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探析

2022-11-22徐慧兰

新闻传播 2022年17期
关键词:社科学术期刊期刊

徐慧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当代社会科学(英文)》编辑部 成都 610071)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学术发展和理论传播方面,人文社科期刊承担着重要使命。《求是》杂志2019年第8 期上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指出,用中国理论更好地解读中国实践,给党和人民提供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激励。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刊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传承学术的重要载体,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1]

一、立足全球打开国际化新视野

学术研究本身是国际化的。中国学术期刊发展要顺应国际学术期刊发展潮流,取得与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地位,就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大力实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战略,培育一批国际化优秀学术期刊。当前,我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发展总体呈现国内氛围浓厚,国际视野格局不足。因此,未来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发展须拓展思维格局,立足全球、从自身的创新改革中寻找出路,才能开拓出国际化发展新道路。

第一,编委会国际化。人文社科类期刊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编委国际化,编委国际化更是吸引期刊走向国际化的推动力。加强编委会国际化建设,请更多高影响力专家进入到编委会;强化各编委职能,优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编委会中专家学者的学术特长及学术影响力,打造具有相当实力的学术团队和机构,可增强人文社科类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权威和地位,努力实现由编辑部办刊向专家办刊的转型,有效推动获取优质稿源。

第二,作者国际化。期刊作者国际化,即国籍的多样化,是评价和衡量期刊是否国际化的重要参数之一。只有作者国际化,才能促进刊物走进国际一流。与国外人文类社科期刊相比,我国文献发表数量不管是总量还是逐年量都有较大差距,这与中国作者用中文发表研究成果相关。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人文社科类期刊而言,我们要提升中国国际学术影响力就要全心全意为国际一流作者服务,吸引更多国外的作者关注,向国外著名学者专家约稿,争取更多国际化的优质稿源、创新性研究成果,促进刊物国际化发展。

第三,读者国际化。推进人文社科类期刊国际化发展,其读者也需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在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受众群体中,刊物的读者也可成为作者,读者与作者往往具有同一性。从扩大期刊影响力和国际化的角度看,期刊应有意向读者队伍国际化的方向发展。[2]其次,推动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海外英文版的出版或英文版人文社科类期刊的创办,可逐步扩大读者群,进而增进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国际化程度。

二、构建中国学术期刊话语体系

拥有学术期刊的话语权,是决定我国能否贡献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杰出学术理论、观点,我国学术界能否自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重要因素。人文社会科学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改造人类认知和指引人类行为的重要工具,是起基础性的决定作用。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水平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路径,深受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影响,并且形成了包括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传播宣传、市场营销等路径的依赖。首先,目前,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传播重要平台均由西方学术出版公司和机构开发,主要以SSCI、Scopus、A&HCI等为代表大型综合性、多学科、核心期刊引索数据库平台的学术评价体系。鉴于国外学术期刊成熟的出版流程和丰富的宣传体系和渠道,投稿的审稿流程更加清晰,审稿时间更短,出版时间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所以,国内研究人员更愿意将论文投给纳入西方人文社科类评价体系的国外期刊,造成国内人文社科类期刊长期缺乏优质稿源,因此期刊必须加强与国外出版商或学术机构合作,以期早日进入主流国际数据库。其次,由于我国整个出版行业国际化发展沉淀不足、经验累积欠缺,导致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在国际话语权上的缺位。靠“借船出海”或是“造船出海”,都要面临如何在国际舞台的“汪洋大海”中快速有效的“涨粉”,从而提升国际影响力,进而收获全球读者更多的青睐,否则不可能从根本上国际化,更不会形成自身的话语体系。

在新时代形势下,在大数据系统应用与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理清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具有自主研发的且国际认可的计量与定性分析科学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的、具有自主话语权的评价系统,将中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与全球人文社科类期刊同置于一个指标体系中。国内的人文社科类学术刊物要努力进入重要的学术索引,加入国内外的数据库,让中国学者在中国用中文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中国智慧,让国际学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们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3]。

三、搭建一流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传播力。要求我们将全球知识资源的传播宣传平台构建整合,搭建为全世界服务的一流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将国际人文社科类学术成果与中国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成果都放在这个平台上,使全球用户、研究人员都可以共享最新最全面的中国和国际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

首先,要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立足于把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学术质量提升向纵向发展,创新改革思路,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和深入发展。随着融合发展,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业面临着受众用户、互联网思维、国际化发展等方面革新的机遇和挑战。全媒体时代信息丰富,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出版服务理念须顺应时代,注重多渠道融合。近年来,中国国内学术交流平台搭建出知网、万方、龙超星等国内数据库,还有新媒体诸如微信公众号、微博、邮箱推送以及期刊自主搭建的网站等多形式多途径传播渠道,不断提升了传播能力。例如,中国知网全面整合了海外80多个全文数据库和600多个题录摘要数据库,构建了全球学术快报,形成了世界知识大数据体系;创新了学术期刊CI 指数等计量指标;通过网络首发,800 余种学术期刊较纸刊出版平均提前了49天,在发表时效性上赢得了国际优势。这一系列举措为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加了助推力。

其次,借助平台大力推动走出去。中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要积极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不仅要推动人文社科类学术优秀成果走出去,还要顺应读者阅读方式的趋势,学习借鉴国外主流营销模式,推动我国的营销方式和传播渠道走出去,推动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出版成果数字化走出去,进入海外市场,全面提升我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时代语境下,我国人文社科类期刊需适应新形势,服务于我国人文社科类研究者新的需求,扩展传播渠道,增强引领作用。

四、支持创办专业化英文期刊

英语是国际学术交流的主流语言,对于非英语国家而言,创办英文期刊可以降低因为语言所导致的国际学术交流障碍,英文期刊的质量和规模也决定了其可为本国学术成果提供的国际舞台层次。目前,中国有近400 种英文版学术期刊,而收录于Web of Science 并在2018年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评价指标的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具有CN号)有168 种,仅占JCR 报道期刊总数的1.3%。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在期刊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迎来了繁荣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术期刊。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客观认识到,我国出版的近400 种英文期刊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少数英文期刊不仅在国内没有什么影响力,在国际上也鲜有人问津。目前,英文期刊占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学术期刊,所占比例还在增加,英文学术期刊的创刊量也远多于其他语种期刊的创刊量。英文国际期刊的盛行已经成为客观现实和短期内难以改变的趋势。我国学者2018年在WoS 发表期刊论文达42 万余篇,占WoS 数据库的13.85%,其中发表在我国英文期刊仅2.2 万篇,说明我国大量高水平论文外流,从发文量来看我国具备多创办一些英文刊和提升英文刊质量水平的客观条件。

中国人文社科英文学术期刊大力发展,在扩大国内学术成果传播、提升期刊整体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为国内优秀学术成果提供优质的发布与宣传的国际平台,改变优秀稿源海外流失的现象。所以,应支持学术期刊深化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支持学术期刊根据学科方向和学术交流需要创办英文或者双语期刊。目前,我国英文期刊总体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还不高,我们应该把握国际化和英文期刊主流的趋势,支持创办学科专业化的人文社科类学术英文期刊,积极地发展、提升我国英文期刊的数量和质量,扩大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话语权。

为推动我国英文学术期刊建设,提高我国英文学术期刊水平,近年来我国连续出台了多项办刊扶持政策。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部门于2013年起连续投资数亿元,先后组织实施两期“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扶持创办了一批国内优秀英文科技期刊。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高校建设一批优秀外文学术期刊。2019年7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精神、推动我国期刊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期刊界积极响应号召,投身于新一轮的期刊改革。2019年9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杭州市举办,大会提出建设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就是建设国际学术高地,呼吁布局一批高起点英文科技期刊,加快提升面向全球的办刊水准。根据CNKI-EJCR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国内外综合他引总被引频次高达58.3 万次,其中人文社科英文期刊为5270 次。从近4年总被引频次、刊均总被引频次、刊均影响因子三个指标来看,我国英文期刊的整体影响力正在逐步提高。

五、培养国际化编辑人才队伍

我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涵盖学科广泛,其中包括意识形态、文化、社会等学科领域为研究方向。由于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国内国外学术语境的不同、翻译人员水平质素参差不齐等因素,在学术文章范式、语言表达方式、词汇搭配使用及概念等方面诠释阐述难免有所出入,诸多原因和差异是造成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与世界人文社科类研究难以接轨的主要原因。

缺乏国际化高素质编辑是当前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化遇到的阻力和困难的根本性原因,这导致期刊国际化道路上受到诸多掣肘,最后不得不放弃,这既不利期刊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纵观当前国际化发展较为成功的学术期刊,都非常重视打造一个专业化且国际化的编辑团队。

目前,符合国际化视野且具有扎实编辑功底的高层次人才并不多。国家及出版行业也加大对英文期刊编辑培训的重视,例如增加英文期刊编辑技能培训班班次;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的期刊,在编辑国际化培训方面和深造及学术交流活动考核指标做了硬性要求[4],旨在让编辑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学术理论水平。所以当下,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国际化编辑必须具备基础的编辑技能,还必须掌握另外三项技能:一是要熟练掌握外语。有扎实的外文功底,编辑才能跨过语言门槛,更好更有效地对外学术交流与沟通;二是要具有国际前沿学术视野与学术理论研究功底,不断更新学术理论储备,掌握学术分布情况和学科国际研究动态,包括参加全球性研讨会议,与国际学者建立联系;三是学会使用新传播媒介和技术,比如使用平行语料库。编辑人员水平的整体提高为期刊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工作贯穿于期刊整个生产过程,期刊编辑素质直接影响期刊的质量。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在于重视人才的培养,培养国际化编辑人才队伍,寻求一条既符合期刊发展又能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国际化之路。■

猜你喜欢

社科学术期刊期刊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期刊简介
《防爆电机》期刊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透析2019年中文社科排名靠前期刊里的大学和学者
余杭区首个“社科之家”揭牌启用
期刊审稿进度表
人文社科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