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云南形象研究
——以《纽约时报》2010-2020为例

2022-11-22周叶函张书江刘燕波

新闻传播 2022年17期
关键词:纽约时报云南研究

周叶函 张书江 刘燕波

(1、3云南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昆明 650500 2山东省梁山县第一中学 济宁 272600)

一、研究背景

区域形象是指某区域内部与外部公众关于该区域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一整套情感和印象,是该区域内自然、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历史、生态诸方面要素在公众头脑中反映后形成的总体印象,涉及区域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及发展模式等内容,良好的区域形象是区域发展的一笔无形资产[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新闻媒体成为大众获取外部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同时也是国家和区域形象进入国际视野的重要渠道。因此,媒体成为了国家和区域形象的主要构造者和传播者。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自然风光秀美,少数民族众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云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其在国际媒体中的形象呈现会影响国内外读者对云南的认知,进而影响云南未来的发展。

目前学界对于云南在媒体视野中的形象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大多数的研究范围都是锁定在对云南在国内媒体的形象研究。敬蓉以媒介中的云南形象为例,论证了媒介图示在地区形象塑造中的作用[2]。黄东英通过对云南在媒体中的地区形象进行SWOT 分析,发现云南的地区形象塑造还多停留在对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等方面,对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等方面发展层次形象的塑造还有待加强[3]。郭鹏群对中国电影中的云南形象进行研究,认为边疆民族地区的银幕形象所间接反映的国家形象等都应是“云南形象”的银幕呈现与文化内涵研究的重点[4]。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云南形象的研究视角虽然多样化,但研究范围也只是局限在国内媒体上,迄今为止,还尚未有关于云南在国际媒体上的形象研究。因此,为了云南在未来开展更多的国际区域合作和交流,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对云南的国际形象研究变得势在必行。

本文试图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上近十一年来对云南形象的报道文本进行研究,来总结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英语媒体对云南形象的建构特点和报道态度,为云南省接下来就如何改善与提升云南国际形象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材料

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官方网站(https://www.nytimes.com)在2010-2020年间关于云南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英语是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的语言,富有影响力的英语媒体会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民众认知发挥着导引性的作用。

《纽约时报》是美国三大报纸之一,素有“档案记录报”的美称,在全世界发行,有相当高的影响力,是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通过对《纽约时报》上关于云南的相关报道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云南在当前的国际传播现状,进而为云南进一步的对外宣传和交流提供实证依据和借鉴参考。

本文将对《纽约时报》官方网站上在2010-2020年间关于云南的报道文本作为分析语料,笔者通过手工的方式在其官网上输入“Yunnan”作为检索关键词搜集关于云南的相关报道资料,再由人工逐一阅读的方式剔除掉与云南无关的主题,保留与云南有关的主题,剔除无关联性文章后,共计得到50篇相关报道。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文本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来总结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上关于云南报道的特点。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显在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量化描述的研究法[5]。本文通过对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中涉及云南的报道数量和篇幅长短进行分析,以此来总结《纽约时报》对云南的关注度和报道特点。

文本分析法是研究媒体内容的多种方法的总称,侧重于描述文本内容、结构和功能,解释深层的潜在意义[5]。本文通过对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中涉及云南的报道进行领域归类、倾向性分析和议题归纳等角度进行文本分析来总结《纽约时报》对云南报道的特点。

四、研究发现与分析

(一)《纽约时报》关于云南的报道数量年份分布

在50篇相关文章报道中,2010-2020年间每年的报道数量如图1分布:

图1我们可以看出,《纽约时报》自2010-2020年间对云南的相关报道数量较少,年平均报道数量仅为4.5篇,其中以2014年的报道量为最多,高达18篇,其余大多数年份关于云南的相关报道仅为2篇。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纽约时报》在2010-2020年间对云南的关注度较低。

(二)《纽约时报》关于云南的报道主题分类与分析

笔者通过对所搜集的50 篇新闻报道进行精读之后,按照报道主题类别进行了领域划分,共计5 个方面,即自然风光类、自然灾害类、文化习俗类、社会生活类和环境保护类。

在50篇的相关报道中,关于云南自然风光的报道有2篇,占总报道量的4%;关于自然灾害的报道有5 篇,占总报道量的10%;关于文化习俗类的报道有9 篇,占总报道量的18%;关于社会生活类的报道有27 篇,占总报道量的54%;关于环境保护类的报道有7 篇,占总报道量的14%。

其中,《纽约时报》在2010-2020年间关于云南社会生活的报道数量最多,占比高达54%,在对27 篇与社会相关的报道进行逐一阅读后,笔者又对社会类报道的议题内容做了进一步的分类:民生类、犯罪类和突发事故类。关于民生类的报道有13 篇,占总报道量的26%;关于犯罪类的报道有11 篇,占总报道量的22%;关于突发事故类的报道有4篇,占总报道量的8%。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为数不多的报道中,《纽约时报》在2010-2020年间对云南社会中的民生类事件和犯罪类事件关注度最高,分别各有13 篇和11 篇的报道量。

(三)《纽约时报》关于云南的报道篇幅特点分析

在50 篇报道中,有2 篇是视频报道的形式;有5 篇是图片报道的形式;有43篇是文字报道的形式。

在仅有的2 篇视频报道中,《纽约时报》在2013年2月20日发布了1则关于昆明清理盘龙江水道的环境保护类视频报道,时长为6分05秒;在2014年8月10日发布了1则为鲁甸地震遇难者举行烛光守夜活动的视频,时长为58秒。

在43 篇文字报道中,字数在100 字以内的报道有1篇;字数在100-200 字以内的报道有8 篇;字数在200-300 字以内的报道有5 篇;字数在300-400 字以内的报道有2 篇;字数在400-500 字以内的报道有6 篇;字数在500-600 字以内的报道有2 篇;字数在600-700 字以内的报道有2 篇;字数在700-800 字以内的报道有4 篇;字数在800-900 字的报道有3 篇;字数在1000-1300 字以内的有10篇。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纽约时报》关于云南的相关报道篇幅400 字之内的短篇报道有16 篇,401-1300字之间的中长篇报道有27篇。与400字以内的简短报道相比,《纽约时报》关于云南的中长篇深入报道相对较多,这一现象也应合了《纽约时报》为“档案记录报”的称号。

(四)《纽约时报》关于云南的报道倾向性分类和分析

笔者根据所搜集的报道语料进行了三类倾向划分,即正面、中性和负面。宣传、推荐和肯定云南方面的文章归为正面报道;对云南相关事件进行客观描述的文章归为中性报道;对云南相关事件进行曲解和误读的文章归为负面报道。在50 篇相关报道中,正面报道有11 篇,中性报道有33篇,负面报道有6篇。具体比例如表1所示: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纽约时报》在关于云南的相关报道中,以中性报道为主,其次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以上数据显示,《纽约时报》对于云南相关的大多数报道都能在遵循客观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解读,但由于意识形态和其代表阶级利益的不同,《纽约时报》对云南个别事件也存在误读和曲解现象。

五、《纽约时报》中的云南形象建构解读

通过以上研究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纽约时报》在构建云南形象时的一些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一)《纽约时报》呈现的云南自然环境形象

云南自然风光优美,山川秀丽,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旅客前来游览。在2010-2020年间,《纽约时报》关于云南自然风光的报道仅有2 篇,其中1 篇是在2011年4月29日发表的在云南北部的一个藏区山村远足的图片报道。另1 篇是在2014年1月10日发表的《中国值得去的52 个地方》,在这篇报道中提到了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因其树木郁葱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旅居便捷而被该报推荐。

与此同时,《纽约时报》关于云南自然灾害的报道有5 篇,其中有3 篇报道是关于地震的,分别发表在2012年9月7日、2014年8月3日和10日,关于泥石流的报道有1篇,发表在2013年1月11日,关于旱灾缺水的报道有1篇,发表在2011年9月9日。

在50篇报道中,关于环境保护类的报道有7篇。其报道形式多样化,既有文字报道也有图片和视频报道。议题主要包括中国积极拯救濒危象群和盘龙江水道治理等事件,报道篇幅以中长篇深入报道为主。

以上数据显示表明,《纽约时报》对云南自然风光的报道不足,只是简单提及到了云南北部藏区风光和西双版纳的简单特色,缺少深入报道和宣传,不仅没有把云南秀美山河风光充分向读者展示,而且对云南自然灾害的报道要多于自然风光的报道,不免会让读者产生一种云南自然灾害频发的刻板印象,不利于云南积极全面立体自然风光形象的构建。

(二)《纽约时报》呈现的云南风俗文化形象

云南省有25 个少数民族,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其中有15 个少数民族是云南所特有的。由于民族众多,民族风俗各异,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使云南拥有了“民族风情大观园”的美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也成为了云南旅游资源中的一大亮点。

纵观《纽约时报》在2010-2020年间关于云南风俗文化的报道,总共有9篇,其中关于文化习俗的报道有4篇。在4 篇文化习俗报道中,主要提及了云南的“女儿国”摩梭族(1184 字)、茶马古道(1292 字)、傣族泼水节(1022 字)、彝族火把节和独龙族妇女(610 字)等,关于文化习俗的报道以中长篇报道为主,报道倾向以正面报道为主。

在9 篇报道中,关于云南美食的报道有5 篇,主要涵盖云南过桥米线、云南咖啡、有关云南美食的烹饪书籍和云南美食走进纽约高档餐厅等内容,报道篇幅长短不一,其中1 篇发表在2017年6月2日,是关于云南过桥米线的报道,《纽约时报》用了809 字对过桥米线进行介绍,并且在同一天对过桥米线跟进进行了图片报道,这种图文并用的报道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云南特色美食的宣传起到助推作用,然而这种深入报道形式在2010-2020年间也仅有1 篇,报道量明显不足。其它几篇相关报道字数也只有100 多字,相较于丰富多元的云南饮食文化,这种较少的报道数量和较浅的报道深度都无法让读者对云南的美食拥有全面认知并产生兴趣。

(三)《纽约时报》呈现的云南社会形象

在2010-2020年间,《纽约时报》关于云南社会生活类的相关报道有27 篇,占总报道量的5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云南各项领域之中,《纽约时报》对云南的社会领域关注度较高。

其中,有11 篇是关于犯罪类的报道,在11 篇报道中有6 篇都是对发生在2014年昆明火车站事件的持续跟进,其余5 篇则涉及幼儿园一老师因与同事纠纷而毒害多名幼儿学生的事件、一社会人士通过向幼儿园泼洒化学毒品以此来报复社会最终导致多名师生受伤的惨剧以及两兄弟捕杀并售卖熊猫而被惩治的违法行为等。

在另外的9 篇关于民生类的报道中,除了2 篇图片报道之外,其它的另外7 篇都是文字报道,并且在7 篇文字报道中,有6 篇报道篇幅都在700-1300 字之间,由此可见,《纽约时报》对云南的民生生活进行报道时,大多数都是采取深入探究式的报道方式。

结语

通过对《纽约时报》在2010-2020年间关于云南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纽约时报》在此期间对云南的报道数量总共只有50 篇,年均报道量仅为4.5 篇,可以说在过去的2010-2020年间《纽约时报》对云南的关注度较低。在对50 篇报道主题进行划分之后,我们发现在仅有的50 篇相关报道中《纽约时报》对云南社会生活相关的议题关注度较高,共有27 篇,占总报道量的54%;云南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大省,风光秀美,文化多元,但《纽约时报》关于云南自然风光和文化习俗的相关报道也仅有11 篇,占总报道量的22%,内容涵盖“女儿国”摩梭族、茶马古道、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和独龙族妇女等。在对报道内容倾向进行分类之后,我们发现《纽约时报》关于云南相关的报道中,中性报道有33 篇,占总报道量的66%,正面报道有11篇,负面报道有6篇,以上数据显示《纽约时报》对于与云南相关的大多数事件都能客观公正地来进行报道,但由于所代表阶级利益的不同,该报对部分事件也存在曲解报道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对《纽约时报》相关报道内容逐一阅读后发现,该报对云南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相关报道信息是空白的。

《纽约时报》是美国主流媒体的代表之一,其涉滇报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主流媒体对待云南的认知和态度。通过以上具体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云南在当前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传播现状,即关注度相对较低,宣传面相对较窄,通过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出云南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对于美国主流媒体中出现的负面歪曲报道,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加强与其沟通交流,弥补传播过程中的短板,以期构建一个更加积极全面真实的云南形象,让世界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云南,进而为云南未来的发展寻求更多的国际合作提供良好的机会。■

猜你喜欢

纽约时报云南研究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