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维能力培养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概念教学探索
2022-11-22杜新和
杜新和
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单元,它是对不同事物或事物不同层次的本质和范围的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工具。马克思主义概念是客观事物及其现象和物质运动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准确深刻理解这些概念是学好这门课的基本要求。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就很难真正地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不可能具有科学理性的辩证思维能力,更谈不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理性地解决时代问题。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概念教学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提高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是马克思主义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重视马克思主义概念教学就是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路径。思维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了判断(命题),判断(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则构成了推理(论证)。概念是构建科学命题和进行科学推理的基础。只有通过对概念的准确认知,才可能进行科学的判断和推理,最终形成理性认识。概念学习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使概念教学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呈现,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生动,这种在课堂上通过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实际上概念学习的过程和概念的获得过程也是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1]
二、在马克思主义概念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在对概念的批判中获取概念,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
概念获取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已有的概念进行批判,从而赋予新的内容或使用新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很多概念诸如物质、矛盾、辩证法、实践、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现实的人、阶级、国家、价值、劳动、资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等概念,都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基础上,重新构建的科学概念。这些概念的教学,都可以通过呈现前人的论述、分析前人的观点和重构新的概念三个步骤进行教学。下面以生产力概念来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讲解马克思重构生产力概念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第一个伟大发现,它的创立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壮丽的日出,实现了人类哲学思想的重大革命。恩格斯高度赞扬了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发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2]要使大学生真学、真懂和真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就必须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概念即生产力。马克思是在批判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生产力概念的过程中提出的。德国19 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构建了以生产力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为德意志的经济统一和产业发展提出了很多重要观点。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国民经济学里提出了生产力的概念,以此来区别古典政治经济学。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总结了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经济发展史后指出:“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比较了体力劳动和精神劳动,他认为精神劳动具有生产性劳动形式,精神性劳动创造了生产力;而体力劳动仅仅生产出交换价值。[3]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还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并不是像萨伊所相信的那样决定于它所蓄积的财富(也就是交换价值)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尤其重视工业发展,认为工业发展是国家生产力发展的动能。
马克思指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所说的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力量。马克思还在批判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把精神性的生产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同时,深刻认识到物质生产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在批判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国民经济学的过程中揭示了生产力的物质属性,阐明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重构了生产力的概念,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4]
(二)在探究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概念的获取还有一个途径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进行概括而得出的。概念是在实践基础上通过对感性认识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加以综合、整理和改造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概念也是源于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反思,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的概括。为此,在马克思主义概念教学中可遵循“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运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在探究马克思主义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动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归纳推理,概括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从而得出科学的概念。这种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分析,总结概括,形成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演绎推理就是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然后再举例解释概念。学生经历的是结论到事例,从一般到个别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用哲学概念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三)在概念的比较中辨析概念,提高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马克思主义概念非常多,不少概念还容易混淆,概念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概念理解难度非常大。灌输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反比较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效果比较好。比较教学法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教学研究方法。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呢?
首先确定比较对象。马克思主义概念非常多,不是所有的概念都可以随便拿来比较的。只有概念之间具备比较基础,同时还有比较价值的一些概念,才可能成为比较对象。依据概念之间关系的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概念之间的比较可以做以下分类。相似或相近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有很多相似或相对的概念,学生对相似或相对的概念容易混淆。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很多,比如:存在与社会存在、意识与社会意识、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商品与货币、货币与资本、剩余价值和利润、利润与平均利润、资本价值构成与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集聚与资本集中、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等等。相对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有很多概念成双成对出现,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大多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比如:意识与物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个性与共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肯定与否定、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真理与谬误、绝对性与相对性、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私人垄断与国家垄断等等。哲学概念与日常概念:有些马克思主义概念借用了日常用语,但它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哲学含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思维混乱,搞清楚概念的哲学含义与日常语义非常必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这样的概念比较多,比如:物质、运动、矛盾、否定等等。哲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哲学概念和日常概念其中有一部分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但更大部分哲学概念和日常概念完全不同。
其次确定比较因素。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是概念比较的两个重要的比较因素。概念的内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是决定这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一事物的内部固有的性质,是能把这一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别开的性质。概念的外延也就是概念适用的思想范围。在概念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思考分析,通过比较内涵和外延,区分相似或相对概念的异同,区别哲学概念与日常概念的差异,从而准确理解和把握概念。更为重要的是,在概念比较辨析的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概念比较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
(四)在构建核心概念体系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中,也有一些通常被认为是最基本的或者说是核心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就可以由这些最基本的或者说是核心的概念演绎出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还要构建核心概念体系,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之所以要构建核心概念体系,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完备而严密”,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5]”。陈先达教授和杨耕教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体系的划分,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范畴)体系。陈先达教授和杨耕教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价值的本质和特征”“社会的本质和结构”“社会发展和历史创造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共九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又可以凝练出物质、意识、实践、联系、发展、矛盾、认识、价值、社会、历史等类范畴,其中又包含了一系列次一级的范畴,而次一级的范畴又可以引出更多下一级的范畴[6]”。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学生必须区分属概念和种概念,搞清楚概念间的同位、上下位等关系,对它们进行梳理,整理出知识树。核心概念组成的知识树主干也可以生长出下一层次概念的枝干,这样如此下去,随着知识树越长越茂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知识体系就能了然于心。利用知识树图,构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逻辑相一致的核心概念体系,是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径。当然必须注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概念体系的构建中,尽可能符合教材本身自有的逻辑顺序。
(五)在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中,提高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和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加强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资本论》的逻辑也就是《资本论》中的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和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一致、从感性具体经过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等诸多方法,构成了形式和内容相统一,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建立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他的研究方法,一个是通过研究现象来揭示它的本质;一个是从本质逐步还原到现实。马克思的这种研究方法就是通过感性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理性具体的方法。马克思还区分了“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把它们称为两种不同的认识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所讲的总体论述的方法就是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把最现象的到最本质的这个过程逐步展示出来的方法。资本主义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是最简单的,有了商品的发展才有货币,货币的产生又使商品矛盾外在化。货币的进一步发展才有了资本,货币成了能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时,货币就转化为了资本,货币比资本更简单、更本质。马克思揭示了价值形式的发展历程: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经过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分析指出:“可见,通过价值关系,商品B的自然形成了商品A 的价值形式,或者说商品B 的物体成了反映商品A 的价值的镜子。”“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矛盾不断发展,直到某些特殊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了货币。货币的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镜”,它把一切有差别的具体劳动的凝结(使用价值)转换成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这面“价值镜”就是“本质镜”。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分析,既展示了《资本论》逻辑上的理论魅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才能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理性思维是和感性思维相对应的思维方式,它不受表象甚至假象和错觉的干扰,是依据客观事实和科学逻辑进行正确判断和科学决策的思维方式。理性思维也是和非理性思维相对应的思维方式,非理性思维受个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影响,是通过本能、欲望、直觉、情绪和意志等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理性思维就是客观思维;理性思维就是本质思维;理性思维就是系统思维;理性思维就是辩证思维。理性思维能力就是逻辑地科学地认识世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即“用概念来摹写和规范现实,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四、总结
“我们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理性思维呢?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考察,这个标准就是思维主体具有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能够向认识对象的本质发出这样的追问:这是什么?”理性思维能力是衡量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质之一,理性思维能力强弱,事关认识程度、决策水平和工作绩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教学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用理性思维代替感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7]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这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更关乎党的事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