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交流平台建设背景下学术期刊用户服务创新实践探究
2022-11-22刘娴
刘 娴
(上海图书馆《图书馆杂志》编辑部,上海 200040)
2020年9月,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我国需要“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下文简称“高端交流平台”)[1]。2021年5月,《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从7个方面对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工作予以全面部署。
党和国家对学术期刊出版的重视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出版强则文化强,文化强则国家强。“十四五”时期是出版行业的重要发展时期,学术期刊是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处最好的发展时代,学术期刊要抓住打造高端交流平台这一契机,精准服务用户需求,规范学术交流体系,构建良好学术交流生态,推动学术期刊创新发展。
1 学术交流体系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学术交流,是一个由科研人员、科研资助者、出版机构、信息机构等构成的关系网络体系。在这个交流体系中,科研人员通过学术文献或现场交流,实现与同行科研人员的知识共享,通过发表科研成果与出版机构互动,通过信息查询获取行为与图书馆、情报所等信息机构建立关联,通过申请项目与科研资助者建立交流渠道。在学术交流体系中,学术期刊等出版机构通过刊发科研成果、举办学术活动与用户建立密切关系,是学术交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2]。
1.1 学术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的本质是学术信息的交流,通过学术论文、学术会议、信息平台以及各种各样的新媒体传播来实现。学术交流平台的功能、影响力、传播效果对科研创新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3]。
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最直接的产出,是学术交流的主体形式。学术会议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术交流模式,是不可替代的直接互动研讨方式。通常,科研人员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会第一时间在学术会议上交流,然后再加工成学术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或其他载体[3]。新媒体信息平台是学术信息及时、有效传播的重要途径。
1.2 学术交流类型
技术的进步引领期刊业从“出版”向“出品”全面转型,作者和读者转变为用户。作者是期刊论文的核心生产者,他们的投稿意愿与投稿质量是影响期刊发展的先决条件。读者是期刊论文的消费者,他们通过阅读论文得以提高学术水平,很大一部分学术期刊的读者也是潜在的作者,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也可以成长为专家群体。新媒体时代,读者与编辑的互动增强,他们对论文的评价迅速而且直观,在某种程度上读者也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用户群体根据学术成长阶段可以分为学生起步阶段、青年学者阶段、资深专家阶段。期刊论文根据结构形态大体可以分为原创研究、综述文章、书评、会议论文、业务案例、数据论文等。用户需求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不同的用户可能对不同类型的论文感兴趣,同一用户在不同的学术成长阶段、不同的场景下也会研究不同类型的论文。
2 用户精准服务的重要意义
当前学术交流环境下,学术信息交流系统中各主体由静态的单向链演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交互场。用户参与到信息交流的各个环节,甚至融信息的生产、发布、传播、消费和评价等各种角色于一体。用户除了通过出版机构获取学术信息外,开放的学术环境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新兴学术网络平台自主进行科研成果的发布、传播和交流,动摇了出版机构在传统学术信息交流系统中的垄断地位,学术信息交流系统中的用户从纯粹的消费者改变为兼具创造性和中介性的消费者[4]。
这些改变使得出版机构和学术社交平台纷纷开发和扩充科研服务,纷纷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转变。用户是学术期刊服务的重点对象,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精准化服务是学术期刊的目标,维护好用户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创建不同的交流平台,提供定制化和精准化服务,以进一步激发用户对科研的兴趣、推动学术交流活动的普及和发展是出版机构积聚用户资源的重要举措。
3 《图书馆杂志》用户精准服务的实践
图书情报学是图书馆业务学科和情报信息学科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图书情报学一直关注信息(数据、文献、情报)、技术、人(用户)三者之间的关系[5]。《图书馆杂志》与《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等图书情报界行业期刊是刊发图情专业科研人员学术论文的主要出版机构,是图情研究人员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图书馆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优秀图书馆学期刊、CSSCI来源期刊,自1982年创刊以来,在坚持以行业发展为目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精准服务,努力打造高端交流平台,构建良好学术交流生态,促进期刊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探索。
3.1 逆势而上,深耕传统出版优势
传统学术出版平台载体不足、影响力不高的现状造成大量优秀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导致优质稿源外流。为改变这一困局,促使作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学术期刊只有坚持以内容为根本,深耕传统出版的优势,同时以技术赋能,不断提高期刊学术传播力与公众影响力,更好地服务用户、吸引用户,才能真正占领行业主流位置。
3.1.1 为“学术大咖”特设特别策划,引领行业发展
学术期刊的初心使命是通过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发展。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质量与品位上乘的原创内容。网络投稿系统中作者自由投稿是期刊稿源的基础,但学术期刊要保持在同行期刊中的引领作用,必须要有高质量的专稿、专题、专栏,所以维护好专家资源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图书馆杂志》围绕行业发展,在作者自发投稿的基础上,围绕学科前沿、热点、重大成果,积极主动向编委和资深专家约稿,精心策划了专家笔谈、专稿、专题、专栏等内容,加强原创成果在国内学术期刊首发力度,以高屋建瓴的理论和实践引领行业发展。
特别策划了吴建中、张久珍等的《信息素养助力图书馆与社会发展》,魏大威、张智雄等的《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图书馆应急服务》等专家笔谈;柯平的《图书馆未来2035与“十四五”规划编制》,王世伟的《对公共图书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再认识》等专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解读,“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建设”等专题;“新中国图书馆事业70年” “红色文献研究”等专栏。
《图书馆杂志》利用自身平台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向专家学者约稿,策划的这些专家笔谈、专稿、专题、专栏在内容深度上精耕细作,在内容高度上引人入胜,将专业内容做精深、做厚重、做扎实,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体现了学术交流平台的专业精神[6]。特别策划栏目的部分内容也从最初的编辑部主动约稿发展到专家学者主动投稿,成为《图书馆杂志》的品牌栏目。
3.1.2 为“科研青椒”专设特色栏目,提升杂志活力
资深专家的学术之路基本都是从“科研青椒”起步,因此发现、培养青年学者,储备作者资源,是学术期刊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内容同质化严重、发展模式单一、发展样态陈旧、发展理念滞后是同类行业期刊面临的普遍问题。为体现期刊个性,提高期刊活力,需要不同学术观点、不同思想流派的交锋碰撞,需要独辟蹊径,办出独有特色。
《图书馆杂志》在做深做强原有理论探索、工作研究、国际交流、新技术应用、文献考论栏目的基础上,为突出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特色,发扬图书馆学研究开放与创新的海派风格,从2019年第9期起开设“海派新声”栏目,刊发具有新观点、新视角、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新思想的文章,不拘传统,鼓励新知。为了发现、培养优秀青年学者,《图书馆杂志》成为北京大学“全国图书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和武汉大学“图情档39青年学者论坛(沙龙)”的长期支持期刊,服务青年学者群体,给优秀的年轻学者更多的展示机会[7]。
3.1.3 为“行业小白”开辟系列专栏,孵化学术新人
随着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展,图书馆从业人员学历背景多样化趋势愈发明显,非图书情报专业的从业人员也有学术论文发表的需求。为满足广大基层科研人员的需求,发挥引领行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图书馆杂志》在为图情专业作者提供专深的学术论文、数据论文服务的同时,从2014年开始,增设“悦读·经典”专栏,专栏中的“馆员书评”系列主要选登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学会评选的优秀书评。“馆员书评”不同于专业书评,对所评的著作要求比较宽泛,对写作深度要求也较低,适合在校学生、初入行业者等进行习作。
如果说学术期刊刊发学术论文服务科研群体是应有之义,分内之事,那么精心策划的“悦读·经典”专栏“馆员书评”系列则是《图书馆杂志》服务不同科研群体不同需求的创意之举。《图书馆杂志》的专业学术论文负责留住用户,“悦读·经典”专栏负责吸引用户。
3.2 因势而谋,探索学术出版新态
随着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的到来,期刊学术论文的形态和交流模式发生了深度变革。数据化、计算化的科学研究成为科研活动的常态,学术出版呈现出数据出版、数据论文出版、数据-论文关联出版等多种形态[8]。
《图书馆杂志》于2016年启动数据出版管理平台项目,是社会科学期刊中既有传统论文出版,又有数据出版、数据论文出版、数据-论文关联出版的典型代表。
数据论文指描述数据集,给出数据收集、处理过程、软件工具、文件格式等细节描述。数据论文与传统论文结构不同,不包含传统研究论文中的“结果分析”和“结论”部分,重点对数据的基本概况、生产方法和重要信息进行描述[8]。《图书馆杂志》自2018年起开始刊发数据论文,刊发了复旦大学张计龙、殷沈琴、汪东伟研究团队的系列论文,也吸引了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作者的投稿[9]。《图书馆杂志》的数据出版管理平台案例经常被学者作为国内学术期刊数据出版的典型代表与国外案例进行对比。
3.3 应谋而动,构建学术互动社区
学术会议是学者就某些专题进行即时交流的重要形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此起彼伏的这些年,召开线上学术会议已成常态。中国图书馆学会、各省市图书馆学会定期召开的年会,其他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的国内外专题会议等也是图情行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为了支持科研活动和促进学术交流,《图书馆杂志》联合行业学会、科研院所和高校,主办、承办、协办了相当数量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论坛和竞赛。如“全球化视野·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SILF)系列会议、“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日国际图书馆学研讨会、“信息素养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继承百年传统 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慧源共享”开放数据创新研究大赛、“图书馆在海派文化推广中的作用与地位”研讨会、“AI在图情——2019年图书馆前沿技术论坛(IT4L)”、“积淀与超越:数字人文与中华文化——2020数字人文年会”、“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年会”系列会议等。
这些精心策划的学术交流会议、论坛和竞赛,是《图书馆杂志》站在科学共同体的角度,努力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能强大的学术互动生态社区的积极作为。
3.4 顺势而为,打造复合信息平台
学术期刊的发展依赖前期的内容生产和后期的学术传播。新媒体传播具有传播快、受众广的优势,能把学界的最新思想和前沿成果以最快的速度推送到公众领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传统纸刊无法印刷发行,但是相关内容可以通过官网、微信、数据库商平台及时推出,不影响用户阅读使用。
新媒体环境下,“内容+平台”成为现代纸刊的重要特征。“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内容也要有好的传播。《图书馆杂志》非常重视出版创新和传播创新,采用先进的出版方式,加强全媒体传播,提升及时报道、快速应变、全面传播的能力。2014年启用了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网络投审稿系统,便于用户在线投稿、查稿,浏览过刊、编辑部通知等。2014年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构建虚拟学术社区,加强与用户的即时沟通。2016年启动数据出版管理平台项目,探索数据与数据论文出版新模式。2020年在文章中使用二维码链接图表、音频、视频、双语(中英、中日)论文,以实现学术期刊的增强出版。重点文章在知网进行网络首发,缩短发表周期,满足一流成果的及时发表。
《图书馆杂志》微信公众平台由于开通早、更新及时、原创内容丰富,影响力位列全国图情档公号前列[8]。《图书馆杂志》数据出版管理平台建设研究项目获得2017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新闻出版专项资金立项资助,获2019年上海科学技术情报成果二等奖和2019年华东科学技术情报成果二等奖。
4 结束语
本文在国家建设“高端交流平台”政策背景下,分析了《图书馆杂志》打造多种交流平台、运用多种交流手段在作者精准服务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在积极策划,向资深专家组稿,提升内容的原创性与先进性。服务青年学者,培育学术新人。探索学术出版新模式,构建学术互动新社区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现了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新观点与新实践的融合。《图书馆杂志》是推动图情专业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在打造的现有交流平台中,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要持续跟踪专家学者的研究动向,加强联系和交流,尽力约到高质量的稿件,对行业发展起到切实的引领作用。在培养青年学者方面,要挖掘有个性、有潜力的青年学者,给他们提供自由宽松的平台。在“悦读·经典”专栏的策划上,要开发可读性强的内容,切实让初学者有所获、有所得。在刊发数据论文的量上要有提升,对标国际出版商的经验,提升影响力。主办或承办更有吸引力的学术会议或主题明确的学术沙龙,打造高质量的学术社区。另外,高端交流平台的建设离不开学术规范体系的建设,在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促进行业良性发展上还要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