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胜任力探讨传染病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11-22刘金霞王瑞婷李玉红
刘金霞 王瑞婷 李玉红
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和动物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1]。其重点不仅仅是类似于内、外、妇、儿等各学科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更重要的是避免传染病在人和动物界内部或彼此之间的传播与防疫问题。因此,传染病学教学内容赋予了其更重要的防护和隔离以及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等相关预防医学知识。近年来,由于国家几代预防医学科学家的努力,在类似麻疹、流脑、乙脑、脊髓灰质炎等传统传染病疫苗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传统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而影响人群健康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成为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因[2]。因此,从国家政策、到医学教育以及临床医生择业目标均发生了巨大转变,导致对传染病的防控和研究重视程度下降。与此同时,随着人类与自然亲密接触,各类物种生存环境均主动或被动发生改变;基因工程技术发展,抗病毒药物研发和免疫水平的重建,导致病原体基因变异现象时有发生,新发传染病层出不穷,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安全和健康[3-4]。本文借助新发传染病爆发和流行中的各种现象,思考从医学生开始,完善传染病学教学改革和实践,提高认识,掌握传染病防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职业生涯,提供安全保障。
1 在新发传染病流行过程中,发现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回顾近年来多次新发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防疫概况,分析了各类不同角色人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相关内容,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1 临床医护的短板
医学院校、医院以及卫生行政管理层对传染病学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重视不足,绝大多数院校传染病学课程均为考查课。低年级开设的与传染病学相关的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虽属于考试课,但对基础知识比较重视,对临床和防护讲授较少。预防医学是关于人类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措施研究,传染病防控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章节。因此,医学生全程医学教育阶段,缺乏规范传染病防控能力的培训和考核,成为临床医生后,尽可能规避传染科工作,导致非传染科医护人员和刚毕业医护人员不会穿脱隔离衣,更不了解进入传染病区的消毒程序,更谈不上早期识别各种传染病[5]。因此,传染病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素养能力各方面均成为临床医护的短板。
1.2 卫生行政管理人员重视不足
由于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和全部私立医院医护人员工资收入形式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模式,需自负盈亏,抓效益、促生产是工作目标之一[6]。然而,绝大多数医院的传染科均属于亏损科室,一方面由于医护人员规避传染科工作,另一方面是医院管理人员的重视不足。在新发传染病流行期间,上一级的行政管理人员逐渐习惯于各医院的工作模式,导致一旦传染病暴发流行,缺失对传染病早期流行特征和趋势的预测能力,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现象认识不足,甚至为了维护医院、社会的和平稳定,需要适当降低传染病的风险评估。俗语说“吃一堑,长一智”,然而在各国多次传染病暴发流行过程中,却演绎了相同的剧情变化,直到国家层面领导介入,一切向好转变,传染病流行才得到一定程度地控制。
1.3 公共卫生防疫人员介入时间相对较晚
传染病发生初期,需要医护人员早期识别,需要医院领导和行政卫生管理部门足够重视,更需要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早期介入,完成传染病流行病学的调查,寻找“零号病人”的同时,对患者居住的医院消毒和相关人均进行严格隔离管理[7]。类似传销活动中的上家和下家,不能遗漏,否则,造成传染病流行和播散。因此,防疫人员介入越早,对传染病控制越重要,且需要政府协调,才能实现早期引入卫生防疫人员参与传染病防控工作。然而,由于传染病流行的时间性很强,间隔3~5 年,甚至十年以上,导致公卫医务人员也容易倦怠,特别是在医学生学习阶段,对传染病学课程重视不足,防控能力本身缺失或不足,存在“介入较晚,上手较慢”的现象[8]。
1.4 人民群众公共卫生意识缺失
医学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很容易被普及和提高,因此,我国大部分人群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存在盲区,基本不熟悉,完全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意见;还有一部分人,借助于百度等手机终端的网页可随时搜索到医学的相关知识,但缺乏基本的甄别能力,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而且这部分人群习惯规避医生的指导意见。因此,在传染病爆发后,群众会出现各种漠视、抗拒和反对的行为,或者出现以讹传讹,制造恐慌、过度防护和消毒的行为,对传染病的全面防控非常不利,也消耗了大量医务人员的精力和物资资源。
2 基于岗位胜任能力,借助新发传染病爆发,实施传染病学教学改革
借助新发传染病流行过程,总结和分析各类人群存在的各类问题。明确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医学教育本身。因此,需要以提升临床医务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为最终目标,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特别是传染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等。
2.1 需要领导顶层设计,提高认识,足够重视
不论医学生学习阶段还是医务人员行医执业过程中,抑或人民群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护环节,甚至作为指导防控传染病的各层面领导,均需要认真完成顶层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提高认识,足够重视传染病防控策略和执行力度,包括传染病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临床实践技能培训等各个领域。比如,政府机构对新发传染病病因、发病机制以及防控措施等相关科研项目大力支持,并进行持续性研究;完成生物安全立法工作,对各类科研人员、医务人员从事科研工作,实施法律层面约束,并进行监督和管控,避免生物安全危急和生物武器的出现等等[9]。此外,医学生和医院各类医务工作者进行系统、规范、闭环的教学活动,领导给予政策支撑,比如,传染病学课程纳入考试课范畴,传染病防护技能培训纳入执业医师考试内容,举行各类传染病相关的临床或公共卫生人员技能大赛,并给予物质、精神奖励,并在晋升、晋级过程中,适当倾斜,这些激励政策的实施和落实,是各级领导顶层设计的成果,也是领导重视的体现;从公众媒体的正确引领到各类卫生、行政人员不断宣传,提升人民群众卫生防疫知识水平[10]。新发传染病爆发后,各类院士、卫生部行政管理高级官员等通过电视、网络等多途径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改变人民群众的信任危机,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完成传染病防控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2.2 变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各级领导足够重视的前提下,医学院、医院和疾控中心的任课教师需要重新设计教学目标,提出传染病学知识在其防控中的重要意义,理解 “利己、利家、利社会”;将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等基础学科与诊断学、微生物检验学和传染病学密切结合,相互渗透,重组教学内容和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围绕有关传染病识别和防控相关知识、技能和素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改革。笔者基于新发传染病全过程的经验和教训,完成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资源等相关教学内容的准备,并已经实施于教学环节中[11]。
2.3 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教学内容重组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不适用于感染性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出发点,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精神,探索新发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和机制。因此,需要在整合课程中,实施问题式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跨学科的实验设计以及案例引导等多种教学活动,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目标实施不同教学法改革,为将来某一天,未知病原体再次感染人类时,尽可能减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伤亡,做好充足的准备[12-13]。
2.4 传染病学防控知识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常态化
医学没有终点,也没有重点,并不是一段时间内,传染病没有发生大的流行和爆发,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因为传染病的到来,从来就没有事前通知和报告,也没有流行状态和水平绝对准确的预测。因此,对于医学生和临床医生进行常规的、持续性的传染病学课程培训,非常重要,希望能够与“心肺复苏”或“气管异物”一样得到重视,普及到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并定期反复的考核和评估,实行常态化管理[14]。
2.5 发挥医学生和各类医务工作者的传染病防控知识普及作用,提高人民群众认识水平
基于医学学科特点和群众的知识层次等各种原因,几乎非医学专业背景人群对传染病防护知识均存在匮乏现象,导致心理恐慌,行为怪异,防护缺失[15]。因此,需要医学生阶段,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非医学类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进行卫生防疫知识宣传,借助青少年对新知识理解能力和传递较强的优势,传授传染病学防控知识于家人、邻居等,完成知识普及;其次借助政府官员的职位领导力和医学科学家的社会影响力,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教,完成全民医学知识普及工作。因此,医学生即是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学习者,也是传播者。总之,只有全民健康防护意识增强,防控行为得当,传染病的控制才能成功。医学生、临床医生、医学科学家以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均要发挥各自职业优势和知识能力优势,为常态化传染病预防做出应有的贡献。
3 总结和展望
从传统的传染病到新发传染病的多次大流行,站在传染病学课程教学的角度,有必要借助新发传染病的演变过程,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围绕传染病预防教学,培养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使之成为合格的未来临床医务人员、公共卫生防疫人员、医学科研人员和各级各类卫生行政管理人员。不同角色人员,从不同角度,合格的履行传染病防控工作,争取做到孔子所云“不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