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历史意义
2022-11-21汪测宇雷家军
●汪测宇 雷家军
1951 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推动全党深入学习党史,胡乔木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以下简称《三十年》)。《三十年》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 年至1951 年这三十年的发展脉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三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蕴含了深刻的党史研究思想方法,也体现了胡乔木在理论宣传和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价值取向,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史的杰出著作。
一、党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三十年》在完整记录党史全过程中具有奠基性作用。重视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基于此,中华文明的根脉延绵不断,中国也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历史记载无间断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少革命家、学者开始总结党史进程,对某个具体阶段的历史进行总结分析:如1931 年华岗撰写的《1925—1927 中国大革命史》对中国大革命的性质、造因、预演、经过及大革命中的各社会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情况进行了阐释分析;1950 年3 月出版的胡华撰写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同年12 月出版的徐海撰写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研究》,对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之间的历史进行了梳理总结。这些专著都是对过去某一阶段的历史进行研究,而未对党史全过程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直至1951 年《三十年》的问世,打破了研究某一具体阶段历史的传统,“并且第一次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史,开创了新中国研究现实史的先河”。这是源于胡乔木撰写当代史的一贯风格——“中国通史,是哪一年编的,就编到哪一年;党史是哪一年编的,就编到哪一年”。这种撰写风格为之后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党史著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借鉴,可以说,《三十年》在党史著作开启完整记录党史全过程、写当代史风格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十年》在开辟党史专著审定出版模式中具有奠基性作用。蔡和森、瞿秋白、李立三、华岗、张闻天等从不同角度对党史进行总结分析,推动了党史研究,但他们撰写的文章或著作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组织开展的,而更多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基于自身的实践经历和实践认识表达对党史的理解和看法,属于独立研究,且部分论证材料带有回忆的成分,不能代表中国共产党对整个历史进程实践的总结和认识。然而,胡乔木在1951 年发表的《三十年》虽然署名为胡乔木,但其不仅代表了胡乔木个人的思想,更是体现了党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识。首先,《三十年》的写作计划是毛泽东在筹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时提出的,而后的推行、实施更是受到党中央的重视和关注。其次,《三十年》的审定修改过程得到了亲历中国共产党三十年发展进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国共产党领袖群体的支持和帮助,在这个背景下撰写的《三十年》较之前的党史著作,具有更强的权威性。最后,《三十年》是以毛泽东批示的形式进行定稿,决定以胡乔木的个人名义发表。由此,《三十年》探索了由中国共产党参与审定修改,由最高领导人代表中共中央以批示的形式进行定稿,以个人名义公开发表出版的党史专著审定出版新模式。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勇于探索的气魄,通过不断完善发展创新党史著作出版审定模式,形成了党史著作既具有权威性,党史研究学者又拥有探索空间的科学模式。《三十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史著作,摆脱了苏联党史出版审定模式的束缚,为探索开辟适合中国共产党党史著作出版审定的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十年》在增强党史专著学术性方面具有奠基性作用。党史研究应该不断挖掘新材料、新观点。编撰一本党史读本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能对党的一些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独立思考,提出独到见解和认识,是难而可贵的。胡乔木作为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始终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立足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对三十年的党史作了简明扼要的提纲式论述,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高度论述了党史。首先,《三十年》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共产党三十年的客观实践,系统书写党的历史。其次,史料丰富全面、理论分析深刻是《三十年》文本的突出特点,具体表现在将中国的具体情况与科学理论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分析重要史实、科学评价重要人物。在科学理论指导和中共中央领袖群体的支持帮助下,《三十年》以较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推动党史研究向纵深发展,为更多优秀党史学术专著的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党史撰写的“工具书”
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论述党史。列宁指出:“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承认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是正确认识和研究事物发展规律性的基本准则。只有从实际出发,真实准确反映历史事实,才能更有说服力。胡乔木正是这一观点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三十年》充分体现了对这一观点的贯彻与执行。一方面,客观论述重要史实。书中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之初各阶段的重要事件都做了论述和评价,既看到成功经验,又承认失误挫折,全面系统书写了革命发展的全过程。另一方面,科学评价重要人物。在全面掌握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的科学方法,辩证分析和评价重要历史人物,例如“陈独秀并不是好的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以前和‘五四’运动中间以中国急进的民主派著名;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他成了有很大影响的社会主义宣传者和党的发起者”,既肯定其对革命发展所做的积极贡献,也不回避错误之处。《三十年》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深入探索史料、创新思考角度、沉淀思想理论,为党史研究者撰写党史专著提供了最基本的思想方法。
坚持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阐释党史进程。阶级分析方法可以在充满矛盾的混沌迷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现规律性的指引,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三十年》中充分运用了阶级分析方法。一方面,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科学的定义,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从当时的国内国际局势、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状况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同时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农民阶级为什么无法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任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原因。另一方面,《三十年》通过分析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各阶段的革命力量对比、矛盾冲突对抗,从开阔的世界视野叙述了国际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对国内革命阶级斗争形势演变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从而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革命斗争中储备巨大的革命力量、获得最后的胜利。《三十年》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来阐释党史进程,对于之后党史撰写更好地厘清史实脉络提供了方法借鉴。
坚持从群众史观出发分析党史问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最终结果的决定者,必须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革命首创精神。《三十年》在论述重要史实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一方面,在阐释各民主革命阶段的发展过程时,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论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这一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支持和拥护,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付出和牺牲。另一方面,《三十年》在总结各阶段的经验教训时,重点表达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与人民群众有紧密的联系,党才能领导人民的革命斗争和革命战争,创造人民的军队和人民的政权,依靠人民群众的无限力量来战胜曾经显然占优势的敌人”。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也是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一部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连的密切联系的历史,因此在党史撰写中突出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地位,体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唯物史观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内在要求,也是胡乔木撰写《三十年》所运用的重要思想方法。
三、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读本
《三十年》为宣传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毛泽东思想提供了简明文本。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随着实践的不断积累丰富,形成了适应中国具体国情的思想理论成果,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十年》一方面在梳理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提纲的形式,简明扼要地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历程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书中多次引用毛泽东在各个革命阶段所著的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的文章,在论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历史进程的同时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三十年》开创性地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对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十年》为全国人民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提供了基础教材。《三十年》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的著作,一方面具有政治任务,要向全国各阶级和海外宣传中国共产党,让党员干部、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发展历程,从而动员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满怀信心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另一方面,《三十年》因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又充分结合具体实践,从而受到普遍欢迎。《三十年》在《人民日报》上首次公开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出版了单行本,并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两次再版,在全国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了解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革命的历史和毛泽东思想的权威著作,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权威读本。同时还被译为多种外文版本,在海外发行传播,向海外国家宣传、介绍中国共产党。此外,1961 年和1962 年,教育部两次指定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作为高校党史课教材代用本和毛泽东著作讲授提纲,使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具有科学性、战斗性的《三十年》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党史著作,为全国人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基础教材,发挥出了广泛而持久的宣传教育作用。
《三十年》为培养正确价值导向提供了历史依据。思想觉悟是行动的基础和前提,伟大事业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三十年》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党的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提高党性修养和思想觉悟提供了重要依据。首先,通过《三十年》的党史学习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党员干部们在党史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革命思想武器和精神旗帜的重要作用,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百年奋斗征程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深刻体会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了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从而深刻领悟科学理论的真理伟力和磅礴创造力。其次,通过《三十年》的党史学习教育,坚定站在党的立场深刻理解党史。坚定的党性,鲜明的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内在要求,也是党史著作的基本特点。从《三十年》中可以重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党员干部们应当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淬炼坚定的党性和政治立场,指引实践的开展,深刻感受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的英勇气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