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分析
2022-11-22步杨洋刘津池
步杨洋,刘津池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微格教学、网络学习、多媒体教学逐步成为日益重要的学习模式。在当今社会教育大环境中,对于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显著提高。同时,大量的非师范高校学生开始进入教师行业,高师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也日益递增。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促进高师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应该加大力度发展高师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以课程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1]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提高创新能力,更要与现实的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加强实用主义训练,在实用主义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更为灵活的创新思维模式,从而不断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创新创业课程是高师院校教育的内容之一,课程可以概括为各级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总体的学习科目及发展进程。在高师院校中,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就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可以称为是一种偏向于实用型的课程。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促进学校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设置合理的课程模式,可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起到正向的导向作用。课程的设置就呈现方式而言,主要可以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部分,这两类课程共同作用于当代青年大学生。显性课程作为教学设置的重点之一,可以有效地促进创新创业知识的系统学习,隐形课程则可以通过内隐的形式,更好地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因此,以优秀的课程为载体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当代高师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至关重要。
(一)以显性课程传授创新创业知识
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普遍以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授课内容基本以课程标准作为出发点。因此,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显性课程的知识传授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显性课程中所包含的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素养,而且能在创新创业的知识体系建构中逐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整体构建的过程中,应把进行课程革新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和发挥课堂教学和集体授课的优势,将创新创业意识深刻地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在显性课程中逐步深入地渗透创新创业知识。
首先,应在教育课程中不断渗透创新创业意识,在课堂上进行可以采用真实的高师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故事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向学生更为系统、直观地展现高师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多种可能性,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路,拓宽学生创新创业的宏观视野,建立更为灵活实用的创新创业思维结构。从而使高师院校学生不再囿于师范生就要从事教师行业的固有思维,开拓崭新的自我实现的途径。同时,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地辅导,为其提供不同的就业发展方向,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以良好的校园为载体,创设更为有利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以良好的学术氛围为依托,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以校园活动为平台,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题讲座,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
(二)以隐性课程营造创新创业文化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基础比较薄弱,不能满足学生创业需求。[2]因此,更应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隐性课程也被称作自发课程、潜在课程,在高等教育环境中,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以一种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在校园环境中,隐性课程主要表现为校园整体的环境设置和隐性文化的传递。建筑物的形态设置,文化标语的展示,信息的交流与传递,都彰显着一所学校的教育和文化导向。这种文化导向会以一种内隐的形式不断地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自我评估,自主提高。想要达成提高高师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这一目的,不仅要注重显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更应关注这种校园文化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隐形课程在校园中的最高意义在于践行了陶行知先生“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的教育理念。高师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创设鼓励和提倡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在高师院校内部,通过标语的形式加强创新创业的教育宣传活动,虽然标语并不一定是最为响亮的口号,但是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却可以达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校园内可以常规性举办创新创业项目团队赛事,通过团队协作和比赛的形式,使创新创业的手段和方法深入人心,达成传递创新创业的思想的目标。最后,在校园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题讲座,积极传递创新创业知识等。隐形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最终的目的在于使创新创业的意识深刻地融入当代高师院校学生的心中,为高师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人生可能。
二、以活动为中心,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当代大学人才的培养关键之一,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伴随着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开展,当今的学校和社会对于教师的教育角色拥有了崭新的定位。传统的知识传授角色并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应逐步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学校主体课程建构的建构者和开发者,学生逐步演变为学习的主体。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要,仅仅学习理论知识也不足以应对当今的就业形势。这种崭新的变革的出现,推动了“在活动中教育”的推广与形成,活动成为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明确指出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3]以活动的形式加强对当代高师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创新观念,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
(一)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活动的主旨
创新创业意识是需要不断培养与积累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和活动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着眼于开拓、创新实践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些意识和能力是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必备素质。[4]高师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其根本的立足点在于学生所掌握的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在创设问题情境的环节上,应以专业的理论知识作为出发点,不可忽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活动主旨。
首先,应该对当代高师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和基本方向做出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对此具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带着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对就业前景的憧憬,深刻地思考未来的就业方向。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在未充分认识自我、认识就业形势的前提下,仓促地进行就业选择,错过就业的“黄金期”。其次,在活动的整体设置和开展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这一主要内容,紧紧地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这个核心,开展主题活动。避免因为主题偏失,活动内容不清晰等现象影响活动的最终效果。最后,在活动的结束环节中,应紧紧围绕创新创业知识进行归纳与升华。对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良好而有序的归纳,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厘清思路,准确而清晰地掌握重点和难点,使其在自主实践时拥有更为系统和专业的知识,更好地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成功率。
(二)以创新创业知识技能为活动的主体内容
高师院校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合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合格教师。从培养教师的标准出发,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与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而教学技巧则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完成。高师院校可以通过合理设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通过课前创新创业主题演讲,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表达自我、展现自我能力的自信心;开展创业辩论大赛,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按需沟通的能力;开展大型的主持人大赛,给予学生张扬个性、提高自我认同感的平台等。
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学生的头脑,增强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认可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能力。并且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创新创业并不是盲目决定,而是要立足能力与所学知识,理性地进行选择。因此,教师这一职业并非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唯一选择。专业的知识与能力素养是进行职业选择的基础,但是更广阔的创新创业视野却可以给当代青年大学生更多的职业选择,例如与教育相关的衍生行业也是良好的就业选择范例。伴随着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累积,高师院校学生的就业选择将会变得更为多元化,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将会更具有丰富的时代特征,促使学生不断地超越自我,与时俱进。
(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整体设计导向
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一位学生都需要自我实现的空间,这也正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导向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高师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理念的传递,而是应该以积极的活动设计作为教学的整体导向。对学生最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向学生输出一种固定的就业模式,而是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
学校可以以提高大学生整体创新素质为基本目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题活动,以更加新颖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予学生活动设计和活动设置的自主权,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在活动设计和活动目标达成的双重作用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该起到宏观调控的指向作用,以项目和社团作为指引学生参与的主要载体,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协作的意识。
三、以校企合作为方式,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教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5]而高师院校创新创业面临着众多困难,最根本的困难来源在于学校与学生两个方面。学校的培养目标多以知识素养为主,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不够健全,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技能培养和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学生的就业理念偏于固定与传统,受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大多数高师院校学生以成为教师为主要的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的意识淡薄。基于以上高师院校学生创业所面临的困境,校企合作成为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企业与社会的良好协作可以为大学生搭建稳定而可靠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有利于促进专业理论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整体提高高师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
高师院校不同于综合院校,学生的发展方向与培养目标并非多元化,而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民教师为基本方向。因此,学校所教授的基本知识与教学技巧多数为未来的教学工作而服务。对于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而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并不足以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良好的平台,促进二者之间达成有效沟通,十分必要。因此,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成为了促进高师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举措之一。
以此为出发点,学校可以改变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与有需求的单位进行合作,采取定向、订单式培养人才。有人才需要的单位将会成为高师院校学生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高师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也可以通过实习提高工作能力,并且充分了解工作单位的基本现状,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与学校进行合作的单位也可以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有求职意向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充分发掘所需人才,为本单位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员工与单位的整体匹配度。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的文化环境也会给高师院校的学生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促使其毕业后成为学生就业的优先选择,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实习单位。双方互助合作,协同发展。
(二)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扶持
高师院校承担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教育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国家应健全并积极贯彻高师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保障体系。国家应对高师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保障学生能够进行积极的实践活动。通过国家在政策上的积极引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导向,继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为高师院校学生的就业工作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2019 年,教育部提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举措,其重点内容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了各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和课程要求,并且提出要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金课”,推出了大量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品在线课程,免费对公众开放。国家推出了示范校园,在示范校园中,开设了总计两千多门的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试图通过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完善,不断充实大学生的课程选择,拓宽其创新创业的视野。其二,国家注重在教育政策上不断更新,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化制度。充分利用弹性学制的实施,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通过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支持力度的大幅度提高,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创业方向的发展空间。其三,教育部还深入实施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共有118所部属高校、932所地方高校的3.84 万个项目立项,参与学生人数共计16.1 万,项目经费达5.9 亿元,国家领导项目的具体实施,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校教育应积极向国家的政策扶持靠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加以保障,实行弹性课程,健全考核评价以及奖惩制度,提出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以政策的形式保障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应积极建设高师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共享平台,充分整合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打破传统以理论为主的教学集体促成的任务形式,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同时,学校内部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充分响应国家政策,紧紧跟随着国家的政策导向,根据高师院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合适的课程,有效地推动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谈及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这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着的问题。在中央“着力扩大创业教育,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方针的指导下,为了真正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提高高师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应切实开展创新创业主题课程,提高高师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认真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合于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