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高校学报编辑的自身发展谈编辑职能的调整与转型

2022-11-22金延秋

学报编辑论丛 2022年1期
关键词:办刊学报期刊

金延秋,汤 梅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 100084)

早在2011年,高校学报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1],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的高校学报在激烈的竞争中探索出一条自强之路,各地高校学报“百花争艳”,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多个高校学报期刊被入选[2],取得成绩的背后是编辑们的默默付出与不懈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迎难而上,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上下求索。对高校学报的转型研究和探讨不胜枚举,有的高校学报通过转型为专业期刊获得突破,有的通过深挖某些领域建设特色栏目,还有的通过助力高校“双一流”学科发展取得双赢,在此背景下,对于学报编辑,尤其是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工作方式、不同办刊理念的学报编辑如何适应甚至主导学报的转型,却鲜有论述。本文从编辑的自身发展角度讨论高校学报编辑的职能调整内容,以及如何应对和适应转型后的工作改变,以期为其他编辑同行提供参考。

1 高校学报编辑职能调整的内容

1.1 工作人员的调整

根据《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3],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均并入新闻出版传媒企业或组建专业性期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很多高校学报编辑离开校内工作环境,搬入新的办公环境。在转移过程中,编辑人员会发生变动,有些编辑会离开编辑部,也会有新的编辑加入,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改制后,学报并入清华大学出版社,人员方面,原有的13名工作人员只保留了6位编辑继续在学报工作,同时出版社也安排了1名员工辅助学报工作。与此同时,以前相对稳定的工作模式被打乱,例如每期的责编人员、编务工作的处理、工作流程的交接、排版和校对分工等等,需要根据团队成员变化建立新的协同工作模式,以保障期刊的如期出版。此外,编辑部的直属领导也会发生改变,每个领导的办刊思路并不相同,期刊的办刊模式很有可能会进行调整。

1.2 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调整

原有的办刊模式以编辑办刊为主,定位是服务本校师生科研工作,很多本校学生的第一篇文章往往是投给学报,编辑会邀请学生来编辑部,给学生“讲稿子”,讲解论文写作的科学思路和写作规范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论文写作水平,对于一篇论文,编辑往往会修改很多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发表的论文表述清晰简洁、逻辑缜密、图表规范精准。编辑的技能培养大多局限在编辑加工、组版出版等,编辑部固定在“来稿—编稿—发稿”的工作模式,编辑大部分时间在“等稿子”。很多高校学报是综合期刊,栏目包括多个学科领域,编辑没有按照学科分类进行分工,分配给编辑的稿件方向也是随机的。

而调整之后,学报转变为开放办刊,收稿范围不再局限于校内师生,将与更多的优秀专业期刊和国际期刊竞争优秀稿源,学报编辑部不再是“世外桃源”,编辑更多地需要从出版型编辑转变为学术型编辑和新媒体编辑。同时,数字出版技术改变了传统编辑中稿件登记、审理、修改及排版校对、版面设计等各个环节,打破各环节间的壁垒,实现编辑流程的贯穿[4]。编辑工作的重心会从编校工作转移。编辑加工外包是一种趋势,工作内容不再是“等稿子”,而是要走出去“找稿子”,更多地去拜访专家学者、参加学术会议、组织专题专刊约稿、参与同行交流、学习新媒体技术、学习多种宣传手段,这对于原来的出版型编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工作都要从零开始,例如开通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构思和排版相应的内容,如何吸引更多关注,等等,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1.3 考评和管理制度的调整

在调整前,高校编辑主要完成固定的编辑和审稿任务即可,例如每年责编几期,每年出版的页码,每年的初审篇数,等等。相对来说,每年的工作内容变化不大,考核压力相对较小,有的编辑对于编校工作的研究比较深入,有很多编辑成长为优秀的学者型编辑。同时,在高校内工作,每年的寒暑假会有一定时间的假期,管理相对宽松,也没有激励制度。而调整后,编辑的考评和管理是按照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的,例如工作会要求严格打卡上班,工作量需要每年进行一定程度的增长;同时任务书中也有各种指标需要达到,考核内容不仅仅是审稿和出版工作,还有很多其他的新任务,例如策划、拜访、盈利、参会、宣传任务,等等。此外,期刊的影响因子、发文量、是否被各种核心数据库收录,是评价期刊甚至是期刊编辑的重要指标。企业要考虑盈利问题,由于之前很多编辑部都无法自负盈亏,需要高校拨款才能正常运转,因此转型后的营收问题也非常重要,相应的生存压力也会转移到编辑身上。转型后会有相应的奖惩机制,例如在某一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编辑会受到一定奖励。

1.4 社会环境改变

与图书编辑或者独立期刊编辑部的编辑不同,调整前,高校编辑处在相对封闭的办刊环境中,对于行业动态、研究热点、期刊运营、市场发行、读者互动、媒体宣传等关注和了解较少,与其他编辑部之间的交流也不多。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术期刊种类比较少,很多高校纷纷创立高校学报以填补国内学术期刊的空白,然而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各种专业学术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新的出版技术、传播手段和办刊理念不断发生变化,各种评价指标纷至沓来,各种数据库收录应运而生,“双一流”高校旗下学报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早早被各种数据库收录,而普通高校的学报却面临尴尬的境地,既不被本校师生认可,又难以被较大影响力的数据库收录,期刊运营举步维艰。其中学报编辑也要被迫面临市场的残酷竞争,与专业期刊竞争优质稿源,需要学习并适应新的行业竞争规则。

1.5 分工调整

调整前,学报编辑集初审、编辑、校对、出版、邮发等工作于一身,有的甚至兼任部分财务职能,甚至一整期刊从开始到出版都由同一个编辑负责,工作相当烦琐,工作内容相对固定,不能发挥每个编辑的特长和优势。但是调整后,期刊集群化运营更注重细化分工,编辑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有策划编辑、出版编辑、数字编辑、新媒体编辑、运营编辑等等。编辑角色细化分工后,各种编辑群将会利用自身的优势,更加专业地把控编辑流程中的各个环节[5],发挥出“1+1>2”的作用。虽然编辑细化分工有利于期刊的长期发展,但是对于编辑个人来说,需要适应并做出一定的改变。

2 学报编辑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

2.1 转变思维方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号召,是由旧的办刊模式向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的办刊模式的转变,对编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能大多学报编辑面对转型是被迫的,但是与此同时,这又何尝不是一次机遇呢?从思想上改变是转型的关键,有的老编辑可能到退休都是相对固定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而转型解开了编辑成长的束缚,让编辑有机会去接触和学习更加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编辑的创造力,让编辑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去理解转型背后的逻辑,转型是大势所趋,是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编辑能做的是顺势而为,勇敢面对随之而来的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磨炼自己,以个人的成长促进学报的成长,而不是坚守固有思维,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对外界的变化不重视、不思考,将学报置于可能被淘汰的尴尬境地。

2.2 培养学习能力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编辑职业体现得更为突出,根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 90学时。编辑所在单位或者一些行业协会等,每年都会组织各种继续教育课程,但是对于实际工作情况来说,这些课程远远不够。处在转型时期的学报编辑,会面对很多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虽然思想上进行了转变,但是实际工作依旧会有很多困难。以选题策划为例,如何确定选题方向、如何联系专家、如何写征稿函和微信推送、如何发征稿邮件、如何打约稿电话,专题或者专刊出版后如何宣传,怎样写新闻稿、如何安排精准推送,等等,开始的时候会一头雾水,无从下手。这就需要尽快学习一些工作方法和技能,做工作的“有心人”,首先,可以向其他有经验的编辑请教,这是快速便捷的方式;其次,阅读编辑工作相关的文献,很多优秀的编辑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发表出来,可以学习这些精华,从理论上开阔眼界,找到适合自己的转型路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发现哪一点、哪一方面有所欠缺,发现别人的做法哪里可以借鉴,尽快通过学习转化为自己的技能;最后,注意阶段总结,在每个时期有不同的问题和成绩,问题不断被解决,经验不断被推广,汇总和积累促使个人能力螺旋式上升。

2.3 走出编辑部

打开国门,国家迎来了改革开放;打开编辑部的门,期刊才能与国际接轨。在转型时期,编辑必须走出编辑部,与作者和读者交流,发掘市场需求;拜访专家,组织优秀稿件,邀请学科编委,展示和宣传期刊成果;参加行业会议,捕捉行业研究热点动态;走进其他编辑部,取“他山之石”破解自身难题;参与项目课题申报,以研究推动创新;参加国际出版交流,了解国际期刊集团化运营模式;尝试新媒体平台,帮助论文快速传播[6]。通过各个方面的交流,编辑才能博采众长,发掘自身期刊的资源和优势,认清当前的发展趋势,组建和维护作者群体,在封面和版式设计、栏目设置、选题策划、宣传渠道等方面树立自身品牌,扩大行业影响力[7]。“走出去”是编辑转型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需要打破固有认知,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重新梳理自己的工作思路,与行业发展全面接轨,在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后,探索自身的全面成长,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2.4 找准工作定位

找准工作定位要求编辑要将自身的特长与学报的实际转型需要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将学报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1]。在转型时期,学报编辑年龄层次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工作方式不同、办刊理念不同,在保证期刊正常出版的前提下,可以以兴趣为导向,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例如比较擅长与人沟通,可以在选题策划方面努力,在某些学科领域深耕,通过与专家交流,邀请知名专家为期刊撰稿,邀请知名学者加入编委会,组织和参与专业领域的学术会议,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组建和维护期刊的作者群体;如果比较热衷编辑出版,可以提升自己的编校技能,参加编辑技能大赛,在优化出版流程和编辑规范等方面努力,在集群化办刊模式下,打造出版流程的数字化,也可以参与外编培养工作,成熟的外编可以极大地为编辑减负;如果对新媒体技术比较感兴趣,可以运营期刊公众号,同时在微信、快手、抖音、B站等互联网平台创建期刊的账号,将期刊内容以大众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在增加粉丝关注的同时,传递期刊的科学精神。

3 结束语

在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模式下,我国的科技期刊在国际上并不具备话语权,高校学报曾在20世纪独领风骚,如今却似明日黄花。时代背景在变化,一代又一代的办刊人呕心沥血,很多伟大的学术成就也曾发表在高校学报。如今,高校学报的复兴重担落在了现在的学报编辑身上,转型也许是高校学报涅槃重生的机遇,而如何把握这个机遇,是学报编辑必须思考和努力实践的方向。与此同时,学报编辑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尤为关键,只有编辑打开办刊思路,培养个人能力,找准工作定位,把握时代机遇,才能引领期刊更好地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期刊
期刊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防爆电机》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期刊审稿进度表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