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奥会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专项力量训练策略研究
2022-11-22常龙强
常龙强
1 问题的提出
单板滑雪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以其独特的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吸引着无数的青年人,并迅速发展起来[1]。目前已经有3个项目进入了冬季奥运会,分别是单板U型场地滑雪、单板滑雪障碍追逐赛和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其中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在2002年冬奥会上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PGS)于2007年在我国开展,项目起步较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此项目开展初期,运动员全部是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通过跨项的方式来练习平行大回转[2]。中国运动员在2005年茵斯布鲁克大冬会才真正参加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国际比赛,中国大学生女子运动员李晓彤身兼单板U型场地滑雪和平行大回转2个项目,其中平行大回转最终名列第38名。我国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国家队自成立以来,2017年亚运会,女子取得了金、银、铜牌,2018年首次有3名中国运动员参加韩国平昌冬季奥运会,在国际雪联世界杯分站赛上,我国男女运动员已多次取得了前8甚至前6的好成绩[3]。
北京2022年冬奥会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比赛将于2022年2月6日在崇礼云顶滑雪场奥运会赛场上进行,期间将产生男、女各一枚金牌。通过对近4年国家集训队运动员比赛成绩及运动表现情况分析,至2021年11月,国家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队共有13个世界杯分站赛的参赛资格(现国家集训队个人资格6个,国家配额7个),我国女子运动员在2022北京冬奥会上具有冲击平行大回转项目奖牌的实力,因此通过对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专项力量需求的分析,为国家集训队专项体能训练提供针对性的训练策略,对我国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在本届冬奥会上实现4男、4女满额参赛,完成“飘升奏”的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专项力量需求分析
2.1 出发阶段的力量需求分析
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比赛时设置红蓝两道,两名运动员需要依靠出发门快速启动出发,出发前运动员需要调整出发门手柄角度与自身身高及出发技术动作特点契合,达到最佳的出发的速度,运动员在预判出发指令的同时手臂及身体适当向后伸展,在听到比赛出发指令后出发门挡板打开,运动员此时快速拉拽出发门启动,同时身体快速带动雪板弹出出发区,良好的出发反应及出发速度能为运动员带来出发领先优势。
比赛要求运动员根据信号提示利用出发门快速启动。因此在出发方面要求运动员具备极好的反应判断能力及上肢爆发力量,才能根据比赛信号提示快速从出发门出发,从而获得出发领先优势。比赛中两名选手同时进行快速滑行,因此出发领先对于运动员心理及比赛成绩上都有重要的影响。
2.2 滑行阶段的力量需求分析
运动员在出发后需要在400-700米长,落差在120-200米,布局有20-27个旗门(且旗门间距不低于40米)复杂的环境中快速、精确绕开旗门,率先到达终点者为胜方。滑行时,运动员前脚与雪板的角度55度,后脚与雪板角度50度(不同运动员设置不同,需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在滑行通过左右旗门时,运动员需要利用雪板的前刃和后刃进行快速通过。前刃动作时,运动员身体重心应垂直地面,前脚膝关节角度为135度左右,后腿膝关节角度为100度左右(不同运动员因技术特点不同,膝关节角度存在差异)。在利用前刃通过旗门后,运动员需要快速转换到雪板后刃进行滑行,此时重心仍要保持在中间位置,此时运动员身体重心应垂直地面,前脚膝关节角度约140度左右,后腿膝关节角度在110度左右(不同运动员因技术特点不同,膝关节角度存在差异)[4]。运动员通过控制雪板前后刃的变换快速一次通过比赛设置的旗门,如果滑行过程中出现漏过旗门或者“切门”则比赛成绩无效。在完成最后一个旗门的滑行后,运动员需要快速将雪板平放,降低重心,身体尽可能前压冲过终点线以结束计时。
在滑行过程中运动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器材控制能力,这就需要较为强大的下肢力量及平衡能力支持完成滑行动作,滑行中进一步结合器材,达到最佳的滑行效果。在滑行过程中由于速度较快,面对不同的比赛雪况,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核心力量、判断意识及反应能力来控制身体姿态,以获得最佳的滑行路线,达到最快的滑行速度。
3 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专项力量训练策略
3.1 上肢力量训练
比赛时出发的领先对于运动员比赛成绩和滑行过程中心理状态波动影响较大,因此提高上肢力量水平是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专项力量训练的重要环节。
根据周期训练原则及实际训练安排,在发展上肢力量初期阶段,主要以提高运动员基础力量为主,目的是通过大强度训练获得形态和生物化学、神经肌肉系统的适应性改变,例如肌肉纤维横断面增大,肌纤维数量增多(肌肉肥大)、对之前不活跃运动员单位的募集以及它们活动的同步、运动神经元兴奋冲动频次的增加,这些适应性都为力量训练创造相对长的训练痕迹效应[5]。在训练方法上主要采用杠铃、哑铃及气阻器械进行抗阻训练,训练动作包括:卧拉、引体向上、trx划船、气阻下拉、器械俯卧拉等训练动作。训练负荷在1rm65%-70%左右,间歇时间60s-90s[6]。同时可采用加压带的血流限制训练法,重点提高上肢肌肉围度,主要采用杠铃弯举、弹力带臂屈伸及坐姿下拉等训练动作,训练负荷在1rm20%-40%左右,间歇时间30s-60s[7]。
在完成有效的基础上肢力量积累及肌纤维组织解剖学适应后,上肢力量训练逐步过渡到以最大力量发展为主要目标,该阶段重点提高运动员上肢最大力量水平。通过杠铃及哑铃抗阻训练,提高运动员手臂及背部力量水平。训练动作包括:杠铃卧拉、哑铃划船、器械卧拉及负重引体向上等。根据实际的训练周期安排,采用大重量少次数的递增负荷,根据不同阶段的训练情况可增加离心力量训练。训练负荷在1rm85%-110%,间歇时间在2-3min[8]。
在专项训练阶段,上肢力量训练目标由发展最大力量逐步向爆发力训练进行转化,更好地结合专项训练需求,促进专项成绩的提高。该阶段主要是以基于VBT(一种基于速度与%1RM、速度与专项动作重复次数、速度与疲劳的关系建立的有效、实时和客观的自主负荷调整的新型力量训练方法。)的速度力量训练为主,通过线性传感器(GYMAWARE)对运动员速度动作进行实时监控及量化统计。训练的动作速度要求大于1m/s。训练负荷在1rm的50-60%区间,间歇时间在2min左右[9]。主要训练动作包括;杠铃高拉、杠铃卧拉、负重拉雪橇及气阻模拟拉等。同时可结合专项出发提示音,提高运动员反应力量及训练节奏。
3.2 核心力量训练
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良好的核心力量是滑行姿态维持及动作完成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在滑行过程中面对突发雪况快速进行身体动作调整的关键控制单元。因此运动员具备较强的核心力量对于在比赛滑行中专项技术的发挥形成有效支撑,也是运动员进行伤病预防重要训练环节。
在整个赛季周期训练安排中,基础训练阶段首先要发展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力量,包括:抗伸展、抗旋转及抗侧屈等训练方向[10]。并通过相应的测试手段进行评估。通常进行个人核心支撑类动作,包括:两点平板支撑、单腿侧撑、负重背部静力及trx静态支撑等训练动作。通常采用核心八围度仪器、八级腹桥等手段进行运动员核心力量的测试评估。
在专项训练阶段,以结合专项训练动作,发展核心爆发力为主。在基础训练阶段形成良好训练累积效应后,专项训练阶段重点结合专项动作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核心力量训练。通常采用trx、瑞士球及抗阻器械等训练器材。主要训练动作包括:trx侧收腹、瑞士球两头起、负重背起及负重悬垂收腹等[11]。重点发展屈髋力量,一方面保障运动员在比赛出发阶段完成快速的带板动作。另一方面,保障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核心稳定的同时,完成下肢前后刃快速转换的动作模式。该阶段主要通过计时测试评估运动员核心爆发力水平。
3.3 下肢力量训练
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下肢力量对于器材的控制能力是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运动员比赛时长在40-50s,最大滑行速度在70km/h,需要完成20-27个旗门滑行。因此对于运动员下肢速度力量及耐力有较高的要求。良好的下肢力量可以有效帮助运动员进行有效刻滑,高质量完成滑行路线,同时在面对不同雪况的滑行中进一步提高对器材的驾驭能力。此外,在运动员终点冲刺阶段,快速的下蹲惯性可增加运动员冲刺速度,这都需要良好的下肢力量支撑。
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主要提高运动员下肢力量耐力及发展肌肉围度,通过逐步提高下肢训练量,获得肌肉纤维横断面增大、肌纤维数量增多、下肢肌肉群耐乳酸能力提高以及相关生理学及解剖学适应[12]。这些适应性为专项力量训练创造良好的基础。在训练方法上主要采用杠铃、壶铃及气阻器械进行抗阻训练,训练动作包括:杠铃侧蹲、单腿硬拉、弓步蹲及局部肌肉群器械训练等训练动作。训练负荷在1rm65%-70%左右,间歇时间60s-90s[13]。同时可采用加压带的血流限制训练法,发展提高下肢肌肉围度及耐乳酸能力,主要采用负重屈膝走、弹力带腘绳肌训练及负重提踵等训练动作,训练负荷在1rm20%-40%左右,间歇时间30s-60s。
在完成有效的基础下肢力量积累及肌纤维组织解剖学适应后,下肢力量训练逐步过渡到以最大力量发展为主要目标,该阶段重点提高运动员下肢最大力量水平。训练动作包括:杠铃深蹲、臀推及杠铃硬拉等。根据实际的训练周期安排,采用大重量少次数的递增负荷,训练负荷在1rm85%-100%,间歇时间2min。同时可以利用kbox训练器、lifter训练器进行下肢离心力量训练[14]。训练负荷在1rm100%-120%,间歇时间在2-3min。
在专项训练阶段,下肢力量训练目标由发展最大力量逐步向爆发力训练进行转化,更好地结合专项训练需求,促进专项成绩的提高。该阶段主要是进行复合训练,下肢增强式训练以及以基于VBT的速度力量训练为主。复合训练主要通过抗阻训练后的PAP效应,下肢肌肉的募集能量,并进行结合专项的下肢爆发力训练[15]。增强式训练主要通过结合专项动作模式进行篮架或跳箱的跳跃训练,提高下肢肌肉快速伸缩能力[16]。基于VBT的速度力量训练,通过线性传感器(GYMAWARE)对运动员速度动作进行实时监控及量化统计。训练的动作速度要求大于1m/s[17]。主要训练动作包括;杠铃负重跳跃、杠铃高翻及气阻模模仿训练等。
4 研究结论
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专项力量训练对促进专项技术及比赛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专项力量需求主要包括:上肢爆发力、核心稳定性力量及下肢爆发力耐力。针对性的策略主要包括:一是基于VBT的速度力量训练,VBT能在较低的、科学的训练量和疲劳状态下,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这一优势在提高赛前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运动员速度和爆发力方面尤为明显。二是核心区抗旋转、抗屈伸训练。核心区抗旋转、抗屈伸能力是平行大回转项目运动员高速通过旗门过程中的必备条件。三是离心力量训练及增强式训练等。
通过分析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运动员的滑行技术特点,进一步明确了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专项力量需求及不同训练阶段的训练要素,将优化大周期训练计划下奥运资格赛参赛资格获取阶段、北京冬奥会参赛阶段的体能训练安排,促进专项体能水平提升,进一步保障雪上专项滑行成绩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