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医融合”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卫生职院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2-11-21张玲玲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体医卫生

张玲玲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1)

1 目的和意义

2016 年 10 月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指出,实现全民健康要通过加强对全民进行预防意识的培养,以预防为主要途径,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全面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干预,建立完善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体育运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作用。目前我国以促进群众的健康为未来工作的首要发展目标,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满足正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体医融合”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体医融合”是体育教学积极适应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其中“体”是指通过学习身体锻炼的方法和技能,以达到活动身体和促进健康发展的过程。“医”是指通过科学、医疗技术等手段治疗疾病,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可见,二者都是以健康为目的。因此,“体医融合”教学是以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树立医学为主导,体育干预为辅助的教学理念,培养能够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发挥在医疗卫生保健、健康服务机构、医护等工作岗位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卫生职业院校学生作为医疗服务行业的一支后备力量,他们将在工作岗位上面对严峻的工作条件和复杂多变的医患矛盾。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出色的人格心理素质与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医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能力水平并非十分乐观,他们通常都是由于缺少爆发力和耐受力而导致的,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考试成绩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为了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医学院在进行运动技术改革时只能抛弃传统的思想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将运动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卫生职业院校开展专业化体育教学同医学保健理论的结合,是发展保健医学和科学体育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使学生在最佳状态下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同时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对症开出专业的医疗处方,也能有效地开出运动处方,实现体育与医学结合的共同目标,更好地为人民的安全和健康服务。

2 研究方法、对象、内容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研究法

本文收集了许多相关研究论文,其中有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有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收集到的论文,对了解“体医融合”背景下卫生职院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对接下来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深入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些结果作为参考。广泛阅读与“体医融合”背景下卫生职院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有关的研究和书籍,同时收集一些相关研究课题,并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

2.1.2 问卷调查法

该问卷调查主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卫生职院的学生以及老师之间进行,发放数量分别为:学生1 300 份,老师100 份,为了提高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3 天后收回了调查问卷,回收的问卷数量为:学生1 265 份,老师98 份,回收率分别为97%,98%。

2.1.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软件与Excel 统计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2.2 研究对象

以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选取中医药学院康复专业2020 级100 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实验持续时间为18 周。

2.3 研究内容

“体医融合”的界定;对目前的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体医融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对构建“体医融合”教学模式提出方法与对策。

3 分析与讨论

3.1 “体医融合”的概念

“体医融合”就是体育和医疗卫生的完美结合,即用体育运动的方式代替医疗,使身体恢复健康,是将体育锻炼方法、医疗技术运用于人们的科学健身、疾病预防以及疾病治疗与康复之中的一种综合性健康促进手段。这是使康复人群、病症人群、病兆人群、亚健康人群迅速回归健康的最有效途径。

3.2 目前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2.1 学生对“体医融合”教学的了解程度

针对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茂名健康职业学院、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6 家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教师中进行,发放数量分别为:学生1 300 份,老师100 份,回收的问卷数量为:学生1 265 份,老师98 份。

通过表1 可以得出学生对“体医融合”教学的了解程度,表明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对“体医融合”教学不了解,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观念,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体医融合”的重要性,不仅在体育教学中学到运动技能、增强体质,掌握运动康复的理疗和方法,还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指导病人进行运动康复,并有效预防自身职业病的产生。

表1 学生对“体医融合”教学的了解程度(n=1 265)

3.2.2 体育教学中是否有进行“体医融合”教学

通过表2 可以表明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课都没有进行“体医融合”教学,说明“体医融合”教学还没有得到重视和普及,“体医融合”教学需要体育教师转变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利用体育与医学的相关性,充分发挥体与医的优势互补,促进体育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表2 体育教学中是否有进行“体医融合”教学(n=1 265)

3.2.3 “体医融合”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表3 可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体医融合”教学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方面有非常好的作用,但对于“体医融合”教学对促进心理健康、促进专业发展、促进运动康复,提高疾病预防等方面还存在认识不足,“体医融合”教学在增强学生体质、调节心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掌握运动康复的知识及预防职业病的产生,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复合型人才。

表3 “体医融合”教学的重要性(n=1 265)

3.3 “体医融合”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方法

根据调查分析得知,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运动康复的理疗和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运动康复,提高疾病预防意识,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等,进行“体医融合”改革,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根据实验前对学生的身体情况的分析结果,采用医疗融入体育的方式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体的改革内容如下:

授课时长:80 分钟/ 次,共18 次课。

授课内容:将医疗与体育的融合教学,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运动处方、牵伸训练、五禽戏、八段锦、医疗体操、形体训练等内容与常规的体育运动相结合,具体如下,每次课程节选以下6 项教学内容的2~3 项。

(1)常规的体育教学:按照体育教学大纲,教授跳跃、高抬腿、跑步、立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篮球等训练,在运动前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运动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运动后进行静态的拉伸。

(2)运动损伤的预防及治疗:运动处方以及常见的运动损伤疾病的防护,如踝关节扭伤的处理、肌肉拉伤的防治、膝关节扭伤的防治、关节脱位的防治、摔伤的防治等。

(3)五禽戏:五禽戏是我国古代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是华佗总结了前人模仿鸟兽动作以锻炼身体的传统做法,创编的一套保健体操,包括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它能锻炼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抑制功能和调节功能,有利于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它能提高肺功能及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脏排血力,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同时它还能增强肠胃的活动及分泌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为机体活动提供养料。

(4)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中国古代气功功法,形成于宋代,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的《夷坚乙志》中。由八种肢体动作组成,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和气息调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肌肉、关节与内脏之间,内脏与内脏之间,都有着复杂的联系。八段锦就是强身健体的作用,它能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和加强血液循环,对腹腔脏器有柔和的按摩作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运动器官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是一种较好的体育运动。

(5)医疗体操训练:根据学生的膝关节、踝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稳定性以及上下肢的协调性相对较弱的特点,与康复医疗专家共同编撰了一套医疗体操,此医疗体操旨在提高膝关节、踝关节的活动性与稳定性,上下肢的协调能力,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风险。

一是米字操:坐在垫子上,腰部挺直,尽量放松颈部,然后缓慢地向前将脖子弯曲并低头,直到颈部肌肉比较紧张。10 次/ 组,共2 组。

二是双上肢外旋90°,肩胛骨内收下降,呈现W 姿势。50 次/ 组,共 2 组。

三是站立,双下肢外旋至最大角度,保持10 秒。

四是以踝关节为中心,利用踝关节“书写”1~50 的数字,改善踝关节的稳定性及灵活性。

最后是形体训练,包括①骨盆交替上抬训练,各做50 次。②站立,双手十字交叉并前伸,保持躯干不动,双手向左右各做最大幅度摆动50 次。③双手十字交叉抱于后脑勺,颈部向后平移,并对抗双手的阻力。50 次为一组,共5 组。

3.4 “体医融合”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以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选取中医药学院康复专业2020 级100 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对学生进行FMS 测试和心理健康测试《症状自评量表(SCL-90)》,FMS 测试是一种基于动作模式的身体功能评估方法,通过评估深蹲、跨栏、直线弓箭步、肩膀灵活性、旋转稳定性、直腿抬高、躯干稳定俯卧撑等7 个运动项目来可以反映受试者的身体灵活性、稳定性和柔韧性,FMS 测试总分为21 分,14 分为及格分,得分越高,代表运动能力越好;心理健康测试《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有90 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 个因子分别反映10 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包括躯体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10 个症状因子,分为五级评分(从 0 ~ 4 级),0 =无,1 =轻度,2 =中度,3 =偏重,4 =严重;经过18 个教学周,再次对实验班学生进行,FMS 测试和心理健康测试,对实验前后测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3.4.1 学生实验前后观察指标

通过表4 可得出“体医融合”前学生的FMS测试总得分为14.87,“体医融合”后学生的FMS 测试总得分为17.63。

表4 学生实验前后《FMS 测试》总分成绩对比(n=100)

3.4.2 学生实验前后FMS 不同项目得分的对比

通过表5 可得出“体医融合”前后学生的7个运动项目得分的变化情况,“体医融合”前跨栏、旋转稳定性、躯干稳定俯卧撑得分较低,反映出受试者的膝关节、踝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稳定性以及上下肢的协调性相对较弱,经过“体医融合”后,这3 个项目有明显的改善,其中跨栏项目改善最明显。

表5 学生实验前后FMS 不同项目得分的对比(n=100)

3.4.3 一年内运动损伤发生率的对比

通过表6 可得出“体医融合”前后一年内学生的运动损伤发生率情况,在“体医融合”前一年内,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为38%,其中男生的发生率为48%,女生则为30%,可能跟女生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较少有一定关系。通过“体医融合”后一年内,运动损伤发生率有明显的下降,降至24%,其中男生的发生率为34%,女生则为17%,通过“体医融合”教学后女生的运动损伤发生率比男生的下降幅度要高。

表6 学生实验前后一年内运动损伤发生率的对比(n=100)

3.4.4 学生实验前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的对比(n=100)

从表7 中可以得出,体育教学中实施“体医融合”教学模式后各个分量表得分都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体医融合”教学对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其他症状的影响具有积极的影响,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P<0.01);对躯体化、抑郁、敌对的症状影响较为明显,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等症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均低于实验前水平。“体医融合”教学不仅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探索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而且真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表7 学生实验前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的对比(n=100)

3.5 教师对“体医融合”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反馈

为了了解“体医融合”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运用访谈法对100 名体育教师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教师对“体医融合”模式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体医融合”模式存在课程设计不合理、课堂上重视、课外不重视、“体医融合”重视不够。

3.5.1 教师对“体医融合”教学的意见

从表8 中可以看出,教师对“体医融合”教学的意见,完善医学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合理的体育课程占建议的35% 左右,壮大相关师资力量,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占建议的36% 左右。从中可以得出,现阶段相关人才是比较缺乏的。

表8 教师对“体医融合”教学的意见(n=98)

3.5.2 学生对“体医融合”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反馈

通过表9 可以得出学生对“体医融合”教学的反馈得出,有46.7% 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不合理;有20% 的学生认为课堂上重视、课外不重视;有33.3% 的学生认为“体医融合”重视不够。

表9 学生对“体医融合”教学的反馈(n=1 265)

3.6 完善“体医融合”教学模式的对策

3.6.1 加强理论研究

学校可以建立一个体育教学改革小组,由学校领导,相关专家为成员,开展专题研究,进一步加深对其效果的认知, 为体医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高标准模块化体育设备的投入,满足卫生学校学生个性化的体育锻炼需要。通过更专业更安全的运动方式,学生才能更加体会到健康的生活理念。充分认识和考虑到“体医融合”的功能意义,大力开展教学改革,转变陈旧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同时也要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复合型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

3.6.2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体医融合”教学模式的形成和构建首先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修订,并培训学生能够系统地、熟练地掌握临床医疗和运动健康治疗的基本理论、操作技巧以及一些科学性锻炼的手段和方法,并将之应用于指导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其次是进一步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体育事故频发的现在,掌握一定的医学常识和医疗技能是至关重要的,既能促进人们健康地运动,又可以促进体育教育良性发展,使理论课和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通过理论课给予学生搭建“体医融合”必要的知识点和交叉框架,将医学有效地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中。

“体医融合”是医学卫生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殊模式,医学卫生院校的体育教育应充分利用具有优势的医学卫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适应社会对医学卫生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应结合各个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发展方向,如中医药、健康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开展传统体育项目,如五禽戏。开设医疗体操训练,根据学生的膝关节、踝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稳定性以及上下肢的协调性相对较弱的特点,与康复医疗专家共同编撰一套医疗体操,此医疗体操旨在提高膝关节、踝关节的活动性与稳定性,上下肢的协调能力,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风险;增加一些如体育运动与营养、运动损伤与急救、运动与免疫等方面的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已有不少院校开设了保健养生、康复治疗等专业,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既突出了实效性和针对性,又体现出了整合医学卫生优势资源发展医学卫生体育学科。

其次,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内容,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相互有机地紧密结合,通过理论课为广大学生量身搭建“体医融合”必要的基础知识互动框架,在提高运动技术知识掌握的同时,充分发展广大学生的身体技巧,并且培养广大学生“体医融合”的基本技能和综合专业素质,真正地做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整个教学过程的统筹协调。

3.6.3 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课堂的执行者,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体医融合”课程设计模式的推行对体育课堂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医融合”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们既要熟练地掌握所学的体育科目技术知识,也需要熟练地掌握所学的体育医疗卫生知识。医学卫生院校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医体结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有关医学卫生专业课程的讲授,医学卫生专业教师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了解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熟悉体育运动的一般规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现阶段卫生职业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专业的医务工作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提高,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也从“救病人”和“帮助受伤的人”发展到“健康指导”。工作人员不仅要对在学校中学到的专业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必须保持身体健康并具有某些运动技能和知识,因此,医学卫生院校的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后的体育课程应包括:一方面涉及学习运动技能,同时改善学生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涉及对运动损伤相关知识的预防和治疗;第三是学习如何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运用运动保健知识,并采用相应的医学方法,为他人的疾病治疗和康复提供指导。医学卫生院校的体育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体育教育,而且是真正结合了运动与医学的专业教育。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结合将会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必然趋势,将医学有效地融入到体育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必要的医学知识和健康知识,让学生明白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2 建议

4.2.1 在体育教学中增强医疗卫生保健的常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必须以“第一健康”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和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改善大多数学生的身心健康。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超过70%的人群都处于亚健康状态,15%左右属于非健康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中增强医疗卫生保健的常识,将体育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4.2.2 医学课中融入运动健身理论,培养“体医融合”医学人才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为学生的未来提供强有力的健康保障以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良好的体育习惯,并训练学生的体育技能。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让教师在课堂上下功夫,让体医结合的体育健身方式纳入学生的思维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体医卫生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健康中国视域下体医融合的理论基点与践行向度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卫生歌
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
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