作圆笙时由于害怕冲撞神灵比较庄重认真而已。
唐代燕乐的乐器包括雅乐以外的所有乐器,若省略同类乐器的变异形式,这一时期燕乐所用乐器主要如下:
管乐器——笛、篪、筚篥、笙、贝、叶、笳、角等;
弦乐器——琴、瑟、三弦琴、筝、箜篌、琵琶、五弦、筑、击琴等;
击乐器——方响、钟、钲、铎、铙、铃、钹、磬、拍板、节鼓、腰鼓、羯鼓、毛员鼓、鸡娄鼓、齐鼓、担鼓、铜鼓以及鼓吹乐所用的另一些鼓等。⑨
唐代燕乐大曲,是从汉魏时期的相和歌、清商大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唐大曲较之汉魏大曲的旋法、曲式结构、音乐表现力上已有着更高级的发展。唐代的燕乐乐曲名称主要有:《绿腰》、《凉州》、《薄媚》、《伊州》、《甘州》、《霓裳羽衣》、《雨霖铃》、《拓枝》、《三台》、《浑脱》、《熙州》、《石州》、《水调》、《破阵乐》、《春莺啭》等。⑩
以上唐代燕乐乐器配置和十卐乐的乐队编制有雷同现象,而在音乐本体乐曲上看不出两者有什么关系。因而,仅从乐器配置上并不能辨别十卐乐就是唐代燕乐,最多也就是能推出“十卐”乐的乐队有着唐代宫廷燕乐的乐队遗制。但是据潘国强老师《洛阳十盘音乐》中记载洛阳十盘音乐中保留了少量的唐代乐曲如《上韵》《下韵》等的材料。⑪我们可以知道十卐乐中存有唐代雅乐和宫廷俗乐(燕乐)中都没有的民间俗乐,而这些民间俗乐的乐器编制上宫廷俗乐、以及佛教音乐有着极大的相似。
十卐乐编制和唐代佛教音乐编制也很相似,有考古资料可证。唐代是龙门石窟雕像成熟时期,尤其是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唐代窟刊和造像约占龙门石窟的造像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是奉仙寺是大型群像的雕造,其中伎乐飞天16人,其中乐舞飞天左右各8人。右侧有上及下的形象依次可为舞人、吹笙弹琵琶、吹排箫、吹竖笛、左侧顺序为舞人击鼓、横笛、弹箜篌、弹阮咸、吹排箫、吹排箫、吹筚篥。其中有筚篥、笙等乐器的还有龙门龙华洞伎乐人、龙门北市丝行龛伎乐人、龙门极南洞伎乐人、龙门赵客师洞伎乐人、擂鼓台院佛乐伎乐人以及禹王池北院内圆盘状的陀罗尼经幢座周围刻有的伎乐。⑫燕乐的编制既然可以传到佛教传到民间也是合情合理。
通过以上唐代燕乐乐器及乐曲与十卐乐乐器、乐曲的对比我们可以得知十卐乐在乐队编制和唐代俗乐有极大相似,并在音乐本体中存有着唐代俗曲。因此,笔者认为十卐乐有可能是唐代燕乐的遗制。
《宋史·乐志》记载:春秋圣节,筚篥首吹,乐众和之。“东西班乐,亦太平兴国中选东西乐班者,乐器独用管子筚篥、小笛、小笙。”
在洛阳洛宁县介村考古发现金墓散乐杂剧砖雕中有演奏筚篥、杖鼓、平面鼓等乐器形象。洛阳北宋画像石棺散乐图有一人吹筚篥、一人吹箫、二人细腰伴奏,一人表演的画面是北宋民间的小型散乐乐队表演形式。⑬
《元史·礼乐志》所述安和乐乐队编制为:“札鼓六、为二重,前四后二。次和鼓一,中道。次板二,分左右。次龙笛四,次头管四并为二重。次羌管二,并分左右。次云王敖一,中道。次二,分左右。”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十卐乐极为接近宋元时期乐器配置,筚篥在乐队中处于领奏地位比唐代时地位明显重要。
十卐乐现存的乐曲如《满州》《剪剪花》《叠断桥》等曲牌大部分都在此时期出现,其中最早的曲牌《满州》是明嘉、隆间汴梁兴起的小曲之一。
文献记载:明清时期,每当元宵节日、迎神赛会,清明扫墓等大型活动都要用乐。明张岱.《陶庵梦忆》记虎邱中秋之夜的情景说:“天暝日上,鼓吹千百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文中所谓“十番”又叫“十番锣鼓”和“十番鼓”,是明清及清中叶广泛流传于南北的一个鼓吹乐种。它以双笛为主奏乐器,通常配以管、三弦、胡琴、云锣、木鱼、檀板、打鼓管弦乐器及轻型打击乐器。⑭可见,在明清时期十番乐在南方已经较为普遍,而由南到北的传播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笔者认为田山十卐乐在北方的流传应该在作者张岱所描述的明代之前。
洛阳伊川十盘乐队用的清代龙凤旗,上有“清统治六年十一月上皖马鼻湾社”字样以及洛阳龙门田山村艺人(张俊廷)演奏管子的图像。⑮据洛阳郊区志记载:田山十卐乐队清代嘉庆张氏13代老艺人张作仁掌管吹奏50余年,后传张善堂、张银合。民国时期传给17代张俊廷。由张氏家谱记载张作仁老先生于1820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断:如果十卐乐不是张作仁老先生所创,十卐乐存在的历史年代应当在张老先生出生前,至少应在1800年左右。
如前所述,田山十卐乐是流传于以洛阳为中心的伊川、偃师、新安、渑池等地的古老乐种。其中渑池一地和洛阳紧密相联,文献记载:“清乾隆时期设河南府共辖:洛阳、偃师、巩县、孟津、宜阳、登封、永宁、新安、渑池、嵩县十县。”⑯而这个辖区除了渑池县基本就是现代的洛阳,为什么只是流传到渑池一带而不是其他距离洛阳较进的地区。笔者认为渑池县之所以有十卐乐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如果笔者的假设成立那么十卐乐的年代就又可以推到乾隆时期。
通过以上论述,笔者有以下五个理由认为洛阳龙门田山十卐乐是古代音乐遗存,1.武皇造字;2.民间传说;3.地方志文献;4.乐制、乐曲比较;5.地方管辖,6.明张岱《陶庵梦忆》。其中理由3、5可以断定田山十卐乐是乾隆时期或1800年左右的音乐遗存,理由4、6可以证明田山十卐乐在明代时就已流行,理由1、2、3、4印证了田山十卐乐是唐代俗乐遗存。
洛阳龙门田山十卐乐在口述历史上具有武皇赐乐等传说、功能上具有雅乐特征、形式上带有唐代燕乐痕迹,是唐代音乐制度的延续。因此,经过由1800年——乾隆时期——明代——唐代的推论,笔者认为洛阳龙门田山十卐乐应当被认定为是一种音乐制度源自于唐代、经历佛教音乐同化在宋代流入民间、音乐本体内容多为明清时期民间小调的综合性乐种,在没有新史料发掘之前,认为它是与佛教音乐有着一定关系的唐代民间俗乐遗存较为合理。笔者认为此观点比较客观,十卐乐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就已经有200多年,在时空上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可以延伸,它是璀璨的中原古代音乐文化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印证,改变了洛阳以往只有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洛阳“化石”音乐史的尴尬境地。洛阳田山十卍乐体现了古代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中国音乐史中具有比较珍贵的研究价值。■
注释:
① 注:音“万”武则天时所造字之一,见《新华字典》,因文献中使用“卐”字,笔者使用此字,一是为与文献保持一致,二是此字本身就能体现研究对象的历史悠久.本文谈到的洛阳田山十卐乐即整个洛阳的十盘、社盘、十番音乐。
② 洛阳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洛阳民俗志,第十七卷(第八章)[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6.
③ 岑仲勉.隋唐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
④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⑤ 孙晓辉.两唐乐志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6.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刷馆,2002,5.
⑦ 常丽梅.洛阳“十卐”乐的初步考察与研究[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
⑧ 孙敏.洛阳古代音乐文化史迹[M].文物出版社,2004,5.
⑨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3.
⑩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3.
⑪ 潘国强.洛阳十盘音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
⑫ 孙敏.洛阳古代音乐文化史迹[M].文物出版社,2004,5.
⑬ 孙敏.洛阳古代音乐文化史迹[M].文物出版社,2004,5.
⑭ 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2.
⑮ 洛阳市民族民间音乐器乐曲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南卷(上)[M].1988,8.
⑯ 洛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洛阳郊区志下册,第七章,790页[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