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育肥猪及母猪营养调控及管理
2022-11-22刘蓓桦
刘 丽 ,刘蓓桦
(1.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兰州 甘肃 730000;2.北京市顺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北京 101300)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猪业生产发展,为了提高育肥猪及母猪的饲料利用率、栏舍出栏率,生产中需要从仔猪的保育期到育成期包括母猪的饲养管理等实行一系列的科学饲养管理。如在母猪生产期间,如果母猪消耗足够量的能量和营养,断奶猪的高产量可以在母猪的整个繁殖期内保持。在生产实践中,常采用直线育肥法、前高后低的饲养方式来提高饲料转换效率及胴体瘦肉率,并缩短育肥期。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生猪养殖的最终目标,获得较大的日增重,提高育肥猪的胴体品质是获得最佳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关键。因此,如何饲养管理育肥猪,降低饲养成本、缩短育肥周期、提高出栏率、生产优质的猪肉,增强母猪的繁殖力和母猪的饲料利用率,通过能量、蛋白质、蛋白酶、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对生长育肥猪和母猪进行营养调控并进行合理的饲养管理,从而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是生猪养殖的根本任务。
1 挑选仔猪
我国的地方猪种普遍存在着生长发育速度缓慢、饲料转化率低等特点,但是地方猪种具有肉质好,适应性强的优势。而国外的一些猪种体型较大、生长发育和增重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可以利用杂交育种,获得杂交后代,如可以通过二元杂交母猪与国外引进的大白猪、杜洛克等瘦肉型公猪进行杂交获得三元猪,所得的后代能够具备父母本生长发育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胴体瘦肉率高、肉的品质好等优点。除了要加强品种的选择外,还需要选择优质的个体,一般断奶较早、断奶重较大的仔猪较为理想,还要求在体型上符合该品种的特征、体质结实、活泼、双眼有神、呼吸正常、反应灵敏、臀部宽广、胸部宽而深,还要求健康无病,这样的仔猪育肥效果好。
2 关注生长育肥猪、母猪生长特点及营养需求
要根据生长育肥猪的生长发育特点科学供料,保证饲料的质量,严禁饲喂营养不均衡,或者是发生霉变的饲料,以免影响育肥猪的健康水平和生长增重效果。要想生猪育肥效果好,达到快速育肥、提高猪只日增重的目的,提供科学合理的日粮是必要条件。如母猪妊娠期需限制采食量否则会导致母猪妊娠期体重过度增加。然而,严格限制(推荐能量摄入的 60%~70%)会降低母猪在种猪群中的寿命,因为这样会导致母猪无法承受重复的繁殖周期。在妊娠期间限制母猪能量摄入和控制体重增加的一种方法是增加膳食纤维水平,除了控制能量摄入外,膳食纤维还可以帮助母猪增加分娩时的窝产仔数并提高随后哺乳期的采食量。而养猪生产有“小猪长骨,中猪长肉,大猪长膘”的说法,具体做法是规模猪场根据实际猪群测得的生长曲线和采食曲线,获得不同体重阶段的营养需求。多段式饲养的营养理论需要与实际生产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更大的作用。为探索生长育肥猪高效饲养方式,许多学者在三阶段饲养的基础上探究了四阶段、五阶段等多阶段的饲养效果,研究表明,多阶段饲养效果优于三阶段饲养。中国地域辽阔,猪场、猪群条件千差万别,实行多段饲喂要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修正和补充完善,以配制更科学的饲料配方,不断提高饲料利用率,从而挖掘猪只的生长潜力和生产效率。
2.1 能量
育肥猪的自由采食量是由日消化能量决定的,当日粮能量密度增加时,自由采食量则下降。而在生长育肥猪体重达到50 kg 后,其肠容量会限制日采食量,育肥猪的能量饲料摄入量影响其生长育肥速度,日能量摄入随日粮能量密度增加而增加。随着能量密度增加,猪只饲料转化率和生长率也增加。猪只机体合成体脂的效率为65%~95%,合成蛋白质的效率是80%~90%,由于猪只品种、生理阶段、饲料原料及配方等存在差异,因此猪只对能量的利用效率也不一样。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体重20~60 kg 生长阶段、60~100 kg育肥阶段的最适日粮能量(消化能,DE)水平为13.4 MJ/kg、13.2 MJ/kg。对育肥猪早期进行20%的能量限饲(正常DE 为13.69 MJ/kg)并在中后期给予充分的营养补偿,可提高其补偿期的增重速率和饲料利用率,且不会对机体免疫和肌肉品质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还有助于降低背膘厚度,提高胴体瘦肉率。随着能量水平的提高(高能量水平的消化能的范围为14.31~14.51 MJ/kg,低能量水平代谢能范围为13.23~13.48 MJ/kg,消化能相差0.2~1.08 MJ/kg),猪群日增重提高,采食量降低,料重比降低,说明在猪只健康体况下,高能量水平的日粮能够改善育肥猪的饲料效率,提高育肥猪生长性能。
2.2 蛋白质
猪只摄入能量过高会使脂肪沉积过多,从而使胴体品质变差,而摄入适量的蛋白质则可以改善胴体的品质。生长育肥猪对蛋白质的需要是为了满足体蛋白的沉积,对蛋白质的需要实际上就是对氨基酸的需要,尤其要注意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因此,需要精细到每日生长育肥猪需要摄入的各种氨基酸的量来制定育肥猪的日粮。对于母猪而言,哺乳期间充足的氨基酸摄入对第1 胎母猪很重要,因为过多的身体蛋白质损失会导致断奶至发情间隔(WEI)延长并减少随后的产仔数。猪生长育肥阶段需要足量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来维持基础代谢和保持高瘦肉沉积,因此提供较高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日粮是必要的,但这样也会造成粪氮排出的增加,使得环境污染加重。影响育成猪生长表现和日粮氨基酸需要的主要因素是蛋白沉积能力,因此在猪不同基因型和性别之间,瘦肉增长率存在很大差别。在育肥猪的生长期,肌肉的增长对蛋白质的需要量较大,因此,要注意提高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到了育肥期,以脂肪生长为主,此时能量增加,蛋白质的需要量减少,对蛋白质的提供则也要适量减少。猪只对蛋白质的需要与对能量的需要是有一定的关系的,要注意日粮中的能量蛋白比,从而确保育肥猪摄入适量的能量和蛋白质,满足生长发育和增重需求。
在育肥期间,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控制在13%~15%,能量控制在12.97~13.97 MJ/kg,钙、磷 添加量分别控制在0.5%~0.55%和0.41%~0.46%,赖氨酸的添加量控制在0.56%~0.64%。蛋氨酸+胱氨酸的添加量控制在0.37%~0.42%。育肥阶段可考虑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水平,防止脂肪堆积,一般为12%~14%。
2.3 蛋白酶
蛋白水解酶,称为肽酶或蛋白酶(参见 www.protease.net.au 和www.protease.net),是生物体内非常重要的酶,约占人类和其他生命形式基因的2%。蛋白酶通过控制所有蛋白质的活化、合成和周转来调节大多数生理过程。因此,它是动物受孕、出生、生长、成熟、衰老、疾病和死亡的关键调节器。遗传和环境因素会扰乱蛋白酶催化的人体生理平衡,导致发育异常、健康状况不佳、疾病和死亡。蛋白酶在病毒、寄生虫和导致哺乳动物传染病的细菌的复制、传播中有非常大的影响。蛋白酶的代谢紊乱会导致疾病传播、损害植物作物,还可以影响动物种群疾病传播感染的昆虫和农业害虫的扩散,以及所有海洋和陆地食物来源的生长和产量。基于其对健康和疾病的重要性,蛋白酶抑制剂已被开发成重磅药物和诊断剂,许多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中,一些蛋白酶也在作为疫苗或诊断剂进行试验。蛋白酶在国内工业生产中也十分重要,涉及领域包括洗衣粉、奶酪制造、肉类嫩化和加工、烘焙以及作为植物、昆虫和动物中新型除草剂、杀虫剂和生长调节剂的生产等。
蛋白酶在猪日粮中的应用效果并不一致。王彩玲等研究表明,在饲粮中添加复合蛋白酶制剂能够显著提高育肥猪日增重和饲料消化率,有效降低腹泻率。O'Shea 等研究表明,在育肥猪菜粕-小麦-酒糟日粮中添加0.02%的蛋白酶,可显著提高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和采食量。猪日粮中添加蛋白酶可有效改善其内源酶的缺乏,能够促进内源酶的分泌,从而有效提高饲料营养成分的利用率。Pan 等在“杜×长×大”三元猪的日粮中添加0.02%的包被复合蛋白酶,结果显示,饲料中干物质、总能、粗蛋白质以及有机物的表观消化率均明显提高。
2.4 矿物质
矿物质是猪只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物质,是组成猪体的重要成分,还参与酶和辅酶的组成,调节猪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发育中的后备母猪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大部分需求与市场中的生长肥育猪相似。营养学家建议在喂饲时应以较高的钙和磷浓度和较高浓度的铜和锌,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骨矿物质储备。更多的硒和维生素E 摄入和保留可能对母猪的繁殖期后期有益,猪只骨骼中钙和磷占猪体矿物质的70%左右,并且对日粮中无机钙、磷的利用率要高于有机钙、磷,此外,还有其他的矿物质元素。母猪的钙磷营养吸收和利用,与倒床母猪综合征的关系直接影响母猪的寿命。由于日粮浓度低、采食量低或干扰肠道钙和磷吸收的因素导致的钙和磷吸收不足,会增加母猪对这些矿物质骨沉积的依赖。当日粮摄入量不足以满足泌乳需求时,母猪会从骨骼储备中调动矿物质,因此母猪的腰椎、肋骨和骨盆均会受影响。如果再进行大量的活动,椎骨和骨盆会变得虚弱,会导致骨折的发生增加和母猪综合征的发生。研究表明,日粮补充添加0.15%的有机微量元素(由蛋白质螯合铜、蛋白质螯合铁、蛋白螯合锌、蛋白质螯合锰、酵母硒及碘化钾组成)能改善母猪产仔性能,提高母猪血清中Fe 以及母、仔猪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
2.5 维生素
维生素不但是猪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还是组成酶系统的重要物质,有的还会直接参与酶的活动,维生素摄入不足时会导致猪只生理代谢障碍,生长育肥猪出现食欲减退、生长发育受阻等现象,还会出现营养性维生素缺乏症状。维生素是在母猪的代谢和繁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微量低分子化合物,主要以辅酶形式参与机体代谢,调控激素分泌。研究表明,当前的NRC(2012)推荐的维生素用量足以满足母猪妊娠的需要,而且日粮中过量补充维生素对母猪的妊娠和哺乳并没有积极影响。有研究表明,增加天然维生素E 饲料添加剂可减少猪肉脂质氧化并延长猪肉食用的保质期。近年来,科学家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维生素E 的抗氧化特性之外,还发现其对脂质代谢和胆固醇转运相关的基因表达的影响。还有一些研究表明,维生素E 和硒可以改善猪肉的感官和营养特性,硒的有机形式可以通过增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来辅助改善猪肉的抗氧化状态,这有助于保护肌肉纤维并对肉质产生积极影响。
2.6 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DF)被定义为对消化分泌有抵抗力的植物多糖,可用于单胃动物肠道中的细菌发酵。抗性淀粉也被认为是一种膳食纤维,其释放的短链脂肪酸有助于宿主能量供应,同时调节菌群的组成和上皮细胞的生长,尤其是在丁酸盐环境下,肠道细菌生长在发酵的支持下,N 排泄从尿液转移到粪便。除了可发酵性,膳食纤维还具有物理特性,如持水性、黏度和溶解度,同时也会影响猪只消化、饱腹感和食糜在肠道的运输时间。猪只对膳食纤维消化的适应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5 周时间(Martinez-Puig等,2003)。Noblet(2001)计算得出,在生猪育肥的体重30~100 kg 期间,对于含有4%~6% 粗纤维的日粮,生猪活重每增加10 kg 其能量消化率增加0.3%~0.45%,最大的影响值是在生长猪和母猪之中观察到的。因此,应将纤维成分提供两种不同的DE 值(Noblet 等,2003)。母猪膳食纤维的能量消化率相对较高,因为食物通过母猪肠道的时间更长,加上其胃肠道体积更大,同时每活体重单位的采食量更低(Le Goff 等,2002)。同时,除了短链脂肪酸的利用效率与葡萄糖相比较低之外,一些 DF 来源的低消化率导致其对日粮的能量含量产生负面影响。
DF 的膨胀力降低了食糜在整个胃肠道的运输时间和饮食中其他营养素的消化率,纤维含量的增加会降低小肠和大肠的平均滞留时间(Wilfart 等人,2007 年),从而减少日粮暴露于宿主消化酶的时间(Low,1982 年)。有研究表明,饲喂高水平DF 日粮的猪只比饲喂低纤维日粮的猪只,回肠末端的食糜流量更大(Varel 等,1997)。与在肠道中的消化不同,DF 存在时在胃中的停留时间会增加,由于其在胃壁的延长而导致较早的饱腹感(Wenk,2001)。早饱对妊娠母猪的福利很重要(MeunierSalaun,1999),但对需要摄入大量能量的生长猪不利。
在生猪日粮中加入可快速发酵的非淀粉多糖 NSP(例如来自甜菜浆或果胶)的情况下,粪便和回肠表观消化率及氨基酸减少(Mosenthin et al.,1994;Zervas &Zijlstra,2002a)。在Mosenthin 等研究显示,可溶性纤维引起的回肠表观可消化蛋白质供应减少,可能是由于果胶和其他成分形成凝胶的多糖,通过减少吸收的氨基酸和肽而导致无法吸收(Mosenthin 等,1994)。在 den Hartog 等人进行的另一项研究中(1988),使用添加50 g果胶/kg 日粮,没有发现对日粮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回肠或粪便表观消化率有影响,可能是由于饲喂含天然NSP 成分(玉米、大麦、豆粕)组成的基础日粮,这减少了果胶对肠胃的影响。在 Mosenthin 等人的研究中(1994 年),使用高度易消化的半纯化玉米淀粉为基础的日粮,对果胶影响更为明显。
3 饲养管理
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在生猪入舍育肥前要根据生猪的品种、性别及生长情况等进行科学分群,以保证猪群健康发育。分群饲养后对猪群进行调整,让其有固定的地点饮食、睡觉和排泄,这样可以便于管理、保持圈舍卫生,同时可以防控疾病。在育肥前要根据猪的品种、性别、体重以及采食情况来合理的分群,使猪只生长发育均匀,便于管理。研究表明,在生猪育肥过程中对生猪进行去势,对于改善肉品质、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猪的日增重有显著作用。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中对生猪进行彻底的驱虫管理,可以提高生猪的日增重和饲料的利用率。在育肥过程中要减少生长育肥猪的过度运动,防止过度消耗能量,导致育肥效果不佳,或引起应激反应。日常保持圈舍内的环境卫生,控制舍内适宜的温度,做好育肥舍的防寒和防暑工作,同时要做好舍内的通风换气工作,给生长育肥猪提供新鲜的空气,给生长育肥猪营造舒适的生长环境,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