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类期刊编辑的胜任力分析及培养
2022-11-22李丽妍
李丽妍
(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化工高等教育》编辑部,上海 200237)
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强学术期刊建设,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该文件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具体要求。学术期刊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队伍,编辑作为出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期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强化期刊编辑的能力发展,始终是期刊发展过程中的必要任务。
编辑的能力体现为对岗位工作的胜任力。尽管编辑胜任力的特征挖掘已经比较完备,但从中国知网数据库查询可知,前期关于期刊编辑胜任力的研究多立足于科技期刊或高校科技期刊而展开,缺少从交叉学科类期刊的角度出发进行的编辑胜任力研究。因此,本文拟基于胜任力研究,梳理总结期刊编辑的胜任力特征,并从交叉学科类期刊的特点出发,分析这类期刊对编辑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交叉学科类期刊编辑胜任力培养策略,为期刊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1 胜任力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胜任力的概念最早由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并运用于教育领域,之后经过不断发展,已广泛应用于管理、医学、创业等诸多领域。McClelland对胜任力的定义为: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岗位或环境中能够区分个人绩效水平的特征[1],这些特征表现在动机、自我意识、社会角色、知识储备、技能发展等方面[2]。从中可以看出,胜任力的内涵具有通用性和个体性的双重特征,相关研究也多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建立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人员的胜任力模型。
已有的胜任力研究聚焦个体层面、组织层面和行业层面三个维度[3],但显而易见,三个层面是相互交织的,因为个人与组织、岗位与行业共同影响胜任力的发挥,并同时对胜任力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胜任力的研究也必须基于个人特质、岗位性质、行业特征三个层面,才能更全面、更准确。
无论是胜任力的冰山模型还是洋葱模型[4],都是从是否可观察、易评价的角度对胜任力进行划分。也正是基于这一分类方法,许多学者从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的角度进行研究。其中,基准性胜任力包括知识和技能等,是对任职者的基本要求,较易培养和提高;鉴别性胜任力包括动机、社会角色、态度、个性等人格特质因素,较难测量和改变[5]。相关学者也总结了胜任力的三个特征:一是体现工作绩效;二是关联工作环境或背景;三是具有区分度。以此为基础,研究者就可以基于特定岗位的工作特点,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2 期刊编辑胜任力的关键描述
编辑是期刊出版单位的一个重要岗位,也是一个严格需要准入资格的岗位,足见该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一般。以某期刊编辑部的招聘启事为例,其招聘的专职编辑的工作职责包括:稿件评审、稿件编辑加工、专栏或专题策划、期刊宣传、组稿约稿等,这也是当下大多数期刊编辑的岗位职责。显而易见,专业知识、沟通交流能力等素养是期刊编辑的必备素养,也是胜任力的关键体现。近些年,随着胜任力模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关编辑胜任力的研究也逐渐开启。这些研究集中在编辑胜任力模型构建、编辑胜任力评价、编辑胜任力特征等方面,涉及医学期刊编辑、科技期刊编辑、新媒体编辑、图书编辑等类型。以科技期刊编辑为例,陈斌[6]基于 McClelland行为事件访谈法,通过对优秀编辑和普通编辑的行为访谈报告进行分析,提炼出科技期刊编辑的胜任特征,并构建了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模型,包括编辑学知识及其运用能力、学科知识及其运用能力、外语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创新思维能力、策划能力、工作内驱力、自我工作认知和个性心理特征 9种要素,其中前6种属于基准性胜任力,后3种属于鉴别性胜任力;李薇等[7]基于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编辑的胜任力研究现状,指出了编辑胜任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王海燕[8]则立足“四全媒体”时代,从科学素质、业务素质、全媒体素质、人文与信息素质、内容运营素质等维度分析了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的现实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科技期刊编辑“四全媒体”胜任力素质的策略。范晨芳等[9]立足期刊发展的新时期,提出了军事医学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包括学术素质、科学素质、信息技术素质,并据此探讨了编辑胜任力培养策略。
综合相关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期刊编辑胜任力特征要素:在基准性胜任力方面,学科背景知识和编辑学知识缺一不可,同时外语技能和信息素养也非常重要,这是期刊编辑开展工作的基础,是由编辑岗位和工作环境所定义的胜任力特征;在鉴别性胜任力方面,创新思维、策划运营能力等是加分项,是期刊编辑区别于他人的特质,是体现工作绩效的关键所在。
3 交叉学科类期刊的特点及对编辑的要求
交叉学科类期刊,顾名思义,就是所刊出的内容涉及学科的交叉或者反映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国外交叉科学领域的期刊大体上分为两类[10]:一类是着眼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其内部各学科群的综合性交叉科学期刊,如英国曼尼出版社出版的《交叉科学述评》(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另一类是关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内部学科交叉研究的学术性期刊,如《学科交叉周期研究期刊》(Journal of Interdiscipinary Cycle Re-search)。在国内,尽管没有单独命名的学科交叉类期刊,但也不乏一些既有期刊体现跨学科的特征。以笔者所在的《化工高等教育》期刊为例。《化工高等教育》是一种同时体现“化工”和“教育”特色的期刊,所刊载的内容涉及教育学的原理、方法,但都为化工及相关学科的内容。本文所指学科交叉类期刊,也特指这类刊载内容体现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的期刊。随着学科交叉力度和广度的不断深入,基于交叉学科研究的源头创新成为社会创新的重要途径。作为学术传播载体的期刊,在报道学科交叉研究成果方面,对编辑人员的胜任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3.1 基准性胜任力:多学科知识积累能力
交叉学科类研究成果往往同时涉及两个及以上学科的专业知识,甚至包含期刊编辑不曾遇到过的跨专业符号和语言。这种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天然存在。如果编辑只把目光聚焦在熟悉或经常接触的学科领域,对其他学科知识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和好奇心,在处理交叉学科类稿件时就会出现“盲点”,不能正确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判断,对某些内容的编辑规范也缺乏了解。可见,编辑自身跨学科知识不足是学科交叉类期刊发展的短板之一。对此,交叉学科类期刊编辑应注重知识积累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知识储备。编辑人员可通过深入走访相关科研单位、密切联系相关科研人员等“接地气”的方式了解详细的科研进展和资料,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储备[11],发展自己的立体编校知识网络。
3.2 鉴别性胜任力:跨学科自主学习能力
交叉学科类期刊的稿件一般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综合创造性,有些涉及新兴的具有交叉学科特性的独立学科[12]。这类稿件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往往不是线性的,而是多方向跳跃性的。仍以《化工高等教育》为例,相关稿件虽然从内容上涉及编辑熟悉的教育和化工这两大主题,但研究方法十分多元,包括文献计量学、问卷分析、统计检验等。因此,编辑除了要具备外语能力、信息素养等期刊编辑的共性胜任力之外,还要能够快速展开跨学科自主学习,通过文献查阅、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了解相关研究方法或内容的应用背景、发展脉络、专业表述或符号规范等知识,并迅速建立与稿件编辑有关的知识网络。而这些需要依赖编辑较强的跨学科自主学习能力来完成。对此,交叉学科类期刊编辑可以通过参加在线跨学科学习、加入学习小组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效能,支撑自己更好地开展工作。
4 交叉学科类期刊编辑胜任力的培养
编辑是一个以智力资本为主的职业,提升编辑的胜任力有助于编辑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也有利于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13]。基于交叉学科类期刊的特点及对编辑胜任力的要求,结合现有的编辑学习和能力提升途径,本文认为,可以从社会、单位和个人三个层面加强编辑胜任力的培养。
4.1 构建集成多学科内容的培训平台和课程体系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机制多年前已经初步建立。随着国家对出版行业的日益重视和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长效培训机制和高质量的培训内容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2021年开始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对编辑人员的继续教育学时、内容和形式给出了细致、明确的规定,为社会培训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往省级新闻出版部门的期刊编辑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一般包含政治理论、研究热点、编辑实务、优秀期刊发展案例等内容,尽管在广度上基本覆盖了编辑人员所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但在有限的培训学时内,不能为期刊编辑提供系统、深入的学习内容,这些培训更像是“通识教育”,在期刊编辑基准性胜任力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尤其不能满足交叉学科类期刊编辑扩展知识的需要。因此,建立集成多学科内容的培训平台和课程体系非常必要。
一方面,可以依托智慧教育的发展,集成跨学科学习平台,为交叉学科类编辑增加知识储备、进行跨学科学习提供有力支撑,助力编辑基准性胜任力的培养。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国家已经推出了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加强全民教育的一个新的尝试和突破。但笔者发现,目前在该平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板块中搜索“编辑”或“出版”,只能搜索到为数不多的课程,而且离期刊编辑的学习需求有一定差距。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依托该平台,为期刊编辑这类群体集成一个子板块,将政治理论学术研究、编辑学专业课程、统计分析方法等知识性和技能性课程纳入其中,并通过链接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为交叉学科类期刊编辑的跨学科知识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联合各出版社、期刊社、资深编辑等组织和个人,打造“接地气”的模块化编辑学技能培训内容。相关部门可以基于学科分类,对接出版社、期刊社以及资深从业者等,建设不同学科大类的编辑培训课程,如请教育学期刊资深编辑讲解教育学的常用研究方法、教育学稿件的编辑侧重点和编辑加工案例,请化工学科科技期刊资深编辑介绍常用专有名词、常见编校错误等。这样以学科为单元构建的培训课程体系,可以为交叉学科类期刊编辑的基准性胜任力提升提供很好的助力。
4.2 建设学习型文化和侧重跨学科学习与研究的评价体系
交叉学科类期刊的特点决定了编辑不能仅仅注重已有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相关技能的不断精进,更要注重陌生领域知识的规律性、常态化学习。这对编辑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都是考验。对此,交叉学科类期刊出版单位应注重建设学习型文化,强化学习型团队建设,促使期刊编辑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交流、分享,提升编辑的专业知识水平等基准性胜任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鉴别性胜任力。交叉学科类期刊编辑团队成员可能具有差异较大的学科背景,所经历的培养方式、形成的思维方式都不同。他们之间建立学习伙伴关系,加强交流和沟通,更有助于扩大彼此的知识面,同时促进期刊的良性发展。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编辑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编辑的胜任力发展。期刊出版单位可以依据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构建编辑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14],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设置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评价指标,对编辑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15]。在交叉学科类期刊编辑的胜任力评价指标设置过程中,应根据期刊特点,适当增加体现交叉学科类知识和技能的指标点及其权重,以促进编辑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发展。如在评价考核环节,出版单位可以对主动学习跨学科课程或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编辑给予一定的额外加分,以支持和鼓励更多的编辑开展跨学科学习和研究,从而促进交叉学科类期刊的发展。
4.3 发展跨学科思维和内驱力
鉴于交叉学科类期刊知识内容上的跨学科特性,编辑需要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跨学科思维和内驱力,这也是提升跨学科自主学习能力这一鉴别性胜任力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不仅指不同学科内容的整合,还包括跨学科思维的应用[16]。对于交叉学科类期刊编辑而言,编辑实践的多学科性给编辑跨学科思维训练提供了空间,编辑人员可以通过组织跨学科专题等实践活动有效训练自己的跨学科思维[17],从而更好地进行跨学科学习。另一方面,内驱力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源,也是提升自主学习效果的着力点。交叉学科类期刊编辑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主动学习的意愿,从心理层面提升学习的内驱力;同时要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积累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强化学习的内驱力。
5 结束语
期刊编辑胜任力涵盖许多方面,其中有多项特征是普适性特征。本文仅围绕交叉学科类期刊的跨学科特性进行分析与研究,从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两方面总结了编辑的胜任力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胜任力培养策略,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期刊的发展,编辑胜任力模型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期望本文能引发读者思考并关注不同类型期刊编辑胜任力的特征,推动期刊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