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出版形势下科技期刊编辑的业务能力建设

2022-11-22胡清华

学报编辑论丛 2022年1期
关键词:编委编校科技期刊

梁 容,胡清华

(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分社《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编辑部,浙江 杭州 310028)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早已从报刊、图书、电视、电话等转变成了微信、微博、客户端、网页以及短视频平台、纸质媒介相融合的方式,因为网络技术和现代多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切实地转变了人们获取信息资源以及知识的途径,不知不觉中人们试图或者被迫突破传统媒体(报刊、图书、电视、电话等)的单向传输局限性,渴望相互交流和引起共鸣,进而打造出了传输途径与信息生产的融合出版模式。

1 融合出版的界定

从国外的研究来看,美国媒介研究者安德鲁·纳齐森(Andrew Nachison)把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认为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这里的“媒体融合”的含义与“融合出版”[1]相当,大概就是让人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到的东西也可以听到了,听到的东西可以参与操作了,让知识变得可感、可触。

从国内的举措来看,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出了诠释,即“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在这里,《意见》指明了融合的具体方向和内容,包括体制、流程、人才等;也给出了策略,包括内容是根本、技术为支撑、管理为保障等。大环境、大时代,推动着媒体融合,促进着融合出版。

2 科技编辑自身以及工作现状分析为例

据调查分析,无论是图书编辑,还是期刊编辑,科技编辑普遍拥有较高的学历。以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分社为例,其下辖的22种学术期刊中,中文刊7种,英文刊15种,浙大学报系列的刊9种(3种英文刊+6种中文刊)。在职员工33人,其中拥有博士学历及以上的7人,其余除1人为本科学历外均为硕士学历,并且全部取得责编编辑资格证;14人及以上为高级职称,其余均为中级职称。33人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承担不同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学有所用,用有所成。由此可见,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过硬的编校技能、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是科技编辑的特点,也是其业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谁天生适合做编辑,很多科技编辑也并非出自编辑出版专业,大多数科技编辑是出自相关学科,然后在走上编辑岗位后通过不断学习编辑加工知识,不断学习印刷、排版、设计等出版知识,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科技期刊编辑的。可以说不断学习、开拓进取是编辑的业务能力之一,也是毕生追求。

3 融合出版时代科技期刊编辑面临的困境

3.1 传统的出版流程根深蒂固

传统的出版流程如下:来稿→收稿→初审→外审→录用→进入编辑加工环节→印刷出版(网页和纸质)[2-3]。这样的流程根深蒂固,是编辑和作者最熟悉的方式,也是绝大部分期刊以前或者现在采用的方式。在这样的流程中,往往有以下一些问题[3]:①送审时,科技期刊编辑难以找到十分匹配的审稿人。世界科学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专家层出不穷,科技期刊编辑往往囿于案头工作而不熟悉各个行业专家最擅长或者最近在研究的内容,送审时只是在专家库大致搜索关键词,然后进入专家网页查看相关研究,这样较为费时,无异于大海捞针。②在对录用论文进行编辑加工过程中耗时过长,重编校而轻新媒体宣传。编辑加工占据了编辑的大部分时间,待一期稿件整理好、编校好,已经到了出版的截止时间。印刷出版后,编辑又匆匆投入下一期的稿件出版中。在此过程中较少期刊编辑部能对每篇稿件或者专题进行微信、微博等的新媒体方面的宣传,使得稿件的学术价值不能充分发挥。

3.2 融合出版意识不强,新媒体应用技术不足

一提到出版,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图书、报刊等传统载体,认为学术出版应该保持固有的形态,付梓的那一刻才算论文的发表、观点的传递与信息的传播。虽然我们每天在刷着抖音、快手、B站等小视频平台,关注着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客户端等的热搜,但是我们鲜少把学术成果的快发,或者以视频形式展现学术成果,以音频介绍学术前沿,以直播带动学术成果转化当成常态。融合出版依旧在大多数期刊出版中被漠视。

此外,虽然我国存在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期刊集群,这些集群能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新媒体人才培养,使得他们的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粉丝群体庞大、分布范围广,但对于大多数期刊尤其是单刊而言,新媒体受众分散并且稀少。原因如下:一方面是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进行平台数字化升级,比如更新公众号界面、购买额外服务等;另一方面是对短视频、公众号以及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不足,科技编辑往往会兼职运营新媒体平台,其对新媒体工具运用不熟悉、操作不熟练,更是不会剪辑视频或者运营修图工具等。深层次原因在于大部分期刊不会将社里专项资金用于对科技编辑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培养。

4 融合出版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业务能力建设途径

4.1 提高沟通能力,与编委建立良好关系

在以往的学术出版流程中,有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即专家队伍建设和维护[4-6]。但是,这项工作的模式可以发生改变。以《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为例,从 2020年新一届编委会成立以来,编辑把对外审专家队伍的维护重点转移到了与编委建立良好的关系上。新一届编委会成员由来自各个学科(包括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 38位老师组成,涉及该刊征稿范围(农业工程、作物育种、基因编辑、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园艺学等)里的所有学科。一篇稿件通过初审后,编辑会把稿件推送给相应方向的1位或者2位编委,各编委根据稿件研究方向匿名送2~3名外审专家。这样既保证了审稿的时效,也提高了审稿的质量,保证被录用的稿件能体现一定的学术水平。此时,编辑需要提高沟通能力,与编委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此,编辑建立了浙大学报农学版编委会微信群,定时推送浙大学报农学版出版的论文,以便编委了解期刊近期动态;评选年度(一年评选一次)“最佳编委”,增加编委在本刊的归属感;对编委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的文章及时进行报道和宣传,在与编委互动中增进交流。

4.2 学习新媒体技术,助力融合出版

浙大学报农学版期刊为了方便读者掌上阅读,于2016年对网页版进行了改造升级。而在期刊数字化及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笔者也早已觉察到新媒体浪潮带来的改变,如 2021全年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12.68亿人,微信端早已成为知识和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在此背景下,许多刊物或者出版集团推出了自己的微信订阅号。为此,由笔者负责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浙大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于2020年10月正式上线,目前订阅人数超过2 000人,活跃粉丝数超过8 000人。要想实现融合出版,传统编辑也要学习新媒体技术。笔者利用工作之余学习秀米、135、小蚂蚁、i排版编辑器的使用,熟悉里面的排版格式、字体与模板等;对爱剪辑、数码大师等视频软件进行研究学习;对微信公众的界面进行合理设置,以保证从微信端与读者和作者互动。在微信推文方面,保持一周四次以上的更新频率,栏目有论文精选、最新目录、专栏文章推介、编委资讯发布等。

学习新媒体技术,助力融合出版,科技期刊编辑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7-8]着手:①参加新媒体技能学习培训。每一款文字或者图片编辑软件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参加新媒体技能学习培训不仅能快速掌握软件的使用,还能将各种新媒体形式融合起来,起到增强出版的作用。②与新媒体宣传方面做得杰出的单位交流、合作。这是合作发展的时代,交流经验才能“明得失”,合作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和读者共享。③新媒体的形式要多样化。除了文字、图片等形式外,可以考虑运营视频号、音频号等,以更加可感的形式打动作者,提升刊的显示度和知名度。

4.3 参加编校比赛,与同行竞争又交流

在大多数人看来,期刊编辑工作内容固定,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更是乏善可陈。但是近年来陆续推出的编校大赛(如第X届高校科技期刊技能大赛、韬奋杯比赛、木铎杯编校大赛、中国农业期刊网编校大赛等),在一定程度上为编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这些比赛中既有对编辑基本知识的考察环节,也有对编辑个人演讲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的考察项目,为培养综合性的编辑人才助力。以笔者参加的第四届高校科技期刊技能大赛为例,初赛为网络答题,复赛为视频演讲+回答问题,决赛是现场演讲+知识问答。笔者经过初赛的网络答题,顺利进入到了复赛。复赛之前参赛选手还需要录制个人视频,以更好展示期刊和个人风采。整个比赛下来,发现既是对演讲能力的考察,也是对选手的PPT制作能力、对科技期刊的建设想法的考察。同时,在比赛中认识了来自其他刊的同行,彼此会交流办刊心得、编校困惑等。一场比赛,是对编辑平时知识积累的考察,也是对编辑综合素质的检验。一场比赛云集行业强者,这是编辑提高业务水平、向前辈学习的盛会,也是彼此认识、交流思想的难得机会。融合出版时代的编辑,需要“秀外慧中”,通过参加比赛提升自我认同感;通过比赛认识同行行路人,铺就合作共发展之路。

为此,对想要在各种编校比赛中突出重围的青年编辑提几点建议[8-9]:①注重平时积累和学习。学在平时,积累在平时,但是对编辑知识的使用在即时。平时养成写工作日记的习惯,记录编校知识点的习惯,不断充实自我。②积极参赛,突破自我。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参赛,一方面对自己没自信,一方面觉得参赛比较费时。其实,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参加一次比赛,得到了参赛经验,也发现了自我的不足,还结交了同行,何乐不为呢。③保持乐观心态,不过分注重比赛结果,重在参与和交流。参赛仅仅是工作之余的调节剂,不过分注重得失,不百般纠结结果,只要经历过就会有所收获。

5 结束语

随着5G、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公众阅读习惯的变化,传统的学术出版形式(比如图书、报刊、电视、网页等)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融合出版的需要,科技期刊编辑面临着传统出版思维根深蒂固、对新媒体技术学习不足的困境[10],但融媒体出版模式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新气象,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多样,通过提升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行业经验,势必会摆脱困境,助力期刊发展。在未来,编辑尤其是年轻编辑,应该积极探索融合出版形势下的编辑业务提升渠道,采用线上学习+线下实操、理论+实践、传统+创新的模式,不断突破自我,寻找编辑的真正生存之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编辑要善于调动周围资源,优化出版流程,为科研成果传播和学术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编委编校科技期刊
编委风采
数字化出版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影响探究
《现代仪器与医疗》编委邀请函
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
《心理学报》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版
新增编委介绍
贺新春:编委理事会员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中国首个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发布
编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