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海防意识,涵养家国情怀
——“明代海防史”课程思政路径探讨
2022-11-22芮赵凯董欣欣
芮赵凯,董欣欣
2016 年12 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作为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历史学类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提炼历史学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以有效策应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发挥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本文以“明代海防史”这一课程为例,从整合主义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探讨历史学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为历史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实现同向同行作出有益尝试。
一、“明代海防史”具有天然的思政属性
2014 年6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五次全国边海防工作会议代表时强调:“要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周密组织边境管控和海上维权行动,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筑牢边海防铜墙铁壁。”[2]2014 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3]海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海防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核心领域。为有效从中国海防历史中汲取养分,将中国海防历史研究的相关成果传授给学生群体,以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培养学生海防意识,海防史的相关课程应运而生。
“古有边防而无海防,海之有防自明始也。”[4]学术界普遍认同中国的海防史记述开始于明代,“明代以前,除元朝有抵御外敌从海上入侵的经历外,其余多是对付本国的敌对势力或国内其他民族,而且限于个别地域,没有完整的防御体系。因此,明代以前的沿海防御,是海防的萌芽,真正地形成防御体系,则在明代。”[5]明代是中国古代遭遇倭寇侵扰最为剧烈的一个朝代,因而也是中国海防体制全面建立的关键时期。明初,因东南沿海张士诚、方国珍余部遁海,勾结倭寇为患,明太祖开始了海防建设。在陆地设立卫所,岛屿设立水寨,关津设立巡检司,形成了一套由陆地到近海岛屿的防御体系。明中后期,卫所制度逐渐废弛,在倭患危机愈演愈烈之际,明廷已无法依靠原有海防体系御敌。于是,在御倭作战的过程中,以募兵制为核心的新的海防体系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建立。这一“建立”—“冲击”—“变革”的历史过程,呈现了古代国家海防制度由创立到遭遇危机进而开始变革的完整画卷,涵盖了制度、职官、士兵、社会等诸多要素的联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与可借鉴性。
著名历史学者程中原先生曾说过:“历史的教育是建立在对过往事实系统认识基础上的理论教育、政治教育,这种教育具有别的课程所无法取代的作用。”[6]“明代海防史”这一课程的开设,旨在梳理明代海防体制发展演变的脉络,揭示国家海防制度运行机制,发掘御倭战争中涌现出的抗倭英雄及其事迹,彰显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御敌于海、艰苦斗争的时代价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海防历史,起到激发爱国情怀,提高海防安全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说,“明代海防史”具有天然的思政属性,课程思政建设之路是本课程的应有之义。
二、“明代海防史”教学内容的思政化设计
“明代海防史”课程设置为八章,第一章明代海防史导论,主要了解明代海防史相关的基本概念,明确海防史的研究对象及范围,推介明代海防史的相关研究著作,并阐述明代海防史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讲授明代倭寇入侵形势、明初海防体制建立、明中后期海防体制困境、明代海防职官、明代海防兵源、明代御倭战役。第八章为结语,总结明代海防数百年来发展演变的经验教训,就明代海防在国家整体防御格局中的地位作出评价。
历史课堂教学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明代海防史”作为历史学专业课程,必须以历史学知识为主体,将思想教育与引领渗透在课堂专业学习与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引导学生在海防史学习中培养爱国情感、涵养家国情怀,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多维发展的教育目标。围绕着上述授课主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作为抓手,重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其一,明确海防的重要性。对学生海防意识的培养,必须先从认识海防的重要性开始。如何体现海防的重要性,最具有说服力的便是呈现海防出现危机后将会产生的严重后果。本课程的讲授中,将选取著名的“倭寇南京”事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倭寇南京”事件发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六月,此时正处于嘉靖朝“大倭寇”的爆发初期,一支百余人的倭寇在浙江省绍兴府上虞县爵溪所城登陆,随后向内陆挺近,先后流动杭州府于潜县、昌化县,严州府淳安县,徽州府歙县,宁国府旌德县、泾县、南陵县,太平府芜湖县,应天府溧水县、溧阳县,常州府宜兴县、武进县、无锡县,最终在苏州府浒墅关被应天都御史曹邦辅率兵歼灭。此支倭寇以区区百余人之数,却得以跨境横行三千余里,杀伤军民四五千人,且竟然得以攻入南陵、溧水二县县城之中。在此期间,明朝官兵、民壮与其大小十二战,却屡战屡败,付出重大伤亡。“倭寇南京”事件反映了明朝海防存在兵力不足、战力低下、城池未备以及指挥失序等重大漏洞,而这些漏洞的存在,正是此时明朝海防系统崩坏的表现。在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中,文本解读与可视化资料双管齐下,以更为真切的情境体验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加强海防建设的重要性,有备方能无患。
其二,介绍著名的海防人物。明代御倭战争中出现了许多抗倭英雄,目前学生对英雄人物的认知存在只闻其名,不知其事的困境。对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分析,可以滋养学生的英雄情结,发挥积极的榜样作用。例如,对著名抗倭英雄戚继光事迹的解析。一方面,梳理戚继光的履历,将其自山东都司署都指挥佥事到调任至东南御倭后所任分守宁绍台参将、分守台金严参将、福建副总兵、福建总兵等职官的时间厘清,以明晰其在御倭作战指挥体系中的基本脉络。另一方面,详述戚继光御倭备战史实,将其自嘉靖三十六年(1557)开始训练浙江本地兵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申请选募义乌矿徒,组建“戚继军”并于嘉靖四十年(1561)率部取得台州大捷,随后率部赴福建剿倭并取得仙游之战等战役胜利的经过进行完整的还原,展现戚继光在御倭战场取得的丰功伟绩,使学生对民族英雄的认知具体化。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于学生而言是在已有知识与经验背景下,根据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知识重构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来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知识学习中建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自觉形成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维护意识。
其三,讲述知名的御倭战役。对倭寇的作战是明朝军民保家卫国最直接、最有力的行动,只有通过战役才能起到杀伤倭寇、迟滞倭寇入侵的作用。采用建构主义中的抛锚式教学方法,选取知名的御倭战役进行解说,为学生创设御倭情境,使学生在感同身受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自由地表达自己观点,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御倭作战的艰苦性,感受明朝军民视死如归的报国情怀。例如,对王江泾之役展开介绍。王江泾之役发生在嘉靖三十四年五月,数千倭寇通过水陆二途奔袭嘉兴、杭州二府,当时浙江巡抚李天宠留守杭州,浙直福总督张经驻留华亭,皆无兵可恃,百姓人心惶惶。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奔赴嘉兴待敌,所幸从湖广调发的保靖宣慰司土兵彭荩臣部及时赶到。初次与倭寇作战,因土兵轻敌冒进,遭倭寇伏击,多有死伤。其后,在胡宗宪的布置下,兵分三路,一路为前锋,一路为伏兵,一路为水兵。当前锋遇敌后,假装败退,以诱敌深入,待敌人追至伏击点处,三路部队再展开合围。倭寇果然中计败退,最终在赶来的永顺宣慰司土兵彭翼男部、浙江参将卢镗部等辅助之下,全歼于王江泾,共斩首二千余级,溺水而死者不可胜数。王江泾之役号称“王江泾大捷”,是嘉靖朝“大倭寇”期间对倭作战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此次战役中,无论是调发于外地的客兵还是本地乡兵,都展现出“卫国保民,不畏牺牲”的崇高情怀,这种感染力可以强化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三、“明代海防史”实践环节与考核方式的思政化体现
“课程的核心是情感(情绪、态度和价值观等)与认知(知识和理智技能等)和学生行动的整合。这就必须让学生本身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即课程内容要与学生所关心的事情联系起来,并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而不是把学生作为课程传递的对象。”[7]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秉承“适切性原则”,即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专业能力、心理认知与情感认知来设计课程。本门课程在课堂知识讲授之外,预留部分课时作为实践教学环节,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将班级学生分为4-6 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发现课堂上教师未作讲授的抗倭英雄与御倭战役这一主题进行自主学习,尤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沿海地区各府县地方志,发现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无名英雄”。相对于上文所述著名抗倭英雄戚继光、知名的御倭战役王江泾大捷而言,在漫长的御倭作战中,沿海各府县居民在倭寇入犯之际,往往自发组织力量进行积极抵抗。虽然因为实力相差悬殊,常为倭寇击败,甚至惨遭屠戮,但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宁死不屈,壮烈殉国的精神,却永远彪炳史册,为后人敬仰。例如,《绍兴府志》曾记载余姚县太学生谢志望散尽家财,募乡勇抵御倭寇,最终不幸战死的史事:“至斤岭,余姚谢生军及之。谢生者,太学生,名志望,文正公曾孙也。捐家资募勇敢五百人,分三队,张左右翼御贼。酣战自卯至午,杀贼九人,射伤二三十人,矢尽力疲,犹奋呼陷阵。生貌美晳,贼意其帅也,丛刃杀之。”[8]指导学生们亲自挖掘平民英雄的壮烈事迹,从地方志中发掘出更多的类似谢志望这样的义士,尤其着力推荐生长于东南沿海省份的同学阅读家乡所在地的府县地方志,寻找“身边的英雄”。自主学习之后,由小组负责人将研究成果通过PPT 形式在班级内进行汇报,由任课教师对汇报内容进行点评。通过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够加深对明朝军民御倭作战细节的认知。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地方志挖掘的各地平民抗倭英雄的事迹,引导学生将研究视角放宽,关注到那些不为人知的无名英雄,这种更为直接的触动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达到更好的思政育人效果。
课程考核环节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考核方法的选取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当下,高校课程考核的内涵出现变化,“考核内容由重知识转向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是指课程考核由只考核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记忆、复述和基本理解,转变为考核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评价与知识情感等知识、能力和素质。”[9]为有效通过课程考核达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目的,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让学生选取一部明代海防相关著述进行阅读,并选取一个论题完成一篇3~5千字的读史札记。对于历史学的初学者而言,在古籍阅读、史料摘录的基础上撰写读史札记是最有效的学术训练。学生可选取的海防著述范围比较广泛,大致而言包括两类。一类是专门的海防著作,比如郑若曾著《筹海图编》《江南经略》,范涞著《两者海防类考续编》,侯继高著《全浙兵制考》,王在晋著《海防纂要》等。一类是记录御倭战争的著作,比如采九德的《倭变事略》,郭光复的《倭情考略》,王士骐的《皇明御倭录》,谢杰的《虔台倭纂》等。通过对上述著述的阅读与读史札记的撰写,一方面将有效考查学生对历史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将在课堂讲授、教学实践环节之外,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知识与认知的重新整合与建构,加深学生对海防安全之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以及建立稳固的海防体系必要性的感悟。
四、结语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当下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变革,充分挖掘每一门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明代海防史”属于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方向下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因课程主题的指向,使得本课程具备天然的思政属性。为有效做好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主要通过明确海防的重要性、介绍著名的海防人物,讲述知名的海防战役的途径;在教学实践环节上,主要通过学生分成任务小组,围绕发掘课堂内教师未讲授的抗倭英雄与御倭战役这一主题进行自主学习的途径;在课程考核环节上,主要通过让学生选取一部明代海防相关著述进行阅读并提交读史札记的途径。通过以上三方面的细致部署,将有效激发本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达到培养学生海防意识,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