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时代”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教育“5G体系”构建研究

2022-11-22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职素养时代

戴 慧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210048)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5G手机用户数迅速扩大。截至2021年6月,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5G手机终端连接数量达3.65亿户,较2020年12月净增1.66亿户。“00后”已成为新一代大学教育的主体对象,作为第一代移动互联网原住民,不仅是网络用户主力军,更是5G必争用户群体,在思想、行为上都彰显出新的特点。与本科学生相比,“00后”高职学生还存在信息甄别能力较弱、网络安全意识淡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律性较差等问题。随着5G技术的运用与普及,高职学生的媒介使用行为也产生相应变化,所需具备的网络素养内涵和外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要求也相应提高。建设网络强国,需要“中国好网民”,在“5G时代”加强对网络素养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网络素养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应然之举。

一、“5G时代”高职学生提升网络素养的意义

基于我国通信技术发展、高职学生代际成长、高职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加强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紧迫而必要。

(一)高职人才培育和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均强调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应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1],走出“制器”时代,回归“育人”本位,以创新导向作为引领推动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将人才培养目标从“工具人”向知识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转变,是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必由之路,而以上正与“5G时代”网络素养教育的内涵与价值不谋而合。与时代同步,与科技发展同频,重视网络素养教育,进而优化完善高职院校育人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科学用网水平,让网络成为高职学生获取新知、创新思维、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助力通道,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益之举。与此同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提高高职院校网络教学效能的关键在于确保学生在上网课时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专注力,而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并不会随着线上学习网络全接触而自发提升。“5G时代”网络世界越发斑斓多彩,而近年来高职学生深受网络诈骗、网络游戏沉迷、网络交友不慎之害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紧迫且必要。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要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而新时代大学生许多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2]。“5G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重大挑战的“致因”和“着力点”由此明确:首先,5G的高速度、低延时让信息传播分秒必达,再加上5G技术支持更具有仿真性的立体信息传播,对高职院校在信息鉴别、舆情引导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5G时代”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受到“信息爆炸”更汹涌的冲击,要进一步延伸工作触角,让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在全媒体环境下零死角、无盲区;再次,随5G而来的网络社交、消费、游戏等全面场景化,让高职学生容易对网络形成强依赖,而不论是疫情背景下线上教学对学生高度自律自觉有要求,还是学生成才路上做好注意力管理和时间管理的必要性,都需要与“网络依赖”相对抗;最后,高职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局面下,更需随着网络技术的升级而升级,培育学生良好的网络素养是做好舆情应对和引导的最佳前提,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常识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综上所述,做好5G+思政教育,占领新高度、拓展新维度、注入新鲜度,主动掌握网络话语权,是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满足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的责任与使命,这是高职学生提升网络素养的外部需求。

(三)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的需要

5G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赋能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是大国博弈的焦点,而我国在5G技术标准、产品研发等方面确立了竞争优势,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3]。网络强国为人民,网络强国靠人民,参与网络建设、提高网络素养、捍卫网络安全,不仅是战略层面的国家大事,更是每一个网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高职学生作为5G主体用户中的重要群体,以及为“中国智造”赋能助攻的新生代主力军,既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参与者,又是推动者、享有者,有能力、有条件、有义务在网络强国建设进程中打好头阵。立足个人视角,高职学生应不忘自身责任与使命,自觉提升网络素养以与5G技术迅猛发展相适应。从政府、社会、学校层面出发,关注高职学生特性,号召、支持和加强实施网络素养教育,能有力有效推动“中国好网民”培育,切实为加速网络强国建设助力。

二、“5G时代”高职学生网络素养的新内涵

(一)“5G时代”媒介的变革与重塑

5G(5th Generation)即第五代通信技术,其高速度、高容量、低延时、低能耗、万物互联的技术创新,可全面应用于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场景中,赋能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场域,从而引发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革新[4]。媒介的变革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主体更为多元化

传统媒体时代由精英垄断传播话语权,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则呈现出UGC(用户生成内容)、OGC(机构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齐头并进的景象,而5G技术的应用则让人机共生、协同成为可能,MGC(技术生产内容)的模式或将形成并逐步独占鳌头。

2.传播形态全面视频化,传播活动高度沉浸化

在5G通信技术的支持下,万物互联带来了万物皆媒,用户沉浸感大幅提升,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边界逐渐模糊,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的普及指日可待,全时空、全现实、全连接、全媒体传播是可预见的变革。与此同时,在短视频已经大行其道的基础上,中长视频有望崛起,音视频或将逐渐赶超图文成为主流表达方式,进一步推动信息传播的加速变革。

3.传播内容的理性和逻辑弱化

传统的文字表达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表意明确、逻辑性强、较为理性,而随着信息内容由静态转为动态,视频在技术上的拼接重组,和创作上的主观融入,再加上一些场景性和关联性因素,易导致传播内容的逻辑性不强和理性相对缺失,而“5G时代”包含视频在内的多种内容消费形态,都具有可视、易代入等特征,以至用户的感性沉浸多于理性思考。

4.传播受众需求的高质化和差异化

“5G时代”高度的信息过剩和传播碎片化,让受众在混沌的信息空间中极易迷茫、疲劳和焦虑,所以传播内容的质量如何,以及个体需求能否被精准对接是5G用户尤为关注的,用户参与互动、主动分享的意愿也随着内容的可视化、动态化而大大提升。

5.传播效果的去中心化、扁平化和部落化

一方面,由5G技术引领的“万物互联网”“万物皆终端”“万物皆媒介”变革,能给更多的人和机构赋权和赋能,由此调动、激活和连接去中心化因素,随之而来的是权威消解、信息爆炸等一系列影响;另一方面,万物皆媒、人机共生让信息生产成为普通大众手中所握资源,且在视频文化的狂欢之下,“草根”的生活被看见、赞赏甚至采纳,让社会阶层有了一种趋向扁平的共处方式;此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让人与人、人与物的关联度提升,利益共生、命运互联更为紧密,且为有不同需求的群体提供了联系、组群的空间,社会结构的日益族群化,以及族群间的深度交互、彼此影响,给社会治理带来挑战。

(二)“5G时代”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新内涵

20世纪90年代,学者麦克·库劳最早提出了“网络素养”的概念,从知识与技能两个方面突出强调了人们获取、利用网络信息的实际能力,体现了互联网初期的发展特点[5]。随后,国内外学者不断更新阐释网络素养的内涵,例如萨拉·博尔达认为网络素养内涵主要包括网络理论知识、网络操作能力以及网络交往能力[6],将网络交往能力纳入其中。杨维东认为网络媒介素养是“网民在了解网络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理性地运用网络媒介信息来满足需要、为其生存和发展服务的能力”,从用网目的的视角阐述网络素养内涵[7]。陈小普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进行了量表编制和特征分析,指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对网络媒介和网络信息的认识、评价能力以及运用网络获取信息为自身发展助力的能力,其内涵可以概括为网络认知和网络行为两个主要方面[8]。孙霞认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网络信息的搜集、整理、判断、归纳和应用能力,网络空间内自我行为管理与约束的道德修养,网络空间里遵守法律法规、履行法律义务的法律意识[9]。

纵观以上包含传播学、心理学等领域学者的观点,可见网络素养的内涵比较繁杂且不断变化。笔者认为,网络素养随网络技术而生,其内涵一定会随网络技术的革新而丰富拓展,“5G时代”的高职学生网络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网络资源应用,既指知识技能,又包含态度和意识,高职学生不仅要有与时俱进的网络技术和用网理念,还要有合理、正确、安全运用网络资源的自觉与意识,甚至要具备创造性运用网络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5G时代”万物皆媒、万物互联,随之而来的将是信息交互的大爆炸,高职学生该如何提升专注力,高效、精准筛选获取有效信息,是网络素养培育需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2)网络信息处理,即对网络信息的认知、解读、鉴别和运用,“5G时代”随着视频成为主流传播及网民表达社会性认知的重要语言形态,适当掌握影视视听语言相关知识,对于正确解读、创作视频类信息变得尤为重要,因此,视听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应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丰富网络素养的内涵;(3)网络道德和法律修养,即坚守网络道德底线,熟悉常规网络法规,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下“阳光上网”,避免成为网络安全的受害者甚至帮凶。“5G时代”万物互联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界限,网络安全扩展至物理空间,网络用户道德和法律缺失造成的恶果较之以往辐射面更广,在网络素养教育中强化道德和法律相关教育至关重要。

三、高职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现状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起步晚,且受人才培养侧重的影响,高职院校对网络素养教育普遍不够重视,以致“5G时代”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呈现出以下三重矛盾。

(一)“触网紧密”与“教育松散”

“00后”一代已成为高职大学校园主体,他们自带网络基因,上网频度高且时间长,在学习、消费、娱乐、生活等方方面面与互联网紧密连接,普遍具有较强的网络应用能力。而与高职学生的“触网紧密”相比,高职院校在网络素养教育的组织实施上则显松散无序,具体表现在课程建构系统性不足,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等等。到高等教育阶段,网络素养教育仍然没有被纳入必修课范畴,多是由教师自主申请开设相关公选课,在思修课某些章节一带而过,或者由学校学生工作、宣传、保卫等部门牵头,各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落实开展相关主题教育等形式来实施,学生的网络素养多靠自主养成。纵然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新目标,网络素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仍被视为“无用”,5G技术可能给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价值观等造成的革命性影响,以及网络素养在促进高职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功能尚未得到足够认识。

(二)“技术先进”与“方法滞后”

当5G超越技术形态成为时代背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相连,5G在教育领域可以且应该被广泛应用,例如5G技术与VR技术的融合可让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师生在感官上更易实现教与学的深度沉浸;5G的高速度、低延时为课堂多屏显示、跨屏互动、人机交互等提供有力支持,人与技术的互动更为立体多元,技术为课堂互动注入新的活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习诊断和测评反馈也更加及时。与教学技术手段的先进对比,真正运用至网络素养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却明显滞后,相关课程多以传统的线下讲授为主,相关主题教育也多停留在宣传说教层面,紧密贴合网络素养特性,深入网络并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灵活开展“现场”教学的很少,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说”轻“学生参与”,教育手段的落后和教育途径的拓展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主动沉浸”与“被动受教”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9岁年龄段网民对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等应用的使用率在各年龄段中最高,分别达84.1%、97.0%和73.5%,高职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重要的一部分,短视频依赖、游戏沉迷、社交依赖、信息迷茫、网络行为失范等屡见不鲜,其网络行为呈现出泛娱乐化态势。“00后”高职大学生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成长的一代,用网的技术非常娴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意愿和接受能力也很强,在5G技术接受和技术普及过程中呈“主动沉浸”态势。然而,由于家庭、学校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的长期缺位,高职学生在充分认识网络素养的重要性以及自觉接受相关教育方面却显“被动”,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素养内涵的认识较为狭隘片面,以及认为网络素养的提升不需要全面系统的学习,在日常使用网络过程中可自发习得等方面。

四、“5G时代”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5G体系”构建

在“5G时代”,“00后”高职学生个性凸显,互联网越发成为思政教育的不确定变量,开展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从根本上要贴近学生,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参照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紧扣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渠道、学生、教学效果5个教育要素,围绕5个“G”,探索构建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一)Gather:汇聚教育力量,推进“三全育人”

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是当前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在现有师资条件的基础上,将网络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汇聚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协同力量,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知识与能力结构合理的育人队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全”补“专”。与此同时,充分认识到“5G时代”对教师网络知识、用网技能和占领网络高地开展思政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能力的更高要求,在学校层面通过专业培养、组织专题培训、实地考察等形式,分专业、划类别,有针对性地提升这支队伍的相关业务能力,是破除“专业”瓶颈的快速路径。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着力提升与网络素养教育有关的技能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网络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思修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在网络道德规范养成,网络行为和心理健康关系等层面提升对学生的引导力,由此分流再合流,聚力推进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与此同时,高职学生网络素养自我教育的力量也不容小觑,正如学者埃瑟·戴森所言:“网络比大多数环境拥有较少的普遍规则,也较少需要这样的规则,它更多地信赖于每个公民的判断与积极参与。”[10]不论是网络社交、网络娱乐还是网络消费等,都是网民的个人行为,在此过程中网络法律和道德都需要内化为网民自身素养才能驱动良性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Glamour:明确教育目标,提升内容魅力

在把握了高职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5G时代”网络素养要求之间的差距后,当前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目标也随之明确,需要更为关注大学生精神层面的成长以及完美人格的养成,以媒介知识的学习阶段、批判与反思阶段、使用与表达阶段为基本步骤,以“求真、寻美、择善”作为终极目标[11],一是要培育“学网—懂网—善于用网”的系统观念,增强信息获取、选择、甄别、应用的能力;二是要引导树立与时俱进的网络素养意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价值观;三是要弘扬遵纪守法、崇德重礼的正气,在体悟真善美中提升人格力量。对照教育目标,基于“5G时代”网络素养内涵的拓展,要结合国情和高职院校学情、教情推进研究,在内容设置上紧跟时事热点,紧贴高职学生兴趣所在,在已有常规网络素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网络强国与青年使命担当”“5G文化思想价值观”“短视频的视听语言特点及文本表达”“泛娱乐化背景下的受众心理分析”“传统文化与网络道德养成”“网络交往礼仪”“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5G时代创新创业方向”等内容。与此同时,充分利用5G技术赋能升级教育内容,用动态、实时交互的场景增强内容吸引力,通过5G+视频,5G+VR等形式提升内容感染力,让学生在受教过程中实现物理、心理和感官层面的全面沉浸化。

(三)Gap:打通渠道壁垒,探索融合课程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在网络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下,网络素养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社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要性,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打通多重壁垒,推动课程与课程之间、校内与校外之间、课堂内外之间、线上与线下之间的融合,从而破除开设网络素养教育独立课程难、成熟教材缺乏,以及先前网络素养教育单一化、偶然化、偏活动化的困局。首先,立足专业课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四个维度,可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职业生涯规划等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相关公共任选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各门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网络素养教育相关内容,将与“学网、懂网、用网”相关知识技能板块内容融入“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中。在课程现有内容设置基础上,增加“网络信息的获取、解读、批判与表达”“自媒体平台内容创作与传播”“个人网络安全防御”等章节,将网络素养道德法律模块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的相关章节中进一步突出强化,例如在第二章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做新时代好网民,将个人理想融入网络强国建设之中,在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的教学中强调在网络空间也要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坚决抵制有违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行为,而与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则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针对上网成瘾、社交依赖等问题专门做好引导。其次,5G技术让高速传输、设备互联等轻松实现,可以打通网络素养教育平台、空间之间的壁垒,利用各种线上资源,汇聚中国大学MOOC(慕课)、相关权威微信、短视频公众号等内容渠道打造课程云端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广阔且高质量的资源获取空间,进而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水平提供个性化的资源推荐,让高职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得以发挥。最后,在课堂之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之下,紧密依托线上平台开展与网络应用水平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抗疫短视频创作大赛、微信原创微文大赛等,通过技能比拼、文化渗透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营造浓郁氛围。在校园之外,邀请地方公安局和电信部门网络安全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传递权威信息,与社会组织机构或企业合作,共建5G体验、学习和实训平台,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进行5G+创业引入资金、经验和人脉支持……通过营造多场景、多维度、全覆盖的网络素养教育环境,用形式多样化、手段现代化的教育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水平。

(四)Generation:立足代际特征,因人因势施教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00后”高职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有着学习自主性、信息化强,个性突出,生活方式“泛娱乐化”,思维偏开放、较为关注自我、理想追求务实理性等不同于以往代际的典型特征。施拉姆在《大众传播的责任》中指出:大众的基本责任,是运用一切可能性,使自己成为机警而又有能力的阅听大众[12]。把握“5G时代”脉搏,找准“00后”学生情感的“触发点”、思想的“共鸣点”和行为的“导向点”,是提升这一代高职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的关键。立足这批大学生与网络“日常亲近”的主观事实,结合5G技术下网络飞速“动态演变”,潜藏或正在发生的网络问题逐渐加剧的客观事实,网络素养教育课堂教学应坚持学生本位,例如,通过翻转课堂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习兴趣;按兴趣、特长等为依据划分小组,鼓励通过合作学习组成学习成长社群,激发朋辈互助效能;融入场景式案例教学,用富有体验感和趣味性的好案例引导学生沉浸式思考,同时精心设计富有真实感和科学系统性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和亲身的实践中走出信息混沌和网络安全的盲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革新,人类也从“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为主”的IT时代进入“以服务大众、激发创新力为主”的DT(Data Technology)时代[13],随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朝知识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转变,专业课教师可将“引导做新时代好网民”“网络创新意识培养”“5G+匠心智造”等作为课程思政切入点,让学生于专业学习中形成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等,强化“00后”一代高职大学生的时代机遇与使命担当。

(五)Gradient:推进梯度进阶,做好教育评价

在5G技术的支持下,网络素养教育教学手段、学习渠道、学习环境的智能化,让学情及教学效果可以得到实时反馈。因此,网络素养教育各环节各板块的实施主体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对教学进度、教学设计等及时进行适当调整,做到对过程有跟踪,对结果强关注,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与应用的全过程中,按照“求真—向善—寻美”的梯度,将学生培养成在网络空间求知有道、明辨是非、品格端正、谨慎警醒、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好青年。与此同时,检验网络素养教育效果还需做好评价,搭建网络技能素养、网络安全素养、网络规范素养、网络学习与发展素养四个一级指标框架,根据“5G时代”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不断细化、扩充二级指标,可适当提升“网络学习与发展素养”下设二级指标赋分占比,鼓励高职学生在接受网络素养教育过程中涵养工匠精神、驱动依网创新,以更好地对接时代和市场需求。此外,网络素养教育的评价结果应该纳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安全文明校园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教书育人成效的评估体系中,建立并不断完善成效评估机制,以营造良好的网络素养教育生态,用“5G+”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切实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猜你喜欢

高职素养时代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