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职工“二元制”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2-06-07沈光辉余星辉

终身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校企职工职业

□沈光辉,刘 颖,钱 宁,余星辉

一、问题提出

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适应时代需求,各国相继出台“再工业化”战略,如“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等。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1]。产业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迫切要求提高产业工人队伍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充分发挥“工匠精神”,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和新活力。

近年来,为适应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产方式变革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然而,我国产业工人队伍明显存在诸多问题,如受教育程度不高、职业认同感不强、人才资源转化率低、高技能型人才紧缺等。因此,在全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亟须尽快针对我国产业工人现状,推进企业职工职业继续教育,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畅通企业职工学历和技术技能成长通道,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2]。

企业职工“二元制”继续教育是一种把职业教育“双元制”引入成人继续教育领域的创新研究项目,也是探索校企合作实施“二元制”职业继续教育模式的一项改革试点项目。其目的是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凸显成人继续教育创新性和补短板作用,解决好企业职工技术技能提升与职业继续教育供给不充分的矛盾,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其行动逻辑为:一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通过建立政府统筹协调、企业与学校共同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优化继续教育供给结构,构建成人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二是拓展校企合作方式,通过由校企共建学习与技能创新平台,提升企业职工学历与能力,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新动能,保障企业创新能力与竞争优势;三是打通学习者上升通道,通过实施课证融通试点,开展学习成果积累、认证和转换工作,助推各类学习成果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搭建企业职工终身教育“立交桥”。

2015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企业的深度融合。2016年2月,福建省教育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建立以学校、企业二元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3],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福建版“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2017年9月,福建省教育厅下发《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同意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展“开放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的批复》,明确由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校2020年12月更名为“福建开放大学”,以下统称“福建开放大学”)承担企业职工的“二元制”继续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机制。同时,通过该项目推动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为开放大学转型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改革路径与创新模式。

二、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首创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私人办的企业作为‘一元’,与国家办的学校作为另‘一元’,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4]在国家政策扶持和法律保护下,“双元制”以企业实践培训为主,以职业学校传授理论知识为辅,为企业职工提供量身定制的职业技能培训,为社会转型与产业(企业)发展输送大量高端技术劳动力。中国在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探索形成本土化的“二元制”职业教育。它具备“企业和职业院校二元主体协同育人、企业职工与院校学生二元身份、企业师傅与院校教师二元教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等基本特征。[5]

2.开放教育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跨越传统教育时空限制的教育理念与形式。本研究所称的开放教育,特指1999年8月教育部出台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实施意见(试行)》中提出的“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以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实施本专科学历继续教育,践行“人人、处处、时时可学”的终身教育理念。开放教育以学员和学习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和学的方法,突破种种对学习的时空限制;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学员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以及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

3.企业职工继续教育

“企业继续教育是面向企业员工的教育活动,是企业或者企业员工为了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的知识、技能的再探究、再学习和再创新。”[6]“职业继续教育是指在职人员为了满足工作需要,加深和提高专业技能,完善知识结构而参加的后续性进修。其类型按教育目的可分为适应型进修和晋升型进修两种。”[7]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职工继续教育以纵深推进职业教育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有机衔接为特点,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与开发人力资源为目的,促进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开放教育二元制

“开放教育二元制”是将普通高校“二元制”延伸到成人教育的一项创新性工作[8],也是企业职工“二元制”继续教育模式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它是福建省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从我国国情和福建省实际出发,打造“福建版”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福建开放大学在改革试点中将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理念相结合,突出企业和院校二元主体协同育人,促进两种教育形式优势互补,融会贯通,探索形成“开放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文献综述

本研究以“企业职工+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双元制”“现代学徒制”等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CNKI)共获得相关文献15 267篇。研究发现,我国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通过本土实践,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多个方面产出一批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尤其是研究者对“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实施成效等领域的关注日益凸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围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双元制”的研究成果较少,其中对“开放教育二元制”的研究文献零星可数。

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学界围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研究内容聚焦企业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动向。许多学者将研究的关注点放在企业身上,如姚明峰认为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不仅必要且有重要意义,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应当“建立整套的企业继续教育机构,完善教育设施,实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规划,拥有良好的培训团队”。[9]有的学者也注意到除企业外,其他关联主体在企业职工继续教育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苗晓丹以德国职业继续教育为研究对象,强调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机构、政策制定者四方在职业继续教育中承担不同的责任。[7]值得注意的是,苗晓丹在研究中提到“德国高校不仅承担着普通学术教育,还按法律规定负有提供继续教育的义务,通过提供与职业相融合的教育产品,满足就业市场,即企业和员工的需求”[7]。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企业职工继续教育也借鉴了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1998年张志鸿在“第五次全国企业继续教育研讨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认真总结推广继续教育企校合作、产学研结合、共同发展的经验”[10]。文献研究还发现,一些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德国经验,结合我国案例,衍生出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领域的热点关注;但对企业职工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比较薄弱,相关文献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封闭式”的全日制职业院校,培养对象也多为在校生的职业教育。

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都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融通研究在学术界亦有部分研究成果。如在二者融通路径的研究视角方面,江颖、尹析明从新经济社会学的互嵌性理论出发,发现二者融通存在共同基础,可以探究实现融通的路径。[11]曾祥跃、缪玲等提出,借助“终身学习一体化平台,共建共享教学资源,采取求同存异教学组织策略,形成‘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立交桥’是两者融通的必然之选”[12]。在校企合作视角层面,宋晓玉从校企合作的视域,探析了二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提出可通过“共建特色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共育师资、共建共享平台”的途径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13]在教育教学模式视角研究方面,解运指出,可以“探索技能教育课程与学历教育课程融合互认的方式”,实现两种教育类型的资源整合与共享。[14]综上所述,学界对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但在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探索职业继续教育具体模式的研究上尚待做进一步的实践和探讨。

福建开放大学是全国首个尝试实施“开放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院校,目前为数不多的文献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陈叶红以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项目为例,探讨了开放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实践,重点分析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手段、培养评价、培养方式,强调在实践过程应重点探索形成‘学用一致、工学联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3]王玮、陈怡认为,5G时代的到来将推动“开放教育二元制”教学资源建设模式的变革,可以通过“以教学内容碎片化和教学容量轻量化为主要途径,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塑教学体系,顺应信息技术时代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15]。王珏则对福建与海南两省开放大学“开放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认为加快创建“海南模式”可以从“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校企双主体模式、师资队伍专业化、扶持政策制度化”四个方面入手,来推动“开放教育二元制”酒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6]综上所述,“开放教育二元制”目前还是新生事物,可借鉴的实践案例也寥寥无几,研究基础非常薄弱,且现有的研究都将焦点放在该模式下的教学实施路径与具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方面,而深度分析开放教育如何与职业教育实现有机融合,探索形成企业职工“二元制”职业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亟须开展相应研究与探索,创造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

三、开放教育二元制的探索实践

开放教育二元制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只是开放大学面向行业(企业)办学,或是学校与企业的简单合作,而是在政府的统筹下,开放大学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与模式重构,为新时代开放大学转型发展与服务经济社会提供可行的改革路径。为此,开放教育二元制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模式设计、主要特征提炼、实施路径选择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与实践。

(一)模式设计

开放教育二元制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上,其核心思想是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应尽可能紧密结合:一是突出校企合作,在政府主导下,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企业提出培养需求,学校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单独招生”,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协同育人新机制。二是强调融合创新,企业职工“二元制”继续教育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优势融于一身,将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理念紧密结合,针对职业教育沉积多年的校企合作痼疾,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注重符合实际,企业职工“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德国“双元制”工作4天学习2天的做法,更注重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企业职工在岗学习实际出发,支持工作日在岗实践学习,双休日线上线下专业学习。四是强化培养效果,通过构建适合企业职工需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工种和岗位要求,校企共建订单式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关注培养的企业职工能否在应对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变化时是否有及时转型的能力。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17],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突出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开放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职工的“二元”特点改革教学模式,其核心环节为:一是适需对路,即围绕职业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紧扣产业结构升级、人才创新发展需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与生产流程相适应,与企业职工的岗位能力与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相匹配。二是工学交替,即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强化共建菜单式课程、清单式服务,根据工种和岗位要求灵活设置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配比。推行“5+2”学习模式:5天在岗实践学习,2天线上线下专业理论课学习,在不影响企业用工的前提下开展教育教学,实现边工作边学习,干中学,学中干,学用结合。三是线上线下结合,即采用线上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和线下面授辅导与实验实践及企业内训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教室+企业+在线课堂”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四是校企联动,即通过学校专业课程与企业实训课程等之间的联动,加强对企业职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强化职业化与专业化。五是课证融通,即推进学习与工作成果互认、课程与证书衔接的“1+X”试点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主要特征

开放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重在构建7个“二元”,即以“行业(企业)与学校二元主体、学徒与学员二元身份、师傅与教师二元教学、线上与线下二元学习、企业与学校二元管理、企业与学校二元评价、学历证书与非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岗位技能证、单科合格证等)二元证书”[3]为主要特征。

二元主体。以行业(企业)与学校为二元主体,打破传统“以校为主”的单一模式,转为“校企双主体”,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储备情况,与学校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共同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元身份。学徒与学生的二元身份,即以农民工、新型产业工人、中小微企业职工等为一元身份,学生为二元身份。学员同时具有两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行业(企业)在职员工的学徒身份。

二元教学。师傅与教师二元教学,即行业(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二元教学。与订单式培养模式相比,开放教育二元制属于双导师制,由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教学。学校教师负责教授理论知识和基础实践技能,而企业导师指导岗位实践实操。

二元学习。即线上与线下二元学习。二元学习依托福建开放大学在线自主学习、远程支持服务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线上学习由学员自主开展,企业班主任、学校导学教师共同服务与指导,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以App和微信等移动端学习为主,学员按规定完成理论课程的线上学习、辅导及过程性考核;线下学习主要通过集中面授和实践实训的形式开展,采取“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学校和行业(企业)根据教学计划和行业(企业)工作任务,每学期安排5—7天的线下集中学习。“双导师”协同企业和学校,共同组织学员参与线上与线下二元学习,完成教学、管理与评价。

二元管理。即企业与学校二元管理。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专业项目管理组,在企业配置教学办公室等。学校主办二级学院、地方开放大学指定专人负责试点教学教务管理,按专业和学员数配备班主任。校企联合制定试点相关管理制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到行业(企业)了解教学实施与管理情况,向专业项目管理组反馈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元评价。即建立“学校+企业”“过程+终结”的二元评价体系。“学校+企业”指由校企共同制定学员的评价机制。在学校评价的基础上,引入行业与岗位职业标准,联合制定“‘过程考核、师徒捆绑’的双目标考核制度,使评价过程和结果更为科学和客观”[18]。“过程+终结”是指主干课程考核方法采取“过程性考核(作业等平时成绩占50%)+终结性考核(纸质考试期末考核占50%)”的方式。核心课程的考核方案由学校负责组织制定,其他课程由导学教师、学校主办学院、行业(企业)联合组织。根据课程性质特点,采取学员自评、学习小组成员间互评、企业导师考核、导学教师评定等单一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笔试(开卷或闭卷)、网络考核、面试、岗位任务考核、业绩考核等多种评价手段进行。

二元证书。即学历与非学历二元证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把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和资格鉴定相关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中,学员毕业可同时获取学历与非学历(职业资格证、岗位技能证、单科合格证等)二元证书。即学员在学籍有效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毕业鉴定符合要求,颁发成人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学员在开放教育二元制学习期间参与岗位技能、职业资格等考试、鉴定或比赛的,可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或岗位技能证。

(四)实践路径

开放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从2017年落地实施,历时4年多,截至2021年9月,共开设理工类和文史类8个专业,分别为: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物流管理、学前教育、工商企业管理、大数据与会计。招生数5 547人,已毕业895人,见表1。

表1 开放教育二元制招生办学情况表

1.改革招生考试办法

行业(企业)和福建开放大学共同提出开放教育二元制试点的招生对象、专业与规模,报备福建省教育厅;根据当年成人教育招生政策,福建省教育厅单独下达二元制试点招生指标;采取“文化综合知识考试+岗位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录取方式,由学校联合行业(企业)组织考试,择优录取,上报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审核;由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将录取结果与当年成人教育统一招生结果一起公布。

2.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和职业标准,福建开放大学牵头组织成立9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与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网龙网络控股有限公司等全省39家企事业单位共商共建,形成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学前教育、大数据与会计和法律事务等8个专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校企共同研究整合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专业能力课及企业特色课,共同开发融合专业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生产规范、职业素养于一体的教材、课件等,形成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3.灵活安排企业特色课

为更好地发挥企业积极性,适应企业实际需要,与企业内训等结合,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学校允许企业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安排4门企业特色课。目前已开设企业文化、公共关系学、团队建设与班组管理、员工职业化养成与塑造、安全生产、门店销售与服务、服务运营管理等企业特色课程。

4.建设适合企业职工的课程资源库

为有效解决企业职工工学矛盾,方便企业职工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学校结合专业、工种开发10—15分钟碎片化微信端微课程资源,以提高课程资源的质量和吸引力。目前,已建设8个专业5 248个课程资源,其中视频资源3 211个,累计课时数达63.67万个。

5.实行“双导师制”学习管理模式

由福建开放大学聘请49家企业的73名专业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导师,组建企业导师队伍,企业选拔指定优秀技术人员为“企业导师”,其中副经理以上级别占72.6%。企业导师承担学员60%以上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原则上专业技能实践课在企业完成。同时,以学校教师为主、校外专业人员为辅建立“导学教师”队伍,总计125名专业人才,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占52.8%,硕士以上学历占64.2%。“双导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与管理。

6.对接学分银行

为培养“技能+学历”高素质企业职工,学校通过福建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开展开放教育二元制企业职工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工作。学分银行管理中心提供平台支撑与公共服务,形成“信息共享、协同配合、联动响应”的协作机制,搭建专业间纵向衔接、横向互认、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间相互融通的行业(企业)开放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立交桥”。一是制定X证书与学历课程对应关系表,建立转换规则。组织学科专家与学分银行专家,召开X证书和学历课程对应关系转换规则论证会,根据各类学习成果性质、特点和培养培训实际,制定开放教育二元制书证融通转换办法和转换规则,并在学分银行备案发布。二是存储X证书。在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中登记所持有的X证书成果信息。三是进行书证融通转换。学分银行比对个人学习账户中的学习成果类型,认定对应X证书信息,对符合条件的学习成果办理转换,并在学分银行备案转换结果。

(五)实施成效

1.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人才培养服务

项目实施以来,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组织实施开放教育二元制招生办学服务。4年来,办学项目影响力日益提升,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同时,学校坚持以服务企业职工为重点,兼顾特殊人群、特色产业从业人员开展招生办学。企业招生人数由2018年的1 325人增加至2021年的2 450人,合计招生5 547人。下一步将联合福建东南汽车城、百胜餐饮(福建)公司、沙县小吃集团等企业行业开展量身定制式人才培养合作。

2.对接产业(企业)需求构建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

福建开放大学围绕产业需求办学,为企业提供订制式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扩大覆盖面,根据不同行业、企业需求,打破学习时间、空间脱节的瓶颈,以7个“二元”为基础,突出“企业—学校”二元主体,整合信息与资源优势,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二是针对特色产业,结合不同情景与场所,探索个性化、符合产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3.紧扣学员学习需求创建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模式以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为主导。线上主要通过福建开放大学移动学习平台(现已升级为智慧学习云平台),完成各专业理论课学习;线下主要通过面授辅导和实践教学形式,采用“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对接岗位要求,由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培养学员。整合企业和社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企业职工提供提升学历层次、岗位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质于一体的服务。学校结合行业(企业)生产管理和学员工作实际,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管理,合理安排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学员的课程与职业技能考核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企业特色课程考核为辅、专业主干课程线下集中考试的方式组合实施。其中形成性考核占总课程的60%,企业特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各占20%。

4.建设满足学员个性化需求智能支持服务平台

学校创建和迭代升级网络教学平台,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施以微信等移动端学习为主,推送碎片化知识点,确保学员学习便捷,学习过程有记录、作业过程可监控。2018年,研发福建开放大学移动学习平台;2020年,对该平台进行升级优化,升级内容包含微信小程序端口和PC端管理后台,其中微信小程序主要针对开放教育二元制和成人函授学生及教学点管理员;PC端管理后台主要针对课程责任教师和教学点管理员。升级后的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定位为“二元制”学习综合平台。目前,该平台网上教学资源丰富,能满足开放教育二元制学员的学习要求,共有30个专业、121门课程,累计建设有文本、流媒体、视频等各类网络学习资源2 683条,其中文本类课件1 100条,视频类课件1 583条,总容量约236G,总时长约41 097分钟。

四、存在不足与改进策略

(一)存在不足

经过4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开放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取得良好的成效,但也在政策保障、企业对接、学校创新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政策保障力度不够

二元制项目实施的目的是解决企业转型升级对不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统筹推进力度,特别是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国资监管、商务等相关部门能否协同推进。目前,福建省只有教育厅一家主管部门下文支持开放教育二元制办学项目,但与企业直接相关的主管部门尚未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制约了开放教育二元制办学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精准对接动力不足

开放教育二元制项目实施4年多来,由于未能“突出企业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19],作为二元主体之一的企业积极性不高,配合度较低。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小微企业近两年受到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经济不景气等因素影响,对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的意愿不高;二是政府对开放教育二元制项目支持力度不够,无配套经费投入,且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未能落实。

3.学校教育创新有待提升

一是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岗位要求的结合度不够高。学校在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通常是基于行业通用性,对同一专业在不同企业或不同岗位间的特殊要求考虑不全面。二是教学资源质量不够高。尽管配套课程资源均已建成,但优质的精品课程不够多。三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改进策略

现代治理理论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20]。开放教育二元制试点项目涉及政府、企业与学校等三个相关主体,需要构建以“价值共识为基础”的联合行动与协同推进机制。只有做到权责分明、分工协作,才能更好地推动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从政府端、企业端与学校端“三端”入手,通过共同发力,才能进一步优化办学环境、推进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以加大政策支持为保障,优化办学环境

推动开放教育二元制试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与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力度。可借鉴上海市新时代职工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模式,建立政府相关部门协同推动职工继续教育的工作机制,由教育部门牵头,并明确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21]其次是利用政策杠杆提高企业参与度。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扶持政策、督促企业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职责、给予参加学习职工财政专项补助与奖励等办法,营造良好的政策保障环境,提高企业参与开放教育二元制试点项目的积极性。最后是加强社会宣传。提高社会知晓度,特别是引导行业、企业做好项目宣传工作,表彰工作突出的企业与办学单位,推广先进典型经验,促进开放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深入发展。

2.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载体,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试点专业和合作企业确定后,企业与学校应联合行业协会,共同成立改革试点工作机构,共同研讨科学的项目运行方案”[22]。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打破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壁垒,做到适需对路。二是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将教师专业教学与学员的企业实践操作紧密联系,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促进工学交替,并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实训条件共建、共享。三是共选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指导教学的“专业型”教师和指导生产的“技能型”师傅共同组成,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采用“内培外引”的建设思路,引导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科研生产和技术开发等。

3.以“二元学习促成长”为路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岗位要求深度结合。学校要确立“以行业企业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明确“以产促教、以教促产”的功能要求,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二是建立课程资源库。通过建立课程资源库,汇聚与开发一批课程资源,支撑项目教学与学习需求;同时,建立资源开发激励机制,调动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三是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师傅(企业导师)的授课或实操培训,或到企业一线考察学习。同时聘请企业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健全校企“互学、互兼、互聘”的双向交流机制和教学团队合作机制。四是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单一移动学习端优化为一体化综合平台,再升级至校企协同育人信息共享平台,打造一个集“校、企、产、学、研”为一体的多方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五、结语

企业职工职业继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培育能工巧匠与大国工匠、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创新创业等重要职责。开放教育二元制试点以福建开放大学为首例,将职业教育“二元制”延伸到成人继续教育,形成了具有福建特色的企业职工继续教育模式,是对成人职业教育理念、终身职业教育理念和具有开放大学特色的企业职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该项目有助于丰富主办院校办学形态,创新面向企业职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优化成人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畅通企业职工提升学历和技术技能成长通道、开发和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经过4年多的实践,先后已有广西、海南、贵州、河北、江西等省级开放大学借鉴与参照福建模式,在成人职业继续教育办学中开展“开放教育二元制”项目,在当地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施效果。

本研究基于福建开放大学的探索实践,对开放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实践路径进行了全流程梳理,可以为其他省份、院校、企业的校企职业继续教育合作提供案例与样本,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福建开放大学陈秀清、陈文、吴盛雄、陈信君等人对本文写作亦有贡献,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校企职工职业
建设职工书屋 打造书香企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职工摄影(2)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