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

2022-11-22高嘉赢

新闻传播 2022年17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数字

高嘉赢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英国 wc1h 0xg)

在梳理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主要方式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实践上,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已经形成了各种保护方案。国内外具有起步阶段技术驱动和政府指导的特点。同时,管理制度、投资机制、保护制度、法律保护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为数字空间国家文化资源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数字媒体艺术的数字和媒体本质打破了对传统媒体和空间的依赖,为保护、重建、传播和促进非物质文化提供了思想和技术支持。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帮助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前沿技术研究。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联系,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探索了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保护、研究、修复和恢复的新策略和新方法。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传统保护手段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可以有效解决文化遗产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文化遗产的普及和受众范围可以扩大保护范围,从而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存,从而达到保护目的与继承、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资源的目的。

一、非物质文化的定义与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的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现形式和知识体系都与工具和文化遗址有关。随着环境和历史的变迁以及与自然的互动,各族人民不断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变革和创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使其得以代代相传,同时形成了一种观念。这种文化融合存在于人们心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如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一个巨大的同心圆,它有三个不同的层次,表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现,结构层次是当时的生存环境,它不仅指气候,还指经济,政治背景、科学技术已经或者必须产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多或少的关联。核心层面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冲击,商业化的变化,政治的更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的源头和萌芽的沃土,正在慢慢走向消亡。在我们祖先留下的众多文化遗产中,非传统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意义重大的历史标志。在研究过程中,它展现的不仅是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来独特的精神内核,也向世界反映了中国魅力。丰富的世界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的文化意义至少有四点:它是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附加的地位;它是人类文化无可比拟的表现形式;它是人类文化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文化中其他文化的沃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传承过程,既具有保护功能,又具有传承功能。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接受和融合,促进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然而,非遗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地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传统的非遗保护理念和方法存在很多问题,许多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近年来,社会各界在非遗传承方面不断探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较少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比较单一,对外界的影响相对较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产生不良影响。一般意义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分为三种形式。首先,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大众传媒的宣传受众多,并且大众传媒独特的权威性能够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效果。在大众传媒中,传统媒介的传播范围较为广泛,依靠电视或报纸能够收获大量受众。随着新媒体和网络的极速发展,互联网代替了传统媒介形式,新媒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政府展览和节日交流起到十分重要作用。政府对广大群众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开设节日活动和展览推动不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新媒体制作宣传影片,既能达到吸引外资的目的,又能展现当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统节日中,政府开展各项活动,以社区和区域为单位,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加强区域文化宣传。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得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社会关注度不够、保护主体力量有限、激励机制不健全、遗产后备力量不足等诸多困难,由于目前许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立较早,在顶层设计、法律支持、保护理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很难形成系统的保护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面广泛,于国家而言它关系到国家文化战略,应从全球的角度进行规划,通过经济效益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创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科研机构对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含量和保护效果;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教育,增强人们的重视,使非物质文化教育工作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基础工程做起,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家安全挂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遭受冲击和侵蚀。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使记载民族历史、承载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使其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价值得以继承和发扬。

3.非物质文化缺乏受众基础

作为人类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重视和共同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其传承仅仅依靠物质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实战经验和口头传承,如口头文学、手工艺、民间艺术等。这些都是通过个人口头指示传达到今天。但这种传承方式可变性大、主观性强。一旦社会经济发生变化,文化发展和个人传承也会产生变化,难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原本本保留下来。在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无法通过该项工艺维持自己日常生活,受到经济和生活状况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容易被放弃,久而久之便脱离了人们日常生活,保护成为了难题,继承和传播陷入困境。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之一是互动性和开放性。

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新媒体社交网络的兴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提供了渠道。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微博为例。自成立以来,已有1016 万人关注。每天都有一本文化年历作为科普文物出版,信息和历史事件的一天,设计海报和节日相关墙纸,让人们通过文创物品更加了解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故宫除了发布节日文化习俗信息,还用幽默的话语评论故宫,并定期组织活动,为故宫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答疑送礼。这种互动模式打破传统文化与普罗大众之间的距离,普遍提升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故宫新媒体平台发布推文推动用户积极参与互动,进行转发和评论,此时大众不仅是信息交流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和发布者。从最初的单向接待,到一个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的交流方式,通过移动终端平台带动受众群体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

二、数字媒体艺术与非物质文化的结合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层次的满足。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特别是数字媒体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通过网络更为密切,而交流互动平台的创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多受众的参与,并且每天都对外展示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口头上的,也不是静态的,需要从真实性上对其进行保护,利用新媒体手段对其进行创新,还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融入到当下社会,并重新植根于公共生活中,形成一种新形式。

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数字收集和存储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提供了保障,数字恢复和复制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继承提供了支持。文化遗产、数字显示和传播技术是非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拓宽自身发展空间,由平面变为三维立体,利用数字技术便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继承。应从六个方面开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资源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收集的技术标准;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视觉表达;建设非物质文化。将数字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中,建立相应的综合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多媒体互动系统平台,加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技术体系。同时,应处理以下四个关系:数字技术与文化生态的平衡,数字技术与多学科的交叉整合,数字技术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数字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更好的发展文化产业。

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及其内部和外部传播的过程中,除传统的传播方式外,还采用了越来越多的新型数字媒体传播手段。由于新的通信技术和媒体手段的广泛应用,多媒体和多载波的集成以及通信效果的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非传统文化”的一种新方式,新媒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宣传广度和影响力,建立相对智能的文化传播体系,是数字媒体时代“非传统文化”顺利发展和传承的重要保证。

(一)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在1990年代,科学技术带动计算机创新与进步,从而通信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的新名词已经成为时代最重要的象征,使人们进入数字化的新时代。而数字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影响了艺术的发展,无论是人们的审美认识还是艺术的形式,经过数字媒体平台的推动都在飞速发展,进而改变艺术形式,最终形成了由数字媒体组合而成的全新的综合性媒体艺术。所谓的数字媒体艺术对艺术家来说代表着全新的变革,不再依靠传统的绘画材料和工具,而是通过计算机和数字媒体就可以实现艺术创作。其次,通过各种基于计算机的数字信息作为媒介,通过数字处理平台创造并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形成数字技术的艺术品,通过网络媒体的方式发布给观众,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不仅是先锋派艺术家创作的主要手段,而且还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拉近了世界之间联通交付的距离,各国也日益珍视历史文化遗产,用数字保护和传承成为一门重要的跨学科且应用广泛的前瞻性学科。

(二)培育和保护非物质文化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新媒体时代下有了更多的可能,特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依靠网络媒介获取资讯和信息,资源迅速而广泛地传播,这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以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平台提供了技术基础。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瑰宝和骄傲,但其传承和保护并不令人满意。想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培育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了解积极传播。找到在传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让更多的人参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文化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数字平台的创设让受众更加便利地获得相关信息,拓宽资源获取渠道,不再依靠文字进行文化传播,而是可以通过视频和图像,用更加直观的形式推动文化传播,而数据媒介平台还具有一定互动作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通过数字多媒体平台的各项功能可以推动广大群众更加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深扒精神文化内核,为受众提供访问非遗的途径。适当的激励措施来上传在人们中间的非遗资源,形成统一的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过程中,将开展一系列活动。我们应该利用新媒体来宣传和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新媒体的宣传范围很广,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新兴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例如使用微博、抖音等自媒体社交平台,拍摄生动有趣的视频和图片,培育受众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年限十分久远,因此其自身包含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由于新媒体包含方面较广,其中发展势头迅猛的自媒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当下自媒体环境较为嘈杂,自媒体人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容易将其商业化,而忽略它的内涵和精神文化价值,甚至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新媒体传播后自身的价值受到曲解,影响继承和保护。因此,我们需要对自媒体进行一定限制,要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了解和挖掘后再进行宣传,加大传播力度。

(三)整合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探索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新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方式日益多样化,除传统媒体外,数字新媒体也逐渐被采用。但是在现阶段,数字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使用还不成熟。这就是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仍然是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中被动继承的尴尬境地的原因。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的新方式,通过全新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提高了大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继承和保护。例如拍摄《我在故宫修文物》、《手造中国》、《津门玩跤人》等一系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导演赋予文化内涵和情怀,建立独特的品牌符号,使其转变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文化产品,让观众给予影片极高评价的同时用艺术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更直观地展现给观众。越来越多的公众接受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新媒体传播手段将其转化为数字和产品,由此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能力,带动广大群众对其继承和保护。

(四)选择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生活文化遗产,强调并密切关注人们的记忆、经验和精神。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它们的主体就是人民,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也是人民。因此人民群众需要选择符合自身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和保护。人民的身份不同,考虑事件所处角度不同,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和动态结合的宣传,可以依托新媒体技术,线下和线上相结合。政府、个人、学校、企业、印刷媒体和现场广播平台进行协作。为了追求三维,我们应该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特色进行分类,根据不同地点人民生活质量、经济实力、生活环境等因素进行信息分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到世界各国,以达到最佳利用效果,有针对性和高效地进行传播。

(五)新媒体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隐形性、灵活性和复杂性使它无法仅以文字和展品的形式被保护和传承,相应的仅依靠语言也无法对其进行完整细致的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特色,因此仅仅凭借文字和图像记录可能会出现偏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和图像也十分容易受到损害,从而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度。另一方面,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还是继承者,他们大多都是从实践中摸索出不同技艺的制作工艺,因此会缺少理论知识,后人无法通过文字和图像的记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习和传承。缔造者依靠实践和经验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人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保证其传承的完整性和传播的时效性。依托新媒体现代技术平台,利用三维建模、虚拟现实、摄影测量等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还能将信息上传到网络库中,实现资源整合,保证信息完整可靠,还可供大众参考。

(六)新媒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造了多元文化基调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趣味性和多元性,因此它不再是单一的向公众展示文字内容,可以利用图像、视频、音频和其他方面,甚至打破一维空间,通过二维和三维的立体模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特别是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提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电影电视节目日益增加,为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提供有效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开始以微型电影和纪录片的形式被人知晓。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再只是地方性的、古板的、老年人的,且不贴近生活的。新媒体形式的多样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生动活泼,而不仅仅是陈列的展览品。除了从技术的角度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还需要站在历史的维度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有的民族情结带入到当时特定情境中,让观众能够设身处地地领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它承载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多的是在中华民族土壤上博大精深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将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

(七)培养数字媒体行业的专业人才

艺术不是一个封闭的领域,而是在不断的创新中丰富和扩展它的形式。自1940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应用领域一直在不断扩展。数字时代的诞生为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温床。数字媒体产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迅速,满足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相对较少。如何提高专业培训的质量是高校数字媒体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只有十年时间,但是其专业特征却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对人才的需求。时代的发展要求数字媒体行业采取将设计思想与高端技术相结合的途径,以实现文化和技术领域之间的高度融合。数字媒体产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满足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很大的差距。近年来,随着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持智能设备和自媒体设备已迅速普及,依靠大数据存储分析技术和云上传技术作为技术支持,增加了新的表达形式并为数字媒体行业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演示,还为营销工作提供了更多内容。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学校应在参与项目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鼓励和组织学生自学,以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该专业的新技术和趋势通常由市场决定。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因此,学习、研究和产业的综合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对专业人士的需求。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数字媒体艺术的附加值非常高。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主要依靠互联网环境而发展,因此无论是传输速度还是数字媒体艺术领域都比过去的艺术方式更高和更广,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对基础应该更高,并且数字媒体艺术的附加值已经达到另一个高度。对商品价值的过度追求导致人们对艺术真理的追寻。为了最准确地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我们必须准确地评估和分析数字媒体艺术的实际价值。利用新媒体技术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提供物质基础,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和传播。

尽管数字媒体艺术是蓬勃发展的新艺术,但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传播,它在当今的艺术舞台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在大众传播中也发挥着积极而深刻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许多人对艺术的看法,使普通人能够更好地与艺术接触,并体验艺术带给人们的巨大享受。应该说,数字媒体艺术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在艺术传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中,展现出更多个性化的元素,并带给人们幸福。

结语

世界数字信息飞速发展,步入全新信息时代,而民族文化对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壮大有极大推动作用。它是强大国家发展的必要来源。保护优秀的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无条件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特别是处于通信网络发达的新时代,全球化不可避免的现状下世界各地的区域文化正在不断融合。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响应号召,将数字媒体作为手段投入到文化遗产传播中去,将传统文化变为数字信息和文化产品,便于文化交流和宣传。同时还要加强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强调文化遗产和历史的重要性,并从技术角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不论是对文化遗产的研究还是保护,都要进一步的重视,让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加强交流,可以依托数字媒体艺术平台对历史和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真正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数字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Tough Nut to Crack
答数字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数字看G20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