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约翰·凯奇对“声音”的多元性
2022-11-22陈娴敏
陈娴敏
一、美国的社会环境与约翰·凯奇
二十世纪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不论在国际情势、政治发展、社会经济、现代科技、人文思想等方面,都相继不断的演变。西方音乐的发展以欧洲地区为主,直至二十世纪初才将重心移到美国,并逐渐与欧洲各国音乐文化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而美国也在此时工商业发展的带动之下,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国,因此造成移民风潮,从而存在着各个民族或种族的文化。新的移民潮大多来自有波澜壮阔的欧洲,他们不仅为美国经济带来新的动力,对于音乐、绘画、建筑等在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它们经过长时期的相互影响、融合,更促进了美国包罗万象音乐的形成。
科技的发展不仅使音乐更为普及化,也加快了作曲家们彼此相互激荡和交流的速度,不仅产生更多元艺术形式之外,各国文化的差异性也带来音乐创作上的想象力以及更丰富的题材。例如德国、法国以及东方各国音乐艺术的文化交流在此时逐渐频繁,而凯奇在他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受外在音乐社会环境的变动影响外,更积极地与欧洲作曲家之间的互动,并对于东方音乐和思想产生极大的兴趣,将它们实际的运用于作品中。
二十世纪初期至中叶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分别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两次世界大战后在艺术上兴起了不同派别的主张,但引发共同思考目的,即是希望艺术走入大众生活中,进而建立起一种战后艺术的新模式。这些在战后所产生的不同艺术派别,更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约翰·凯奇音乐创作上的理念。
二、关于约翰·凯奇的生平
约翰·凯奇,1912年出生于洛杉矶,1992年于纽约逝世,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作家、视觉艺术家,也是战后音乐界的先锋之一。凯奇的作品类型大致上包含十二音列、打击乐、电子录音、钢琴、预置钢琴和机遇作品。
他在美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约翰·凯奇在先锋艺术领域里几乎就是一位领袖或先知。在美国高度自由的艺术氛围里,他穷其毕生精力,以严肃的思考、独特的行为方式去探索音乐的新发展,获得人们的普遍关注。从1950年起,他名誉波及全球和影响全世界。1961年,他的演讲、论文集以独特的书名——《寂静》(Slience)出版问世;从此确立了他作为当代音乐理论家和美学思考家崇高的地位。作为“机遇”(chance)音乐的代表性人物,凯奇是美国人文背景中产生的音乐家,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带有典型的美国式特点——开拓、创新和向传统挑战,同时又曾深受远东哲学、美学、尤其是佛学禅宗和中国《易经》的影响。
三、约翰·凯奇对于音乐理念的发展
本文将依据大卫·尼科斯(David Nicholls)的著作《约翰·凯奇》(John Cage)将凯奇对于音乐理论的发展分成四个时期,分别是1912到1942年、1942到1954年、1954到1970年和1970到1992年。
第一阶段是1912到1942年。1928年进入波姆那大学(Pomona College)就读,1931年去欧洲旅游。在欧洲接触到多元化的艺术后,凯奇于1931年回到洛杉矶学习作曲。他早期创作以十二音列手法为主,作品包括1935年的《两首钢琴作品》(The Two Pieces for Piano)和《三首长笛二重奏作品》(Three Pieces for Flute Duet)、1938年的《蜕变》(Metamorphosis for Piano)、《五首歌曲》(Five Songs)和《给木管乐器的音乐》(Music for Wind Instruments)。除了这些作品,凯奇还创作给舞蹈伴奏的钢琴小品《追寻》(Quest)和大量的打击合奏作品。
第二阶段是1942到1954年。创作近三十首的作品,大部分的作品都较为简短且其中超过二十首是给键盘乐器演奏。这时期作品的标题都普遍具有情感象征,试图表达感情、想法和信念。在这过程中凯奇遇到印度音乐家萨拉巴伊(Gita Sarabhai),学到了很多的印度哲学思想,凯奇并将印度美学的想法运用在作品中,如1947年所写的芭蕾舞剧《季节》(The Season)和为预置钢琴所写的《奏鸣曲与间奏曲》(Sonatas and Interludes)中都有印度美学的影子。其中,《奏鸣曲与间奏曲》是一部特殊的作品,凯奇希望能描述印度美学中八种永久的感情,包括性爱(erotic)、英雄(heroic)、憎恶(odious)、生气(anger)、欢乐(mirth)、恐惧(fear)、哀伤(sorrow)和奇特(wondrous),另外再加上一种普遍存在的倾向—寂静,这部作品在1949年首演,可以作为是凯奇成熟创作生涯的开始。
1949年末,凯奇将方向转入寂静美学,并对亚洲美学的兴趣从印度转往日本,从印度理论转往禅宗文化,凯奇开始在作品中呈现寂静的美学精神。凯奇的目的不仅是要唤起寂静,更要实现寂静。他曾说过︰“噪音”是自我改变和充满警惕的语言,且填满于寂静的周围,它存在于自然界持续的演变。它不是可改善但是却存在,是持续的、仍然存在的。它不做也是一个准备,不仅是静态的,不论什么状况和多样性的情况准备发生,它是相当有准备的,我们等待预兆而且接受它,任何事都可以是预兆,因此我们将持续的进行与改变。
在1953年,凯奇写出了他最有名的寂静作品《4’33”》(4’33”),而成为音乐界中最有争议的作曲家,这部作品是凯奇认为他所有作品中最重要的作品,其主要的诉求是强调演奏台上“寂静”的时间里但又并非无声状态,听众在演奏厅的空间里仍然可清楚的听到周围环境中的杂声。因此,不难发现在凯奇的理念中,他试图以噪音或寂静来显现各种不同的声音,不仅取代和谐的音乐,而且试图打破人们对空间音乐以及时间两者之间的关系认知,进而重视音乐的本质。
即兴是不确定性的一种表现方式,早在十八世纪就有一些零碎的机遇音乐例子,如莫扎特的机遇作品《骰子游戏音乐》(Musikalishes Würfelspiel),或更早之前十七世纪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就已大量发展键盘即兴的创作艺术,这些也许都可以作为机遇音乐的前身。到了十九世纪末期,其它即兴创作的音乐如爵士乐和传统的民谣,也同样受机遇音乐的影响。机遇音乐的发展,直到二十世纪中期,才有了作曲家们大量积极的创作,并精确了机遇音乐发展的形式。虽然不同作曲家对于机遇音乐有许多的不确定表现,可以肯定的是,在多数机遇音乐的创作里,作曲家们都提供给表演者一个自由的决定权。
二次世界大战后,凯奇发展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成为作品重要的元素,呈现架构中各种随机的事件,作曲的过程中充满随机,任何事件都有可能会发生。在凯奇音乐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废除了作曲家对传统音乐素材的控制,更使得一些原有固定的素材转换成各种可变性。凯奇不确定的表现在采取保留架构与曲式外观基本的控制的同时及作品内涵又充满了可能性。作品中最常以休止符表达寂静所产生的不确定,其是仍是一种持续的表现,不是完全的静止。因此凯奇建立起一种具有比例时间计算单位的方法,在规划的架构里提供时间或段落的设计,以添加任何不确定的声音。
凯奇让所有的声音包括寂静都来自于它们自己,并将声音建立在空间与时间中。科维尔对于凯奇在作曲中,将声音分配在时间的设计,且所有的声音都来自于它们自己本质的创作理念表示认可。在凯奇的作品中,声音不是完全的随机表现,需确定一个具有时间比例单位的方法,来表现各种音乐事件本质的自然发生。
第三阶段是1954到1970年。凯奇1954年出版第一本书《寂静》(Silence),也使凯奇从作曲家、舞蹈伴奏家进一步成为作家这一过程,所触及更为广泛的领域。凯奇1962年又创作了《0’ 00”》(副标题为《4’33” No.1》),在作品中,他释放了所有东西,演奏者不会被告知要如何制造声音,而是要决定声音从哪来,这个作品可以给任何人演奏者,声音可以单一也可以结合,演出中可以有动作也可以没有,并且可以在任何地方演奏。1967年,凯奇出版了第二本书《始于星期一的一年》(A Year from Monday)。
最后一个阶段是1970到1992年。凯奇创作超过八十首的乐曲,其中还有写作、艺术作品、电影和巡回展览多种形式。其在晚年曾说过:“我最感兴趣的音乐就是我过去还没写过的音乐”。从1981年起,他开始使用弹性的时间创作,每一个音乐动作都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之内,而且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都是弹性选择,给予了时间自由开始和自由结束。
凯奇创作最多的就是数字作品,在作曲上没有与其他素材或概念结合。着重在多样乐器的色彩结合,作品中呈现出极大的声音、效果和气氛的幅度,进一步证明凯奇的音乐想象的广度和视野的深度。
纵观凯奇音乐理念的发展过程,从1930年开始寻找新音色,像是噪音或外来的打击乐器,到1940和1950年代受到东方哲学及禅宗的影响进而研究寂静,让声音的自然呈现,再到1950年代之后,其作品更是混合多种不同的类型,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论是开发新音色或是创作思维的改变,他都有自己的理念,并非毫无目的的创作,这些都使他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独特性。
结 语
二十世纪的美国,不论在科技、经济或政治,在世界范围内都独树一帜。其优渥的音乐艺术环境,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赞助和提供资源,使得一些饱受战乱的音乐家纷纷移民至此。这反过来又为美国本土音乐提供了更多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另外,凯奇除了在音乐上的造诣外,对于各种不同艺术领域也有多层面的广泛涉及与学习,使得音乐创作可以有不同的思考角度与想法。例如,在绘画艺术上,达达主义所强调的反传统,令凯奇重新思考艺术的价值;在建筑艺术上,强调将美学带进生活中的每件事物。而科技的发达,使得他可到处旅行,与作曲家们的互动更为频繁,并且有更为宽广的国际思维;尤其是法国与德国的作曲家,对于其音乐的创作或思维上,更有着直接的影响或启发。因此,二十世纪的美国社会环境对于音乐所产生的变化,可谓是影响深远。
在二十世纪之前的钢琴作曲家创作重点在于旋律或是和声,在音色上则使用踏板达到不同的效果,但一些二十世纪的作曲家却认为传统的创作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展开新音色的探索。从柯维尔到凯奇,扩展钢琴音色已成为他们的创作焦点。
二十世纪的某些作曲家对于新音色的开发,在创作过程的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想法与理念。为了寻找新音色,作曲家们开始将演奏技巧往钢琴内部发展,由扩展演奏技巧来达到产生新音色的目标。因此,柯维尔发明在琴弦上滑奏和拨弦,或是使用拳头或手臂弹琴的演奏技巧。而凯奇则受到柯维尔的启发,进而创造出可以产生类似打击乐声响的预置钢琴,预置钢琴的独特声响确立凯奇在音乐上的地位。凯奇在钢琴中加入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皆可取得的素材,改变了钢琴的音色和音高,使钢琴成为一个的打击乐团。我们可以看到凯奇对于音乐创作新方法的不断探索,这样的新方法可以扩展到我们的音乐视野,这种不断寻求创新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