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威市凉州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11-22邓雪勇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8期
关键词:凉州区灌溉工程节水

邓雪勇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水务局,甘肃 武威 733000)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水资源紧缺,农业生产用水供需矛盾突出,尤其是20 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给资源与环境造成了较多的负面压力,如水资源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使得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凉州区的农业生产乃至全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水安全和农田生态安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应运而生。凉州区自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以来,逐步实现了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减少了输水损失及田间作物的无效消耗,极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及水分生产效率。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制约了工程效益的发挥。本文就凉州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1 凉州区概况

凉州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属石羊河中上游地区,为武威绿洲的中心,地理坐标为101°59′35"~103°23°40"E、37°23′15"~38°12′54″N。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东西最大长度122 km,南北最大宽度90 km,总面积约5 080 km2,海拔1 440~3 263 m。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98~102 mm,年蒸发量2 015~2 020 mm,年均温度7.8 ℃,平均昼夜温差 8 ℃,无霜期 145~152 d,年日照时数约2 874 h,太阳总辐射量139 kcal/cm2。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大风、沙尘暴、霜冻、暴雨等,区域内地表水源主要为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均属石羊河水系。现辖37个乡(镇)、2个生态指挥部,442个村民委员会、8个街道办事处、39个社区居委会、3 817个村民小组。截至2018年,总人口约10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4.4万人,农村人口56.9万人。2019年凉州区粮食总产量61.21万t,蔬菜总产量146.83万t,肉类总产量10.18万t。农效节水工程建设现状

凉州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各行各业用水矛盾突出,自2012年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以来,累计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14 项,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3 914.53 hm2(其中地表水管灌7 933.33 hm2、地下水管灌5 223.2 hm2、地表水滴灌4 779.2 hm2、地下水滴灌25 978.8 hm2),大幅度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极大地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加快了凉州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2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

近年来,凉州区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的实施,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逐年降低耗水量高、产出效益低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积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但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土地流转规模小、年限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农民的认知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较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较小[1]。此外,凉州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较低,大多数村社仍以家庭为单元进行分散式生产,生产规模不能满足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使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2.2 资金来源单一且投入不足

凉州区随着国家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建成了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有效带动了全区高效灌溉农业的发展。但高效节水灌溉投入运行后,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匮乏,尤其是政府部门投入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护的专项资金较少。加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短期内的投资回报率较低,社会其他闲散资本不愿投入,加之广大农民的参与度较低,导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不能被应用于实际工作,制约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及工程效益的发挥。

2.3 管理机制不健全

管理机制是确保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效率及管理质量的关键,但受管理技术、管理理念及资金投入的影响,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的相关机制不健全,尤其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农民参与工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运行管理费用筹集等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导致缺乏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完全相匹配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方案,工程应有的灌溉效益不能充分发挥[2]。

2.4 农民的认识不到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部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口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较低,传统的大水漫灌式农业生产模式根深蒂固,难以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内不同时期的需水规律进行科学灌溉,也不能理解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重要意义。同时,由于高效节水灌溉设施设备的前期投入较大,农民的抵触心理较强,导致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受阻。

3 对策建议

3.1 优化农业布局结构及生产模式

根据地域特点和水资源分布情况合理优化农业布局,逐年扩大耗水量低、产出效益高的作物种植面积,尤其在武威绿洲核心区域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瓜菜生产及枸杞、葡萄等特色林果经济。同时,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不断丰富土地流转模式,规范土地流转管理,促使土地流转逐步实现市场化、规模化,逐步改变以家庭为单元的小规模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使全区农业生产结构布局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规模化、产业化要求相匹配[3]。

3.2 拓宽融资渠道,增加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专项资金投入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了避免出现“重建轻管”现象,确保高效节水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延长工程使用寿命,要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形式,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共享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同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4]。

3.3 健全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已有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职能,基于各乡(镇)的灌溉能力和农业布局特点,优化农艺节水措施和农业种植结构,不断创新运行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规范运行水权交易市场,优化全区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精确度,在合理调整农业水价的基础上建立并优化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受益群众的节水积极性。此外,要完善人才聘用机制,给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注入新鲜血液,组建一支专业素质达标、技术水平合格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团队,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为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和全区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3.4 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的认识

农民是高效节水灌溉的实施主体和最终受益者,为了提升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成效和水资源利用效率,须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普及力度,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高效节水灌溉的技术原理及其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高度的水忧患意识,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基础上,积极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同时,相关部门要引导农民主动参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提升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效益和水资源利用率[5-7]。

3.5 加大力度推广高效节水技术

3.5.1 渠道防渗技术 农业生产过程中土质渠道输水的渗漏损失高达70%,混凝土护面可避免80%~90%的渗漏损失,浆砌石衬砌可避免70%的渗漏损失,塑料薄膜防渗可避免90%的渗漏损失,因此为了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须综合考虑衬砌成本、防冻胀技术难度、防渗面积等实际情况,合理先择渠道防渗技术。

3.5.2 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该技术以管道替代渠道将灌溉水资源输送至田间地头,可将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95,可节约能耗25%以上,同时可节约灌溉工程占地面积,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具有省时省力、易管理、投资少等优点,但其制约因素为相关辅助灌溉设施设备须进一步改进、研制。

3.5.3 喷灌技术 喷灌利用管道将压力水输送至田间,再由田间安装好的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均匀细小的水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具有对地形的适应性强、灵活度高、可避免深层渗漏、不产生地表径流、输水损失小等优势,但所需投资较高、能耗大,同时灌溉过程中易受风力的影响。

3.5.4 微灌技术 微灌又称为局部灌溉,是一种集机械化、自动化为一体的灌溉模式,主要是通过微灌系统将有压水资源输送至田间后,经灌水器转换为微小的流量湿润农作物根部土壤,水资源利用率可达95%,主要用于灌溉果树、蔬菜和设施农业等经济作物。使用过程中灌水器易堵塞,需定期维修更换相关设备[8]。

4 结束语

高效节水灌溉是根据农作物全生育期不同时期的需水规律及当地降水情况高效利用灌溉水资源,其目的是减少农业灌溉过程中水资源从渠首到作物吸收利用各环节的无效损耗,以最少的水资源消耗创造最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凉州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而节水增产效益主要取决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水平,因此应根据当前全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大力度推广应用节水灌溉管理技术。

猜你喜欢

凉州区灌溉工程节水
简算有妙招
坚持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张文作品
游戏化学习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GIS的武威市凉州区甜叶菊种植适宜性评价
务欢池镇东村节水灌溉工程微喷系统的设计
节水妙想
荥阳区域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