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的意蕴、困境与突破

2022-11-22

法制博览 2022年17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意识

陈 争

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100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1]新时代国家站在时代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意在使全体国民都树立法治意识,并积极参与到法治国家的建设中,群策群力共圆法治国家之梦。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通过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路径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对于我国早日建成法治国家这一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

建设法治社会对我国的发展意义重大,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高校大学生在我国法治建设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主体。大学生肩负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使命,这势必要求大学生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宣传者、推进者和践行者。当前提升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能够促进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帮助大学生对法律产生敬畏感,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法律的权威,自觉遵守法律规范,从而将法律意识内化为大学生的守法行为。

(二)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在依法治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要求。大学生法治观念不仅仅是指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知晓,而且还体现在对法律的具体条款、内容以及法律的功能、作用等方面的认知。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积极开展学法、懂法、守法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民众进行法治普及和宣传,是新时代法治观念的要求。高校提供各种途径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认知,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认同,促使他们形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三)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有利于推进学校立德树人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期,正处于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是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法治意识是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观是高校大学生“三观”的一部分,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意义重大。当前高校校园犯罪事件频发,对校园安全产生了极大的隐患,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营造良好法治氛围,推动校园法治建设,能够助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全民族法治道德和素养”,这是社会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要求,也是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推进的重要内容。

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以法治教育为主渠道的法治意识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政治性和时代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对教材内容的编排、设计,还是对教师的授课风格都有很高的要求,不然就很容易使学生觉得教材内容空洞乏味、不实用,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法治意识的培养。学校法治教育方向偏离重心,有时候只注重传授学生法律法规等知识,忽视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要求往往停留在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遵纪守法上,没有把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去做。从学科属性来讲,法律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性的学科,如果理论与实际脱节,法制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二)学校法治教育方式相对单一、成效不够显著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方面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而课堂教学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空间上往往是以大班上课的形式开展教学,同时任课老师受制于课时和课程考核方式,通常只是把这门课程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考量,大部分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辅的授课方式,即使有法治实践教育的环节,通常也只是以师生口头互动交流为主。这种授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受教育主体的特点,很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法治教育,很难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参与法治意识培养的目标性和积极性,进而难以切实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更谈不上法治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实现法治教育的宗旨,即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

(三)家庭忽视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培养和教育

从当前高校大学生来自普通家庭的角度来看,由于家长法治素养参差不齐,加之现代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较为薄弱。即使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但家长忙于工作和其他事情,疏于对于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的培养。所以总体来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或者说教育方式不当,这就会导致教育孩子的效果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们知道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链条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家风家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家长是大学生的启蒙老师,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校园”。家长法治观念淡薄,对子女重成绩、轻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习得法治意识,阻碍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也会阻碍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成长与成才。

(四)社会法治氛围不浓影响着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细胞”。大学生是一个社会群体,他们的思想在无形之中就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法治氛围不浓影响着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当前制约大学生养成良好法治意识的社会因素有多种:第一,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矛盾冲突的影响,受到社会扭曲变形的思想意识的影响而不知所措,出现心理失衡,价值观念也会随之扭曲,从而影响他们良好法治意识的形成。第二,社会整体缺乏良好的法治氛围。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在无形中削弱了社会主义的法律的神圣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对法律的敬畏,进而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第三,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信息侵袭。网络在开阔人们视野的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害虫”,网络中的内容良莠不齐,充斥着大量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以及一些极端组织的荒谬言论和世俗的价值观,部分大学生由于自我分辨能力差和自我抵制能力较弱,很容易沾染有害信息,诱发不良行为。

三、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学校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认真落实

全国教育法治工作会议指出教育战线要“形成全面推进教育法治工作的强大合力,让教育法治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2]高校更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依法治校的各项工作安排和落实。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建立相关的制度,用制度来保障依法治校的落实。例如学校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负责制、各个系部(二级学院)主要领导负责制、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制和任课教师负责制,实现责任到人、责任到位。从人员的配备、经费的投入和硬件设施的完善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体系,并将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成效纳入校职能部门领导及其他相关负责人的学期和年度工作成绩考核范围。第二,加强法治意识培养工作的组织建设。例如,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院长)亲自担任组长,主管法治教育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其他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小组长,在此基础上与当地的相关职能部门如教育部门、公检法部门建立帮扶机制,通过这些部门共同协作,从宣传到落实实现有力的保障。第三,做好经费的保障。学校要在自身经费有限的基础上,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经费支持,并做好经费的监管和落实。确保经费落实到学校法治意识培养的软、硬件上来,做到专款专用。第四,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例如,学校团委、学工处等部门带头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辩论赛、法律知识有奖竞猜;定期举行以“法治”为主题的校园文艺汇演;利用校园广播传播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法治信息等等。

(二)以“第二课堂”建设为纽带,探索法治意识培育的行动策略

高校要以“第二课堂”建设为纽带,探索法治意识培育的行动策略。一是把法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将法治意识相关的课程内容分散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从而通过延长培养时间,强化培养效果。例如学校可以把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时间分为三个具体阶段,实行“三步走”:第一阶段,利用军训和开学典礼等契机针对全校师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进行校纪校规和法治主题教育;第二阶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方面的主导作用;第三阶段,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诚信考试的倡议和严肃考纪考风的警示教育。二是以高校团支部和党支部为载体,深入开展法治实践活动。以党支部、团委为例,可以充分利用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召开党员和团员代表大会等活动向全体参会学生传达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开展依法治国相关文件的学习和讨论。例如,邀请学校有关专家开展法治讲座,并就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现场提问,并现场进行答疑解惑。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学生对依法治国相关问题的关注,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国家法治建设的积极性。

(三)发挥家长学法、守法的示范作用

现在国家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法、懂法、用法是国家和时代对于每个家庭的要求,家长要认清形势,努力适应大环境,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自己带头做一个学法、守法、用法、爱法的公民,努力在家庭营造一个崇尚法治的氛围。具体来说,首先,家长要从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做起,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学习一些法律条款,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民法典、刑法、教师法等与日常生活较为密切的法律知识。其次,家长要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等空余时间与子女一起观看法治节目、阅读法治书籍和报纸,尝试着就一些常见的法制案件与子女一起进行讨论,在提升自身法治修养的同时,帮助子女点燃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通过子女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他们运用法治思维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能够成为法治国家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做最好的准备。

(四)增强大学生培养法治意识的自觉能动性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大学生法治意识所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对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性的认识及自身在此过程中应承担的义务认识不足有很大关系。大学生要自觉利用日常的思政课和学校的法治教育专题活动提高认识,如通过思政课课堂上的案例分析、校内模拟法庭、法治主题班会、法治板报和法治知识读本等课内外多种途径,逐步加深自己对依法治国的认识,自觉承担公民在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从日常小事做起,通过积极参与法治实践不断强化自身的法治意识。在法治社会时代,大学生通过自觉合理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各种线下和线上媒体学习法律知识,强化自身的法治意识。[3]具体来说,例如收看央视法制栏目《焦点访谈》《今日说法》《东方时空》《法治在线》和《天网》,广西电视台普法栏目《狱中面对面》《法治最前线》;通过阅读《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种形式学习法律知识,主动关注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通过尝试着独自分析其中的一些法治案例积极参与法治实践,以此强化自身的法治意识。要善于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具有良好法治意识和法治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公民。

总之,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作用,才能促进实现大学生良好法治意识的养成,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法治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