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2022-11-22沈友青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教融合

徐 剑 沈友青 王 丹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青少年运动技能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205)

2020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体教融合的核心是要重视体育在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1]。然而,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相反,健康问题则变得更加严峻。据相关机构研究显示:我国3-6岁幼儿在“国标六项”指标监测中,除了跳跃动作的成绩是因年龄自然增长略有上升之外,其他的四项均出现波动和下降趋势[2]。在近30年里,我国幼儿及青少年肥胖率、近视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且越来越趋向低龄化[3]。当前,如何纾解学前教育服务供给不足与幼儿体质健康需求的矛盾?如何增强幼儿体质健康并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等问题刻不容缓。推动“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改善幼儿及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长远之计,也是积极干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内在要求,对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1 新时代“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的现状及重要意义

1.1 “体教融合”概述及其融入幼儿园的实践之路

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体育界率先提出“体教结合”的竞技人才培养新模式,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破除学训矛盾、文体失衡、提升运动员文化水平、解决就业等难题[4]。之后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又发展为“教体结合”。直到2012年学者首次提出“体教融合”的概念,并对“体教结合”的利弊进行深刻剖析,认为体教“融合”才是双方和谐共生的最佳状态[5]。与此同时,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区也积极总结反思以往实践经验,提出了“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优化升级的新思路。发达城市和地区率先探索标志着体、教之间的合作由“结合”走向“融合”,体教融合进入探索新阶段。当前,我国“体教融合”探索进一步深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体育人才。而囿于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事实,“体教融合”实践目标由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转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从运动员到大中小学校学生,某种意义上说,体教融合的目标指向并没有发生偏差,而是在原来基础上,范围的扩大、空间的延展。

目前,我国体教融合基本全覆盖大中小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全育人模式。但是唯独幼儿园阶段的体育教育被忽视。由于学前教育未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学前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导致学前教育中体育教育基础十分薄弱[7]。仅在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的学龄前教育阶段开启了“体教融合”实践之路。例如2015年广东省广州市率先在幼儿园推行“体教融合”实践,广州体育学院庄弼[8]教授团队构建了广东省幼儿体育活动“三维动作”内容体系,并在幼儿园进行了“体教融合”试点,其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受到家长和社会一致好评和关注。但是这只能算是“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的初始阶段,并未达到“体教融合”全面融入幼儿园的层面。究其原因,将“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则要求幼儿体育从单一的身体教育、体质提升转变为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教育理念,未来幼儿体育教育以组织、课程、活动等为核心要素必将是常态化发展[9]。但是,由于我国幼儿体育教育发展起步晚,尚未形成完善的幼儿体育政策体系,且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体教不融合等问题[10]。

1.2 “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的重要意义

第一,将“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是实现“健康中国”宏伟目标的基石。2016 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健康儿童计划目标,鼓励幼儿通过体育锻炼强化早期发展,以全面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而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将在幼儿园融入“体教融合”是全面健康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第二,将“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是弥补体育强国建设短板的重要内容。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幼儿体育是根基,幼儿阶段是发现一个人运动天赋的重要时期,体教融合向低龄段衍生,将幼儿阶段纳入竞技体育人才储备金字塔,有利于竞技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以及整个人才培养链条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将“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是新时代背景下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教融合的出发点就是将体育作为育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科学研究早已证实体育具有跨领域的育人功能:一方面,体育可以促学育智。幼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充分的身体动作可以内化为幼儿的思维过程,幼儿阶段参与体育锻炼对其个体未来认知能力具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体育可以健心育德。体育可以促进幼儿释放个性,表现自我,养成良好的品德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体育运动来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使命。

2 新时代“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的现实困境

2.1 缺乏协调发展机制,幼儿园体育教育公共服务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体育与教育的实际工作场景中,仍然存在条块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两个部门之间工作联系不够紧密,各方共育、共建、共享、共治的协同机制尚未形成[11]。这种“体教”分离的现状是我国幼儿体育教育公共服务不健全的表现,也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短板的体现。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还涉及到体育、教育体制的双重改革。2019 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第一次将“体教融合”融入到学前教育阶段之中,但是并未出台诸如课程标准、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实施的细则,我国幼儿体育缺乏顶层设计的政策支持。目前,“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的条件不够充分,幼儿体育、学前教育等部门缺乏协调发展机制,是制约幼儿园“体教融合”发展的根本原因。以校园足球为例,少儿足球是国家体育总局试点主推的体育亲子项目,但并没有转化为“体教融合”的内容,少儿足球在幼儿成长发育、个性培养、人格塑造等方面的价值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深层次原因是体育部门、学前教育部门缺乏联动,以致于缺失协调可持续发展,也表明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教育公共服务不健全,不能满足学龄前幼儿的成长需要,以及提高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2.2 幼儿园支持功能缺位,社会公众对“体教融合”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滞后,是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部分[12]。幼儿园在对幼儿体质健康促进的支持并不理想,其作用发挥有限,主要表现为:一是幼儿园专业的体育教师十分匮乏,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女教师占比高达97%,难以保障幼儿在园的体育活动开展和锻炼效果。二是幼儿园的活动设施与器材供给不足,导致幼儿体育活动的空间和运动环境有限,不能满足幼儿身体活动和游戏的需要。三是幼儿园体育课程体系标准不完善,长期以来幼儿体育教学标准和教材、幼儿运动项目技能学习标准、幼儿体育教育评估标准、幼儿身体活动指南等,均没有制定起普遍公认的标准,导致体育课程成人化、形式化和模式化现象严重,体育课失去了游戏性和趣味性,违背了幼儿个人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此外,社会民众长期以来的“重智轻体”观念和对以体育人价值片面性认知而导致对“体教融合”价值功能选择性忽视。还有教育者、被教育者和旁观者都选择性地忽略了体育的“育人”本质,将体育“育体”与“育人”割裂[13]。“体教融合”本是指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充分融合,共同作用于青少年幼儿成长和发展。而现实中,我国民众对“体教融合”的认识不足以及缺乏普及“大体育”理念,以至人们不能客观地、全面地和正确地认知“体教融合”价值的根本原因。

2.3 幼儿体育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当前体育教育的需求

良好的幼儿师资队伍是“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的核心要素,也是保障“体教融合”全国范围实施的基石。然而,囿于我国幼儿园师资队伍供给不足和流失严重等因素,幼儿园的体育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也不理想。据专家在北京和山西的调研结果表明,大约78.4%的幼儿园没有配备专职的体育教师[14]。我国幼儿体育教育方面的人才缺口将近200万人[15]。幼儿师资力量薄弱,仅从数量上看也无法填补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此外,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无论是在体育运动技能水平,还是在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差强人意。一方面,由于幼儿园教师普遍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学能力,并且大多数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缺乏系统的体育知识和运动训练技能,导致在幼儿体育教学中凭经验指导,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幼儿体育教学质量大打折扣。面对大量幼儿体育教师缺口,短时间内难以全面推动“体教融合”进入幼儿园。另一方面,我国学前体育教育师资培养机制不健全。据周亮调查显示,全国仅三家面向幼儿体育教师培养专门性人才的高校[16]。我国高校在学前体育教育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学前教育现实需求,专业人才供给比较失衡。因此,不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导致“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的师资力量薄弱,而学前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任重道远。

2.4 幼儿体育课程与运动设施不完善,缺乏“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的充分条件

目前,我国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存在缺失的短板,影响幼儿体育科学教学等活动。一方面,我国幼儿体育课程培养目标含糊不清。囿于幼儿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各幼儿园所设置体育课程较为混乱,普遍缺乏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据调查显示,幼儿园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倾向于教学的趣味性,出现过度游戏化和娱乐化[17],或是一些幼儿参加的校外培训课程过早强调“专项化”训练,这些现象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过于单一且无新意。受制于对幼儿安全性和其他因素的考虑,幼儿园体育课程多以健身操(舞)和固定式的练习动作为主,制约了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也容易造成幼儿体育活动时间较长和运动强度不足而导致体育活动质量下降等问题。此外,幼儿园体育场地设施不完善也是制约“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的客观条件。王凯珍[18]对北京市朝阳区幼儿园体育器材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发现存在数量和种类较少的问题。由于幼儿园目前能够提供的体育教学的场地和器材非常有限,导致幼儿体育活动课只能在教室或在走廊过道中进行。再加上幼儿园班级人数的增加,体育教师出于安全考虑,只能教授一些相对简单的动作,这样的场地条件不仅限制了教学内容的开展,制约了多元化教学的尝试,也影响幼儿的体育锻炼效果。

3 新时代“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推进策略

3.1 政府统筹并推进“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发展,各部门共同推进幼儿体育公共服务

将“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既需要政府的统筹管理,又需要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各级政府和青少年组织机构等多方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幼儿体育公共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体教融合”对促进幼儿体质健康问题的作用。第一,制定幼儿体育法律法规,构建“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的“四合作”模式,即有国家体育总局体教融合的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幼儿园以及“体教融合”研究中心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推动“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落地生根”。第二,政府统筹“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的科学论证、理论研究、综合治理等内容,再同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幼儿体育协会等多个部门,为幼儿体育教育公共服务建言献策。第三,鼓励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优先实施“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在幼儿园实施体教融合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涉及范围广,推动难度大,需要多个部门共同推进。因此,可以在大城市率先开展试点,使一部分幼儿园成为“体教融合”的示范园,由点到面、由面到体,不断拓展和延申“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实现全覆盖。第四,政府加强政策宣传,主要宣传党和国家体教融合的政策,宣传体教融合的新思想、新举措、新观点,宣传先进幼儿园的典型经验,在全社会营造“体教融合”环境,提高公众对“体教融合”的价值认同。

3.2 全社会范围普及“大体育”教育,提高公众对“体教融合”认知

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已日渐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范围普及“大体育”教育,这是提升民众对“体教融合”认知的策略,也是全社会共同推动“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的关键。第一,政府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普及“大体育”教育。一是改革体育体制,突破纵向,打开横向,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促进体育教育社会化。二是推动幼儿园教学改革创新,发展适宜的体育课程及活动,有效促进幼儿体质发展,实现“育体”与“育人”的有机融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三是普及家庭体育参与,引导家长要有正确的幼儿体育观念,学习幼儿体育教育方面的知识,积极参与亲子体育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幼儿体育生活化。第二,加快数字化“大体育”教育传播。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先进技术,推动“大体育”教育的精准传播。如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开展“大体育”实践教学,让幼儿从小就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和生命观。第三,体育和教育部门积极传播“大体育”思想。通过体育官网、教育讲座、媒体报道、微信群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促进社会群体尤其是家长学习“大体育”知识,以及了解“体教融合”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实际上,“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并不能一蹴而就,家长的“大体育”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只有推动全社会公共认知“大体育”的重要性,才能促进“体教融合”在幼儿园的落地开花,才能形成贯穿幼儿园体育教育的育人体系。

3.3 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重点培养“体教融合”复合型人才

人才作为体教融合实践中的创造者与实施者,在实践中起关键作用。201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均提出“要办好体育教育专业,为新时代体育发展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包括体育教师”,同时也鼓励和引导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到学校兼任体育教师。这是解决“体教融合”人才融入幼儿园不足的重要思路。第一,教育部门积极研究培养“体教融合”复合型人才的方案,优化高等院校(系)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开设综合性课程,例如将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等学前教育资源与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等体育教育资源相结合,搭建多学科综合交互课程,融合专业课程优势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9]。第二,加强高等体育院校(系)和师范类院校学前体育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培养一批体教融合(幼儿体育方向)专业型人才输送至幼儿园和幼教机构,夯实幼儿体育师资基础。第三,体育和教育部门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和动员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社会指导员等到幼儿园担任体育教师或兼职教练,以弥补当前幼儿园体育教师人才缺口。第四,对幼儿园师资实施“体教融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幼儿园管理者、教育者等相关人员对体教融合的认知水平,使他们具有复合型的知识能力,以更好地胜任新时代下幼儿园体育教育教学和体育管理工作。

3.4 加强幼儿园体育课程建设,完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幼儿园“体教融合”目标任务的实现需要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从课程发展层面,融合来自体育、教育、心理和卫生等多学科的理论和经验,联合制定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发展性和安全性的幼儿园新体育课程体系,以提升幼儿园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一是设定科学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幼儿园体育课程的目标与任务可参照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20]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设定,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上达成教育教学目标。二是创新幼儿园体育课程内容。围绕3-6岁学龄段的小班、中班和大班,以跑、跳、投掷、支撑等基本动作技能为基础,同时创新以运动游戏为核心课程内容的形式,逐渐衍生“体育+游戏”、“体育+智力”、“体育+艺术”等多层次发展路径。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使课程具有“本土化”特征,不仅能体现幼儿园体育课程的特色还可以进行文化传承。三是规范幼儿体育课程内容。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和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制定规范的幼儿体育课程标准,通过实验、测评、考核等方式建立幼儿体育课程指标评价体系, 不断提高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3.5 加强幼儿园运动场地器材建设,构建“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的有利条件

运动场地器材是幼儿园实施“体教融合”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幼儿园体育教学安全的有力保障。在“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之前,应逐渐完善幼儿园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为“体教融合”融入幼儿园做好充分准备。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政府层面:加大对幼儿园幼儿体育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增加幼儿园体育活动器械的数量和种类供给,确保场地器材能进一步满足办学需要。第二,部门层面:体育、教育部门要深入调查幼儿园运动场地器材偏缺情况,加强监管,及时补给,保障幼儿园体育课程顺利有效开展。第三,幼儿园层面:要加强幼儿体育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是扩大和增加幼儿体育活动空间布局,坚持资源集约化为基本准则,在幼儿园设施现有的基础上,增设幼儿体育活动场所和器械。二是申请专项资金,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兴趣爱好,购置合适的体育器材,丰富幼儿园体育材料资源,进一步保证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三是不断改进和优化体育场地器材的材质和安装方式,坚持以“安全、绿色、环保、科学”原则,为幼儿提供安全性和人性化的硬件设施。四是加强器材的管理和维护,避免有害器材进入幼儿园,构建一套完整的幼儿体育意外伤害预防与保障体系,全面确保幼儿身心健康。第四,家庭层面:家长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以体育人”的新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给予极大地支持,如购买运动服、各种球类、跳绳等,让幼儿们感受到父母对他们进行体育运动的坚定支持态度,另外还要积极参与幼儿园提供给家长的家庭亲子体育活动,为幼儿树立好榜样和好示范,培养幼儿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和良好运动习惯。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体教融合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地域特征视角下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
《融合》
破次元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