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传播学视阈下甘肃省餐饮文化外宣译介研究

2022-11-22何艳萍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牛肉面传播学甘肃

何艳萍,邓 洁

中国文化“走出去”才能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翻译只是文化走出去的环节与途径之一,中国文化的外译其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只有“译”与“传”同时作用才能真正助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一、翻译传播学概念及相关研究

近年来借鉴传播学理论探讨翻译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多,翻译传播学应运而生。尹飞舟、余承法(2020)明确定义了“翻译传播学”概念,认为翻译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翻译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阐释人类使用不同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知识系统”。但对于翻译学与传播学二者互动关系的界定,学界仍存在分歧。第一类关系:翻译学与传播学二者互为交叉关系。如谢苛、廖雪汝(2016)提出,翻译传播学是翻译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即翻译传播学=翻译学+传播学,二者“联系紧密,难以分割”。第二类关系:翻译与传播二者是从属关系。吕俊(1997)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播”,翻译是传播学的“特殊领域”;尹飞舟、余承法(2020)认为在“翻译传播”概念中,“翻译”与“传播”并非并列的“翻译与传播”或交叉的“翻译即传播”,而是“翻译的传播”。翻译传播学是隶属于传播学的一个分支。第三类关系:翻译传播学是由翻译与传播两个要素共同构成。

翻译传播学的学科理论起源于奈达提出的“翻译的交际理论观”与威尔斯强调的“翻译研究中对传播的充分考量”。纵观当前研究,已有多位学者从传播学视角切入,对文化外宣的翻译现象、翻译策略与翻译效果展开研究。孙致礼(2002)先生曾秉持“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观,认为翻译应尽量将“异质因素”传递给目标语读者。但是从传播学视角出发,这种译介思想实际难以实现文化“走出去”的真正目的,胡安江(2020)指出,在译传过程中若盲目强调“原汁原味”和“中国元素”,而忽略目标受众的文化期待,就“必然会受到目标语历史情景和社会文化的抵抗、控制、规训和建构”。由此可见,将传播学视角引入翻译领域对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甘肃餐饮文化的外宣困境

甘肃是中华文化资源的宝库,餐饮文化作为甘肃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支,对宣传甘肃,吸引国际目光,促进甘肃经济、文化等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滞后、甘肃餐饮文化译介材料稀缺、翻译缺乏规范性、传播媒介单一、政府宣传力度不足等因素影响,甘肃餐饮文化对外宣传交流一直相对沉寂。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关键词“餐饮文化”并含“外宣”进行高级检索,只有1篇相关期刊论文,再以篇名“餐饮文化”和“传播”进行检索,检索到10篇期刊论文,1篇报纸报道,而其中与甘肃餐饮文化相关的研究目前尚未找到。据统计,近20 年里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有关餐饮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献仅35篇,占相关期刊论文的8.9%,硕士论文8 篇,占13.7%,目前尚未找到该方面的博士论文,与餐饮文化外宣相关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这说明餐饮文化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三、甘肃餐饮文化内涵与外宣翻译传播过程研究

(一)甘肃餐饮文化内涵

作为甘肃代表性餐饮之一的“兰州牛肉面”起源于清嘉庆年间,以其精细的制作过程和独特的味道蜚声中外。2021年6月,兰州牛肉面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食物、制作、文化观念三个维度相互作用,完成了对甘肃餐饮文化的整体塑造。甘肃餐饮文化蕴涵四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理念:其一是和谐,它可以应用于厨房布置、食材构成和风味组成。在饮食文化中,和谐的概念对于平衡食者的身心极为重要。如兰州牛肉面具有一清(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椒油)四绿(香菜)五黄(面条黄亮)的特点,只有这五个特点相互和谐,方能组成牛肉面的独特风味;其二是关系,围桌而坐共同进食是中国人建立和加强与他人联系的方式之一。牛肉面餐馆就体现了这种关系文化,兰州牛肉面起家于“一块面板两口锅、两条长凳一张桌”的街边小吃,食客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三是历史,这可以通过传统的厨师和具有历史背景的食物名称以观之。其四是美学,除“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配料与色泽具备美学特征外,牛肉面“毛细”“二细”“大宽”“韭叶”等各异面型也极具美学特色。

(二)甘肃餐饮文化外宣翻译传播过程

餐饮文化一直潜移默化影响着特色餐饮的传播与普及。餐饮文化具有流动性、复杂性、多元性与建构性等特征,文化资本可以取代物质资本,在各文化间构建权力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某一特定文化中的象征性资源和物质资源在它文化中被重新生产、分配和传播。不同文化间存在知识或信息鸿沟,即一个社会群体与另一个社会群体在对某一特定文化主题认知上的差距。从翻译传播学视角来看,跨文化翻译传播过程包含翻译传播主体、翻译传播客体、翻译传播媒介、翻译传播受体四个要素相互作用,以此构建甘肃餐饮文化翻译传播的系统过程。

翻译传播主体包含翻译传播活动的发起者与译者,发起者担负信息收集、传递等工作,译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信息加工与转化任务。甘肃餐饮文化的翻译传播发起者主要涵盖政府组织、旅游部门、餐饮协会与企业经营者等,作为餐饮文化的传播源头及文化输入方,承担了提供并收集外宣信息文本的任务,而译者需基于自身对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对现有的外宣文本进行筛选,并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进行跨文化跨语言译介,将原文本信息准确无误传递给目标语受众。

翻译传播客体包含原语及译语两种讯息。甘肃餐饮文化的客体包含对甘肃餐饮的介绍及宣传原讯息与翻译讯息。讯息首先由翻译传播活动发起者交付译者,译者拥有一定程度的讯息选择主导权,并参与把控讯息翻译传播的过程。翻译传播内容的吸引力与译者的翻译创造性直接影响翻译传播客体在目的语文化的接受效果。通常来说,越是贴合于目的语文化的翻译传播客体,越能够获得相关受众的理解与接受。因此,译者需在保证内容真实性的基础上,结合目的语文化语境,积极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提高翻译创造性,从而使得译文可以有效吸引目标语读者的眼球。

翻译传播媒介即翻译传播所借助的渠道,也是信息的物质载体;大众媒体和人际网络是形成个人对占主导地位的“舆论氛围”看法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媒介功用在于提供交互信息、激发受众接受度、创造“社会交往的共同点”。不同传播介质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信息接受差距,甘肃餐饮文化常见传播媒介为宣传海报、电视、自媒体与官方网站等。通常情况下,与传统印刷媒介、电视媒介相比,互联网介质在缩小文化差距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这是因为传统媒介多以更具差异化的内容接触到特定受众,而互联网通常是一个更为同质化的来源,其宣传水平的提高可能会缩小信息认知差距。互联网是一种广受信任的来源,往往能接触到更高比例更大范围的公众。

翻译传播受体即目标语受传者或受众,也是翻译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信息到达受体后,受体在认知与行为方面会做出相应反馈。受众是信息翻译传播的核心因素之一,餐饮文化受众应是一个无差别的大众,一个信息说服的被动目标,即餐饮消费者与餐饮文化接收者。受众具有主观性,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品位、想法和信息需求选择媒体渠道和内容,从而相对减少媒介的改变效应。因此,针对特定受众来制定相应的传播模式与翻译策略,可使餐饮文化的翻译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甘肃餐饮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一)甘肃餐饮文化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

笔者依据收集到的兰州牛肉面中英文宣传材料,以点带面,具体探讨饮食文化的外宣译介策略。通过文本分析,笔者发现,甘肃餐饮文化介绍的英译本存在诸多翻译问题,主要有:译名不规范、文化信息缺失严重、误译现象时有发生等。

1.译名不规范

“兰州牛肉面”常见如下译名:1.Lanzhou Beef noodles;2.Hand-Pulled Noodle;3.Lanzhou Niu Rou Mian;4.Lanzhou Beef noodle Soup;5.Lanzhou lamian;6.beef flavour noodle;7.Noodles with beef,其中译1为字对字的直译;译3、5为音译;译2、6、7 为意译。甚至在主流媒体报道中,“兰州牛肉面”也有多种译名出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甘肃餐饮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对于规范译名主要考虑两点要素:一是以国家权威机构出版的词典为依据;二是根据译名“约定俗成”的原则,沿用经社会长期实践而公认的译名。双语词典中“牛肉面”所对应的表达常为“beef noodles”,“兰州牛肉面”只需在前加入英译地名即可,因此,将“Lanzhou Beef Noodles”作为“兰州牛肉面”的规范译名既符合目的语文化的接受,又能达到跨文化的交际目的,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2.文化信息缺失严重

由于餐饮文化极具地方特色,面对文化的差异性与不对等性,译者必然会面临如何保证特色文化正确输入异域的难题。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接受,部分译者会选择省译一些文化负载元素,从而导致传播至西方的中国特色餐饮文化信息严重缺失。如下例:

原文:兰州清汤牛肉面有“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五大特点。即牛肉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则柔滑透黄。

译文:Lanzhou beef noodles have fiv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ear soup,white radish,red hot pepper,green garlic sprouts and caraway,and yellow noodles.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是兰州牛肉面最为常见的外宣标识语,这是牛肉面制作的统一标准,同时也凸显了兰州牛肉面的特色所在,它不仅彰显了牛肉面文化的美学特征,还蕴涵了“五位一体”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内涵。在此译例中,译者省译了该标识语,仅呈现了五个特征所指向的具体信息,即“清汤、白萝卜、红辣椒、绿色香菜与蒜苗、黄色的面”,且将汉语四字格修饰语“色清气香”“洁白纯净”“鲜红漂浮”“新鲜翠绿”“柔滑透黄”全部省略,无论从内容完整度上抑或美学层面来看,这种欠额翻译的做法均使得外宣效果大打折扣。若可处理为“Lanzhou beef noodles have fiv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s“one-ching,two white,three red,four green,five yellow”,which refer to clear and appetizing beef soup;pure and white radish;floating red chili oil;fresh and green coriander;silky and transparent yellow noodles”,则既保证了外宣信息的完整性,又使餐饮美学形象得以再现。

3.误译现象

误译多见用词不当或常识错误。译者缺乏对目的语接受者认知习惯的考虑,常以中式英语译介中国餐饮文化,如下例:

原文:随食客的爱好,喜食圆面条的,可以选择粗、二细、三细、细、毛细5种款式;喜食扁面的,可以选择大宽、宽、韭叶3种款式;想吃出个棱角分明的,拉面师傅会为你拉一碗特别的“荞麦楞”。

译文1:Noodles according to thickn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big wide,wide,thin,two small,capillary,leek leaves,bridge types,such as wheat spinulosa.

译文2:There are various shapes of noodles catering to customers’tastes.If you prefer to the circular noodles,there are 5 kinds of choices differing in thickness;if you like the flat noodles,the noodles can be pulled into the widest,the wider and the leek leave-like;the chef can also pull the noodles into the shape of triangular resembling the fruit of buckwheat.

为满足食者需求差异,兰州牛肉面常从面条粗细上分为大宽(二个指头宽),二宽(一指宽),韭叶子(韭菜叶的宽度),二细(直径四毫米左右),三细(直径三毫米左右),细的(铅笔芯粗细),毛细(细铁丝粗细)等若干品种。译例1 中的“big wide”、“two small”等词明显使用了中式思维进行翻译,英语中并无类似惯用表达,从而使得目标语读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译例2将“粗、二细、三细、细、毛细”转译为“5 kinds of choices differing in thickness”,将具体信息抽象化、概括化,虽未能保证信息的完整传递,但至少不会对目的语读者造成困惑。其次,译例2在处理“大宽、宽、韭叶”时使用了wide一词的最高级与比较级形式,是翻译中极为可取的一种策略。

(二)甘肃餐饮文化外宣翻译质量与传播效度提升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政府、译者、外宣机构三个层面提出建议以助力提高甘肃餐饮文化外宣翻译质量与传播效度。

首先,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应加强对餐饮文化翻译的标准化管理,形成集规范性、系统性为一体的外宣翻译策略理论体系,统一餐饮译名,避免出现一名指多物或多名指一物的翻译问题,以此提升文化信息功能的传递,并强化餐饮文化品牌的唯一性与确定性;建立健全的文化外宣翻译机制,成立专业的外宣翻译机构,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提升译者群体的专业性和组织性。

其次,从译者层面来看,译者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灵活整合运用各类翻译策略。由于中西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差异,汉语外宣文本常充斥大量四字格词语、成语、典故等,译者应尽可能将负载有中国特色文化信息的内容及内涵忠实传递于目标语读者,在必要时可稍做删减与释义,以避免译文晦涩难懂;再者,译者应加强对双语餐饮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习得与理解,对餐饮文化进行深度考察、探讨和研究,切不可草率误译或一味使用中式英语,阻碍餐饮文化的翻译传播。

最后,从外宣机构来看,传播者应立足文化自信加大传播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翻译传播模式,借助多元化传播媒介,如微博、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进行文化推广和宣传,完善外宣传播机制,顺利实现甘肃餐饮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牛肉面传播学甘肃
能吃的惊喜
行走甘肃
甘肃卷
牛肉面:兰州的味道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白象 红烧牛肉面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