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22-11-22徐寿军邰继承侯迷红梁怀宇孙德智张庆国
徐寿军,邰继承,范 富,侯迷红,梁怀宇,孙德智,张庆国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农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
内蒙古民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始建于2000年7月,隶属于该校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土壤学与营养学等领域。2001年开始招生,通过多年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特色育人理念和教学模式。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地方综合性高校中农科类学生录取分数低,生源质量不高,入学后转专业现象严重,专业思想不稳定;人才培养中也存在提高学生情感价值引领手段乏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路径模糊,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顶层设计不够等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018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新时代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提“新农科”[1]开始,到《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发布,正式吹响新农科建设开工号,再到“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2],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院校农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的培养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3],对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和加快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人才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蒙古民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改革与实践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走融合发展之路、多元发展之路、协同发展之路[4],契合了“新农科”建设的要求。
1 “育人为本,创新为基,能力为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1 情感价值塑造通过个人情感塑造、课程思政塑造和诚信教育塑造,凸显导师、校友和家长的感化、课程思政的滋养和诚信教育的培根铸魂作用。
1.1.1 专业情感召唤——培养农资情怀 建设“农资之家”,从新生入学开始,便着力营造“家的感觉,家的氛围”,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成一个大家庭。新生入学教育——家的启点。着重灌输农资专业“宽严并济,严管宽学”“如薪传火、互帮互助”“上下接力,届届相传”的优良传统,通过手机客户端建立“家长-老师群”,初步营造“家”的雏形。导师全程引领——家的建设。导师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导师,还要是生活上的导师,思想上的导师,不仅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导师,还要成为学生毕业后的益友。通过手机客户端建立“导师-学生群”,全面介入学生的学业、生活、修养、考研、就业乃至职业生涯,尽心维持“家”的存在。校友成长启示——家的完善。通过手机客户端建立“学生-校友群”,增进在校生与校友的互动、老师与毕业学生的互动,让“过来人”的经验引导学生,让校友的成绩激励学生,不断扩充“家”的空间。
1.1.2 课程思政滋养——筑牢责任担当 通过强化团队建设,提升思政水平;修订教学目标,增加思政内容;调整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效率;改革考核方式,增强思政效果。45门专业课程设计体现思政教育,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以一流课程“土壤肥料学”为引领,建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培养“三农”情怀,增强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责任意识。在润物无声的思政滋养中,培养学生“一懂两爱”的“三农”情怀。
1.1.3 诚信教育引导——坚守育人根基 充分落实《内蒙古民族大学诚信考试实施办法》,以学生为中心,以信任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监督作用,5个班级共8 096人次参加诚信考试,有253名同学获得诚信考试证书。以过程修身,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自律意识、团队意识和制度意识。
1.2 创新思维拓展
1.2.1 教学模式改革启蒙创新。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5门,非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14门,提高学业挑战度;制定知识、能力、素质等课程目标,教学中突出重点,着力难点,阐释疑点,提高学业挑战度。遵循“学为中心、问题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构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泛学—精学—拓学”三阶递进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学方法体现一个“活”字,实施"三法联动",自学指导法引导学习方向,发现法调动学习兴趣,讨论法开阔知识视野。
1.2.2 考核评价导向促进创新。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增加过程考核比例,设置“末考+平时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考核,占比50%;平时过程考核,占比50%,根据课程性质合理安排过程考核内容,课堂表现、作业、实验和测验占比分别为10%、15%、15%、10%;末考中适当增加开放性和非标化题型占比40%,提高学生解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1.2.3 科研反哺教学激发创新。将盐碱地改良、植物营养调控、农作物秸秆转化、作物生长模型构建等最新科研成果反馈到教学中,启发创新灵感;选取与专业结合紧密的科研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动力。
1.2.4 生产驱动教学自觉创新。结合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实际,通过培肥改土、配方施肥、浅埋滴灌等节本增效的瓶颈技术,建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隐性课程教学体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实现学生自觉创新。按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的逻辑路径,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的层层引导,从科研到教学、从生产到教学的逐步回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实现了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
1.3 实践能力提升
1.3.1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课程设计、实验实习、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相结合“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土地利用与改良”“肥料工艺”2个小学期课程设计;设置2次综合野外实习;23门课程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实务”2门必修课程;每学年举办1次学科竞赛。
1.3.2 开辟实践教学资源。强化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土壤肥料学实验示范中心、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实践基地、土壤修复与利用研究所、作物模型研究所等教学平台建设;与南京农业大学共享“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观察与性质鉴定”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加大“无人机”等高科技技术装备的使用,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1.3.3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通辽市土肥站合作对不同土壤类型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与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科所等合作完善西辽河平原玉米无膜浅埋滴灌种植模式;建立内蒙古广垠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8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相关工作。
1.3.4 强化创新创业训练。从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和地方农业生产实际,组建8个创新创业团队,全天候开放实验室,每学年设置15个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供学生选择参与,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
顶层设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大投入丰富实践教学资源,联合协作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技能培养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经过多维推进,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总之,内蒙古民族大学农业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中,用价值塑造统领专业建设,用创新思维培育和实践技能培养驱动专业建设,明确了人格健全、学农爱农、团结协作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以勇于创新、提升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价值塑造的情感化,创新思维培养的渐进化,实践技能训练的多元化。
2 应用效果
2.1 校内应用
2.1.1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形成了“家庭式”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出一批“三农”情怀深、创新意识强、生产技能高的农业科技人才。专业学生考研率持续提高,稳居全校前列,受到学校的连年表彰,在校内各专业建设中有较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2014—2021年历届农业资源与环境班均荣获内蒙古民族大学考研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近5年平均考研录取率超过65%;同时,涌现出8个考研优秀宿舍,全部成员考取硕士研究生。就读在南京农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或211以上院校占比近40%,引领了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专业总体就业率98%。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获得第六届全区高等院校大学生测量技能竞赛“GPS-RTK测量”一等奖和“全站仪电磁波导线测量”二等奖等奖项;积极申报和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业学生参与撰写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农业工程学报》等学术刊物上。
2.1.2 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内蒙古民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建设和发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获批内蒙古自治区一流专业建设点;“土壤肥料学”课程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土壤肥料学”教学团队获批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相关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批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自治区教学名师2名,自治区优秀教师2名,多人次获得内蒙古民族大学“考研先进班主任”“优秀本科生导师”等荣誉称号。围绕该成果,近5年获批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7项,校级课题8项。
2.2 校外应用
2.2.1 校际交流积极广泛。先后有内蒙古农业大学、大连民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延边大学等区内外高校来学习和交流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经验,通过广泛积极地校际交流,拉近了与兄弟院校的距离,也发挥了示范作用。MYCOS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显示,近3年本专业毕业生满意度为94%、100%、100%。学生评教参与率100%,专业教师授课评价优良率均为100%。就业学生跟踪调查表明:毕业生工作踏实,吃苦耐劳,综合素质高,满意度为96%,基本满意4%。
2.2.2 专业师生服务地方效益明显。毕业生中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王红梅获自然资源部矿石勘探成果奖,张旭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张令获国家林草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吴晓光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涂冰洁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赵凤艳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吴海波获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技能竞赛三等奖等成果。“啤饲兼用型大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高产优质大麦新品种蒙啤麦3号、蒙啤麦4号配套栽培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项目获内蒙古农牧业丰收二等奖,6年累计推广11.186万hm2,累计新增总产值15 201.06万元。制定“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和“‘通辽黄玉米’产地环境要求”等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2项。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技术连续3年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主推技术,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技术6年间累计应用推广145.245万hm2,增产玉米30.76亿kg。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有力地支撑了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2.3 示范引领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部分成果予以宣传报道。《光明日报》2018年5月13日版以“内蒙古民族大学:诚信小考试 德育大文章”为题对诚信考试进行了报道,指出该成果对全国高校的学风建设都有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内蒙古新闻网2018年5月22日以“内蒙古学霸班考研成功率达75%,入学低分班逆袭成‘网红’”为题对2018届农业资源与环境班级考研情况进行了报道。围绕该成果,有“以诚信考试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实践探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效应”等15篇教学研究论文在《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交流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的经验做法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