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情寄何方
——依循生命与生活逻辑的思考
2022-11-22高志敏
□高志敏
引 言
壬寅虎年春节,无需再如以往,冲锋陷阵,一轮一轮审阅和修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少了压力,纾了焦虑,有了一份难得的静谧。
又读见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
想象里,青年诗人三五结伴,晨曦出发;踏过花径,跃过山坡;蜿蜒河溪,泛起轻舟;桨抵溪亭,已然日落;痴了美景,再醉美酒;回舟已晚,难辨归途,误闯荷塘;争渡争渡,惊飞一行白鹭;快划快划,惊飞一滩水鸥!
些许莫名,古人一路郊野游历,忽而竟与人生旅程匹对而演绎。
——晨曦与日暮,可否喻人从牙牙学语、花样年华到鬓毛霜白、步履蹒跚;
——出发与回转,可否喻人从入学入职、打拼事业到淡出职场、回归家庭;
——花径与山坡,可否喻人生一路,既会有平坦与舒心,也会有崎岖与烦恼;
——美景与美酒,可否喻人生一路,既会有获得与欣喜,也会有失落与悲伤;
——痴了与醉了,可否喻人生一路,既会有清醒与淡定,也会有沉醉与张惶;
——难辨归途,可否喻人生一路走来,暗淡与迷茫难免;
——误闯荷塘,可否喻人生一路走来,犯错与失误难避;
——争渡争渡,可否喻落入茫区,断港绝潢,内心总会急切期待峰回路转,发现新的人生定位与目标;
——快划快划,可否喻落入误区,山穷水尽,内心总会急切期盼柳暗花明,确定新的人生方位与坐标;
——而在这样一种“争渡”中,思维之鸥一定也会跃飞,去助力开启新人生的航向;
——而在这样一种“快划”中,思想之鹭一定也会腾飞,去助力搏击新人生的航程!
思绪悠悠,渐渐又先与“人生”中所含的“生命”与“生活”对衔,续与花甲、古稀之年的“学习”和“教育”对接。喃喃自语:
——“生命”究竟是什么?“生活”究竟是什么?
——“生命”之于“生活”作何言?“生活”之于“生命”作何说?
——人至熟年何“处”?人至暮年何“渡”?
——“生命”“生活”与“学习”“教育”,谁是谁之“源”?谁予谁以“力”?
——循着“生命”“生活”逻辑,老年学习需求何是,老年教育情寄何方?
一串问题,盘旋心空。
徘徊间,似又不止一次拷问自己:不过一首轻松挥意、短而唯美的忆昔诗,却缘何给自己带出如此节奏,欲对生命、生活包括人到老年的生命生活探一究竟,欲对其与老年学习需求、老年教育之间的相关窥一明白?思去想来,缘由不外如下:
——青涩年代,更愿眺望成熟模样,而至银龄,除了会乐意回望风华,还更在意立足当下,沉思生命,深思生活,乃至寻思两者相关。人生百年终归零,最美境界莫过对生命有真知,对生活有真悟,即便最终依然浅薄。
——数十年的华美叶片慢慢飘落,生命与生活的脉络变得愈发清晰。对作为一名长期专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研究者而言,驻足此刻、静心此时,来体察一番人至晚年,其生命、生活又将面对和经历怎样的全新故事,并和学习、教育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关联。这,既是一件当自有心得且十分自然的事儿,又是一桩当自有领会且颇有意义的事儿。
说到底,一是年近古稀使然;二是专业惯习使然。而本是无意间的一次诗词赏读,恰似久藏一隅的导火索,引来了一次对于这两个“使然”既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点燃”。
辗转、打磨,从立春至初夏,终成以下文字,愿与读者诸君分享。
一、生命
人承载生命,自然会问,也自然当问:生命是什么?
如此“生命”之问,还真堪称越随增龄,越被问得急切、坦白。为什么?因为心中无数次哨声吹响:在我们了解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2],甚至一半都远远不止!
生命何时起源,有40亿年前说、38亿年前说、35亿年前说;生命何处起源,有深海热泉说、淡水池塘说;生命怎样起源,有神创天地说、盘古开天地说、三生万物说、天外飞来说、宇宙生命说、自然发生说、化学源起说,不一而足。
至于人类生命起源,时间上,有古猿3 000万年前说、从猿到人300万年前说、直立人200万年前或170—150万年前至30—20万年前说、早期智人25万年至5—4万年前说、晚期智人5—4万年前至1万年前说;地域上,有欧洲说、亚洲说、非洲说。至于人类生命何以起源,除了有类似上述生命怎样起源的种种判断以外,还可见曾有“神的呼唤”“原本存在”“植物演变”“泥土制造”等等,莫衷一是。
生命包括人类生命,何时、何地及如何起源的奥秘,过去千百年,难数有多少宇宙学家、人类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遗传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生命科学家等曾为之寻找密钥,而未来千百年,深信依然会有无数人为之前赴后继。
诚然,若非特别纠结生命何时何地起源,或者说就在充分认定生命这一真切事实的情形下,关于生命是什么,则又几乎成了各界探究的核心命题。展开文献,基于多样学科视角,有的聚焦其生物核酸等的遗传信息储藏,有的关注其基因复制等的自然进化,有的关心其生理功能的组成和发生;有的是对其新陈代谢过程的描述,有的则是对其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其开放的内部秩序的诠释。
有意思的是,百多年来,生命阐释林林总总,很大程度上,似乎果真还未全然离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1878年)一书里的研判框架。对于杜林的生命学说,恩格斯认为并不完善,他们“用来解释生命的那种独特的(细胞)新陈代谢本身又需要用生命来解释”“并没有使我们前进一步”,故还“须另寻出路”。[3]78恩格斯果然另辟蹊径,研究之后,给出了一个极具本质感、简约感的“生命”定义,认为“生命(即)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3]78,他诠释道:
“我们所知道的最低级的生物,只不过是简单的蛋白质小块,可是它们已经表现了生命的一切本质的现象。”
“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3]78-79
至于何谓蛋白体,恩格斯进一步解释说,它显然源自现代化学的理解,“现代化学把构造上类似普通蛋白或者也称为蛋白质的一切东西都包括在蛋白体这一名称之内。”[3]79也许,“蛋白体”概念并不十分严谨,但“在对蛋白体的化学构造还一点也不知道的时候,总比一切其他的名称好些,因为它比较一般”[3]79。此处的“一般”,以现今的理解来看,也许或含“基本”“基础”之意,或有“涵括”“上位(概念)”之蕴。
随后,恩格斯对蛋白体的存在方式,亦可说是富有机理意义地对生命现象又做出了如下三条重要阐述。其一,事关条件:“在无生命物体中成为破坏的原因的东西,在蛋白质中却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其二,事关运行:“从自己周围摄取其他的适当的物质,把它们同化,而体内其他比较老的部分则被分解并且被排泄掉”。其三,事关终结:“从蛋白体内各组成部分的这种不断转变,摄食和排泄的这种不断交替停止的一瞬间起,蛋白体本身就停止生存,趋于分解,即归于死亡”。[3]79
由之,恩格斯重申:“因此,生命,蛋白体的存在方式”,首先是在于“蛋白体在每一瞬间既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换而言之,“这种情形和无生命物体所发生的不同,它不是由某种从外面造成的过程所引起的。相反地,生命,即通过摄食和排泄来实现的新陈代谢,是一种自我完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为它的体现者——蛋白质所固有的、生来就具备的,没有这种过程,蛋白质就不能存在”。[3]80
最后,恩格斯还基于蛋白质的主要机能——“新陈代谢”和“可塑性”,导出了其“所有其他最简单的生命要素”。对于这些具有生命特征意义的,最简单的或可称最基本的“生命要素”,他的具体描述是:这一,“刺激感应性——它已经包含在蛋白质和它的养料的相互作用中”;这二,“收缩性——它已经在非常低级的阶段上表现于食物的吸取中”;这三,“成长的能力——它在最低级的阶段上包括通过分裂的繁殖”;这四,“内在的运动——没有这种运动,养料的吸取和同化都是不可能的”。[3]80迄今,恩格斯对于生命的科学定义及其阐述,一直被尊奉为“是指导人们认识生命的思想武器!”[4]
既惭愧自己,也原谅自己。40多年前20来岁时曾读过《反杜林论》,可硬是没读懂什么,也压根儿没记得什么。这一回,堪称在伟大导师那里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重补了“生命包括人的生命何谓”这堂启蒙之课,至少感受、领会到了:
——作为生命的首要基础,即蛋白体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
——作为生命的基本样态,即通过摄食与排泄、迭代与更新,达到一种自我完成状态。
——作为生命的内部秩序,即通过摄取与同化、转变与交替、分裂与繁殖而构成或增进其内部循环。
——作为生命的最后完成,即其与生俱来的新陈代谢、自我完成过程一旦消弭,蛋白体便归于分解与终结。
由之,生命尤在其功能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可精括为:反应性、收缩性、成长性和运动性。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将其再次表达为:反应性,即能够接受外部刺激,与养料相互作用,实现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收缩性,即能够进行物质交换,吸取食物、纳受食物,但不至自身性质发生改变;成长性,即能够在物质交换或者循环的时间线上,发生裂变与繁殖、生长与生殖;运动性,新陈代谢、自我完成、裂变繁殖、生长生殖,标示其始终处在动态之中。
心里明白,综上言说,终究仅以生物学为基、仅现生物学之义。这又一如恩格斯所言:“我们关于生命的定义当然是很不充分的,因为它还远没有包括一切生命现象,而只是限于最一般的和最简单的生命现象。”[3]80确实,展开视野,在生物学理解基础上,有关生命的言说百家争鸣,而来自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论述尤备受瞩目。
揆理度情,首个回合,可以了悟到的是:
其一,生命诞生称奇。无法想象,宇宙星球亿万,唯地球孕育生命;无法想象,地球人口70亿,每一生命诞生概率,却仅仅是250兆分之一![5]地球有生命是奇迹,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生命亦是奇迹,都是一片别无二致的叶、一枝独一无二的花。
其二,生命因活而在。生命需要活着,活着方显生命。也就是说,唯活着,才能体现生命的存在;唯活着,才能彰显生命的表达。活着是人的一切活动发生的基础。换言之,生命一旦终结而无可复生。“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6]生命的一次性事实,古人早就说得透彻!
其三,生命不可转让。身体有形,生命无形。身体承载生命,生命栖隐身体,共同构成活态人体。自然造物,一人一命,生来有专属;一命一人,生来有专利,无法卖之,无法买之。总之,一个身体对配一个生命,生命不存在出让或转让。
其四,生命前行不逆。人的生命,精卵相遇,胚胎生成,进而出生、生长、发育、成熟、趋衰、至弱、归零,一条路线径直而行,不会发生倒逆。返老还童,那是神话。
其五,生命运作不止。人的生命,既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理活动,又有非生物学意义上的心理、精神活动,当然还有两者交互而成的相关活动。概言之,生命的全部过程,即由一次接续一次的各种生命活动而构成。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其六,生命欲求永恒。欲求与生俱来,是人类存在及其行为中一种最为原初、最为普遍的生命事实,也是最为根本、最为永恒的生命力量。这种意向意欲,涵括经意与不经意间,指向物或指向人,对之产生获得、占有、消费甚或使之消失的一切意志、意愿和期望。对之,恩格斯曾经指出,从猿到人,劳动的作用不容忽略,劳动就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诚然,所有欲求中,生存欲求和性的欲求是两种最具硬核意义的欲求。前者以“食”为首,从而首先生成了人与物之间最原初而永久的关系;后者则是男女性别间的相互欲望,从而又构成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而恒久的关系。
揆理度情,第二回合,对于生命,尤其是人的生命,再度领悟到的是:
——既是生物抽象存在,又是生物元素存在。
生物判断的基本标尺有二,一是物质事实存在,二是活态情状存在。于是,便有了“生命”概念。生命作为一个表达生物如人的心跳、呼吸、欲求等方面之状态、之程度的抽象概念,无从触摸,无可视见,对它的感受亦或清晰或朦胧,但其却同物质事实一样,亦是构成生物的一种元素存在,两者组合,方成真切生物之物。
——既有发展意识存在,又有生存能力存在。
从非生物到生物,需要置身何种空间,历经多长时间,沉浸何等过程,难以想象。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时空与过程里,当一个非生物通过不断的内与外的交互作用、交互影响而逐渐建构起自主的生存发展特质,包括它的生存发展意识和生存发展能力时,具有生命的生物样态方有可能宣告诞生。换言之,有无生存发展意识和生存发展能力,成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分水岭。
——既有特定内容存在,又有特定形式存在。
生存发展意识、生存发展性能,包括生命本身,堪称是生物所含的特定内容;换言之,生存发展意识、生存发展性能,亦是生命特定的内在真实。生长、发育、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等则又堪称是生物,乃至是生命所具的特定的外显形式。内容之于形式,具有规定意义;形式之于内容,具有彰显作用。两者和合,方成生命整体。
——既有生物共性存在,又有生物特性存在。
求存在、生长、发展的天赋意向意欲,是所有生物一种普遍的,具有“共性”意义的生命表现,而求存在、生长、发展的天赋能量能力,又各有相异,从而又形成一种具有“特性”意义的生命表达。这对生物总体而言是这般,对各类生物而言亦如此。无疑,人类世界,情形亦然。总之,这样的一种普遍性规定和特殊性规定共同组成了生命现象的对立统一。
——既有生物生理存在,又有心理、精神存在。
人的生命,身心叠加,既有生物学的生理存在,亦有非生物学的心理、精神存在。英国作家葛瑞姆·汉卡克(Graham Hancock)曾将其视之为“灵与肉”之两个生命系统。“灵”的系统一如心理学、社会学等所称的人的心理、精神现象,涵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互动和意识倾向等等,它们会使不同生命个体对事物产生不同体验、不同认知、不同行为,以致每一生命个体都会拥有一个“独特世界”,一如俗称:一人一世界。
——既有个体独立存在,又有群体组合存在。
生物学认为,若能应激、摄食、排泄、生长、发育、繁殖,若能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自我更新,即可堪称一生命个体。然而,由于受到生存、繁衍以及天赋能力和生存环境制约,有些生命,如人的生命之间需要别无二选地彼此依存。于是,人类世界就有了尤其鲜明而独特的个体与群体现象,群落、村落、部落等等,成了生命群体的代名词。而个体与群体的相关性,随着时光推移,也越来越成为深受关注的一种生命表达。
——既有发展一生存在,又有发展阶段存在。
人的生命径直前行中,亦须经历一个个具有不同变化标志或不同发展特征的阶段而完成它的全部过程。流传最广,也最希望对此产生说服力的研判是,人的生命终会经由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老年期)这样一些阶段而实现它的循环,完成它的周期。
——既有鲜明自然存在,又有鲜明社会存在。
如前述,生命个体的生存欲求、繁殖欲求、生存能力、生存环境等决定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建构了人类生活的群体模式,家庭关系、社团关系、族群关系、社会关系遂呼之欲出;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族群乃至个体及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亦接踵而至。透析其中,一条著名的论断遂永远留存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之中:人不仅是自然人,亦是社会人。也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果说第一回合的了悟,侧重直觉意义、直观意义,反映了生命的基本事实的话,那么,第二回合的领悟,则更显规律意义、本质意义地呈现了生命的基本情状。
二、生活
人承应生活,自然会问,也自然当问:生活是什么?
如此“生活”之问,亦堪称越随增龄,越被问得高频、真切。为什么?因为心中无数次认同:如若潦草、粗糙,今生也就悄然成往生。其实,对于生活,谁没有希望与理想?莫巴桑说,人总是生活在希望之中;张闻天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翻开辞海,“生活”被高度精括。其中一释:人的各种活动,如文化生活、政治生活;二释:生存,即活着;三释:生涯、生计;四释:工作、手艺或成品,如做生活,这生活做得灵巧。[7]
走进书海,“生活”被无限演绎。生活的表情变化万千,喜怒哀乐一同登场,或也不足以显尽它的全貌;生活的滋味一言难尽,甜酸苦辣一齐上阵,或也不足以穷尽它的内涵。
可以发现,现象学创始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Edmund Husserl)关于“生活世界”的分类与诠释之于生活理解或有启发。胡塞尔眼里,生活可以发生在如下三个世界:
第一,日常经验着的世界。这个世界,即平日里,人们能够感受、体验、经验到的真切生活着的世界。以其自己的表达来讲,即它是一个唯一特别实在、特别实际,通过人的知觉能够被给予的、被经验的,并且确确实实是能够被经验到的世界。
第二,具体而特殊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由日常生活实践所形成的,每个人具体、特殊而不同于他人的生活圈子。在此意义上,生活世界具有“边界”特征。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同每个人的实际生活目标存在紧密联系,而实际的生活目标又总是同一定的工作、职业密切相关。不同的人所从事的不同的实际工作、具体职业,除了会对其兴趣、爱好、风格、取向等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其生活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发生决定性的作用。总之,人与人之间的工作、职业差别,会决定其生活世界的相异。胡塞尔还推演说,正因为人“以其职业为世界”,故而会产生诸如“哲学家的世界”“科学家的世界”“工匠的世界”和“农民的世界”等富有边界感的“小型世界”。
第三,总体性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人对自己的生命活动所作的各种时空理解的总体性世界;换言之,它是根据各种分类方法和划分原则所形成的生活世界的概念之总和。因而,“工匠世界”也好,“农民世界”也罢,无论是何种具体、特殊的生活世界,都只是这个总体世界从不同角度显现出来的,并构成于其中一个局部而已。[8]
其实,说到底,这三个生活世界就是日常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职业活动于其中的世界,以及可以穿越时空,认知彼此、理解彼此和置身其中的一个整合性世界。诚然,若将不同的生活“世界”,转换成不同世界的“生活”为言说的起落点,那么,也完全可以认为,人的生活,尤其是现代人的生活,不外乎三种类型:其一,日常经验(世界)的生活;其二,职业活动(世界)的生活;其三,(总体性世界的)社会与时代生活。
如下,则欲以一种自创方法,尝试基于此前解读,通过锁定人的生命及其发展特性、特质可能与人的生活发生链接的关键节点,来直观、具象地推导人的,当然尤其是现代人的生活之呈现与构成。
链接点之一:生命阶段。
人是未完成的,人的发展具有终身性。然而,人的终身发展,又由一个个各具标志或特征的不同发展阶段所构成。生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必定会生成匹对不同生命阶段的生活:婴幼儿生活、儿童生活、少年生活、青年生活、成年生活与老年生活。
链接点之二:生命能量。
人的生命存在与运行,包括应激、摄食、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等等,需要各种基本能量维系或支撑。从最原初、最日常,也是最基本、最真切的层面来看有:衣、食、住、行生活。在饮食生活中,作为国人,还更会常常津津乐道于柴、米、面、油、盐、酱、醋、茶这样一类特定的事关基本民生的生活样态。
链接点之三:生命繁衍。
生命繁衍,天赋本质;生命传递,天赋使命。人类的繁衍生息,绝非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传宗接代、生生不息,还意味着是一种精神血脉的赓续和文化文明的传承。当它与人类生活发生连接,遂将会导出恋爱生活、婚姻生活、配偶生活、夫妻生活、亲子生活、性生活等等。随时代演变,在生命繁衍过程的范畴里,还可见平添了诸多新的生活形态,如:独身生活、同居生活、离异生活、单亲生活等等。
链接点之四:生命欲求。
生命欲求多种多样,生命欲求的满足方式亦举不胜举。如前述,在恩格斯看来,劳动是满足生存欲求的方法首选。再如前述,胡塞尔指出每个人的实际生活目标(需求、欲求),总会紧紧维系其所从事的工作和职业。环顾现代社会,作为最原初、最根本的,能够反映生命特质的生命欲求,也作为最强劲、最恒久的,能够标示生命原动的生存欲求,会致使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职业生活或处在不同的职业生活样态之中,如:雇员生活、雇主生活、工人生活、农民生活、军人生活、商人生活、教师生活、工程师生活、公务员生活、科研人员生活、医务人员生活、法律人员生活、金融人员生活、管理人员生活、民营企业经营人员生活等,以及职前生活、职后生活、离职生活、失业生活等等。
链接点之五:生命空间。
繁衍、生存、延续、适应、发展等需求或要求种种,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依存特性,形成了一种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和统一。而人类生命的群体性特征,随时代演进,从人的生命空间抑或说从人的生活空间角度看,也就逐渐导出或称建构起了家庭生活、村落生活、小区生活、邻里生活、乡村生活、社区生活、城市生活、职场生活、社会生活等等。
链接点之六:生命发展。
虽然有研究认为,人的精神性可以从属社会性范畴,但依然不妨认同人的生命存在是其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和合与统一。事实上,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这三种生命属性或可更加适切地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这三种生命存在形成相互对应。由此,它们必然会演绎开来的一幅幅旨在满足身心灵全面和谐发展的生活画面是:健康生活、休闲生活、娱乐生活、旅行生活、鉴赏生活、艺术生活、情感生活、人际交往生活、文化陶冶生活等等。
链接点之七:生命质量。
求存在、生长、发展的天赋意欲人皆有之,求存在、生长、发展的天赐能力各有千秋。若要活出如此生命底蕴、生命本色,那就需要以生活质量去决定生命质量,让生活价值去决定生命价值。而这种有质量、有价值的生活,除了会表现在趋向外显的物质生活层面,或一般的、颇具由外而内倾向的文化生活层面乃至精神生活层面以外,还尤其会表现为是一种姑且可称之为“自我观照”的生活、“认识自己”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一种不让生命再太过纠结、耗神于窗外春夏秋冬,而愿意心归神回,在自我内在的身心灵宇宙中,审视自己、修正自己、辽阔自己、智慧自己、健全自己。
链接点之八:生命价值。
生命的诞生与存在、发展与传递、意志与天赋、环境与历程,多种元素集结,使每个生命个体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必定会在个体存在与群体存在、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之间思索和体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全能大儒王阳明将这种“思索”和“体现”称之为“意悟”和“体悟”,前者重思考,后者重行动,而行动的成效又往往胜于思考的成效。由而,除了个体会通过自我成就体现自身价值以外,之于生命价值,又尤其崇尚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参与、舍与、关爱与奉献,邻里互助生活、社区治理生活、社区服务生活、社会治理生活、文明建设生活、关爱下一代生活、扶贫助弱生活、志愿者生活等形态遂应运而生。
将人的生活与人的生命链接起来,一幅由生命特性或特质而演化开来的生活构成图景遂开始变得清晰,它所呈现的堪有:对应生命阶段的生活、维系生命能量的生活、守护生命繁衍的生活、回应生命欲求的生活、匹配生命空间的生活、满足生命发展的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生活和阐扬生命价值的生活。丰富多样,生动真实,兴许已不必再多有赘言。
三、老年与老年学习需求
以上,对于生命的理解,或还不够深刻、精准,对于由生命演绎开来的生活图景,或还不尽完备、完美,然而,它们对以其为源点来体察、探究老年群体的生命、老年群体的生活,乃至沿着这样一种路线,再来进一步推导、明晰老年群体的学习,特别是人到老年的学习需求问题,终究创设了一种具有逻辑依据和逻辑底气的基础。
第一,基于“生命阶段”视角:生命旅途换站,老年生活开拔,生活方案新设。
生命发展的终身性与阶段性会同你约定:走完少年与青年、中年与壮年人生旅途,请你换站,开启老年生活征程。两大理由显而易见:一是你要和工作场所“告别”,二是你要面对生理机能性能的“趋弱”。由而,人生方案必须重新设定:是粗枝大叶、按部就班、得过且过,还是制定新规划、谋定新方向、采取新行动,且行且珍惜,再奏生命新乐章。由此,不难想象,进入尤其是即将进入银龄生活世界的老年人群,他们的学习需求一定会指向迎老预备、适老准备和老年生活设计等等,或者说,他们特定的学习需求一定会由迎老预备、适老准备和老年生活设计等等而引发。
第二,基于“生命能量”视角:生理功能下降,衰老长坡启动,生命能量维系。
生命前行,生命能量或者说生理机能性能由弱到强、从盛趋衰是一种必然。而且,衰老会成为个体生命中的一条长坡。世界卫生组织对衰老曾经给出定义,认为它是一个体内各种分子和细胞损伤随时间推移而逐步积累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全身血管变窄,器官供血不足导致功能降低乃至衰竭;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下降,导致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时易发生严重感染;多种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肌肉萎缩无力、骨质疏松;脑细胞数量和相互间的连接减少导致记忆力下降,严重时会发生痴呆等精神障碍。因此,衰老不仅表现为各种生理功能下降,而且还伴随着各种疾病的发生。”[9]衰老长坡的出现与存在,必然会约定生命能量的特定维系——维护生理功能的正常、减速生理功能的下跌、延缓生理功能的下降,甚或与疾患相守共度等等。所有这些又一定会深深嵌入老年生活的日常之中,进而又必然会使老年人群在正确认知衰老、评估身体状况、健康饮食、健康出行、健康居住、健康社交、卫生习惯、科学健身、科学养身、疾病防控、安全用药、术后康复等方面导出近乎可以排出长长一行的学习需求。
第三,基于“生命繁衍”视角:人类生生不息,老来亦有使命,守护生命繁衍。
人类繁衍,既因有基因自我渴望,亦因有文明传承需求。如今常态下,人到老年,虽然早已卸去二胎三胎重任,然而,属于人类繁衍过程之范畴的脚步依旧无从停歇。退休了,回家了,两口子一起生活的时间增多了,是多龃龉、一言不合就易翻船,还是更珍惜、执子之手共偕老?成翁婿了,做婆媳了,家庭成员关系复杂了,是横生烦恼,还是平添喜乐?有孙儿了,当祖辈了,是辛苦加义务帮带娃,还是喜上眉梢、尽享天伦之乐?此时此刻,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一定会围绕美好老年夫妻关系建设、和谐“大家庭”生活建设、幸福隔代亲子关系建设,以及人生经验传授、优秀文化传递、人类文明传承的使命履行而生成与扩展。
第四,基于“生命欲求”视角:劳动能力尚存,社会角色更迭,续扬生命力量。
之于劳动为满足生存欲求一说,马克思亦有相似观点,认为人的生存需要以及与之相关的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反映。瞩目当今,可见两种事实:一是早先或须为生存而劳作终生,而今退休制度已然普及;二是许多生命个体进入老年,劳动能力尚存。进而言之,许多老年人特别是一些低龄老年个体,虽然年龄到点,社会角色更迭,由在职劳动者变为自由支配时间增多的退休者,但他们在体能上、经验上、技能上、专业上潜能仍丰,加之个人有意愿、社会有需求,故而一定会相遇如何继续发挥劳动(职业)能力,继续张扬生命力量的人生课题。当然,这样一种生命余量的发挥、生命力量的续扬,在当今社会,除了一定仍会有其显著的“生存欲求”指向以外,或也平添了新的意涵,如旨在表现自我能力、彰显自我价值,抑或是一种善举或奉献。但无论如何,他们在劳动(职业)能力的保持、提升,劳动(职业)能力的再转换、再开发方面,一定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乃至新的困惑,也一定会由之释放出众多而特定的学习需求。至于怎样继续发挥、到哪里去发挥这样一种生命力量、生命余量,以及发挥到怎样一种程度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或也会催生出一系列特定的甚至是难以想见的学习需求。
第五,基于“生命空间”视角:生命彼此相依,老年生活开启,应对空间转移。
人类生命的群体性特征、人类生活的社会性特征决定了人类生活的多样化空间,其中既有物理学意义上的生活空间,又有社会学意义上的生活空间。随着退休事实发生、老年生活开启,生命个体彼此依存的主要生活空间自然会发生移动,从先前的职场主空间,转移到家庭空间、小区空间和社区空间,开始沉浸于更多的家庭生活、邻里生活、小区生活、社区生活与社会生活。显然,生活主空间转移,又会极其自然地引发事关老来配偶相处、与成年子女相处、隔代亲子培育、同龄人士交往、睦邻关系建设、小区关系构建、社区文化认同、社会发展认知等方面的学习需求。
第六,基于“生命发展”视角:生命多元属性,完满人生追求,满足生命发展。
生物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性”合一,人类生命独有。诚然,唯“三性”同力共进,方可达成人的生命全面发展。人至银龄,人生完满追求、全面发展步伐不仅不会停歇,甚或还会更加急切。现实中,有哪位老人不期待自己依然可以健步如飞,不期盼自己能够天天心情舒爽,不希望自己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向往精气神不输当年,且更见升华。更多的真实情形还可见:随着退休时代的到来,自我支配时间的富足,有的银龄多么迫切希望重拾年轻时代被耽误的读书梦、写作梦、艺术梦、旅行梦;有的银龄多么急切希望能够适应网络生活、数字生活、智慧生活;有的银龄多么热切期待重续个人爱好或培植个人兴趣;有的银龄又多么真切期待自己人到晚年能够倍添一份文化涵养、倍增一份精神富养……总之,人到老年,与之相关的学习需求,定会如雨后春笋般地滋长出来,让人目不暇接!
第七,基于“生命质量”视角:绽放生命底蕴,走向自我观照,提升生命质量。
生命底蕴绽放,需要生活质量加持;生活质量保障,关乎生活形态种种。现代社会,人到老年,物质生活大多无虞,一般的文化精神生活或也堪称丰富多彩。诚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年龄与阅历使然,淡化外部世界纠结,提增自我内在观照的生活形态,也正在备受更多银龄人士的青睐与追逐。如果说,一般的物质生活、文化精神生活,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加外部支持得到保障或改善,那么,在真正活出生命底蕴、追求生活质量的过程中,“自我观照”的生活、“认识自己”的生活则需要每个生命付出完全属于其自己的不懈努力与持续建构。而这样一种自我不懈努力与自我持续建构又恰是提升生命质量的核心动力。由而,完全可以预见,同自我显示与自我静观、自我反思与自我认知、自我涵养与自我净化、自我提升与自我超越、增赋智慧与增进灵性、激发潜能与释放潜能等相关的学习需求一定会变得满满当当。
第八,基于“生命价值”视角:生命内在释放,关切他人奉献社会,阐扬生命价值。
释放生命价值是人类生命作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内在元素,也是人类生命作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内生必然。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彰显路径可以有选项,而人类上下数千年最为推崇的则是关怀他人、施惠他人、服务社会,点亮他人希望、造福芸芸众生。同样,人到老年,完全可以包容各种体现生命价值的方式,但绝不会吝啬对利他利人、关切民众、奉献社会的生命行为给予至高的褒扬。现实生活中,可以时时处处发现无数老年个体和老年群体热衷参与、舍与、关爱与奉献,并且希望在邻里同舟、社区公益、社区治理、社会服务、文明建设、扶贫助弱、关爱下一代、彰显长者风范、充当志愿者等生活过程中,学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学会更加过硬的本领。
四、老年教育:深情寄何方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14.1亿。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 402万人,占18.70%;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 064万人,占13.50%。[10]人口结构老龄化已然远超国际标准。
尊老敬老、扶老养老,是华夏传统美德。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老年事业、老年教育及老年学习需求更是从来不失关切。有力佐证的是: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对之,特别愿意尝试辑录与领会的话语是:
“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11]
“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12]
“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13]
还可特别注意到,《发展规划》里,更是轮番关注和强调老年人群的“学习需求”。在阐述形势任务时,坚称“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增长较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形势和任务更加紧迫”。在阐明教育权利时,重申“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权利,……实现资源共享和协调发展,提高老年教育的可及性,最大限度满足各类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在考量布局优化时,强调“将老年教育的增量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形成以基层需求为导向的老年教育供给结构,优化城乡老年教育布局”。在设定发展路向时,力求“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开展老年教育”。在关照农村老年群体时,主张“要有效整合乡村教育文化资源,以村民喜爱的形式开展适应农村老年人需求的教育活动”。在明确办学机构要求时,倡导“各级各类学校(应)向区域内老年人开放场地、图书馆、设施设备等资源,为他们便利化学习提供支持,积极接收有学习需求的老年人入校学习”。[13]
字里行间,除去认定老年教育的重要意义、作用,以及阐明与老龄事业和教育事业之间的关系以外,所释放的强烈信号就是:发展老年教育大势所趋,支持老年学习义无反顾,而其中务必恪守和践行的一条基本原则即是“按需施教”,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及其满足既是老年教育的起点,又是老年教育的归宿。
按照通常的研究理路,学习需求固然可有多种分类,如学习方式与学习资源上的需求、学习便捷度与费用支持度上的需求等等。但毋庸置疑的是,最为首要的需求显然莫过于反映在学习内容上,或者说聚焦在“学什么”这个问题上的需求。
至此,显然可以真切感受到:此前由生命与生活延向老年生命与老年生活,并由此察见的可能发生的老年学习需求,必定会与新时代最大限度满足老年群体学习需求这一日渐深入人心的老年教育理念和日益走向勃兴的老年教育实践,能够再次发生一种充满期待的无缝对接与深度契合。
换言之,在最大限度满足老年群体学习需求这样一种老年教育认知不断深化及其实践不断深入的新时代,沿着人的生命与生活乃至老年生命与老年生活逻辑一路演绎而来的老年学习需求种种,必将进一步成为正在不断走向繁荣的老年教育,其情怀所寄的一片山川、其情怀所向的一片大海。
畅想之一:
人生唯有一次同生命结缘。生命的时间线延伸到一定节点,总要进入一个被称之为老年的阶段。在从社会财富、社会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建设者转变成为劳动(职业)世界的告别者、身体力量的趋弱者的时段里,一定会在有意无意中常作“鉴往”,在自然而然中常求“知来”。这是对生命珍惜的阐发,对生活热爱的表达。为回应老年人群对于生命的敬畏与对于生活的热爱,老年教育的“情怀”一定不会也一定不能忘却顺应他们备老、迎老、适老方面的学习需求。换言之,在往后的日子里,先前似乎未被特别且广泛关注的老年人群,尤其是身处退休临界点的老年人群,怎样学会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收入减少、生活圈子缩小、身体素质下滑、生活品质下降,以及心理失衡(寂寥、孤独、郁悒、焦躁、恐惧、自卑、失落)等问题,一定要也一定会得到老年教育予以纾解的专门设计和推展。
畅想之二:
盛世盼岁长,人间享春光。一生中,人的生命能量或者说人的生理机能性能从弱到强,复又从盛到衰是自然规律。但是,延长“盛”的时段,延缓“衰”的到来,保持健康生活,既是无数老年人的一种强烈意愿,也是在无数老年人身上已然成真的一种广泛事实。深信老年教育为使生命“衰老长坡”平缓延伸,为使人生“健康生活”更久持续,必将一如既往地对于涉及所有老年人群的生命认知、生理认知、衰老认知、饮食健康、出行健康、居住健康、社交健康、卫生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学习需求及其满足而用情更多、用力更多;对科学健身、科学养身、疾病防控、用药安全、术后康复乃至如何与疾病共处、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求助自助互助、求救自救互救等的学习需求及其满足而用心更强、用劲更强。唯一的执念,就是希望每一长者能够拥有更多更好的生命时间来沐浴春天、享受春光。
畅想之三:
每一生命都是人类生生不息、文明世代传承的火炬手。从生命繁衍过程的范畴来看,人到老年会面对全新课题;从属于文化文明传承的角度来看,人到老年也同样会面临全新使命。为助力其应对全新课题,老年教育的视线一定不会,也一定不能离开他们源自如何增进老年配偶生活情趣、如何处理家庭成员增减、如何促进家庭生活和谐、如何构建隔代亲子关系、如何缩短消减代沟,乃至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婚姻危机、如何面对丧失配偶的困境、如何规划财富安全、如何防范网络欺诈、如何维护老年权益、如何订立遗嘱等,而产生的学习需求及其满足;为助力其履行全新使命,老年教育的视线一定不会,也一定不能离开他们源自如何为更好传递特别是隔代传递有益的人生经验、优良的文化传统,乃至人类文明而形成的学习需求及其满足,终而使之真正成为人类生生不息、文明世代传承的火炬手。
畅想之四:
人的生命,总会带着一大堆潜能来到世上。“一大堆潜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的措辞,有的文献甚至还会说人有“无限的潜能”。哪种说法更准确,不作评说,尤愿认同的是,生命有潜能是事实,因为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得到,而且即便人到老年,热度犹存、温度犹在。人的潜能,既可能源自天赋,又可能来自后天通过学习和实践的积累与强化,且既可表现在身体机能上,又可以展现在职业、专业乃至兴趣、爱好上。在个体有意愿、有欲求,社会有期待、有需求的背景下,老年教育必定不会有丝毫懈怠,而必将释放巨大力量,专注、投入对于老年群体尤其是低龄老年群体的劳动(职业、专业)能力的保持或提高的学习需求及其满足,劳动(职业、专业)能力的转换或开发的学习需求及其满足,以及劳动(职业、专业)能力的评估和利用的学习需求及其满足。从而,发挥老年人的智力优势、经验优势、技能优势、专业优势,使之成为可以同时分享于个体与社会的一份宝贵财富。此外,亦期待并深信老年教育将更具开拓、进取意识,在老年群体发挥生命余量、续扬生命力量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为其提供一种特殊而有力的支撑,来满足他们在去哪里继续发挥、怎样持续发挥、怎样合适发挥等方面所可能发生的一系列特定的学习需求。
畅想之五:
生命进入老年,人生将会迎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卸下事业和工作担子,老年生活的主空间,自然会迎来一个空间构成不同以往的甚或是更加多元、更加新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老年教育一定不会也一定不能旁落:这一,对于老年人如何适应居家时间显著增加,由家庭生活所导致的学习需求的满足,包括如何与老来配偶相处、如何与成年子女相处、如何履行隔代培育义务等;这二,对于老年人如何适应身居社区时间显著增量,由社区生活所导致的学习需求的满足,包括如何构建社区共情社交网络、如何建立睦邻关系、如何实现与小区社区良性互动、如何参与小区自治、如何认同并共育社区文化等;这三,对于老年人如何适应社会舞台、社会生活因离开职业场所、自由时间增多而或有所改变或有所扩展之情形所导致的学习需求的满足,包括如何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时代生活,如何游刃有余于新的社会节奏与社会生活等。
畅想之六:
在生命舞台上演绎好自己的生活剧本。人的生物、社会和精神属性,约定着每个人都会为追求完满人生而在这同时拥有三种属性的人生舞台上演绎好自己的生活剧本,差别或只是在于不同的人生时段,剧本的重心可能会有所不同的倾斜;不同的生命个体,剧本的焦点可能会有所不同的凸显。如此,老年教育,除了一定会也一定能不断满足老年群体相对比较普遍的属于身体健康意义、社会生活意义上的学习需求之外,还一定会、一定能加倍助力于不同老年学习者各自所有的学习需求,包括读书写作、艺术演艺、旅行摄影、兴趣发展、数字生活、古典经典、外国语言、文化涵养、精神富养等学习需求得到充分而真切的满足,从而帮助更多长者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写好、演好各自独特的生活剧本,以赢得生命的持续发展,获得生命的完整发展。
畅想之七:
生命质量比生命长度更重要。生命质量固然首先需要得到一定质量的物质文化生活保障,并总会首先涉及对于人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疾病状况、健康状况的总体主观感受等指标的评量。但若再提升站位视之,真正能够彰显生活质量、活出生命底蕴的,莫过于能够进入一种“自我观照”的生活、一种“认识自己”的生活。无疑,已经走过一定人生旅程、累积一定生活阅历的老年人群,更有可能、也更有优势走进这样一种生活境界。由之,无疑会深切期待老年教育能够在他们的这样一种生活过程中,助力其学会独处、学会静观、学会思考、学会反省、学会自律、学会平和、学会豁达、学会去伪存真、学会去污存湛、学会增括心量、学会心正如是,从而了悟自我、通透自我、迭代自我、自在自我、智慧自我、赋能自我、超越自我。总之,得过且过,喜好归咎于外,终是难言得以真正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而唯夙夜不懈,善作向内观照,生活质量才有可能真正提增,生命质量才有可能更绽光芒。对此,深信老年教育一定能用心更专,一定会用情更深。
畅想之八:
时间计算生命的长度,贡献计量生命的价值。如前述,释放生命价值既是人类生命作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内在元素,也是作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内生必然。记得爱因斯坦说过,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可见,作用于社会、贡献于社会乃至献身于社会,才堪称张扬生命意义、体现生命价值的真正内核。由之,再一次真切期待老年教育在关心、投入于此前所述的老年学习需求及其满足的同时,展望未来,同样还能够加倍用心、用情于广大老年人群增进邻里互助能力、参与社区服务能力的学习需求及其满足;提增参与社区治理能力、社会治理能力的学习需求及其满足;提升参与核心价值观传播能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能力的学习需求及其满足;增进关爱下一代、彰显长者风范能力的学习需求及其满足。与此同时,还可坚信,在老年教育的视野里和未来实践中,也定然不能、定然不会怠慢了老年群体在获得争当贫弱扶助者、充当义务志愿者能力等方面所可能生成的学习需求及其满足。
尾 语
深知:以上分享中,人的生命的理解或还有待深入,生活的认知或还有待完善;老年生命、老年生活的体察以及对老年群体学习需求的考量,或还有待加强与深挖。此外,相关阐述中,因主客观原因,或还有所顾及不周的地方。然而,总体而论,这一切似乎都已无大碍于落墨初意的达成——能够使当今无论是党和国家,还是社会各界与老年群体本身都已关切无比、推崇无比的老年教育,其“真情”必定也必将会洒向何处变得愈加清晰了,其“深情”必定也必将会寄往何方变得愈加明晰了。
深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老年教育关切和满足老年人群的学习需求,将愈来愈成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扶老养老传统,以及关切老年民生、改善老年民生的一种特殊而创新,亦最具内涵力量、硬核力量的有力弘扬和彰显。
坚信:老年教育,给老人一份源于生活的学习需求关切与满足,既是给老人一份尊重和关爱,也是给自己一份发展和成功;老年教育,给老人一份源于生命的学习需求关切与满足,既是给老人一份获得和幸福,也是给自己一份繁荣和成就。
总而言之,老年教育,依循生命生活逻辑之点,环扣老年生命生活逻辑之链,匹对老年人群学习需求之实,在真心给予每一位老人一片生命天空和生活天空的同时,也必将为自己迎来价值得到充分认同、意义得到充分张扬的,一片活力无限、前程无限、未来无限的碧绿和湛蓝。
说明:毋庸讳言,综上言说,实为一份学习、理解生命与生活,体察、探究老年生命与老年生活,以及尝试洞察、明晰老年学习需求,并期待老年教育与之无缝对接、深度契合,让实践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更加顺畅的自我学习心得体会报告。不妥之处、谬误之处,一请读者诸君海涵,二请读者诸君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