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之辩视角下的戏曲创作
2022-11-22□沈楠
□沈 楠
(沈楠/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中华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涉及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而中国的梨园行自古就有文人与名伶之间相互配合的传统,如元代的关汉卿与朱帘秀等。恰恰是这种有趣的文化传统,一方面成就了灿若星河的戏曲佳作,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的戏曲文学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实现了文与艺的有机结合。而如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好中华戏曲艺术同样需要演员与文人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只有在传承好传统剧目的同时,不断创作出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戏曲剧本,并经过演员在舞台上的良好呈现,才能实现中华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乃至中华戏曲文化的振兴与发展。
一、尊重客观的历史现实,融入正确的价值取向
唐代杰出的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曾言:“昔夫子有云‘文胜质则史’。故知史之为务,必籍于文。”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和发展自有内在的客观规律,即“移步不换形”。而如今戏曲作品同样应当尊重“文非气不立,而气贵于平”“文非情不深,而情贵于正”的创作原则,既要突出戏剧性,又不失文化底蕴,坚持唯物史观,客观辩证地对有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加以演绎和评说。
“依史且不拘于史。”戏曲创作者在对有关历史题材进行艺术创作时要“依史”,即追根溯源,找到史实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艺术上的构思和设计。而“不拘于史”就是说,艺术作品往往需要超越历史现实,通过艺术上的夸张和虚构而完成艺术作品的整体创作,使该艺术作品能够在文化内涵上得到升华。
需要注意的是,当下一些戏曲创作者受到西方价值观和文艺形式的影响,常常凭借以现代人之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之名,热衷于小我情调,沉醉于私人经验,泛滥于欲望消费,自卑于微观叙事,沉沦于历史虚无,重复于生活碎片,失去了标准、体统、深邃和辽阔。有些戏曲创作者甚至“挂羊头卖狗肉”,打着“以现代人之视角重新审视历史”等旗号颠覆已有定论的人物和事件。
例如,《红鬃烈马》是京剧王瑶卿派的代表剧目,此剧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剧中主人公王宝钏更是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女子。因此,梨园行才有了“男学关云长,女学王宝钏”之说。虽然王宝钏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有虚构的成分,但是这一形象已然深入人心,且经过一代又一代戏曲人的舞台创作,已极具神韵,成为一种优秀的文化符号,代表了一种文化传统。
梨园行自古便有行规,也有文人与伶人相互配合的文化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创作者对一些旧有的东西应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继承和发展中华戏曲艺术。这有利于当今戏曲创作不断向善、向好、向上。
依照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所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和为贵”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影响与塑造着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如今的戏曲创作者亦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正统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历史责任。其进行的戏曲创作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树立文明史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将深切的家国情怀蕴含其中,彰显中华文化博大的精神内涵,成就艺术之史诗。
二、弘扬高雅的礼乐文化,传承优秀的美学意识
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礼乐思想和文化仪式。例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是中国人的美德,亦是文化自信的内涵。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同样离不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戏曲艺术要在舞台上继续传承中华文化之精髓,彰显华夏礼乐之文明。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当下的戏曲创作者应以昂扬之心态和积极之言行宣扬中国人弘毅之精神、礼乐之文明、家国之情怀。只有充满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文艺作品才会充满生命力。
中华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其中的文化内涵更是博大精深,传承和发展好中华戏曲艺术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戏曲创作者要尊重历史现实,实现艺术上的加工,尊重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正统的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优秀的审美意识。
诚然,戏曲作品的创作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戏曲表演拥有了综合性、虚拟化、程式化的特点,其核心始终不离“功、法、戏”。而从戏曲文与艺相结合的角度看,其中亦蕴含着中华优秀的美学思想,即“重和重德,以善为美;以诗传情,情韵兼具;古雅刚健,弘毅明德”。
从京剧或古典艺术本身而言,梅兰芳先生曾经提出了“移步不换形”的观点,或者说是“移步不换神”。梅兰芳先生所尊重的,是千百年的传统和天然的步骤,即戏曲发展的内在规律。华夏文艺有着几千年的传统,尤其京剧等古典艺术形式更是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众多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创作者对经典的传统剧目当以活态继承的方式将其继续发扬光大,对艺术大师的经典文艺作品也当心怀敬畏。由此可见,像中华戏曲等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典艺术形式无论如何发展和改革,其内在神韵是永远都不能改变的。
以黄梅戏《天仙配》为例,其早期的版本移植于青阳腔剧目《槐荫记》(亦称《织锦记》),后几经加工整理成为黄梅戏的经典剧目。《天仙配》的故事情节不但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且戏中人物七仙女和董永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既有为人处世上的纯朴与善良,也有男女之间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与守候,既有人神之恋,也有忠孝节义。可以说,《天仙配》这出黄梅戏是将神话传说与历史人文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不仅达到了以戏传道的效果,还进一步突显了戏曲美学的神韵——人与神、情与爱。戏曲艺术无论如何发展,其蕴含的人性与神性都是不可以缺失的,这也成为戏曲美学的一条重要规律。正如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七仙女无论由神到人,还是由人到神,都实现了戏曲美学的传递,超越了神性的边界,反映了人性的光辉。
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美学意识,含蓄且内敛与写意而豪放并驾齐驱。“古雅刚健”代表了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的神髓,“弘毅明德”亦是戏曲艺术千百年来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旧唐书·魏征传》有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如今的戏曲创作亦当以史为鉴,遵循客观规律,潜心求索,坚守创作底线,艺德为上,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和发展中华戏曲艺术。
三、践行绿色的创作理念,培养良好的社会心态
新时代的文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在新时代,戏曲创作者应当竭尽全力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逐渐形成文化自觉。绿色发展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当今的戏曲创作者亦遵循绿色创作理念,践行生态文明的创作观,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坚守艺术底线,净化创作环境。
绿色化的戏曲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与中华文明进行融合,并以艺术化的手段加以呈现的过程。首先,这离不开对“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和诸子(《老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这些“中华元典”的研究,只有领悟了中国人的精神本源,才能在戏曲创作中体现中国人精神资源的本根性,深刻反映“中国元典精神”。其次,要尊重客观历史现实,并从中挖掘优秀的文化内涵,不可断章取义,曲解中华传统文化。再次,戏曲创作亦不能脱离其本体艺术,要在保持其“本体性”的基础上展开创作,切不可东拼西凑、偷梁换柱,将流行歌曲、西方交谊舞等与戏曲艺术毫不相关的元素融入戏曲创作。最后,要处理好戏曲创作中戏剧性的分寸与尺度。一部戏曲作品应当具有戏剧性,但是切忌过分使用“插科打诨”。戏曲创作者要了解各个戏曲行当的要求。
梨园行曾有“苦、争、随、严、礼”之说,此说亦如孙武于《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所言:“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艺术作品应当是有尊严的,这就要求当今的戏曲创作者必须做到“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无论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的作品,都应当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核心,向社会传递真诚而热烈的正能量。
真正的艺术作品应当是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这就要求创作者应当具有真诚炽热的情怀和刚正不阿的品格,其作品亦应体现“自然之美”“心灵之美”。正所谓,“你若光明,便无黑暗”。戏曲作品作为文化产品,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功能。创作一部戏曲作品不仅要考虑其市场潜力,还要注意其所能产生的社会价值,要用有良知的作品打动观众,使更多的观众接受戏曲艺术,并逐渐懂得戏曲艺术。戏曲创作者唯有内心阳光,才能孜孜不倦地追求至高、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并通过真诚的艺术创作,向社会传递美好。
司马迁在《与挚峻书》中说:“迁闻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立德、立言、立功”的思想同样适用于戏曲创作。一部优秀戏曲之所以能够感动观众的心,除了演员精湛的表演,关键还在于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无论《程婴救孤》,还是《周仁献嫂》,这些经典剧目之所以能打动观众的心灵,就是因为其中都暗含着一种忠贞节烈、舍己为人的忘我精神,是通过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
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应该是文与艺的有机结合,是戏曲文学与表演艺术的完美互联。尤其是当今的戏曲艺术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更应继续保持中国文人的风骨和戏曲名伶的执念。例如,历史上曾有“一生一世只为戏,不惧途中孤与凄”的关汉卿和朱帘秀之间珠联璧合的创作,于是诞生了《感天动地窦娥冤》这样传世的佳作,并被后世代代传颂。又如经典黄梅戏《天仙配》,其创作者如果没有“不论路途多遥远,我心只愿向黄梅”那种无怨无悔的执着,并似飞蛾扑火般地投入,又怎么会成就舞台上那绝美的七仙女形象,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般经典绝伦的唱词?这其中既有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敬畏,也有“士”者精神的激励,越来越多的戏曲受众可以感受到经典戏曲作品的魅力。
戏曲艺术需要知音,需要被懂得,需要真正懂戏的观众。这就需要戏曲创作者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大历史观,特别是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往往需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爱不知所依,至死不渝。”做戏如做人,不可傲气,却不能没有傲骨,真正的艺术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只有那些有气节、有气度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的艺术作品。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通过展现中国元素而发扬中国精神,中华戏曲艺术亦是如此。中华戏曲艺术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应当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底线思维,继承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情操和美学意识。戏曲创作者应当以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和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化为戏曲创作根基,悉心感知艺术世界之真善美,不遗余力,回归华夏文艺之本真,突出民族特色,倾注家国情怀,凝心聚力,实现乡土中国之俊伟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