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相关问题研究

2022-11-22黄泽宇

法制博览 2022年13期
关键词:刑事案件救济救助

黄泽宇

西藏自治区措勤县人民检察院,西藏 措勤 859300

一、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概念及现状

(一)概念

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简单来说就是在受害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所做的补救。司法救济的目的是:给予被害人相应补偿,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其渡过困境,为其正当权益提供保护[1]。

(二)现状

刑事案件的特殊性导致被害人及其家属面临赔偿难的问题,使其生活陷入窘境。虽然国家相关部门为维护受害人权利建立了司法救济制度。但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如下:

1.规定不足

规定不足这一问题体现在刑事被害人与一般侵权被害人的赔偿范围规定中。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中,规定了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方式,并明确提出刑事案件不应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2]。而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提出一般侵权被害人的赔偿范围中含有精神损害赔偿[3]。由于规定存在前后矛盾的问题,使得相关部门在执行程序时不知如何是好。而这对司法救济制度的实施造成了不良影响,刑事被害人的基本权益或多或少受到侵害。

2.操作混乱

由于赔偿范围规定不足,所以在给予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时,司法实务工作人员的做法不一,有的不予以精神损害赔偿,有的予以精神损害赔偿。

二、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的意义

(一)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

刑事案件与其他案件不同,带给刑事被害人身心伤害,且刑事被害人及其家属面临赔偿难的问题,而这会使刑事被害人的生活陷入窘境。人性有时是经不起考验的,且生活处于极端困难的状态下,被害人及其家属会产生错误想法,例如报复社会。而这会对社会稳定、和谐造成不良影响,会造成社会矛盾。司法救济的根本目的是给予被害人相应补偿,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其渡过困境,为其正当权益提供保护[4]。所以,精神损害赔偿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社会矛盾。

(二)推进我国司法改革

我国秉持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开展各项工作。但弱势群体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行使平等权利。而通过司法救济制度的建立,可给予弱势群体司法救济,使其得以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也就是说,司法救济制度可推进我国司法改革,实现人人平等,做到司法和谐。

(三)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稳定需要依托于社会管理。虽然刑事审判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但弱势群体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而通过司法救济制度的建立,可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稳定。

三、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的局限性

(一)受案范围的局限性

站在理论层面来讲,只要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国家相关部门便需给予司法救济[5]。但是,在实践中,司法救济的实施常会受到受案范围的影响。例如,若刑事案件不在受案范围内,相关部门便不予立案;若刑事被害人坚持起诉,相关部门便会驳回。

(二)诉讼时效的机械性

诉讼时效简单来说就是被害人受到侵害的时长超过法律规定期限,便不得起诉[6]。而在实践中发现,多数被害人因超过了诉讼时效而丧失了接受司法救济的机会。虽然相关部门是在依法办事,但是诉讼时效使得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三)诉讼活动的有偿性

诉讼活动通常需要收取费用,包括诉讼费、执行费、外审费、其他诉讼费等[7]。而这些费用通常较高,所以很多被害人因交不起费用而打不起官司,无法得到司法救济的机会。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在法律中明确提出:“当事人若存在经济困难的问题,可实行减、缓、免。”但其操作较为复杂,多数被害人因此而放弃了申请机会。

(四)诉讼程序的复杂性

为给司法裁判的公正性提供保障,国家相关部门在诉讼程序方面做出了较多规定。例如,在刑事案件中,需要经历起诉—立案审查—预交诉讼费—通知当事人答辩—举行听证会—通知开庭—开庭—宣判—送达—上诉或申诉—申请执行等。由于其程序较为复杂,即便最后的裁判结果是公正的,刑事被害人仍旧不满意。

(五)裁判公正的相对性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维护社会稳定先后颁布了较多法律法规。虽然这些法律法规为司法机关公正裁判提供了保障,但是这种公正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

四、完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需遵循的原则

(一)补充性原则

司法救济制度的概念为在受害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所做的补救[8]。也就是说,刑事被害人在无法得到及时赔偿,且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保险、救济的情况下才可获得司法救济。司法救济是为了帮助受害人走出生活困境,为其基本权益提供保障,是被害人获得救助的最后手段。所以,在完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制度时,需遵循补充性原则。

(二)有限性原则

司法救济并不是被害人生活或生存主要依赖的一种方式,而是帮助被害人走出生活困境的一种方式,所以其只可能解决被害人的生活困难。因此,在完善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时,需遵循有限性原则。

(三)有效性原则

刑事案件较为特殊,刑事被害人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给予司法救济时,应将有效实施当作根本。在完善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时,需遵循有效性原则。

(四)及时便捷性原则

上文提到了,因为司法救济较为复杂,且周期较长,所以有的刑事被害人放弃了救助申请。而被害人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便会产生错误想法,导致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完善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时,需遵循及时便捷性原则。也就是说,司法救济的程序不能太过繁琐、复杂,司法救济的决定周期也需把握好“度”,不能太长[9]。

五、完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的方法

(一)制定科学完善的救济流程

科学完善的救济流程是刑事被害人及时接受司法救济的根本。所以,在完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时,相关工作人员需从制定科学完善的救济流程入手。具体而言,相关工作人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成立被害人补偿局或法院,为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的实施提供保障。2.成立救济机构,减少案件移送、流转程序,使司法救济落到实处。3.制定科学可行的工作制度。制度建立可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可为司法救济的实施奠定基础。

(二)明确救济对象及范围

司法救济是被害人获得救助的最后手段,为确保司法救济可发挥出最大效用,在完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时,相关工作人员需明确救济对象及范围。即:1.丧失劳动力或部分劳动力,使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的人。包括:伤残人士的原抚养、赡养的人。2.急需医疗救治,但是加害人不具备赔偿能力或者加害人不明的被害人。3.家庭财产受到巨大损失,且生活没有着落,陷入窘境的被害人。[10]

(三)设立救助资金

救助资金是司法救济顺利进行的前提。所以,为使司法救济发挥出其效用,为使刑事被害人的基本权益得到维护,在完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时,需将救助资金的设立重视起来。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财政拨付。司法救济是国家所提出的,所以在原则上需要由财政拨付。也就是说,相关部门需要在年度预算中进行统一安排。2.转移支付。我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而且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资源,所以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有的地方发展较快,有的地方发展较慢。针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相关部门可采用转移支付这一方式,为司法救济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3.社会捐助。我国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而且我国有不少优秀的企业家,所以,在设立救助资金时,相关部门可向社会各界进行求助,使救助资金的来源渠道得以拓宽,为司法救济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四)规范救助标准

司法救济需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所以,在完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制度时,相关工作人员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救助标准。即:1.使刑事被害人的生活能力得到适当救济。刑事案件较为特殊,且刑事被害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而人民是我国发展的根本,所以在进行救助标准的制定时,需根据被害人的实际情况给予救济。2.国家能够承担。司法救济由国家承担,而近年来的刑事案件骤增,为国家带来较大负担。司法救济的根本是为刑事被害人的生活提供保障,维护其根本权益。但司法救济并不是“掏空”国家维护个人,所以在进行救助标准的制定时,相关工作人员需以国家能承担为根本。3.计算方便。司法救济工作较为特殊,而想要快速实施司法救济,使刑事被害人及时得到救助,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标准制定时,就需做到计算方便。4.考虑各地情况。我国的发展情况不同,所以司法救济的标准也需根据各地情况进行标准制定。5.平衡与国家赔偿制度的关系。国家赔偿制度是为了给予刑事被害人赔偿,而司法救济与其有一定关系,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规范救助标准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将司法救济与国家赔偿制度的关系平衡好。通常情况下,司法救济标准应当低于国家赔偿标准,但是相关工作人员需把握好“度”,太低的话会使司法救济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所以,在进行标准制定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救助数额范围,使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救助数额。如此,便可为司法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可使其发挥出最大效用。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司法救济制度的建立为刑事被害人的生活、权益提供了保障,通过实施司法救济工作,可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可推进我国司法改革,可创新社会管理。但是当前的司法救济制度存在一定局限性,使其效用无法真正发挥出来,导致多数刑事被害人放弃或无法获得司法救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刑事被害人会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而上访,甚至在长期无法维护自身权益后产生报复社会的想法,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完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制度迫在眉睫。但在进行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时,相关工作人员需遵循补充性原则、有限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及时便捷性原则,并从制定科学完善的救济流程、明确救济对象及范围、设立救助资金、规范救助标准四个方面入手。如此,才可使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得到完善,才可使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但是,被害人也需不断学习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猜你喜欢

刑事案件救济救助
我国兴奋剂刑事案件司法解释之评价研究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水下救助抢险
不当解雇之复职救济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公安机关刑事案件侦查中的假说、推理和证据
关于盗窃刑事案件认定的几点思考
关系救济
论私力救济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