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能力提升

2022-11-21姜虹亦

传媒论坛 2022年17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学术

姜虹亦

伴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期刊出版流程不断更新,编校方式持续优化,新的传播媒介也不断涌现。传统的期刊办刊模式和传播策略已经无法适应如今高速发展新媒体时代,期刊出版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阶段。学术期刊区别于非学术期刊,具有细分性和专业性,“高学术素养”一直以来都是学术期刊编辑的核心要求。但如今,数字技术的革新在改变期刊出版模式的同时,更对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一代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思考如何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来应对期刊出版的时代变革。

一、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发展新特点

传统的学术期刊一直以来都以严谨、规范、专业和细分为主要特点,然而,在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发展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涌现出了三大新特点:

(一)多渠道信息获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出版行业都积极地向着数字化领域拓展,学术期刊也不例外。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学术期刊都实现了网络化,移动化[1]。读者不仅能够在知网、万方等大型数据库平台检索论文信息,而且也能通过微信、微博等移动平台获取想要的学术期刊。开放科学运动逐步兴起,打造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和开放研究工具的平台[2],让“科学无国界”真正成为现实。

进入融媒体时代,学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检索论文,例如传统的纸质期刊、期刊官网、期刊微信公众号等。一些学术期刊同步设置了移动端查询稿件的功能,极大便利了作者、审稿专家。现如今,虽然纸质期刊的销量逐年下降,但不会消亡,许多读者依然保留阅读纸媒的习惯。因此,大部分学术期刊依旧保留纸质期刊的发行,将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进行融合,实现线上与线下渠道并行的方式,以满足当下学者个性化信息获取的习惯。

(二)多元化方式传播

由于学术期刊的专业门槛较高,原本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仅在小圈层、细分领域,对学术论文进行宣传与推广,这便导致传播效果不佳。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设备不断迭代更新,新技术引导着传播内容、方式、载体的升级换代,学术期刊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地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传播模式,向传统媒介的边缘不断扩张。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而且深入到受众的阅读习惯和行为方式中, 形成多元化、发散式的传播形势。

以微信、微博、视频号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已广泛运用在诸多优秀的学术期刊宣传中[3]。例如,《航空学报》既借助微信公众号对论文内容进行解读和推广,又利用视频号实时播报航天业的最新动态。利用事件营销的短视频获得了上百万的点击量。国内其他的学术期刊也在积极尝试不同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其中大部分学术期刊都拥有自行开发的网站,并开通了期刊微信公众号,对每期的目次都进行更新和发布。 读者可以订阅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在移动端接收到期刊的动态信息,也能及时查阅最新论文。

(三)多维度交流互动

在传统的纸媒时代,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沟通只能通过信件或邮件的形式,且学术信息交流也是单向的、滞后的。进入了融媒体时代,时间地域已不再成为信息交换的阻碍,学术期刊借助新媒体技术,为广大学者打造了一个自由交流、学术分享的平台。

社群化运营有助于增加用户的黏性,比如许多期刊都设置了不同类别的微信群:编委群、作者群等。融媒体时代下的社群互动打破了传统的“作者说,读者看”的单一模式。由于不同群组内成员的需求不同,信息分享和互动的内容就要有所区别。在作者群里,经常会发布有关投稿须知、论文写作、征稿启事等信息;在编委群中,会有关于学术活动信息的分享,同时,群内也会经常讨论关于期刊建设方面的问题。互动的方式不限于线上,也可以结合线下活动开展,比如不同的期刊协会会每年组织学术沙龙,将同一领域的学者们聚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分享个人发展历程或是科研成果。借助新媒体的互动方式需要与传统的线下交流相融合,形成多维立体互动的模式,提高学者关于学术和期刊建设讨论的参与度。

二、融媒体时代给编辑提出的新要求

基于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新的发展特征,学术期刊编辑需要转变只关注稿件编辑校对的思维误区,快速跟上数字化转型的脚步,并在现代科技的运用、信息的甄别、数据的处理以及思维的转变等方面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提升。因此,本文提炼出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提升和加强的三项能力,分别是:

(一)灵活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由于现代技术的注入,期刊出版流程在不断地改进与优化中。数字化出版的高效性率先体现在投审稿系统使用上。目前,应用广泛的投审稿系统有ScholarOneManuscripts、Editorial Manager、Open Journal Systems、SciCloud等,但这些系统都有自身的优劣势。作为投审稿系统主要使用者,学术期刊编辑首先要掌握系统的操作方式,同时要考虑作者投稿操作的易用性,且兼顾专家审稿的匿名性和高效性,选择适合期刊的投稿系统。不仅如此,编辑人员还可以向技术开发人员提出必要的需求,以优化投审稿系统的各类功能。

其次,现代智能校对、排版技术的引进不仅提高了编辑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人机结合的模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差错率。由于市面上排版工具众多,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提前了解不同产品的特性以及自身的需求,对工具进行筛选。以方正飞翔为例,虽然方正飞翔产品系列全面,但是正是因为种类繁多,容易给编辑人员造成混淆。如何选择合适的产品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操作中,需要学术编辑人员去甄别和判断的。

再者,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掌握必要的设计软件。为了使期刊封面更加鲜活丰富,一些学术期刊都会选出一篇优秀论文作为每一期“封面文章”,而封面图的设计则是关键。编辑人员需要熟悉一定的设计软件,如PS、illustrator等,能辅助作者对图片进行必要的调整。除此之外,打造一篇爆款推文或发布一条热门短视频,都需要编辑人员具备相应的软件使用技能,比如秀米编辑器、iMovie视频编辑器等。

(二)优质内容诊断和筛选的能力

学术期刊是肩负着传播科技成果、交流学科思想的重要载体,其质量和数量不仅反映了国家的科研能力,而且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在世界上的科技竞争力[2]。挑选优秀学术论文的第一步是需要将学术不端的稿件剔除。编辑人员作为严格的把关人,要时刻警惕这种完全背离学术道德和规范的行为。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含剽窃、捏造或篡改数据、一稿多投、伪造履历等。现代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可以防范学术造假等行为,也可以被利用而进行学术不端的行为。比如,对数据的篡改和图片的“特别处理”都是比较隐蔽的学术不端行为,编辑人员除了使用查重软件对论文进行检查以外,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同时学习利用智能检测软件对图片、数据、表格进行检测。

剔除了劣质稿件,学术期刊编辑还需要有一双发现优质稿件的慧眼。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提炼出文章的关键词和行文脉络,编辑可以从中预判文章的研究价值。同时,由于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时效性,编辑不能仅是伏案工作,要时刻关注本学术领域的科技发展前沿,并与行业顶尖学者保持沟通。这样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动态,用发展的眼光在众多稿件中,挖掘出有潜力的、有价值的学术文章。

(三)信息整合与数据分析的能力

融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学术期刊实现了从单一的纸媒传播向PC端和移动端互联网传播的转变。由于传播媒介特性的不同,编辑人员需要分析不同平台上读者的阅读习惯,有针对性地对期刊内容进行推广和宣传。例如,在期刊官网上发布的新闻动态需要简短、严谨、精炼,而在社交软件上发布新闻动态时,可以尝试运用平实、亲切的语言进行叙述。另外,利用微信公众号推荐优秀论文,需要编辑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整合和内容提炼的能力。考虑到读者普遍具有“碎片化阅读”的习惯,不宜将完整的论文直接发布,编辑应先概括论文的核心内容,以凝练的语言在移动端进行传播。

数据分析是编辑人员需要具备的另一项核心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包括信息获取、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其中,数据处理要求编辑人员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在此过程中保持敏锐的感知力,剔除无关数据,建立较为客观的评价指标。如何使新技术真正服务期刊出版,编辑人员除了熟练使用之外,更重要的是,收集并分析新技术使用后产生的数据资料。比如,导出投审稿系统内的来稿数据,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得出期刊的经营现状。微信公众号后台设有数据分析的模块,可导出用户增长量、推文阅读量、转载量等数据,从而分析用户需求偏好。

三、融媒体时代编辑能力的提升策略

融媒体时代下,对学术期刊编辑的能力要求是全方面、立体化的。如何具备以上三方面的能力,编辑人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传统的期刊编辑注重的是专业领域知识的积累和编辑校对能力的提高,而现如今,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能力提升策略需要从专业技能培养、思维模式转变、沟通方式调整等方面进行。

(一)求真务实:强化专业技能

1.专业知识储备

学术期刊的专业性要求编辑人员首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对学术领域发展方向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只有掌握学术发展动态,才能在稿件中发现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同时也能与科研专家探讨约稿的事宜,提升稿源质量。然而,要求具备专业知识这并不意味着编辑部里所有的编辑人员都要成为“行业专家”,一个高效的编辑团队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组成的[4],每位编辑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不仅需要积累学术领域的专业知识,也要学习编辑出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不同的出版环节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提高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

2.出版技术掌握

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编辑人员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数字技术发展趋势,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出版技术。这里的出版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熟练使用投审稿系统,根据作者和审稿专家的不同需求,辅助开发人员完善系统功能;二是掌握编辑校对软件,利用WORD或PDF软件批注、修订,借助方正排版软件进行稿件排版,提高编辑人员稿件处理的效率[5];三是掌握数据分析软件,定期对来稿质量、审稿人工作量以及新媒体推广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时刻了解期刊发展动态,以完善学术期刊向数字化转型。

(二)开拓创新:打破惯性思维

1.调整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

新兴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学术期刊使用文字表达观点的单一模式,增加了新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体验。虽然众多学术期刊都在尝试探索新媒体运用,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是大部分期刊新媒体运营仍处于初级阶段,内容更新频率低,粉丝数和阅读量都比较少。但是,微信已经成为当前影响力最大的社交软件之一,人们的阅读模式也因此产生了变化,如何运营期刊微信公众号,编辑可以转换思路,站在用户的角度,分析用户的需求,合理设置微信公众号的菜单模块。同时,编辑也可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用户需求,再根据调研结果,制定推文发布的内容。

2.借助多种媒介组合运营

现阶段,不同媒介方式的产生,给期刊传播与运营带来新的思考。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应突破以往传统的办刊思路,大胆地尝试创新。考虑到学术期刊的专业性、细分性的特点,在传播过程中难免给人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因此,编辑人员可以不再单一地使用“文字”对论文加以宣传,而尝试使用“语音”“视频”“直播”等形式或组合形式进行学术传播。对于市场上主流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如何选择与出版需求相适应的新技术,以及如何优化现有的出版流程和传播模式来满足学者多样化的需求,是编辑人员在从业过程中不断思考与改进的。

(三)服务意识:建立有效沟通

1.培养用户思维

编辑人员建立服务意识,首先需要明确服务的对象。优质的稿源是学术期刊的生命之源,因此,作者是编辑需要服务的首要对象[6]。服务作者需要培养用户思维,了解作者或读者对期刊的期待。组建作者群十分必要,编辑可以及时且高效地在群组内传达稿件要求和发布编辑部动态。融媒体时代下,编辑人员的工作不再是扁平化的“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出版发行”,而是立体化、交互型的[5]。服务意识是贯穿整个出版流程之中的,并不仅限于某个模块。编辑与作者的交流发生在出版的每一个阶段。作者与读者的身份可以相互转换,收集其建议和意见,将有助于提高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

2.组建学术期刊的“智库”

学术期刊的发展,离不开专业领域意见领袖的支持与帮助。因此,除了给作者提供服务之外,编辑人员还需要建立和维系与学术界知名学者、编委、审稿专家之间的良好关系,组建学术期刊的“智库”。学术期刊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期刊发展讨论会,邀专家学者、学术精英一同参加,“智库”的意见区别于普通作者和读者的意见,往往站在更高的角度上,为指明学术发展的方向,为期刊发展提供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能提出多元化、国际化的期刊发展策略。

四、结语

这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媒体融合是发展的趋势。学术期刊的使命是传递科研成果、交流先进的科学思想。作为新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更需要时刻洞察学科领域的前沿信息,掌握期刊发展的人才需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的发展,积极从单一的文字编校角色向多技能复合型编辑转变。同时,在此过程中,需要打破惯性思维,大胆尝试新鲜事物,努力打造开放、共享、诚信的学术交流平台,从而推动学术融合与学术进步。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期刊学术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期刊简介
生态学术名家薛富兴
《防爆电机》期刊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期刊审稿进度表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
学术出版创新:基于大数据的知识服务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