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帮扶策略研究
2022-11-22张富洪杨慧彤潘东华叶春鸿陈伟雄
张富洪,杨慧彤,潘东华,叶春鸿,陈伟雄
“洋留守儿童”指拥有外国国籍但长期离开父母在国内生活和读书的留守儿童。洋留守儿童人数主要以侨乡居多,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1]这些侨乡中有不少长期旅居海外的侨胞,父母已入外国国籍,他们的孩子也是出生在海外并跟随父母入籍所在国家,但由于经济和父母工作等原因,他们又被送回祖籍让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照顾日常生活起居和读书。这些特殊群体的出现,一方面说明跨国家庭已成为区域融合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应引起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也得到侨胞的普遍认可。随着洋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呈现增长的趋势,对这一独特群体的研究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是每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洋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一)优越感明显
相比于洋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所在地区的其他孩子,他们的家庭经济水平普遍较高,物质生活比较富足,不少人还在当地购买了高档商品房或者盖了楼房,孩子有大把的零花钱,而且经常有父母从海外寄回来的各种新奇零食、衣服和日用品,他们吃得好、穿得好,加上他们外国人的身份,在一些相对落后地区往往还能成为周围孩子羡慕的对象,洋留守儿童内在的优越感还是比较明显的,有的孩子还因此产生高人一等的感觉。
(二)无明显孤独感
调查显示,相比于普通留守儿童,洋留守儿童并没有明显孤独倾向,孤独感检出率比普通留守儿童低6%,而相比于随父母生活的儿童,洋留守儿童孤独感检出率也只是高1.1%,说明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整体表现并不明显。另外,通过对洋留守儿童学校生活的观察发现,与一般孩子相比,大部分洋留守儿童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不强,整体心态还是比较平和的,对个人现状基本满意,没有明显的偏激情绪。
(三)自控能力较差
洋留守儿童多数是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顾。祖辈对孩子的监管通常都是有心无力的,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学习、生活和交友情况他们难以管理到位,一旦出了小问题他们也很容易被孩子糊弄或应付过去;甚至有时明知道孩子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但为了不影响海外家人的工作,他们有时会报喜不报忧。相比于随父母生活的孩子,洋留守儿童缺少了成人的有力监管,自我约束能力发展得相对较慢,容易出现诸如网络沉迷或游戏成瘾等现象。
二、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其成因
(一)家庭身份特殊,归属感不强影响德育效果
在对洋留守儿童家庭的调研中不难发现,故乡对他们而言,只是临时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并不强,甚至感觉自己只是家乡的一个匆匆过客,终究要回到在海外生活的父母身边,归属感不强直接影响爱国爱家等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究其成因,其一,家庭身份特殊和文化差异。我国法律不承认双重国籍,注定他们的就读、升学和就业都异于周围的人,身边的人也会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小学后才回来就读的孩子还面临语言、文化和饮食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其二,家庭归属的自我认同。这些孩子出生在海外,拥有外国国籍,有的也在外国生活过,到了读书年龄才回来,而且父母也明确告知他们读完书后会回去,他们的归属感来之不易;其三,办事手续比较复杂。外籍身份使他们办事的手续变得比较复杂,不少家庭遇到孩子入学、退学和转学这些手续繁琐的问题时往往疲于应付,尤其是涉及大病医疗、保险和出入境等问题更难高效地去解决,也容易让洋留守儿童家庭觉得没有归属感。
(二)亲子情感隔阂,安全感缺失影响心理健康
洋留守儿童的出现通常与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有关,虽然微信、手机、电脑等现代通信手段可以维系基本的亲子关系,但却无法完全替代亲子陪伴。亲子陪伴缺失导致的亲子情感隔阂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养成,影响心理健康。究其成因,其一,有效的亲子实时互动无法实现。父母无法真正观察和走进孩子生活,孩子也不能了解父母真正的工作状态和心境,喜怒哀乐更不便与父母随时分享。其二,势单力薄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缺少父母的庇护,有一些内向胆小的孩子容易被人欺负,成为其他人攻击嘲笑的对象。其三,对未来的迷惘也容易导致缺乏安全感。洋留守儿童只知道他们将来会成为父母生意的接班人,但不知道应该怎样努力才能成为有能力的接班人,有的喜欢读书的孩子对自己读书的前景也感到担忧,担心不知哪天突然就被告知要辍学回去父母身边。
(三)父母管教缺位,放纵心理影响学习效果
洋留守儿童多数是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调查显示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2]他们对孩子的监管通常都是有心无力的,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学习、生活和交友情况往往难以管理到位,有的洋留守儿童结交了不良朋友,沾染了网络游戏、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渐渐滋生放纵心态,一味追求玩乐,无心向学。究其成因,其一,祖辈的宠溺容易让孩子养成好吃懒做的坏习惯。爷爷奶奶经常包办孩子的生活,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不容易引起他们的重视,但一旦出事,他们的管理往往也不到位,不利于帮助孩子纠正行为偏差。其二,容易成为社会不良人员引诱的目标。洋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有补偿心理,希望用钱来弥补对孩子的关爱不足,而零用钱充足又无人监管的孩子往往容易成为不良人员引诱的对象。其三,学习跟不上导致产生自暴自弃情绪。有的孩子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以为自己以后也可以像父母一样,不需要很高的文化水平,只需要学会一门外语,掌握一门手艺,就可以出国工作挣钱,他们对于升学、高考等问题往往比较迷惘,学习缺乏动力,加上祖辈无法提供有效学习方法的指导,造成其学习能力不强。
三、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帮扶策略
洋留守儿童家庭的帮扶行动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政府部门、学校、社会组织以及家庭等各方需要紧密配合,共同为洋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一)发挥政府部门在家庭教育帮扶中的导向作用
1.继续发挥当地政府的担当意识
地方政府一如既往地发挥担当意识,继续把洋留守儿童服务工作放在重要地位,站在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洋留守儿童工作的意义,自觉提高服务意识,重视人文关怀,主动过问和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困难所在。其一,继续加大对洋留守儿童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政策具有指导与保障行动支持体系运转的根本功能,起治本与统领的作用。[3]继续倡导社会对洋留守儿童群体广泛的重视和关注,不断增强他们对家乡及祖籍国家的认同感。其二,继续利用互联网为洋留守儿童家庭办事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主动发布各种相关的服务信息和服务指南,通过便捷的互联网手段接收咨询和回收反馈信息,提高办事的效率和质量。其三,建立和完善联系洋留守儿童家庭制度。定期有针对地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节日期间可探访困难家庭,体现出对洋留守家庭的关爱。
2.形成主要职能部门的工作合力
与洋留守儿童工作密切相关的侨务部门、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各政府职能部门继续履行自身职责,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相互沟通。其一,侨务部门继续发挥主力作用。建立洋留守儿童家庭数据库,制定家庭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家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与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工作合力,提升服务效果。其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办事和沟通的便利。继续为办事家属特别是老人家提供便利的服务,急他们之所急。其三,适当安排专人提供跟踪服务。如安排专人跟踪诸如签证、填写表格等服务,通过整合资源和建立长效机制提升服务质量。
3.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责任
承担洋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工作监督管理任务的教育行政部门继续行使监管职责,做到监管机构落实、监管措施完善、监管责任到人。其一,及时落实入学就读问题。可考虑建立洋留守儿童政策性借读制度,让他们能享受与当地其他非当地居民子女同等的待遇。其二,完善洋留守儿童的升学制度。可以考虑建立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的一体化教育保障制度,出台鼓励和支持洋留守儿童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制度。其三,组织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委托教研室开展与洋留守儿童相关的研究,及时发现并上报问题,以便相关部门及时关注问题,组织人力物力解决问题。
(二)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帮扶中的主阵地作用
1.抓好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根据洋留守儿童的特点,发挥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利用互联网有针对地开展线上线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其一,重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洋留守儿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培养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从思想和情感上感受到来自政府和家乡人民的关爱,培养他们的归属感。其二,加强人生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了解父母工作的不容易,消除他们以为可以模仿父母之路的盲目心态,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激发其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和坚强的学习毅力。其三,加强团结友爱教育。有的洋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经济优越,容易看不起同学而被其他人疏远,学校要帮助他们融入集体,发挥他们见多识广的优点,融入集体,与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其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手抄报、黑板报等宣传渠道以及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等方式,加强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塑造他们健康的人生。
2.加强学习指导
学校要根据洋留守儿童的学习特点,采用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加强教育和辅导工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一,密切关注课堂的学习状况。各科教师要重点关注洋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了解并根据他们的学习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其二,落实学习辅导制度。学校和教师要为学习困难的洋留守儿童提供有针对的辅导,使他们能够尽快地适应学习要求。其三,发挥同学的帮扶作用。学生干部成为洋留守儿童生活帮扶的主体,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成为学习帮扶的主力,通过结对子,一对一帮扶,促进他们的学习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
3.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校要组织多种多样面向洋留守儿童的活动,增强其抗挫折能力,促进他们融入集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一,开设各种兴趣班。向洋留守儿童推荐适合的图书读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挖掘特长的同时促进他们潜能的发展。其二,开设适合洋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项目。发动他们积极参加活动,与同学在活动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其三,组织校外社会实践调查或参观活动。带洋留守儿童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三)发挥社会组织在家庭教育帮扶中的辅助作用
1.借助校外辅导力量
社会是洋留守儿童重要的学习和成长的场所。洋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相对较少机会参与社会交往。校外力量的介入,有利于他们融入社会,促进其社会化的发展。其一,组织义务帮扶活动。组织退休干部、教师等社会力量参与洋留守儿童的帮扶行动,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社会。其二,成立义务性的社会辅导机构。借助社会力量建立义务性帮扶队伍,通过这些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的帮助履行家长的教育职责,其三,借助高校力量开展帮扶工作。借助当地高校的力量,组织高校学生志愿者,利用大学生“三下乡”[4]等活动,组成如飞鸽服务队等志愿者队伍,线上线下为他们提供较长期的教育和咨询服务。
2.开展社区和社会团体帮扶活动
社区生活无时无刻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洋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区力量的参与可以发挥守望相助的作用,有效帮助洋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融入社区生活。其一,发挥社区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爱作用。有条件的社区和村委会可以开设洋留守儿童家长俱乐部,促进相互联系和彼此交流。其二,利用社区和村委会的场所普及家教知识。社区、村委会可以开放阅览室、会议场馆等公共资源,开办家长论坛,聘请专家开展家庭教育讲座,让家长们得到不断的学习与成长。其三,引导社会团体设立爱心资助项目。通过倡导社会团体成立洋留守儿童公益基金会,建立活动基地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四)发挥家庭自身在教育帮扶中的能动作用
1.更新教育观念
虽然洋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真正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但更新教育观念后,借助互联网技术,也可以做到让孩子感觉父母就在身边。其一,加强亲子网络交流的有效性。父母既需要关心孩子的日常起居饮食和学习情况,也需要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情绪情感状态,更需要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信任和情感依赖。其二,采用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5]祖辈要改变传统的放任型或溺爱型教育方式,认清自己的管教责任,采用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并多与孩子的父母沟通孩子的情况,共商孩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真正发挥代理监护人的作用,与父母一同陪伴孩子成长。
2.学会主动寻求帮助
洋留守儿童家庭应正视当前自己家庭在教育和教育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借助各方力量,助力孩子成长。其一,父母应多利用互联网与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共商教育方法。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教育不单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应扮演重要的角色,不能把教育的责任推给代理监护人,要与孩子的班主任、各科教师保持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方法,杜绝父母缺位现象。其二,自主组建替代家庭教养孩子。替代家庭是指由几个不同年龄层次的洋留守儿童和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养育经验的替代父母组成,而且日常生活在一起的临时组建的家庭。这些不同年龄层次的洋留守儿童在替代家庭里成为兄弟姐妹,模仿一个完整家庭的方式生活,抱团取暖,通过替代父母的照顾弥补亲子关爱的不足,让他们重新感受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