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的“凉”与“热”
——《归园田居》五首的情感逻辑

2022-11-21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园田田园生活官场

王 岚

(太原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2)

从陶渊明整个生命历程和创作经历来看,都是处于一个矛盾交织的状态,其主要根源在于陶渊明深受儒家入世思想和道家出世思想的影响,不断在仕途和归隐两种人生道路中作选择。陶渊明所开创的田园诗歌也是在认识到自身崇尚自然的本性无法适应世俗世界,并对当时的政治感到失望,从而为寻求仕途之人提供的一个精神归宿。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可以充分体现他的思想印记,找到陶渊明对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之情,借助朴素的语言来表现对生活的思考,这也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生活中的物象彰显对生命的感触。

一、自然之下的自我本真的回归

1.对诗歌首篇创作内容的解读

世界万物都是自然的产物,一切生物都有回归自然的天性,在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中可以找到其表露的天性。下面以《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作来加以分析。

该诗共有二十句。其中,前八句主要是诗人对以往仕途生活的厌弃,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坚定决心。淋漓尽致地刻画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更体现了陶渊明与世俗格格不入、崇敬自然、朴质真实的个性。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两句诗就可以看出,陶渊明将自己的仕途之路看作“误落尘网”。而从这个“网”字也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当时政治和官场生活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官场的黑暗与自身热爱自然的天性相背离。然而等到陶渊明认识到这一点,三十年的时光悄然而逝,作者最终还是回归田园生活,内心被大自然纯净、自由的氛围感染,油然而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不过,对于“一去三十年”这一句,很多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有的人认为应从陶渊明步入仕途算起,也就是从陶渊明二十九岁时算起,陶渊明写这首诗是在他的四十二岁,所以“三十年”并非现实时间的“三十”,而应该是“十三”。但是从“少无适俗韵”这句看,从少年时代开始到诗人真正归隐田园,差不多有三十年。因此,不同人对诗句的不同解读有各自的道理,但是对诗歌的分析并非全然按照现实生活如实理解,而应结合诗人表达的情感和表现特点来看,宜虚不宜实,还是以“三十”为好。陶渊明描绘田园生活,并没有描述劳动的艰辛,而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田园故居的留恋和喜爱,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生动而形象地对农村生活进行细致刻画,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闲适之趣的热爱,对田园景物的赞美,实现了返璞归真的社会主张。[1]

2.分析陶渊明的创作情感和生活理想

诗人对农村田园生活产生的感情,在《归园田居》其一的最后两句可以找到答案:“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经过三十年官场束缚的生活,才能明白如今拥有自由自在生活的可贵,才能更加懂得和珍惜当下。尽管田园生活没有以往生活富裕,但是这种朴素、简单的生活与充满虚伪的官场生活相比,更显安逸、平和,与诗人所追求的最佳理想生活状态相契合。本诗中运用了较多的对句,是格律诗产生前大量使用对句的经典范例。其价值不仅在于借用语言的形式美达到词句工整的目的,更在于整体诗所散发出的韵律美。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读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顺势而成的感受,不管在用词、节奏、韵律还是在意境表现上,都体现出一种平淡自然的韵味。一句“性本爱丘山”,一句“守拙归园田”,体现了陶渊明天性乐于生活在自然之中,从自然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诗人努力挣脱“尘网”的束缚,借助“羁鸟”“池鱼”等意向来隐喻自己回归自然的本源。“复得返自然”也表露了诗人要通过抹去世俗的虚伪,追求一个“真我”的世界。整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显露出诗人远离仕途、重返家园后怡然自得的心情,诗人享受这种天地与自我之间本真的联系,也向往这种人生理想的状态。[2]

二、隐居乡村生活后身心合一的安宁

1.《归园田居》其一和其二的联系

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从“性本爱丘山”到“复得返自然”,都表现了诗人天性对自然的追求。在陶渊明的心中,闲适宁静的乡村是与虚伪逐利的官场相对立的一种状态,在乡村生活中,没有政治的黑暗,没有官场的虚伪,有的只是淳朴、赤诚、和谐、自由。所以,陶渊明总是借助田园之境、生活之趣烘托胸中之意,表现出田园生活中内在的、原始的美。而《归园田居》组诗也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初期创作的作品,从第一首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现诗人初入田园后的欣喜和刚远离“樊笼”“尘网”后对生活的感悟和内心的感受。而在《归园田居》第二首诗中,诗人着重描绘乡村隐居生活的安宁和静雅,诗的开头四句都是从正面来描写“静”。“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就是诗人在第一首中的“久在樊笼里”后,终于归于田园,摆脱了世俗的交际和官场的虚伪生活,真正享受属于自己的宁静,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自得之意,这也是对“复得返自然”后的真切感悟和体会。

2.对《归园田居》其二的特色和情感分析

在表达出自己归于自然后的体会后,诗人围绕生活的细节、场景进行描述,借助“白日”大好的时光、虚掩着的柴门、虚空宁静的居室,将过去喧嚣、世俗的杂念统统抛掷一边,与之相隔。通过对柴门、居室的刻画,使其在精神上为自己搭起一道屏障,隔绝了俗世杂念,诗人在这处空间感受身心的安宁。但是柴门也有敞开之时,“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诗人也常常与邻居共话桑麻。在诗人眼中,与纯真质朴的农民披草来往,较之世俗人事和虚伪的场面话,更适合自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澈透明,不谈世俗之事,只谈田园桑麻生长状况,这里诗人是运用外在的“动”描写内心的“静”,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深切的热爱。除了表现诗人对田园的喜爱之情,随着桑麻日渐增长,开垦的土地日渐宽广,诗人也有“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的担忧,害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因为自然灾害而毁于一旦。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复杂的情绪变化,一喜一忧,反映了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也变得淳朴。[3]整首诗运用淳朴的语言和悠然的语调,描绘乡村生活的日常情景,流淌着一种古朴、幽静的情味。

三、平淡生活场景的意象呈现和情感的矛盾性

1.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直抒胸臆

陶渊明诗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从这些事物中感受自然。比如村巷、鸡犬、豆苗、桑麻等,从生活中最不起眼的场景入手,构建自然、清澈的图画,展现出平淡、质朴的意味,这也形成了陶渊明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在《归园田居》其三中,诗人借用“豆苗、草木、夕露”这些意象,表达对生活的热烈情感。而在《归园田居》其五中,诗人也运用了同样的表现手法,一条极为平常的山涧、一只鸡、一点照明的星星这些意象,在陶渊明的笔触下,体现出诗歌的意境和生活的情趣,诗人借助这些生活场景,表达一种对生活古朴之美的享受。陶渊明的诗歌皆是平淡,但平淡中却有警策。陶诗就是在这种对生活的简单呈现和表达的哲理中完成了真善美的统一,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关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可谓十分精确。[4]

2.平淡与热烈的对立统一性

陶渊明诗歌的特色和魅力在于,运用最平淡朴素的语言来描绘热烈的情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所以,陶渊明的诗歌有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特点。比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胜人之处就在于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特殊情感与对生活的热情,更接近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人生。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精妙之处在于,他的诗歌读起来让人有一种既简单又深切的感受,既有单纯、质朴的生活之景,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理想的热切追求和对生活的情感,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达到一种真美相融的纯美诗境。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对陶渊明诗歌语言特点的评价极为精当。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将田园诗与生活的真实相融合,采用诗歌的形式传达自己的思想,用不同的艺术技巧将生活融入诗歌的艺术形式。陶渊明的思想是在自然之下的本真的回归,并在变化的过程中体现了积极的唯物思想。陶渊明将生活与诗歌融为一体,整体呈现出自然之美。[5]他在这样的本性回归和矛盾中完成了自己的审美理想,达到了某种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境。陶渊明将无法超越的生活与诗歌融为一体,并在生活情景呈现过程中赋予哲理,为士人提供精神栖息的家园。可见,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时至今日,陶渊明的诗歌依然还有很多值得后世学习和探究之处。

四、从毅然归田的喜悦到人生幻化的哀伤的过渡

1.分析诗人辞官后的情感变化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诗人主要描写辞官后的乡村生活,与农民共话、交谈,乐于做农事,探访亲友,大都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理想的期待和愉悦之情,一心只想摆脱官场的虚伪,成全自己内心的“乌托邦”,诗歌中诗人情感的表现虽然也有起伏变化,但贯穿于全篇的情感色彩更多的是诗人内心的欢愉。但是也有文学研究者对于陶渊明诗歌表现的情感有不同的看法,有论者认为,陶渊明对于辞官后的生活并非一如继往保持愉悦的心情。陶渊明在辞官之际写下了《归去来兮辞》,从文中“奚惆怅而独悲”这句话来看,似乎也能体味到诗人心中还是难免悲伤、怅惘之感。虽然陶渊明总是标榜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是没有人与生俱来就无欲无求,始终保持一颗纯净的灵魂,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是一个不断去除杂念、内心逐渐变得澄明纯净的过程。所以,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并不愿提及有关官场的污秽和虚假,一句“误落尘网中”,一方面表现自己终于脱离官场,既是对曾经的总结,也是对即将步入田园生活的期待;另一方面似乎可以品读出诗人有点引咎自责的意味,表达对三十年仕途之路的遗憾。“一去三十年”,而如今“复得返自然”,终于得偿所愿,诗人的心情也更显豁达开阔,表现对以往生活的释然和对新生活的憧憬。

2.体味陶渊明诗歌中的哲理

《归园田居》其四的前四句与这组诗首篇《归园田居》其一有所照应,该篇首句是对“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浪莽林野娱”中的一个“娱”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热爱,也与其一中“性本爱丘山”这句相契合,印证了诗人天性对自然的偏爱和欣赏。从第三句开始,作者更多展现的是“携子侄辈”同游之乐,而并非单纯的林野之乐。“披榛步荒墟”可以看出诗人游乐的兴致,“荒墟”二字顺利引出诗人的所见、所闻和所感。陶渊明多数诗歌都是采用写景叙事、平铺直叙的方式,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展现更多的意趣,并从中得出更具深意的内涵。其中,第四首诗作为平铺直叙的经典作品,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株”,通过承上启下的方式,与首段末句相连。这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所写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一极具田园生活的生动图景形成对照,也是作者往昔与当下、生与死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淡泊名利但又多情多思,既对人生世事有深刻的体悟和透彻的理解,但是又保持着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于世俗的生死、时间的追溯,诗人从内心深处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在“丘垄间”的踌躇与徘徊、见“昔人居”的怀念与不舍、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朽的“桑竹”的深入细致观察,更展现了诗人细腻的内心。第九句至第十二句为整首诗的第三段,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即问句“此人皆焉如”与答句“死没无复余”,运用简朴的语言,表达诗人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惆怅。用简朴的问答来描绘一个残酷的事实,揭露在这个事实背后令无数人感到迷茫、不断从各个层面探寻和追求答案的问题。而诗人在最后一段表明了自己的感悟:“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这四句诗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规律的参悟。这平淡、朴素的语言文字,在展现诗人丰富情感的同时,其中蕴藏的深刻内涵直至今日也依然值得后人学习。

五、结语

本文结合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诗歌,从内容、写作特色和内心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逐步体会陶渊明开创田园诗的背景,从辞官到步入乡村生活的整个过程,无不透露着诗人对往昔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虚伪人际关系的鄙弃,从而烘托出诗人对田园故居的向往。从中体会诗人对人生问题的哲理性思考,对后世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园田田园生活官场
劳动最光荣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高中课文注释辨析二例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亚历山大·蒲柏的田园思想与辛弃疾的田园思想之比较
官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