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吟诵研究
2022-11-21周丹丽
一、引言
中国传统吟诵是诗文语音表现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是学习、欣赏、创作、教学、传播诗文的手段。陈少松指出,“吟”“诵”虽有相同,更有不同,“诵”指诵读,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吟”指吟咏,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的读,有旋律,音乐性较强。现在吟诵主要有现代汉语普通话、方言和拟测古音三种方式。虽然程亚恒主张教学诗词时使用朗诵,而非吟诵,[1]但是更多学者坚持传承中国传统吟诵,如郭沫若、[2]朱自清、[3]徐卫东。[4][5]柳飞、[6]秦德祥[7]则主张使用方言进行吟诵。
二、文献综述
根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有关研究,可大致分类为: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研究。
学者大都从音乐角度研究,如刘靓、[8]赵敏俐、[9]李炳海、[10]柴海军、[11]秦德祥等。[12]部分如徐健顺、[13]陆有富、[14][15]刘亮、[16]杨定明、[17]彭雪卿[18]等关注吟诵的应用,尤其是教、学传统诗歌。李小贝主张保护、传承与发扬传统吟诵文化。[19]王轻鸿侧重其在欣赏诗歌时的作用。[20]刘伟将其看作是创作诗歌的方式。[21]钱锡生、董兵注重其传播诗文的作用。[22][23]少数学者如侍建国、赵敏俐[24][25]等人从语言本体的角度研究。徐健顺研究了声母发音特点对诗文传递情感的影响。[26]杨锋则从节奏、嗓音、呼吸的角度研究了生理基础。[27]
徐健顺经过多年田野调查,采录了一千多位老先生的吟诵音频和视频,计二三万个曲调,从音高、语速、韵律分别描写“曲”的组成部分“腔”和“调”,力求建立普通话吟诵准则。[28]盛大林通过大数据提出“鬓毛衰”的“衰”字读音为“si”。[29]杨锋使用了电子声门仪记录吟诵时声带等的形状,使用Electronic Glottal Graph描述语音的节奏、嗓音、呼吸。[30]
总之,大多数学者是从音乐角度研究中国传统吟诵的,部分关注其应用,极少数学者从语言本体出发,而采用语音录入分析软件PRAAT等方法的则更少。且通常辨别吟诵诗歌的情感时,会先将其翻译成普通话,再从字义找寻情感,而本研究从清浊辅音发音特点出发,为判断诗歌情感研究提供了新角度。使用PRAAT清楚记录、辨别声带振动幅度,记录单个音节发音时,音节内清浊辅音对前后元音的影响,辨别不同音质,记录音节发声时长等,丰富了学界研究内涵。分析数据得出表达沉郁痛苦或激情愉悅的情感词中分别具有的清浊辅音比率,以及音质特点,语速快慢,从语音这一新角度分析古诗词情感,传承中国传统吟诵文化事业。
三、研究过程
围绕研究问题:吟诵语料中情感词的发音特点;清浊辅音的发音特点对吟诵艺术表达的作用。根据分别由陈少松、赵朴初、魏嘉瓒、赵元任使用普通话吟诵的《清明》《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琵琶行》《月下独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五首诗词的语音表达和诗意,先将所有表达情感的字词均选入,再根据词中单字是否含有清浊辅音,删选出情感词,计其含有清浊辅音单字的数量与占比,例如《琵琶行》中部分情感词按词中单字含有清浊辅音分类,如表1所示。
用PRAAT收集语音视频创建约12分钟时长,共860个字的小型语料库,计情感词字数623个(苦痛情感词311个,愉悦情感词312个),在文本层标注国际音标,分析其波形图和语谱图。对“清明”一词分析如图1所示。
四、研究结果
(一)吟诵语料中情感词的发音特点
《清明》中情感词未出现浊辅音,不计入内。
因为在普通话22个辅音中,仅有5个浊辅音,占比22.7%,但五首诗词痛苦词中浊音比重为35.4%;且三首诗词的痛苦词浊音比重均高于愉悦词;在623个情感词单字中,浊音196个,占比31.5%,较于此,苦痛词中浊音占比35.4%,愉悦词浊音占比27.6%;吟诵表达情感的方式会受元音、押韵韵母、诗意等因素影响,而清浊辅音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虽然《宣州》苦痛词中浊音占比低,但是五首诗共计的苦痛词中,浊音占比高达35.4%。以上数据均说明沉郁苦痛情感词中的浊辅音更多。
从波形图可知,浊辅音声带低频振动,振动影响到了其前后元音,从听感区分音节、音质,浊辅音音质复杂,清辅音声带常频振动,听感上清朗;在比较过字义和吟诵的情感表达后,得知浊辅音音质复杂有力,清辅音音质清楚简单;浊辅音语速比清辅音慢。
(二)清浊辅音的发音特点对吟诵艺术表达的作用
清辅音发音特点更能表达激情愉悦情感;浊辅音更能表达沉郁苦痛情感。在860个字的语料中,含109个浊辅音、151个清辅音,可知清浊音是诗歌的重要部分,吟诵时,字音快慢交替,音质或复杂,或简单,更易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美感,激起听众情感共鸣。语言本体正是从基础出发的有效研究角度,吟诵音节过程中的声带振动频率、音质、语速不同,可以更好地呈现情感,与其说是在诗歌创作初选取了更能表达情感的词语,不如说在人们自然会话的时候,就已经充满了或快或慢、时复杂、时简单的用词需求。
五、结语
本研究根据吟诵情感词的语音表现和五首诗词诗意的分析,选取出沉郁苦痛与激情愉悦情感词,统计含有清浊辅音的单字数量与占比,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分析辅音语音特点,从语音角度分析古诗词情感,利于传承中国传统吟诵的文化事业。PRAAT录入了623个情感词单字,标注国际音标,分析波形图和语谱图,发现苦痛词中浊音占比35.4%,高于愉悦词中的27.6%;普通话吟诵浊辅音时,声带低频振动,音质复杂有力,语速较慢,更能表达苦痛;吟诵清辅音时,声带常频振动,音质清楚简单,语速较快,更易表达愉悦。
未来研究扩大语料将提升普适性及信度。本研究建立的小型语料库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之处。未来可以结合语音分析软件,从语言本体的角度出发,细化中国传统吟诵语音的清浊辅音发音特点,进行听感对比试验,比较清浊辅音的使用对吟诵表达情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亚恒.再谈为押韵而以古音诵读古诗不可取[J].语文建设,2011(10):46-47.
[2]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
[3]朱自清.论百读不厌[J].文讯,1947,7(5).
[4]徐卫东.古诗吟诵:返璞归真的天籁[J].语文建设,2015(16):43-45.
[5]徐卫东.国学:我们共同对话[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59-61.
[6]柳飞.“中华吟诵”之管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6(02):138-142.
[7]秦德祥.朗诵、吟诵与古典诗词歌曲——兼与蒋凡先生商榷[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28(02):26-30.
[8]刘靓.魏晋:诵诗的崛起与歌诗的隐退[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03):104-108.
[9]赵敏俐.咏歌与吟诵:中国早期诗歌体式生成问题研究[J].文学评论,2013(05):56-66.
[10]李炳海.论楚辞体的生成及其与音乐的关系[J].中州学刊,2004(04):93-96.
[11]柴海军,侯玲.河东:吟诵文化的发源地、成熟地和传播中心[J].文学与文化,2016(02):41-49.
[12]秦德祥.吟诵音调与平仄声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03):38-43.
[13]徐健顺.我们为什么要吟诵?[J].语文建设,2010(04):74-76.
[14]陆有富.传统吟诵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08):128-130.
[15]陆有富,崔微微.民国吟诵教学平议[J].语文建设,2015(34):62-64.
[16]刘亮.吟诵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2(02):57-60.
[17]杨定明.吟诵 知意 悟情——论传统的吟诵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新闻爱好者,2009(10):88-91.
[18]彭雪卿.经典诗文诵读策略研究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03):37-39.
[19]李小贝.让传统文化在当代“活起来”——以吟诵文化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2(02):11-14.
[20]王轻鸿.吟诵:民族化的艺术审美方式[J].文艺研究,1997(01):157-158.
[21]刘偉.审美吟诵论[J].东岳论丛,2003(02):138-140.
[22]钱锡生.论唐宋词的吟诵传播[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64-68.
[23]董兵,王立增.论唐诗在当时的吟诵传播[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32(03):113-118.
[24]侍建国,张凌.赵元任诗文吟诵的语音差异[J].语言科学,2016,15(02):212-224.
[25]赵敏俐.论传统吟诵的语言本位特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93-98.
[26][28]徐健顺.论吟诵的基本方法[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1(02):57-84.
[27][30]杨锋.中国传统吟诵研究[D].北京大学,2012.
[29]盛大林.大数据颠覆关于“鬓毛衰”的主流认知[J].中国韵文学刊,2020,34(04):54-63.
(作者简介:周丹丽,女,硕士研究生,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儿童语言习得)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