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n二维纳米片催化剂低温NH3-SCR脱硝研究
2022-11-21郭晏乐袁群富李瑾宰建陶辛志玲
郭晏乐,袁群富,李瑾,宰建陶,辛志玲
(1.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市电力材料保护与先进材料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0;2.上海交通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上海 200240)
氮氧化物(NOx)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其大量排放会造成光化学烟雾、酸雨等危害[1-2]。目前火电厂多采用V2O5-WO3/TiO2或V2O5-MoO3/TiO2作为脱硝催化剂,但存在工作温度窗口过高、抗硫性能较差等问题[3-4]。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是制备催化剂的良好前驱体,高温改性后可转化为层状双金属氧化物(LDO),进一步提升催化剂的活性[5-8]。
锰氧化物活性高,稳定性好,而引入钴元素可提高锰基SCR催化剂的N2选择性[9-10]。本文制备出Co-Mn-LDH脱硝催化剂,并经煅烧形成Co-Mn-LDO催化剂,极大地提高了低温脱硝性能,并通过SEM和TEM观察改性前后催化剂的形貌,利用XRD、BET、XPS等表征方法,探究催化剂结构性质与脱硝效率的关系。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硝酸钴[Co(NO3)2·6H2O]、乙酸锰[Mn(CH3COO)2·4H2O]、柠檬酸三钠(C6H5Na3O7·2H2O)、尿素(CH4N2O)均为分析纯;1级正丁醇(1-Butanol,C4H10O) 纯度为99.9%;超纯水(Milli-Q,18.2 MΩ·cm);一氧化氮、氨气、氮气、氧气均为≥99% 的标准气体,源于上海伟创气体有限公司。
KMN-SCR-32型SCR微型反应装置;SMC-9021型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MS505DU分析天平;DF-101S 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YZHR-100水热反应釜;DZF-6030A真空干燥箱;H1850离心机;SX-GO7123马弗炉;Bruker D8 Advance X射线衍射仪;Quantachrome Autosorb iQ3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ZEISS Gemini 300扫描电子显微镜;FEI Talos F200S透射电子显微镜;Thermo Scientific K-Alpha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AutoChemII2920程序升温化学吸附仪。
1.2 催化剂的制备
以钴锰金属元素摩尔比为1∶3称取适量的Co(NO3)2·6H2O和Mn(CH3COO)2·4H2O,将其溶解于装有等量去离子水和正丁醇混合液的烧杯中,利用磁力搅拌器快速搅拌30 min。之后称取适量的柠檬酸三钠和尿素加入,继续进行30 min搅拌。将上述溶液放入100 mL水热反应釜再转移至烘箱, 120 ℃反应12 h。待产物冷却至室温,用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洗涤若干次,于60 ℃真空干燥24 h,即得到Co-Mn-LDH。随后,将LDH样品研磨至60~80目,置于马弗炉中500 ℃煅烧处理4 h。待自然降温后,即获得Co-Mn-LDO。
1.3 催化剂的表征
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样品晶体结构,使用Cu Ka靶,工作电压40 kV,电流40 mA,扫描范围5°≤ 2θ≤90°。使用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BET)测量催化剂的N2吸附-解吸特性,并确定其孔径,比表面积等物理信息。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确定样品的微观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用来探究催化剂近表面处的元素价态与含量等,以C1s=284.80 eV 结合能为能量标准进行荷电校正。NH3-TPD与H2-TPR均在全自动化学吸附分析仪上进行,保护气预处理后,通入相应气体进行升温吸脱附实验,采集升温过程中TCD 信号记录分析。
1.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采用内径为10 mm的固定床反应器对催化剂进行NH3-SCR性能测试。标准反应气体组成为:[NO]=500 mL/min,[NH3]=550 mL/min,体积比为3%(体积分数)的O2,N2作为平衡气,总气体流量600 mL/min,空速(GHSV)=40 000 h-1。利用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分析尾气中NO的浓度数据,进行程序升温,每隔25 ℃为一个温度点并在此停留 20 min,待示数稳定即进行记录。
利用如下公式计算NO的转化率(%):
催化剂的脱硝测试装置见图1 。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的脱硝性能评价
催化剂的NH3-SCR脱硝性能测试结果见图2。
图2 Co-Mn-LDH催化剂与Co-Mn-LDO催化剂的NH3-SCR脱硝性能Fig.2 NH3-SCR denitration performance of Co-Mn-LDH catalysts and Co-Mn-LDO catalysts
由图2可知,Co-Mn-LDH催化剂在100~350 ℃ 之间的脱硝性能有所波动,但最佳脱硝效率未高于50%。而经煅烧改性形成Co-Mn-LDO催化剂后,其整个温度测试区间内脱硝性能得到了大幅改善,且于250 ℃达到90%,同时在175~325 ℃的温窗内脱硝效率均在75%以上,整体脱硝表现更为稳定。
2.2 XRD分析
通过XRD测试分析催化剂的晶体结构,结果见图3。
图3 Co-Mn-LDH催化剂与Co-Mn-LDO催化剂的XRD图谱Fig.3 XRD patterns of Co-Mn-LDH catalysts and Co-Mn-LDO catalysts
由图3可知,前驱体Co-Mn-LDH催化剂的XRD图谱中可以清晰观测到在2θ=24.25,31.36,37.52,41.42,45.18,51.49,60.13,63.88 °的位置上出现了强衍射峰,对应于MnCO3的(012),(104),(110),(113),(202),(018),(122)和(214)晶面(PDF#44-1472),具有类水滑石晶相[11]。同时,在2θ角为23.77,31.36,37.60,41.58,50.67,60.89°检测到了对应于C2CoO4的晶相(PDF#47-0797)。经过煅烧改性后的Co-Mn-LDO催化剂,则存在归因于(Co,Mn)(Co,Mn)2O4物种的峰,在2θ=18.20,29.36,31.25,32.89,36.36,44.79,59.01,65.19 °,分别归属于(111),(202),(220),(113),(311),(400),(511)和(440)晶面(PDF#18-0408),可见改性后形成了尖晶石结构的钴锰复合金属氧化物[12]。综上,煅烧改性加深了催化剂中Co和Mn元素相互掺杂程度。
2.3 BET分析
为了探究所制备材料的表面性质,对其进行了BET表征测试,催化剂的N2吸脱附曲线见图4。
图4 Co-Mn-LDH催化剂与Co-Mn-LDO催化剂的N2吸脱附曲线Fig.4 N2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curves of Co-Mn-LDH catalysts and Co-Mn-LDO catalysts
由图4可知,Co-Mn-LDH的吸附与脱附曲线中间部位出现较为狭窄的吸附滞留回环,属于IUPAC的六类等温线中的第IV类,同时可判断其为IUPAC引入毛细凝结现象后的H3类型。此时材料的N2吸附量随压力增加而递增,据了解该情况多出现于孔状结构含有狭长裂口的片状材料中[13]。而Co-Mn-LDO的吸脱附曲线中吸附滞留回环相对面积较大,偏向于IUPAC将滞留回环现象进行分类中的第H2种情况,此时其脱附曲线比吸附曲线更为陡峭,孔型分布相对更多样[14]。
Co-Mn-LDH催化剂与Co-Mn-LDO催化剂的孔径分布,见图5。
图5 Co-Mn-LDH催化剂与Co-Mn-LDO催化剂的孔径分布图Fig.5 Pore size distribution of Co-Mn-LDH catalyst and Co-Mn-LDO catalyst
由图5可知,Co-Mn-LDH催化剂的孔径分布主要集中在3~20 nm的范围内,而Co-Mn-LDO材料的孔径在3~40 nm范围内分布更为广泛,均属于介孔[15]。两种催化剂的表面状态信息见表1。
表1 Co-Mn-LDH催化剂和Co-Mn-LDO样品的BET分析结果Table 1 BET analysis results of Co-Mn-LDH catalyst and Co-Mn-LDO samples
由表1可知,与LDO催化剂相比,LDH催化剂的平均孔径更大,但总孔体积和比表面积较小。其中,煅烧后的LDO催化剂比表面积提升显著,这会直接影响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的含量,是改性后其脱硝活性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
2.4 SEM与TEM分析
为了解催化剂的形貌结构特征,对所制备催化剂进行了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见图6。
图6 SEM图和TEM图Fig.6 SEM and TEM images a,c.Co-Mn-LDH催化剂;b,d.Co-Mn-LDO催化剂;
由图6 SEM图像可知,Co-Mn-LDH催化剂呈现出水滑石层状二维结构,证明LDH合成成功。而经过高温煅烧形成的Co-Mn-LDO催化剂仍能保持二维片层结构,但出现大板块结构被破坏,部分区域烧结在一起,形成更为粗糙的表面状态。通过TEM图可知,LDH的薄层结构在煅烧后发生脱水等反应,片层结构多孔化,造成LDO材料表面粗糙度增加从而导致催化剂比表面积更大,与BET测试结果相一致。
2.5 XPS分析
采用XPS确定催化剂样品表面的化学状态信息,见表2。
表2 Co-Mn-LDH催化剂和Co-Mn-LDO催化剂表面各元素主要价态含量Table 2 Contents of main valence states of elements on the surface of Co-Mn-LDH catalysts and Co-Mn-LDO catalysts
图7 Co-Mn-LDH催化剂与Co-Mn-LDO催化剂的 Co2p XPS光谱 (a),Mn2p XPS光谱(b),O1s XPS光谱(c)Fig.7 Co2p XPS spectrum(a),Mn2p XPS spectrum(b),O1s XPS spectrum (c) of Co-Mn-LDH catalyst and Co-Mn-LDO catalyst
由图7a可知,将催化剂中Co元素进行分峰拟合,其中Co 2p3/2的可以拟合出3个峰。其中,结合能为779.85~780.26 eV,781.13~781.93 eV分别对应Co3+和Co2+,而787 eV附近的拟合峰为其卫星峰。由表2可知,Co-Mn-LDH催化剂Co3+相对含量为46.80%,煅烧后对应Co-Mn-LDO催化剂Co3+的相对含量提升至53.89%。据报道,Co3+物种在氨的化学吸附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含量提升有利于促进氧化还原反应进行,这与LDO催化剂活性显著增强趋势一致[16-17]。
Mn元素存在Mn 2p3/2和Mn 2p1/2的两个特征峰。由图7b可知,将Mn 2p3/2分出4个拟合峰,分别对应于Mn2+(640.6~640.9 eV),Mn3+(641.5~641.9 eV),Mn4+(643.0~643.1 eV)和卫星峰(644~647 eV)[18-19]。值得注意的是,煅烧后Mn 2p3/2的峰位整体向更高结合能移动,表明改性前后Mn的化学状态发生变化。众所周知,Mn4+参与氧化还原循环有利于低温下SCR的活性,通常Mn4+含量越高越有利于NO向NO2的氧化,从而促进氧化还原反应进行[20]。由表2可知,改性后的Co-Mn-LDO催化剂Mn4+含量普遍更高,与其脱硝性能整体表现更为优异相符合。
2.6 NH3-TPD分析
利用NH3-TPD来探索催化剂表面酸性。通常,脱附峰位置小于200 ℃的位置属于氨气在弱酸性位的脱附,300~500 ℃之间属于中等酸性位点的脱附,500 ℃以上的脱附峰则为强酸性位点的NH3脱附[23],见图8。
图8 Co-Mn-LDH催化剂与Co-Mn-LDO催化剂的NH3-TPD图Fig.8 NH3-TPD diagram of Co-Mn-LDH catalyst and Co-Mn-LDO catalyst
由图8可知,NH3在催化剂上测试解吸温度范围为100~700 ℃,Co-Mn-LDH催化剂在438 ℃处只含一个明显的NH3脱附峰,属于NH3在中等强度酸性位的脱附。Co-Mn-LDO催化剂的NH3主要解吸峰在低温和高温段均有出现,在100~200 ℃的低温段脱附峰,通常由于NH3的物理解吸或在弱酸性中心的脱附,而在546 ℃附近的高温解吸峰可归属于强Lewis 酸位,强酸性位能在高温情况下实现NH3的吸附,从而加速SCR反应进行[24]。
2.7 H2-TPR分析
催化剂的脱硝活性与自身的氧化还原能力紧密相连,利用H2-TPR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见图9。
图9 Co-Mn-LDH催化剂与Co-Mn-LDO催化剂的H2-TPR图Fig.9 H2-TPR diagram of Co-Mn-LDH catalyst and Co-Mn-LDO catalyst
3 结论
(1)Co-Mn-LDH催化剂的整体脱硝效率较低,在对其进行煅烧改性形成Co-Mn-LDO后,催化剂的整体脱除NO效率显著提升,NO的最高脱硝效率可达到90%,且在175~325 ℃之间有约150 ℃的宽温度窗口脱硝转化率大于75%。
(2)表征结果表明,Co-Mn-LDH催化剂具有层状结构,在煅烧改性后Co-Mn-LDO催化剂的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由于煅烧发生的脱水等反应,导致催化剂的片层结构多孔化,造成LDO材料表面粗糙度增加,从而获得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LDO催化剂。此外,Co-Mn-LDO催化剂拥有更多的酸性位点、更多的Co3+、Mn4+和表面吸附氧,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脱硝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使Co-Mn-LDO催化剂拥有更优异的脱硝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