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时代党性修养的三个哲学维度
2022-11-21张恺
●张 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各级党校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深入开展道德品行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反腐倡廉教育,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党性修养,对于培养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一、立足价值论维度,把握“什么是党性修养”
从哲学上来看,党性修养的本质是价值判断。人类把握世界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事实判断,回答“是不是”或“有没有”的问题;另一种是价值判断,回答“该不该”或“应当怎么样”的问题。一个政党的党性,就是依据这一政党的性质、立场、纲领、目标、路线等价值因素,所作出的相应的价值判断。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对于“党性”概念有着自己的理解。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由此可见,党性始终是和立场问题相关的,坚不坚持党性就是采取什么样的立场的问题。
党性修养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总是基于一定的价值立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立场是人民立场,人民性也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强调:“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人民的利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任何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只有做到坚守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服务奉献人民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从价值目标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也只能是人民性。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共产主义就是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那么什么是共产主义呢?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有着明确的回答:“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以实现人的解放为价值目标,代表着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绝不是只属于少数人的“奢侈品”。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人民大众的幸福而奋斗,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与人民利益是高度一致的。
二、立足辩证法维度,把握“为什么要加强党性修养”
从哲学上回答“为什么要加强党性修养”离不开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的跋文中对辩证法的概念有一段经典的论述:“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以辩证法的视角看,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任何事物都处在生生灭灭、变动不居的过程之中。
加强党性修养不是一劳永逸的。党性修养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属于精神性范畴,不会像打预防针一样通过一次注射就能产生终身“抗体”。这就是说,一名党员在某一次价值选择中体现出了党性修养,并不意味着他在以后的每一次价值选择都能体现出党性修养。我们在现实中总能看到这样的例子:一名党员在早期党性观念很强,信念坚定、严于律己,但是随着年龄或职务的变化,在诱惑面前却经不住考验,把党性修养抛到九霄云外,最终违法乱纪,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损失。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党性修养的哲学本质是价值判断,在不同的价值判断情形面前主体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做出的选择往往是出于自身的利益。对于党性修养不强的人来说,只有当党性立场符合其自身利益时他才会选择服从党性,反之就会违反党性原则。这就需要我们在现实中不断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将党性原则确定为党员面对价值选择时的固有选择,这样才能使党员始终经得起各种诱惑和考验,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党性修养的具体内涵会因时代的不同体现为不同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战争年代,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就看他能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舍生忘死,能不能冲锋号一响立即冲上去,这样的检验很直接。和平建设时期,生死考验有,但毕竟不多,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确实比较难,X 光、CT、核磁共振成像也没有办法。当然,也不是不能检验,那就主要看干部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危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正是因为党性修养的具体内涵在不同的时代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所以党性教育要不断与时俱进,做到常学常新,这样才能使党员的党性修养符合时代要求。
三、立足实践论维度,把握“怎样加强党性修养”
坚持实践第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党性修养不是一句口号,如果只挂在嘴上而不落实到实践中去,党性修养就会沦为空谈。党性修养的哲学本质是价值判断,任何价值判断都要在实践中才能呈现出来。教育党员在价值选择中做出符合党性的判断,只能在实践中做到,离开了实践谈党性修养,只会使党性修养抽象化,而不能深入人心。各级党组织在开展党性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突出实践性的要求,使受教育者真正能够在实践中增强党性修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
坚持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党的理论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学员思想上的疙瘩,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实事求是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加强党性修养离不开实事求是这一根本要求。一要坚持实事求是,树立客观的评价标准。评价一名党员党性强不强,必须有客观的标准,这种标准只能从实践中产生。二要坚持实事求是,涵养正确的党性修养。党员在加强党性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正本清源,同一切错误思想划清界限并做坚决斗争。
坚决反对官僚主义的错误倾向。在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以个人代替组织,要求群众和下级无条件服从领导,以服从与否作为判断是否有党性的标准。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倾向,而官僚主义与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是格格不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是人民立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价值判断面前坚守人民立场,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这才是共产党人真正的党性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