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内容·路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研究述要
2022-11-22胡海鹏
胡海鹏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一切社会现象与事件发生的背后都与利益紧密相连,一切行动的开展和思想的形成背后亦与利益息息相关。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不在于探讨利益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地位重要与否(因为历史的发展已足够说明利益的必要性所在),而在于如何处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利益问题,特别是随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与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带来的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带来的利益矛盾的激烈化等问题的日益涌现。如何援用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即中国共产党人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中形成的关于如何正确看待利益及科学处理利益问题的根本观点与基本看法)来规范与指导实践的发展,无疑成了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为此,学术界从形成逻辑、主要内容、发展路径等视域,对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本文力图在回溯既有研究,揭示研究特点,考察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探寻未来研究发展的可能性路径,以期为理论研究的开疆拓土和实践策略的创新推进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一、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形成逻辑的研究
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1]。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亦是如此,其形成与发展是以特定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条件、业已存在的理论与思想成果为前提,是实践发展的产物。学者们在遵循这一运思方式的基础上,分别从理论基石、文化基因、实践基础、形成过程等方面切入研究,深入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何以形成”的问题。
1. 理论基石:继承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与任何思想理论的生发一样,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生发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2]。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起家立业的中国共产党人,自然而然是以内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这里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主要指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利益及利益问题的看法与观点)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生发的“已有的思想材料”。换言之,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与内在逻辑同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一致的,它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语境中的进一步探索,是对这一观点的延续与深入。这是理论界在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理论来源时得出的一个基本共识。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者,首先从利益概念内涵、人类活动的根本动因与利益之间的关系、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利益矛盾产生的原因、利益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利益视角下的共产主义,六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利益观的科学内涵;紧接着,从社会主义时期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关系、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途径、解决利益矛盾的原则和方法、强调物质奖励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四个方面阐发了列宁、斯大林利益观的基本内容;最后,指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利益观和列宁、斯大林利益观同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之间的关系,即前者是理论来源,后者是形成的逻辑前提。[3]23-31另外有的研究者从利益主体(即以工农为基础的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客体(即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人民利益的获得方式(即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方法)、利益关系(即以统筹和协调的方式推进利益关系的和谐发展)四个维度直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继承的具体内容。[4]还有的研究者从根本利益论、切身利益论、共享利益论、统筹利益论、利益格局变化论、文化利益论、政治利益论、共同利益论八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继承与发展。[5]
2. 文化基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义利观
理论界普遍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本真要义,必然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义利观的剖析。中华传统文化义利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思想创设、理念创构的一个奠基性力量。这是因为五千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义利观以其固有的思维方式、话语表达、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其已然成了流淌于中国共产党人血液之中的一种思想传统,成了广大人民群众思与行的前提性起点。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中大多数的治国理政智慧,均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义利观中找寻到最原始的理论样态。在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义利观的过程中,学者们主要做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义利观的精髓要义。有的学者从横向的视阈,指出义利之辨、理欲之争、民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所在。[6]有的学者则从纵向的视阈,讲述了中华传统文化义利观的演变轨迹,强调这一理论是始源于先秦诸子百家的义利之辨中,经由两汉时期的“重义轻利”思想成为官学正统,在宋明理学发展为“理欲之争”,直至清末时期掀起了批判正统利益观的思潮。[7]二是道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义利观的双重影响。一方面,这一理论坚持整体利益至上、提倡仁政礼治、强调崇义尊德,这对于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秩序、塑造民族精神、完善国民心理具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一理论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它割裂了道义与功利、整体与个体之间的统一关系,忽视了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生产、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8]三是言明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义利观的态度。囿于中华传统文化义利观具有利与弊的双重影响,学者们对此强调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义利观。四是揭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即中华传统文化义利观为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确立、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参考和借鉴。[9]
3. 实践基础: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10]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向前推进的每一步,都是中国实践见之于理论层面的抽象表达。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之所以具有可行性、具备指导实践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满足了中国实际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学者们认为,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要将其置身于实践亦或者时代的坐标之下予以省察,厘清这一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域”,方能够把握住理论内在的逻辑与规律。这方面代表性的研究范式有两类:一类是以整体性的视角,按照时间的主线,着重揭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大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困难,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困难之中所构建的利益观,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与中国实践之间的关系。如:有的学者认为,准确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要求以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有效解决人民利益需求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利益观建构的实践逻辑。[11]另一类是以人物专题的形式,探求了国内外两大变局、世情国情党情三大背景对于某一历史人物利益观形成的影响。如:有的学者指出,中国革命的客观现实、中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客观要求、世界革命的汹涌浪潮共同构成了毛泽东国家利益观产生的基础[12];顺应新科学技术革命、全球一体化、和平与发展、改革潮流,以及总结苏联的教训是邓小平利益观出场的社会历史背景[13];解决全球性难题、回应社会上的错误思潮、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纠正部分党员醉心追逐名利的错误行为是习近平利益观生成的现实语境[14]。
4. 形成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演进的基本脉络
列宁指出:“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15]为了更加清晰明了、系统全面地理解与掌握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历史沿革,研究者们大多数以建党、新中国成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等重大事件、重大会议作为划分的阶段标志,对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演进轨迹予以块状分割,进行阶段化的研究,以此拓展研究的深度,延展研究的宽度。概括而言,主要涵盖“三阶段说”与“四阶段说”两大类型。“三阶段说”将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了三大阶段,依据选取的发展节点不同,学界呈现出了两种不一样的观点。第一种观点具体分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到延安整风运动、从中共七大召开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至今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的是中国共产党利益观的幼年时期、成熟时期、科学发展时期。[16]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少。第二种观点将中国共产党农民利益思想具体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改革开放时期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应的具体内容不同,第一阶段是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和为农民获得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保障而奋斗;第二阶段是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革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工业化的发展和农民的最终解放创造必要的体制环境;第三阶段主要是维护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和推动建立农业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17]“四阶段说”中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探索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四个阶段切入,深入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国家利益思想的形成与实践的发展历程[18];也有的学者按照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与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家利益的看法与观点,将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国家利益观划分为关注国家“生存层面”的利益阶段、转向国家“发展层面”的利益阶段、重视国家“发展层面”的利益阶段以及将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有机融为一体与兼顾二者平衡的成熟阶段[19]。
二、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主要内容的研究
学术界以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从宏观的理论架构、中观的理论形态、微观的理论构成三个层面,研析了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主要内容,系统勾勒了这一理论的“全貌”,深入回答了这一理论“内容为何”的问题。
1. 宏观层面:以基础性理论与应用性理论为理论架构
围绕着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有何内容这一轴心议题,学者们立足于宏观视角,展开了系列研讨。这种研讨大致上分为两种思路,一种是致力于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基础性理论的剖析,即学者们力图通过梳理与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会议、场合发表的关于如何看待利益的观点与看法,通过整合与归纳以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为指导而形成的相关政策文件,继而运用文本学和解释学的工具,通过深耕相关的经典文本、次生文本、历史文本,明晰利益的起源、涵义、本质、作用、属性、特征、类别、发展历程、各种利益概念之间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答案,紧紧把握文本背后的学理脉络;另一种则专注于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应用性理论的挖掘,即学者们试图在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中,在获取相关的现实材料中,概括与提炼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如何处理利益问题的观点与看法,进而明确解决利益矛盾、缓解利益冲突、缩小利益差距、协调利益关系、推进利益实现的途径与方式。从前一种思路出发,有的学者在凝练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和谐利益目标与方法的基础上,考察了和谐利益的内涵、外延、度量,重点揭示了和谐社会的本质,即利益的和谐[20];还有的学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范畴的思想起点、理论源起、特殊性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关于利益范畴的基本内容[3]53。从后一种思路出发,有的学者将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与中国历代领导人的利益思想结合起来研究,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利益关系的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希冀通过查摆当前中国利益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找到促进社会主义利益关系和谐发展的思路与对策[21];也有的学者将科学发展观与利益协调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即其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利益要求为出发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在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利益矛盾进行较为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内容的利益协调体系,并以此为研究框架,提出了符合科学发展观之相关要求的利益协调路径与制度安排[22]。
2. 中观层面:以毛泽东利益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为理论形态
从中观层面而言,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具有“一体多元”亦或者“一体两翼”的理论形态,即其不仅涵括了在革命与战争时期形成的毛泽东利益观(学界有的称之为“毛泽东思想利益观”或者是“毛泽东利益思想”),也涵盖了在和平与发展时期形成的包括邓小平利益观、江泽民利益观、胡锦涛利益观、习近平利益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两部分内容既各有侧重、相互区别,又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有力明证。就毛泽东利益观的研究而言,一直以来,毛泽东思想都是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内蕴其中的毛泽东利益观也自然成为研究的热门领域。理论界主要围绕着毛泽东国家利益观、毛泽东人民利益观、毛泽东物质利益观、毛泽东早期利益伦理思想、毛泽东利益协调思想等展开研究。其中,关于毛泽东人民利益观的研究是重中之重,从“毛泽东群众利益思想”“毛泽东协调群众利益思想”展开研究的有之,从“毛泽东农民利益思想”“毛泽东农民利益保障思想”“毛泽东农民利益表达思想”切入研究的亦有之,但不论以何种角度进行探讨,毛泽东人民利益观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十分重视与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并强调唯有通过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继而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革命与建设方能够取得成功。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的研究而言,学界多数是从其构成的四个组成部分推进研究。具体而言,关于邓小平利益观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邓小平国家利益观、邓小平人民利益观、邓小平共产党员利益观、邓小平物质利益观,邓小平利益观与毛泽东利益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关于江泽民利益观与胡锦涛利益观的研究,更加聚焦于国家利益观与人民利益观两个维度;关于习近平利益观的研究,侧重于从习近平人民利益观、习近平国家利益观、习近平义利观、习近平利益观的整体性研究四个方面展开。
3. 微观层面:以多方面的利益为理论构成
作为反映利益及利益问题的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势必是一个多元且复杂的有机整体。如此言之,一方面,是因为利益及利益问题本身是一个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涉及利益冲突、利益矛盾、利益差距、利益关系等多方面的集合体;另一方面,是因为“世界并不是一种利益的世界,而是许多种利益的世界”[23],世界上的诸多事物或多或少与利益及利益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此,理论界共同认为,从微观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应该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生态利益、社会利益等多方面的利益。在这方面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复旦大学洪朋远课题组所推出的“经济利益理论和实践丛书”(8本)以及“新时期利益关系丛书”(12本)。这系列丛书分别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统计学等视角,围绕着文化利益、利益关系、征地利益、环境利益、老年利益、劳资利益、企业利益、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利益关系、社会利益关系、整体利益、地方利益、创业利益、保险利益、风险利益、分享利益、共享利益、机会利益、经济利益关系、综合经济利益、开放利益等方面的内容开展深入研究。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些研究成果并未系统、全面地对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进行深度研究,而是将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内容作为每一个部分研究开展前的理论铺设,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零散性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具体内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复旦大学洪朋远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以下均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化利益论》(2012年)、《利益关系总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研究的总报告》(2011年)、《征地利益论》(2011年)、《环境利益论》(2010年)、《老年利益论》(2010年)、《劳资利益论》(2009年)、《企业利益论—市场主体微观利益关系研究》(2009年)、《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利益关系的变动》(2007年)、《利益理论比较研究》(2007年)、《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2006年)、《整体利益论—关于国家为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2006年)、《地方利益论》(2006年)、《创业利益论》(2005年)、《保险利益论》(2003年)、《风险利益论》(2002年)、《分享利益论—兼析在我国的发展与运用》(2002年)、《共享利益论》(2001年)、《机会利益论—兼析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应用》(2000年)、《经济利益关系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关系研究》(1999年)、《综合经济利益论》(1999年)、《开放利益论》(1999年)等。此外,有论者对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强调的“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相统一”[24]这一论断中“党的利益”概念进行了界定与阐发,指出政治利益、组织利益、党员的个人利益三部分是党的利益的应有之义。[25]还有论者从国家利益理论中的共同利益、共同体理论、利益共同体的界定、利益共同体的全球化背景与利益共同体建构需要解决的问题,四个方面对习近平提出的“利益共同体”[26]作了学理性的阐释。[27]
三、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发展路径的研究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之树常青和永葆其科学魅力的根本所在。学术界以“回溯历史—考量现实—谋划未来”的致思范式,从历时、共时、未时三个维度,深入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如何发展”的问题。
1. 历时维度:传承历史经验
诚如邓小平所言:“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28]不论是成功的经验,亦或是失败的经验,两者往往都蕴藏着某些规律性的、共通性的东西,总结与概括这些东西能够使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使经验具有可参考性与可借鉴性,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依循这一观点,多数研究者在从事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理论的阐释工作中,提炼了系列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主要涵括两种类型的研究。一种类型是偏重于从业已存在的理论或者历史史料中,对中国共产党争取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国家与民族核心利益、世界共同利益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进行学术性的分析、概括、评价,借此达到助力未来研究与推进未来实践发展的效果。有的学者在交叉运用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国际政治学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和实践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凝练出了五条基本经验:必须确立明确而又长效的国家发展战略、必须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必须充分调动谋求国家利益实现过程中的各种积极因素、必须高度重视军事实力在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的基础作用、必须把意识形态建设放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层面来认识,同时,提出了三方面的思考:今后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局面和问题、重视国家发展战略与策略是今后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过程中的大事、坚持“党和国家生命线、人民群众幸福线”的理念须臾不动摇和偏废。[29]也有的学者在总结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了三条基本经验:随着尖锐对抗的敌我矛盾的逐步解决,社会基本利益主体利益的相互联系和依赖程度逐步增强;随着“人民”范畴的历史发展,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实现的利益主体范围逐步扩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利益实现的整体水平和程度不断提高。[30]另一种类型是着重于对两种或者多种理论进行横向比较,从中提取一般化的规律,进而借由不变的理论原则来指导与规范实践的发展。有的学者在比较毛泽东人民利益观与邓小平人民利益观之后,指出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中国共产党人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走群众路线、将社会主义制度视为人民利益的制度保证、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共同目标,四个方面是两者内在不变的规律。[31]
2. 共时维度:坚持问题导向
以历时维度的溯源来获取历史经验是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共时维度推进这一理论与历史经验的运用同样至关重要。研究者们大都认为,这种运用一定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最直接、最根本的导向就是推动时代的发展,而“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2]。因此,研究者们强调,只有当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时代问题中不断拓展与深入研究成果,方能够真正发挥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引领发展的强大功能。这不仅是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价值意义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中国化持续出场与在场的根本所在,还是有效避免以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态度对待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关键所在。梳理与归纳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固然是一种抽象思辨的理论运思,但是这种运思是以如下两大问题为前提性预设的。在理论层面,如何系统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如何全面地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等。在实践层面,如何消解社会上对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曲解与误读;如何为社会上业已存在的利益冲突、利益矛盾等利益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如何基于多元与差异的利益追求,精准描摹出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内涵边界等。纵览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研究的学术历程,不难明辨,业已存在的研究都致力于通过探寻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相关理论,以此来解决某一现实问题。譬如:运用利益兼顾思想来审视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问题[33];以利益共同体视域来思索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34];通过剖析当前中国利益分化现状,进而思索执政党利益整合能力的提升路径[35];从执政党执政规律角度,研究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能力建设问题[36]等。可以说,这些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取向。
3. 未时维度:推动理论创新
“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37],这一切都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在总结实践经验、借鉴有益成果之外,拓展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理论视野,对这一理论作出全新概括。有鉴于此,理论界从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创新价值论、创新方法论、创新本质论三个视角,分别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为什么要创新、如何创新、创新出什么的问题。就创新价值论而言,有论者指出,适应利益关系的调整(逻辑主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基本指向)、破解我国现阶段的利益矛盾(根本目的)是推进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发展的基本逻辑[38];也有论者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要不断推进人民利益政策的创新,“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政策资源的重新整合, 千方百计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39]。这其中有部分论者是从国内国际双重背景切入,以此来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创新发展的缘由,如:有论者认为,利益格局调整、社会思潮迭起的国际背景与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激烈化的国内环境,是习近平利益观创新发展的现实动因[40]。就创新方法论而言,有的研究者从“为何‘化’——何以‘化’——谁来‘化’——为谁‘化’——‘化’什么——怎么‘化’——‘化’成何”等维度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创新发展(即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中国化)的内在构成要素。[41]就创新本质论而言,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从物质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三个维度运用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42];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创新体现在人民利益主体范畴与人民利益内涵的丰富与拓展,也体现在利益关系的处理原则、利益分配制度、人民利益实现途径的发展与完善[4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是胡锦涛对“人民利益观”的创新发展之体现[44]。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研究总结
总体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研究内容涵盖了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方方面面,这为新时代利益问题的破解、利益关系的协调提供了学理支撑。但辩证地看,现有研究仍然有可以继续深化与拓展的地方,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整体性研究有待深化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专题性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相关研究既涉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研究,也涉及诸如延安时期、21世纪以来(党的十六大以来)等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研究,还涉及利益协调思想、利益整合能力等具体利益问题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农民利益等具体利益的研究。但是,目前学术界以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为主题的整体性研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显得相对滞后,至多是在一些研究成果中零星论及,而系统性与总体性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其内在逻辑性与规律性的拓展与深化的研究仍具有较大拓展空间。
2. 跨学科视角有待拓展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学科的分析模型和理论框架对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进行阐释性研究与学理性探究,是理论界最主要采用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能够使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在知识体系上呈现出较为完善与精致的逻辑架构(譬如:从唯物论基础、辩证法基础、认识论基础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哲学视域来解读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能够最直接地把握该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及思维方式,增添理论的学理厚度,进而使理论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自觉接受与认同),但是要使其对日益复杂且多变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做出行之有效的回答,援用多学科的理论工具来推进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阐释无疑是必要的。但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较少从其他学科、从不同领域对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展开研究,而这恰恰是未来最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
3. 实证性研究有待加强
聚焦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研究的学术版图,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思辨性研究(文本研究)在整个研究之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了我们掌握与体悟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核心要义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实证性研究相对而言,则显得较为薄弱。一般来说,思辨性研究主要以梳理、考证、分析、阐发的研究范式,对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所依赖的相关文本进行深度挖掘,即探讨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认识利益及处理利益问题的相关论述之文本产生的前提条件、形成的历史轨迹、囊括的主要内容、回答的时代命题、涉及的文体结构、呈现的理论特质、具有的价值意涵等。这种以逻辑演绎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相关的概念、体系、命题进行推理,继而系统勾勒理论原貌、真实还原理论最初状态的研究方法,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实证性研究亦不可“缺场”或者“空场”。
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研究展望
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探寻未来研究发展的可能性进路是我们对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作出更全面阐扬、更科学阐发,继而使理论指导与规范实践的伟力得以释放的一个必要环节。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从研究体系、研究视野、研究方法三个层面进一步推进这一问题的研究。
1. 研究体系:着眼于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整体性的建构
整体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系统把握事物“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45]的先决条件。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亦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从整体性视角出发考察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一切方面和联系。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本身是一个内涵丰硕、意蕴丰赡、层次分明的理论体系。理解与把握这一体系的精髓要义,不仅需要从专题性的视角接续深化已有的研究内容,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相关研究:一是从主观因素(主观条件)方面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形成逻辑的研究,因为一种理论从形成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存在,必须依托于理论认知主体内在优秀品质的彰显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二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领土、主权、发展等领域展开研究,挖掘中国共产党人对于这些方面利益及利益问题的观点与看法,明确各部分之间的要义与关系,以此明晰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内涵与外延;三是从理论主题、理论精髓、理论特色、理论价值等视角推进研究,进而把握住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灵魂”所在;四是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之间关系深入研究,学界普遍认为,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未就这两者关系的内容作较为深刻的探讨;也就是说,现有研究还未很好地回答“继承的是什么”与“发展的是什么”的问题。
2. 研究视野:着眼于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多视角的阐释
跳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单一的学科视野,从多学科、跨领域的视角去阐析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业已成为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一种潜在趋势,同时也成为当下理论工作者从事这一理论研究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原因之一,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这一研究对象所涵涉的领域较为宽广,不仅包含个别利益、特殊利益和一般利益、共同利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也包括经济建设、资源环境、教育科技、道路交通、社会发展、公共安全、文化休闲、卫生健康、民生服务、城市建设等在内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这就决定了研究必然要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文化学、法学、历史学、生态学、军事学、外交学等学科。原因之二,在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对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生发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研究必须将其置于全球化发展这一宏大的叙事语境中加以审视,这样既有益于厘清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回应与澄清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的误读与曲解,还有利于为理论走出中国语境,走向世界语境提供必要条件。例如:在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通过均衡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来解释当前国内外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利益纠结、利益纠缠,以此探析协调多元利益矛盾的合理对策、科学凝练具有普遍性的适合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可行性实践策略与方案等。
3. 研究方法:着眼于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实证性的剖析
方法乃治学之基,文本是治学之本,现实为治学之根。实证性研究指涉的是,在收集大量经验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归纳法概括总结出其内在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或者规律,而后将这些结论与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结论与规律的有效性与适用性。这种实证性研究应当成为今后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研究的主流。一来,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在把握大量事实、案例、数据等材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利益及利益问题的某一论断进行佐证,以此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与交往,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正如列宁所言,我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和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论点。[46]二来,我们可以通过田野调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在大量汇总与分析中国共产党人处理利益问题的事件中,提炼出某种共通性的规律,进而将其升华为理论,以此丰富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增强理论的实践性与科学性。历史一再表明,只有高度重视实证性研究,在实证性研究中把握理论的根本即实践、明确现实的问题所在,才有可能推进既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也只有以这种方式建构与发展的理论,才可能准确回答时代课题、回复社会关切、回应人民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