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期刊学者型编辑职业能力培养浅析

2022-11-22张爱民

学报编辑论丛 2022年1期
关键词:医学期刊科技期刊职业倦怠

张爱民

(1.中国康复科学所康复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68;2.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 100068)

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和科技部于2019年8月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要做精做强中文科技期刊,包括医学领域期刊[1]。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2],要通过提升编辑策划与把关能力,提升期刊的编辑出版服务能力,提升期刊的学术引领能力来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期刊。

办好医学科技期刊,关键是提升期刊的编辑职业能力。编辑的策划与把关能力、编辑出版服务能力对于期刊的学术引领力至关重要,只有编辑的职业能力提升了,期刊才能聚焦学术前沿,发现创新,甚至引领创新[3-4]。推出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对于扩大中国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和建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必须经过编辑的二次把关才能通过学术传播平台和媒介进行传播。如果期刊编辑缺乏学术水平和鉴别能力,则难以挑选、鉴别和加工优秀学术成果。

倡导工匠精神,做学者型编辑,是医学科技期刊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5-6]。成为一名合格的学者型编辑需要具备政治把关能力、学习能力、选题策划能力、编辑加工能力、写作和营销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等。医学科技期刊的编辑在具备传统的编辑素养外,还应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形成学科知识框架,参与科研和学术活动,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努力达到学者型编辑的标准[6-7]。

1 影响医学期刊学者型编辑成长的主要因素

1.1 职业认同感不高

职业认同是编辑职业能力成长的源动力。编辑的职业认同感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以及对编辑职业的认可程度,既包括自我认同,也包括社会认同。

杨光等[8]采用职业认同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调查72名科技期刊编辑,结果发现,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包括文化程度、专业背景、健康状况和职业倦怠,建议提供工作技能培训等,以增加职业认同感。曾敏莉等[9]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认同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科技期刊编辑对职业期望较高,但职业认同总体水平不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总之,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认同感普遍不高[8-9],可能影响编辑自我潜能的发挥和职业能力的成长。

1.2 职业倦怠广泛存在

对于不处于学术研究主要地位的编辑而言,树立职业自信、保持职业进取心是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姜敏等[10]调查46种医学期刊的126名编辑,结果显示,医学期刊编辑人员存在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个人成就感低下,其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低于全国常模,并与职业倦怠评分呈明显负相关。也有调查显示,只有13%编辑无职业倦怠[8,11],提示职业倦怠在编辑群体中广泛存在[8,11];入职时间短的医学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倦怠明显高于其他医学期刊编辑[12],可能与编辑职业地位不高、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和工作压力大有关。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缓解编辑的职业倦怠,是提高编辑工作积极性、发展职业能力的必要措施。

1.3 专业知识存在局限性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性质,要求编辑既是专家,又是杂家,既要专精于专业领域的医学知识,又要熟悉编辑业务相关知识,还要了解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编辑知识的广度是实现期刊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但是随着期刊分类的不断细化,对其专业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编辑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精度[13]。

目前我国医学期刊编辑大多来源于医学院校毕业生、临床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教师或者其他专业毕业生,学历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医学专业知识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储备不足问题。

1.4 编辑专业知识不足

从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到发行,每一个环节都是在编辑规范指导下的创造性劳动。医学期刊编辑需要掌握出版法律法规、各种编辑规范标准,以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政治性、知识性和规范性错误。编辑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实践、练习,才能将编辑标准和规范熟练掌握。

2 医学期刊学者型编辑职业能力提升策略

2.1 从提升职业价值入手,增强职业认同

曾敏莉等[9]的调查显示,在职业认同的6个维度中,职业价值观的得分最低。职业价值观可以引领编辑的专业发展目标[14]。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对编辑的策划与把关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术期刊的编辑要聚焦学科前沿领域,善于发现创新成果,成为前沿学术信息的搜寻者、传播者。这一规定为编辑的职业价值做了明确的定位,编辑要具有明确的使命与责任[13]。

编辑只有对编辑岗位和科技期刊有深刻的理解,在价值观上认同,才能主动投入到编辑工作中去。①对编辑岗位的认同。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体现在出版的各个环节,而且体现在对论文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把关。医学期刊学者型编辑,不仅要完成编辑的使命,还要有医者仁心的情怀。如论文的研究内容是否最具有治疗前景?这需要具备对专业知识的判断能力;为患者治疗的利益是否恰当和合理?这需要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编辑需要掌握党和国家科学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根据各种规范加工稿件,是作者背后的英雄,这就需要编辑有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盛赞编辑的工作,就是对编辑工作的最大肯定。②对科技期刊的认同。科技期刊不仅具有一般期刊的特性,而且还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最重要载体。学术性是其核心内涵,所以学者型编辑可以为科技期刊添砖加瓦。③编辑主动投入工作,可以增加科技期刊的价值。比如医学期刊,只是文字规范还远远不够。研究设计是否合理?纳入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是否齐同?结论是否可靠?研究的创新点在什么地方?局限性是什么?所有这些都需要医学期刊学者型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因此,学者型编辑是科技期刊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员。

科技期刊编辑只有用心践行编辑职业要求,才能不断提升职业价值。比如用恒心落实办刊宗旨,用热心服务作者和读者,用细心维护刊物声誉,用狠心净化学术环境,用真心对待编辑岗位,用决心提升核心能力[15]。实际工作中,还可以利用较高的职业期望,增强职业情感、职业技能等来增加职业认同[9]。职业价值的提升,还有利于克服职业倦怠等[9]。

2.2 开展心理调适,加强制度保障,克服职业倦怠

按期出版、论文来源和专业的多样性以及出版周期等因素,决定了编辑工作是一个重复、繁杂、具有“杂家”性质的脑力工作。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压力往往给编辑带来职业倦怠。

编辑部外部就业环境,编辑部内部激励机制[16]以及人际关系,构成了编辑的工作环境,影响着他们的生理和情感状态,对编辑的职业表现具有较大影响。以下措施有利于克服职业倦怠。

(1) 心理调适。期刊编辑通过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做好心理建设,适时调节情绪,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克服职业倦怠问题[10,17-18]。

(2)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内在动机。合理的薪酬、通畅的晋升制度、完备的绩效考核体系、适当的职业培训机会等有利于编辑积极主动投入工作[16,18],也是克服职业倦怠的重要保障。

(3) 职业规划。入职阶段,出版单位全面进行编辑理论和业务技能培训,老编辑传帮带新编辑,尽快让他们熟悉工作内容,进入工作状态;独立承担工作阶段,一边学习老编辑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一边了解专业知识内容,熟悉国内外同行期刊的做法和流程,提高编校水平;提升阶段,在编辑理论上下工夫,撰写专业论文,申报职称晋升,出版单位要给予人事管理方面的指导和支持。编辑在各个阶段都能顺利度过,就会把编辑职业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

(4) 创新驱动。编辑要把自身发展与业务发展相结合,积极了解新技术,如融媒体[19]、互联网[20]、区块链[21-22]等,让科技期刊借助新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23],分析专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增强科技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

姜敏等[10]认为,可以通过采取加强编辑技能培训、开展编辑技能大赛和优秀评比活动、选拔优秀工作者和树立职业典范、加强自我心理调适等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措施改善医学期刊编辑的职业倦怠程度。

2.3 完善知识结构,突破专业知识瓶颈

编辑作为期刊栏目的规划人、选题的策划人、组稿和审稿的负责人,必须从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握研究重点和热点。

(1) 快速掌握学科发展的全貌,有利于提高职业能力。首先,了解学科发展历史有助于编辑在编校环节发现常识性错误,判断稿件的时效性和创新性。第二,了解学科发展现状,熟悉领域内的主要学术代表人物、主流学术观点、研究方向及阶段性学术成果,有助于编辑判断稿件的研究价值。第三,了解学科研究热点,有助于编辑提高学术敏感性,在栏目策划、组稿约稿阶段找准方向。第四,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发挥科技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编辑在选题策划方面就会推陈出新,创造性开展组稿工作,有利于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2) 学、编、研一体。完善的编辑工作离不开学术研究工作,要成为医学科技期刊学者型编辑,必须编研一体,以稿件内容为中心的编辑也应进行学术探索[24]。按照学、编、研一体的方法,秉承严谨治学的态度,保持对编辑工作的专注和对医学研究的追求,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钻研、深化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而成为领域内专家,撰写和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许多著名编辑既是编辑大家,也是行业专家。

(3) 学习老一辈编辑出版人的经验,可以使新时代的编辑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树立成为学者型编辑的职业目标。我国编辑出版史上著名的学者型编辑周振甫先生,在以编辑为终身职业的同时勤于治学,认真钻研,将学习、编辑和研究三者融为一体,在编辑出版多部经典著作的同时,也撰写并发表多部有影响力的著作和多篇具有真知灼见的学术论文[24]。

(4) 与研究者交流。编辑走进实验室,了解最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参加学术会议,聆听学术报告,了解研究前沿和热点。通过组织、参与学术会议,让编辑有与学者平等对话的机会,使编辑能接触到学术前沿信息,并与学者建立良好联系,为成为学者型编辑构建人际关系的保障。

(5) 借助各种信息资源。如各种数据库、搜索引擎、数据挖掘软件等。

2.4 通过各种渠道丰富编辑专业知识

谢文鸿等[25]根据自我效能理论分析导致医学期刊青年编辑直接性经验不足、替代性经验缺乏、社会说服匮乏、生理和情绪状态不良的原因,提出建立广博知识结构、加强同行交流、利用榜样示范效应、加强职业规划教育、鼓励与重视医学编辑工作、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培养积极归因方式的相应培养策略,以促使其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升。①扎实的编辑理论知识是工作的基础。参加入职培训和编校业务培训是重要的形式。自学更是伴随着职业生涯。②加强对编校规范和标准的学习和研究。学者型编辑要认真研究和熟练掌握同行评议和编辑出版规范,以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为标准选稿、用稿,以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优良服务为己任,成为学术信息、学术交流的服务者,为作者提供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正确、规范严谨的指导和协助。③向老编辑学习。间接经验的学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老编辑的“传帮带”,新编辑可以快速进入工作角色。④同行期刊的现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际医学期刊会发布很多有关学术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学术不端现象情况、医学伦理规范要求、研究热点追踪等,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⑤参与编辑专业会议学术交流。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传播自己的经验。⑥通过策划专栏、专题,让有成长性的编辑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锻炼和展示编辑各方面的能力,也能使编辑在工作实践中成长为学者型编辑。

出版单位要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人文管理转变,增加编辑的职业认同感,减少职业倦怠,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采取有力举措推动编辑的快速成长[26-27]。

3 结束语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学科技期刊的助力,也需要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学科编辑的参与。编辑的职业能力与其提高专业水平、建设良好的职业道德密切相关。作为医学科技期刊的编辑,只有保持严谨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勤奋精神,勤奋阅读、勤奋浏览、勤奋积累、勤奋写作,练好基本功、拓宽知识面,善于学习和总结,建立学科知识框架,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才能成长为优秀的学者型编辑,与期刊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医学期刊科技期刊职业倦怠
数字化出版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影响探究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
《心理学报》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版
数字出版环境下医学期刊编辑职能转变的探讨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医学期刊编辑需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