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逻辑、表现形态与价值意蕴
2022-11-22徐建飞元国顺
徐建飞,元国顺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225009)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创造性地运用并不断丰富、发展党的理论成果,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新思想、新理论为标志,正是因为有了理论的支撑,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各族人民在风谲云诡的国内外环境中站稳脚跟、赢得主动、面向未来,才能将一盘散沙的中国社会凝聚成改天换地的有机整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初心使命,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任何一个思想理论的产生都不是凭空想象,都有其理论铺垫、实践求索、文明承接等内在规定性的要件。新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实践的最新理论样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表现形态,也是在理论创新、实践探索、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生成。
1. 理论地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经受各种考验,永葆理论的生命活力,其中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教条,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创新发展、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是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不断延展升华的科学思想。创新马克思主义不应生搬硬套、简单临摹,而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加以运用,实现其形式与内容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开放性,“避免陷入偶像化和神圣化马克思主义之藩篱”。[1]
中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会与风险共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意义 ,它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民族定制的,也不是为某个国家专属打造的,而是面向全人类的解放。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不能仅从马克思主义的论断中寻章摘句、断章取义,不能死死地抓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论述不放去寻求“中国向何处去”的新路,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去解释中国的伟大变革,寻求中国的未来出路,而应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用理论的创新来满足改革时代和伟大实践的强烈呼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与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及时回应时代和人民的关切,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经验,并上升到理性高度,使之系统化和理论化,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范畴,用不断创新的理论指导不断发展的实践,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
2. 实践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开拓与深化
“中国向何处去”是近现代中国的主题。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各阶级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各种“主义”悉数登场,先后提出多种不同的主张和方案,但皆昙花一现,几经挫折,纷纷退场,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的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遗憾的是,“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2]13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遭受严重挫折。然而,这一探索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创见,取得的经济成就、完成的制度创新为新时期伟大事业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历史重任落到了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他们继承中国共产党人遗留下来的思想遗产,批判性地借鉴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和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围绕“社会主义向何处去”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首次出场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历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嬗变。在历史的进程中,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将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推动理论的深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 文化基因: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文化滋养
任何一种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不是无缘无故的,也不是孤立自生的,都有其内在传统和外来激励的互动联系,都离不开借鉴和吸收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态包括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次生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产物——列宁主义)与再生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3]诚然,无论是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次生态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再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其生成都有深厚的文化基因,都是建立在人类已有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新思想自然也不例外,它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精神,借鉴了世界优秀文明的有益成果。
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文化基础。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有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都是相对独立性与历史继承性的统一。一切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都带有先驱者的“遗传基因”,都是在充分吸收前人已有的思想精华的基础之上,进行思想的凝练、理论的概括而生成的。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也正是萃取了世界文明发展中的文化滋养才孕育思想的曙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基业长青,永葆生机活力,是因为其“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4]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的接触面延伸、融合度加深,尤其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和广泛应用的今天,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传承变得频繁和便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深刻阐述了人类文明的本质,指明了中华文明复兴的未来走向。人类的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进步,各国的文化在对话、交流与比较中互通有无、渗透交融。因此,我们应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5]以人类的文明成果和世界各国的灿烂文化为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融入文化品质。
中华优秀文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文化支撑。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五百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一百多年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七十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史上,形成了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在内的中华优秀文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化基因、文化血脉、文化资源继承下来、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弘扬中华优秀文明,展示中华文明风采,使中华文明绵延不绝,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质,赓续革命文化基因,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了对中华优秀文明内涵的价值理念、精神品质、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结合社会发展、时代特征、人民诉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文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治、道德文化、思想修养、社会治理等契合相通,使其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现形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呈现出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其理论形态上表现为“十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相互融合、有机统一,实践形态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谋划与科学部署,制度形态上表现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与重要制度共生互补、耦合联动。
1. 理论形态:“十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相互融合、有机统一
任何理论都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对社会现象、社会现实的凝练与反映,都是在其所处时代的环境背景、发展水平、民众诉求的影响下产生的,“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6]新思想是党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经验总结,是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理论指南,首先表现为一种理论形态。其理论形态最重要地体现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有其特定的内涵,都是由反映这一理论体系的概念、范畴、原理、规律组合而成。判断一个理论是否形成体系,就在于它是否系统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回答而没有回答的问题,理论体系在建构中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否生成了有关此主题的一系列理论范畴,是否形成了内在的联系并被实践所检验。这个理论体系的顶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主题,第二层次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回答这个主题,得出总体认识、总论、总纲,第三层次就是为了实现第二个层次的理论任务所制定的比较宏观的战略构想,以及实现战略构想的方针、政策、策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7]18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全面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要时代课题。“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既是对新时代国内外、党内外重大关切问题的具体回应又是党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关系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国内经济社会与对外战略部署等方面,涵盖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路径、方略、步骤等具体问题,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
2. 实践形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谋划与科学部署
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其最终归宿都是要回归到现实生活,在指导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内化为行为自觉。从实践向度来审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表征为一种实践形态,内含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则、途径、方法等,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形态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展开和运用,也是其科学意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不懈奋斗的伟大目标。党的七大明确提出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的口号。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8]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当时国际形势和国内实际,确立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并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经过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实践形态,是党的理论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展示,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拥护“两个确立”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并将其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办实事、办真事、办好事,把人民的冷暖安危放在重要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作为奋斗目标。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革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自我革命,以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实践之问。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科学发展,把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民主视为社会主义的生命,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养老、医疗、就业、教育、卫生等民生问题,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善待自然,促进自然生态的平衡,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崇高的历史使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统一大业。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建设强大的军队和国防。精准把握国家安全形势,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种族文化的国家之间开展文明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制度形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共生互补、耦合联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制度形态是内涵多层次、结构严密的制度体系,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制度是由内而外梯次铺开。
根本制度处于制度体系的核心部位,是社会制度属性的重要体现。根本制度是涵盖我们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覆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一切方面、所有领域。根本制度包含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和全面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等。这些根本制度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质的规定性,在制度体系中发挥着奠基础、定方向、管全局作用。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9]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本制度居于制度体系的中间层次,是制度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根本制度的外在表现,是维持并推动着制度体系正常运行的制度群,体现了制度体系的普遍共性与特殊本质。基本制度包含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组成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
重要制度是建立在根本制度以及基本制度基础上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各项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衍生出来的、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的主体性制度。重要制度本质上是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配套的具体体制机制,是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外在表现和运行机制。重要制度包含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法治体系、党的建设制度等。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它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奠定厚实基础,为其他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案”借鉴,也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贡献中国力量与中国智慧。
1. 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判断一个理论是否能列入马克思主义的谱系,就在于它是否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就在于它是否有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鲜明主题,就在于它是否有一系列围绕主题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就在于它是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它始终以“什么是社会主义”为逻辑先导,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25-26为逻辑展开,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价值旨归,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对历史方位、发展阶段、主要矛盾、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等方面作出了新的研判,部署新的战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性的指导,又兼顾中国语境下的鲜明特色;既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又关切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既体现传统的民族智慧,又彰显浓郁的时代气息;既立足引领本民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世界的协同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紧密结合的时代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表现样态。
2. 领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剧烈变革。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问题交织叠加,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利益固化的藩篱日益显现,深层次矛盾愈加尖锐。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24新思想也必将以巨大的理论魅力和实践威力引领时代向前,推进伟大的事业迈入新阶段。
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历经磨难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大地焕发蓬勃生机,意味着饱受挫折的中华民族完成了由“站”到“富”,再到“强”的历史跃迁,意味着华夏儿女即将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10]新的时代呼唤着思想理论的创新,新的思想理论又必然回归本源、回归现实、回归真理,引领时代潮流和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引,研判国内外形势,科学把握发展大势,创新理论发展,引领时代变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事实为依据,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创新、勇于变革,以开阔的政治视野、非凡的政治勇气、卓越的政治智慧,加快顶层设计和理论创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昂首阔步走向更美好的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纷繁多变的国内外局势和各种风险挑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统揽全局、把握大势、果断决策、沉着应对,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新突破,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开放发展呈现新局面,民生保障呈现新气象,生态环境建设呈现新成效,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登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翻开新篇章。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14.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0 976元,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11]
3. 贡献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诞生的学说。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早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党始终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作为使命担当。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7]57-58
近年来,全球性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仍在持续,国际贸易摩擦、贸易壁垒和竞争愈演愈烈,地域差距的鸿沟拉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战乱冲突、恐怖主义等威胁相互交织,文明冲突不断加剧,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能源危机日渐突出。针对世界局势的新变化,资本主义国家曾试图通过世界主义的民主治理,自由主义的制度治理和现实主义的霸权治理等方式为解决全球化危机提供方案参照和思想镜鉴,但由于全球治理中民主参与赤字现象无法得到根本缓解,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弱化,民主治理形同摆设;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制度的改革呼声和浪潮中制度治理也面临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困境;随着霸权国与新兴崛起国之间的权力对比发生重大转变,霸权治理也难以奏效。[1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中国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思路的创新转变,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安全体系和全球治理体系,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倡导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努力打造亚太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积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推动世界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迈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表示,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将在以往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向世界提供宏伟的中国方案。[14]新思想蕴涵着中国共产党探索解决人类发展面临难题的高超智慧,展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前瞻性、务实性与开拓性,为全球治理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略,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结 语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多元社会思潮与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前所未有,社会深层次的矛盾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党治国理政、管党治党面临重大考验。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的时代巨变,敢于创新的中国共产党站在人类现代历史的高度,眺望时代的前沿,准确研判时代的主题,把握时代的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立足当代中国的实际,积极应对挑战,大胆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