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红色资源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实现
2022-11-21黄晓锋
●黄晓锋
苏区红色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原中央苏区军民在建设和捍卫苏维埃政权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历史遗存和思想文化,核心在于其所承载的苏区精神。2019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指出,“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我们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苏区红色资源,不断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苏区红色资源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
苏区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立场、价值导向、思想内容和时代诉求方面都存在亲缘性,彼此高度契合。
第一,苏区红色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先进文化形态,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养分。从文化形成过程看,苏区红色资源是从1927 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赣南和闽西一系列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暴动开始,到1937年7 月抗战全面爆发后赣粤边、闽西等地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军民创造的一种革命文化形态。从文化内涵看,它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在捍卫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及其特定物质载体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从共性与个性关系来看,苏区精神既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共性内涵,又有苏区时期的个性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历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紧密相联,深深根植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苏区红色文化所蕴含的苏区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在伟大而艰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探索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具体体现,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打牢了马克思主义学理基础、提供了理论源泉。
第二,苏区红色资源可感可知可信,契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其一,苏区红色文化资源是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两个层面的统一。苏区红色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予以呈现,这些载体包括苏区革命遗址、苏区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等,它们是苏区历史的深刻印记,具有强烈的可感性。其二,苏区红色文化资源是苏区文化符号与苏区文化意义的有机统一。这些物化成果形态作为苏区文化符号,既传承历史文化,也不断丰富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物质载体和文化符号容易使受众触景生情,进而对苏区历史、苏区精神产生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其三,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也是苏区精神历史形塑与形成逻辑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通过理性教育方式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以理服人是主要方法。理性教育内容本身应该蕴含着严格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诉求,苏区精神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紧密相连,历史既是精神的载体,精神又是历史的表现。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所处之境遇与革命时期完全不同,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烽火岁月,但苏区红色资源客观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江山的艰苦卓绝和苦难辉煌,具有穿越时空的持久感染力。其中真实可信的人物和事件,可以使大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革命历史、了解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自觉增强“四个自信”。因此,将苏区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我们坚持思政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进而强化正本清源、铸魂育人的效果。
二、苏区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苏区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价值导向和思想内容上的高度契合,决定了苏区红色资源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和有效载体。苏区红色资源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化认知的功能。认知是个体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基本认识、主观态度和理解看法,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内在依据,也是指导实践的内驱力之一。苏区红色资源是中央苏区光荣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忠实反映着苏区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历史信息,忠实记录着中央苏区大地上所发生过的深刻历史变迁,深深镌刻和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它对当代大学生强化历史知识储备、优化历史知识结构,进一步增强道德认知和价值认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苏区红色资源这座精神富矿,注重激活其深化认知的思政教育功能,激励引导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真正学懂弄通悟透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助力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第二,贯通情感的功能。情感是人们价值观形成统一性的基础,情感认同是价值观认同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苏区红色资源展现着苏区人民不畏强暴、追求正义、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凝结着苏区人民弥足珍贵的历史回忆。作为思想政治情感教育的最好素材,苏区红色资源具有精神上的超功利性、强烈的情感性和鲜明的形象性等显著特征,具备强大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如果能够通过恰当的方式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则可以给人带来强烈的情感触动,使学生获得壮美、崇高的情感体验和严肃、深刻的道德感悟。因此,我们要充分整合、利用苏区红色资源中的情感因子,创设历史情景、展现历史叙事,合理激发情绪共鸣点和思想共振点,用人格影响人格,用情感唤醒情感,发挥情感因子的渗透和能动功能,激发大学生对党史的主动认知和深刻领悟,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第三,磨砺意志的功能。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为了实现目标敢于克服困难、始终坚韧不拔的精神,它对个体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因此,帮助青年大学生坚定克服困难的意志,保持激昂乐观的精神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正是苏区军民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意志、奋勇向前的勇气,才使得他们能够战胜种种困难。因此,我们要认真透析出内涵于苏区红色资源中的精神光谱,发挥其磨砺意志、淬炼品质的功能,从而进一步帮助青年大学生涵养气概、砥砺担当。
第四,塑造信仰的功能。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他反复强调信仰信念对青年和党员干部的极端重要性,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不会丧失革命意志、迷失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正是苏区精神的内核,苏区红色文化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政治品格,是青年大学生塑造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最好教科书。因此,我们要充分激活苏区红色资源塑造信仰、坚持信念、坚定信心的功能,引领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
第五,实践育人的功能。行是知的目的,提高认知的目的在于指导行动,做到“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实践育人具有显著的过程性、亲历性、交互性和参与性等特点,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变量”。苏区红色资源具有价值观塑造和灵魂唤醒的作用。通过创设实践场景、开展综合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在氛围中得到熏陶、在实践中得到浸润、在行动中获得体验,进而达到思想的自觉与行动的自律,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通过近距离感知、领悟苏区红色文化,引领他们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的重要渠道。因此,要把苏区红色资源作为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引导他们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
三、充分发挥苏区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用好用活苏区红色资源,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苏区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领导权,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重视师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坚持守正创新,推进苏区红色资源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打造浸润式苏区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坚持全校“一盘棋”,构建浸润式的苏区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是发挥苏区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前提。要上下联动,统筹多主体推进苏区红色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等。因时因地制宜,加快构建目标明确、方法得当的苏区红色文化育人体系。要将漫灌和滴灌相结合,将苏区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政课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实践教学环节,融入校园文化、党团组织和政治安全防线建设等载体,进而使广大师生感动感悟、共情共鸣。要出台激励政策,加强对教师和管理队伍的引导,鼓励支持教师参与苏区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工作相融合的课题研究,多措并举使苏区红色资源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第二,加强研究开发,优化苏区红色资源的思政内容供给。促进苏区红色资源高效转化为思政育人资源是激活苏区红色资源思政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和高层次人才密集的优势,打造研究平台,积极整合研究资源,把握研究方向,推动苏区红色文化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在全面把握苏区精神的深刻内涵基础上,对苏区红色资源进行挖掘和包装,完善思政课教学设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探究苏区红色资源的时代内涵、当代价值和传承方式,并将其精华要素融入主干课程中,链接进国家教材相关章节内容中。加强校内外联动,对苏区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运用开展跨学科研究,编写适合青年大学生的校本教材和课外读本读物,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供给。
第三,加强深度融合,构建苏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矩阵。推进苏区红色文化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网络实践教学的融通,是实现苏区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渠道。其一,组织开展课堂体验教学。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在系统讲授理论的同时,利用苏区红色资源灵活开展叙事性体验教学,可采用专题讨论、即兴演讲、情景展示等方式进行。其二,组织开展校园实践教学。利用苏区红色资源加强学生社团建设,融入“青马工程”“挑战杯”等载体,精心打造“苏区精神学习”系列品牌活动,经常性开展苏区红色文化主题的巡展、巡演、讲座活动,常态化组织主题征文、红色讲解员培训、红色艺术创作等校园实践教学。其三,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到革命场馆等处开展主题实践教学、研学活动和主题党、团日活动。其四,组织开展网络虚拟实践。运用慕课微课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运用学习强国、易班、公众微信号等拓展教学场域。上述四种实践教学形式若能有机融合,就可以形成“四位一体”苏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矩阵,这将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的“知情意信行”有效转化。
第四,顺应时代创新,充分运用数字化新兴技术激活苏区红色资源。运用数字化新技术增强苏区红色文化的现代感和吸引力,是发挥苏区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推动力。要在深度分析苏区红色资源的内在品格、价值定位、生成逻辑、分布特色、资源载体的基础上,将苏区红色文化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发展。基于年轻化、强互动、开放性的传播语态,持续研发苏区红色文化的多媒体资源包,开展体验式、情境式、分享式、研讨式思政课程教学。创设条件,利用AR、VR 等技术积极建设基于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可视化、互动化、智能化的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场所。可以通过新媒体、新技术复原苏区红色文化的历史情境和现实场景,鼓励创作以苏区红色故事为主题的微视频、微电影、动漫等作品,组织策划各类以苏区文化为主题的云直播、云展览,让更多红色数字产品通过联网上线、融媒传播、立体发布放大传播效应,提高浸润效果。引导支持高校师生参与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苏区红色文化创意作品,构筑好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