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卓越计划”期刊服务科技强国走向高质量发展
——以《无机材料学报》为例
2022-11-22徐文娟
徐文娟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期刊编辑部,上海 201899)
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文件。为了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任务和要求,科技出版界就如何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实践[1-2],国内相关英文期刊取得了实质性的飞速发展[3-5]。2019年,我国组织实施了“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对有望进军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进行分领域、分层次、分类别地精准扶持和重点建设,旨在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但是“卓越计划”期刊只占国内科技期刊总量不到6%,中文科技期刊占比则更少,仅有2%。这就引起了广大非“卓越计划”期刊的困惑,特别是占科技期刊数量主体的中文科技期刊的困惑与思考。出版界围绕中文科技期刊(主体是非“卓越计划”期刊)的独特使命及其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展开了热烈讨论[6-10]。朱邦芬院士则明确指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是少数期刊的工作,而是整个科技期刊界的大事[11-12]。笔者结合自身办刊实践,探索非“卓越计划”期刊如何在服务科技强国战略的过程中不断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1 面对办刊困境,坚守初心和使命
《无机材料学报》(以下简称“我刊”)主要报道无机材料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个学科是我国的优势学科,SCI发文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中国发文量占世界发文量的比例从24.6%(2017年)提升到32.3%(2021年),但是中文发文比却从2.7%(2017年)下降到1.6%(2021年)(Web of Science平台2022-09-05检索数据),可见非“卓越计划”期刊的优质稿源在持续流失。面对这样办刊困境,办刊人员难免产生困惑,甚至有“躺平”的想法。然而早在1990年,卢嘉锡先生就明确指出“科技期刊是科研活动的龙头和龙尾”,真实、规范、完整地纪录和传播先进科技成果是科技期刊的办刊初心,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进步是其肩负的历史使命[12]。中文科技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专注于向中国人传播最新科学进展是其独特的使命[13]。为了坚守办刊初心和使命,我刊多次进行自查和自检,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编委专家没有实质性参与办刊;围绕科技强国发展战略的选题策划不足;对于优秀科研成果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围绕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与各方专家反复分析讨论,我刊以服务科技强国战略为宗旨,专注于向国内传播材料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2 期刊质量为王,服务科技发展
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期刊质量。朱邦芬院士指出期刊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和传播质量三个方面,其中内容质量尤为重要,是期刊的生命[12]。我刊针对办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升期刊质量为抓手,努力为科技发展做好服务。
2.1 编委学术回归,提升审稿质量
编委专家不实质性参与办刊对于中文期刊来说有一定渊源。很多中文科技期刊的编委阵容都“异常强大”,聘请了很多业内功成名就的“大咖”,以此来提高期刊的学术威望,但又仅仅满足于“名人效应”,办刊主体仍然是编辑部,“小而弱”的办刊状况对于非“卓越计划”期刊尤为显著。刘忠范院士指出,中文科技期刊应该聘用真正发挥作用的编委,让“编委”称号回归学术本身[13]。我刊2017年前的编委阵容也非常豪华,以资深研究员为主体(包括10余名院士),他们学术造诣很高,但都非常繁忙,且大多数还是学术团队的负责人,已不从事科研一线工作。而与此同时,国内材料学科的研究飞速发展,相关 SCI发文量已经跃居到世界第二。为了及时有效地向国内传播材料科学的最新进展,期刊必须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这就需要掌握第一手资料的科学家真正拿出时间投入到办刊实践中。为此,在主办单位的支持下,2018年我刊对编委会的人员构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所有资深教授和院士全部聘为顾问编委(包括主办单位的资深学者),邀请了大批年富力强并且对期刊非常有感情的优秀年轻学者担任编委,并从其中遴选出对期刊工作热情的编委担任不同领域的责任编委,负责来稿的初审、外审专家遴选、审稿意见判断以及稿件终审,真正让编委参与到办刊实践中。由于责任编委一直活跃在科研一线,对学术研究方向的掌控力明显优于专职编辑,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同行评议的质量,同时扩大了期刊的学术影响范围。在充分调动编委办刊积极性的同时,我刊还对专职编辑进行不同学科分工,每个编辑负责与相关领域的责任编委进行对接,形成“责任编委+学科编辑”协同办刊的模式,既提高了编辑与编委的办刊协同效应,又促进了编辑对分管领域研究进展的深入了解,使学科编辑对不符合期刊质量要求的稿件可以及时提出明确的退稿意见或者修改建议,编辑初筛退稿率或退修率达到 50%以上。这既提高了责任编委初审稿件的质量,又提高了稿件的处理时效,在作者群体里赢得了良好口碑。稿件终审阶段,责任编委通过对审稿意见的判断,可以对稿件进一步筛选。“责任编委+学科编辑”协同办刊的模式使我刊近几年刊发论文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2.2 积极策划专辑,服务科技强国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号召绝不是喊一两句口号可以解决的,办刊人必须消除几个认识误区:与科技期刊关系不大、把论文发表在祖国的期刊上、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就是对标国际[14],脚踏实地围绕科技强国战略进行选题策划,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十三五”期间,我刊重点关注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成果,报道重点侧重于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材料和满足我国重大工程与国防建设材料的研究成果[15],涉及“卡脖子”的关键材料(如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光刻机用碳化硅材料、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稀土新材料、ITO靶材等)、能源与生态材料(如先进能源材料、环境降解材料等)以及材料研究新范式的探索(如材料智能化研究等)。为了更好地服务科技强国战略的需求,同时提高刊发论文的学术质量,我刊依托编委,邀请领域专家担任特邀编辑,积极策划学术专辑。由特邀编辑负责专辑的组稿、审稿、学术质量把关等,出版了系列学术专辑。①发光材料作为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拥有巨大的应用市场,受到广泛关注,2016年我刊策划出版了“发光材料专辑”。②世界范围的化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高性能热电材料和高效热电发电技术的开发受到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为了更好地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2019年我刊策划出版了《热电材料专辑》。③MAX相材料的合成引起了纳米材料领域的极大兴趣,在高温润滑、事故容错核材料、能源材料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2020年我刊又策划出版了“二维材料专辑”。④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为了服务此战略发展,2020年我刊又携手相关领域专家策划出版了“无机环境材料专辑”,重点报道无机环境材料在去除环境污染物方面的研究成果。⑤为了弘扬老科学家精神,并体现科技期刊的文化担当,2018、2022年我刊分别策划出版了“严东生先生百年诞辰学术专辑”“纪念郭景坤先生学术专辑”。“十三五”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得到国内的广泛关注,发表的《水系锌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论文被下载6 400多次,被引72次;《新型二维材料MXene的研究进展》论文被下载4 800多次,被引55次;“热电发电器件与应用技术:现状、挑战与展望”论文被下载1 800多次,被引55次(中国知网2022-08-10检索数据),达到了精准约稿、服务科技强国战略的效果。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同时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制造 2025”[16]和很多“卡脖子”项目已经进入了攻坚克难的阶段,我刊又依托编委和领域专家,重点关注与材料领域相关重点研发的研究成果,出版了“高熵陶瓷材料专辑”“CO2绿色转化专栏”以及“无机材料增材制造专辑”,推动科学家真正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3 加强编辑内功,提升传播质量
科技期刊的办刊初心是纪录和传播先进的科技成果。为此,我刊在记录先进科技成果的过程中,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将“工匠精神”[17]融入出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 ,反复推敲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不放过一处语病,对于概念、术语以及注释、引文、参考文献等,都仔细进行斟酌核对,严格把好每一道工序,以确保记录的科技成果真实、规范和完整。并通过拟定“通用修改意见”[18]和“作者校对指南”不断提高作者的科技写作水平。
在加强专辑策划和编辑内功的同时,我刊针对优秀科研成果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积极改善宣传策略和手段。为了推广重要学术专辑的研究成果,我刊充分利用数字融合技术在专辑的约稿、预出版和正式出版等不同出版阶段开展宣传。①通过对专辑的约稿宣传为出版主题的传播预热,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专辑的出版。②通过我刊网络平台的“录用即上网”和中国知网的“网络预发表”大幅缩短论文的实际发表周期,确保重要科技成果的首发权,并携同作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各种学术微信群对待刊论文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宣传的时效。不少刚录用论文的阅读次数就达到了上千次,大大超越了传统订阅模式的传播效果。③当学术专辑正式上线后,我刊又通过邮件和学术微信群定向推送给不同的学术团体,提高学者对专辑优秀科技成果的关注。除了利用数字传播手段,我刊还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设计会议主题宣传页,利用传统宣传手段,面对面地推广专辑发表的学术成果。与此同时,我刊还将自由来稿中重要学术成果汇编成虚拟专题,利用网络手段和专业学术会议进行宣传推广。上述诸多传播手段极大提升了刊出的服务于科技强国战略学术成果的传播范围和传播质量。
3 结束语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刊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连续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17—2021年);2021年入选“材料科学-综合类分级目录” T1区期刊(即已经接近或具备国际顶级水平的期刊);2022年入选“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综合类期刊”T1区期刊。作为为数极少的SCI中文收录期刊,国际学术影响力指数逐年提高,SCI影响因子由0.444(2016年)提高到1.292(2021年);总被引频次由903次(2016年)增加到1 490次(2021年)。由此看出,非“卓越计划”期刊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中一样可以有所作为。办刊人员只要坚守办刊的初心和使命,找准并努力解决期刊发展存在的问题,就能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