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四个维度

2022-11-21苗智慧余文华

南都学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生态

苗智慧,余文华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补齐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短板的必然要求,“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2]。作为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城乡融合发展既是现阶段农村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城市发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功能的必然选择。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以城乡的融合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处理好城乡关系,使协调成为城乡关系发展的内生特点,使共享成为城乡互动的价值导向,使绿色成为建设城乡生态共同体的引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既要注重城乡融合过程中的系统性、整体性,从横向上把握城乡融合,又要从城乡各个方面、不同维度的协同性来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效果,在纵向上提升城乡融合深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3]将共同富裕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落脚点,准确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不同维度,在城乡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文化融合、生态融合的过程中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一、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

城乡间的产业关系是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城乡的产业种类及产业布局的变化影响着城乡间产业的联系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乡关系发展的进程。“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4]150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基础。产业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柱,实现城乡产业融合是城乡经济融合的内在要求,对于提升乡村经济实力和为城市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具有重要意义。城乡产业的融合,既要以城乡互利为导向,进一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要更加注重发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一)保证农业发展,夯实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5]。保证农业的发展,也是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城镇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现代化农业的坚强支撑[6]。201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7]。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农业支持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现阶段我国面临着农业生产劳动力迅速减少、有效耕地面积逐年降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的状况,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5]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农业支持力度,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大力引导人才下乡,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并且,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农业,而是第一、二、三产业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农业作为农村的基础性产业,也作为三大产业中的基础产业,城乡产业的融合首先应从农业入手,将农业作为城乡产业融合的排头兵。

“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4]3农业产业的稳固,为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保证。城乡产业的融合必定会产生城乡产业的联动及城乡产业新的布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能够解放出大批的劳动力,为布局在乡村的产业提供劳动力支持。而且,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为提升农业的附加值提供前提。只有保证农业基础的稳固,才能进一步围绕现代农业做文章,促进农业进一步衍生出新兴产业,并成为城乡产业融合的主要载体。保证农业的发展,夯实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一要坚守耕地总面积的红线,保证耕地面积总量,解决农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我国城镇化速度在继续加快,人地矛盾更加突出,要坚持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推进城镇化建设。二要保证农业人才的合理配置,加大支持农业人才培养力度,将优先农业发展体现在对农业人才的重视上。能不能建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关键在于人才。支持农业院校定向培养农业人才,推动农业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为农业现代化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三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种粮激励体制机制,“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8]。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性,在农业激励上,既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城乡产业的融合提供保障。

(二)树立大农业观,加快构建城乡新型产业体系

习近平从政初期,就提出了“大农业”的发展思想。在各种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大农业”的发展思路依然没有过时,习近平在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中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大农业”概念新的内容。“大农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涉及的产业不仅仅是农业,也包括与农业紧密联系或由农业衍生出的产业,是一个关于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以城乡融合的发展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其中产业的融合是乡村发展本身的需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4]95,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是推动城乡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注重城乡产业间的联系,通过优化城乡产业组合、细化城乡产业分工、推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产业的融合。以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契机,使产业的发展紧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轨迹。例如,现代化农业中可以分出农业观光产业,围绕农业观光发展配套产业,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的总体效益。除此之外,还要精准识别产业种类,引导与乡村紧密相关的城市产业向乡村布局,实现产业下乡式的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互利、产业兴旺。

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促进城乡产业融合,要从体制机制、产业有序积聚、增强农村产业实力等方面着手。在体制机制上,保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发挥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通过引导城市资本下乡,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但要采取措施防止因城市资本投资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而带来消极影响。在产业有序集聚上,一方面,要考虑城乡产业的种类,如城市中与农业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产业以及具有劳动力密集型特征的产业,适合重新布局到乡村地区;另一方面,要考虑乡村本身的特点和自身禀赋,根据不同地区乡村不同的特色进行产业布局。长期以来,许多农村地区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但这些产业大多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不具有现代产业模式的特征。将这些小产业进行重新规整,使其成为城乡产业融合的重要内容。在增强农村产业实力上,要着力将原有的龙头企业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样板,注重将新兴的技术和销售模式与原有龙头企业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企业实力。注重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培育新的支柱产业,让农村优势企业更优,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顶梁柱。同时,还要支持小企业的发展,形成高质量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的局面,发挥小企业对农村经济活力的激发作用和就业的促进作用。

二、市场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活力

市场作为产业和消费者活跃的场所,城乡市场在连接城乡经济社会、促进城乡社会交流上起着重要作用。城乡市场的融合,既是城乡产业融合的必然要求,又是城乡产业融合的配套措施,还是乡村经济发展和城乡依赖度提升的重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化建设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形成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有助于消除城乡二元市场现状,推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在城乡市场融合的过程中,要继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激发农村市场活力,推动农村积极融入城乡市场。

(一)继续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商品市场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9]通过继续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使城乡市场的契合度加深,进而推动城乡市场的融合。城市市场与乡村市场两者之间达到统一是城乡市场融合的难点。从历史来看,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主体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而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不具有同步性,农村市场的发展长期落后于城市市场。在以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式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推动城乡市场的融合既为农村市场的发展带来机遇,又对农村市场的发展提出要求。城乡市场融合的过程,不是农村市场对于城市市场的模仿,也不是农村市场对于城市市场的追赶,农村市场的发展与城市市场的发展应该是伴随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农村市场化建设需要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基础,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发展。”[10]180这种伴随,既强调了城市对乡村市场发展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及两者相互融合的趋向,也强调了乡村市场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性,“只能走农村市场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发展、互促共进、共同实现的发展道路”[10]182。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乡市场的契合度也不断提升,无论是在城乡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上还是运行模式上,都不断地取得进步,为城乡市场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准备。

城乡市场的融合对于农村而言,是对农村市场的重塑。通过对农村市场本身的重塑以及对城乡市场关系的重塑,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商品市场。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市场发展的长期不平衡性决定了农村市场在现阶段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发展必定具有跳跃性,要通过建设农村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市场体系,推动农村市场的跳跃性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具有交通、信息、人才等先天的优势,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摇篮。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市场发展缓慢,与城市逐步拉开了差距。城乡市场要实现真正的融合,一方面,要增强城乡市场的统一性,使城乡市场处于一个市场运行体系中,市场的规则和运营方式实现城乡统一,使城乡具有同等的市场运用机会;另一方面,要提升农村市场的开放性,借助城乡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的运行推动城乡市场融合。但长期以来,农村市场的开放性不强,农村市场的区域性、小规模性明显。以市场化的改革激发城乡市场的活力,以信息市场的融合为突破口,增强农村市场的开放性,优化城乡生产资料的供求关系和流通环节,保障城乡市场运行的有效衔接与融合,促进形成竞争有序的城乡商品市场。

(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推动城乡市场融合过程中,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基础性工作。农村土地对于农民的经济和生活保障、承载乡土情怀等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下,农民拥有土地这种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村社会保持着长期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这与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着必然的关系。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村经济活动最基本的体现和保障,“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不变”[11]176,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前提,是推动城乡市场融合的基础,必须坚持和不断完善。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粮食安全的保证、农业衍生产业的发展等,都依靠农业本身的稳定和发展。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方面,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下,现代化农业的迅速发展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农村能够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经济自身的活力会大大增强,为城乡市场的融合做好准备。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城乡市场融合。首先,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我国农业经历了长期的家庭小单位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村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现阶段条件下,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简单的家庭小单位农业生产方式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农业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使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适应和服务于现代化农业生产。其次,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促进城乡市场的融合。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业经营体系中的主要角色,要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状况进行调整。随着城乡融合的不断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在角色上不再单一,不同产业间的融合使农业经营主体成为跨产业的经营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最终促进城乡市场的进一步融合。最后,“要把握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11]177,保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质量。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为农村土地经营和使用注入活力,但在推动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同时,既要防止过度强调流转而带来的盲目性,也要防止过度求“大”而带来的经营性风险,从农村经营体系的根部为城乡市场的融合打好基础。

三、文化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灵魂

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等的差别,城乡间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农村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其文化功能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现代文明不断向乡村延伸,农村优秀乡土文化的个性日益被弱化[12]。正确处理城市现代文明和农村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还能够使传统文化进一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平衡城市化带来的现代性文化和长期的农耕文明带来的传统文化,使城乡文化的发展互相促进,形成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局面,正确处理城乡文化关系。

(一)挖掘传统乡土文化,保护寄托乡愁的故园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4]121推动城乡文化的融合,首先要做的是在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挖掘农村文化。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的阶段,传统村落数量仍在不断下降,而传统村落不仅是一种丰富的旅游资源,涉及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是农民生活居住之地,体现着文化传承[13],必须对传统乡土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保护。着力使农村文化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介质,同时使传统性与现代性相互融合,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农村中的建筑、民间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艺、农业文化等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沉淀下来的,其中的文化元素深刻地烙在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是我们对自身文化认可的根。我国城市化速度快,文化的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农村人口转移进城市后所接触到的文化氛围与农村大不相同。一方面,文化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现代文化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传统的乡土文化是现代人精神寄托的对象和调节生活的精神食粮。现代化为人们带来了速度、效率,也带来了高效的市场分配方式,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覆盖了传统的慢节奏生活方式,紧张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的空虚成为现代生活方式下人们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充分挖掘乡村中的文化元素,留下乡村中的文化表达载体,促进乡村文化的保护、创新与发展,为城乡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提供前提。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4]137农村中的一些习俗、留存的传统建筑、地方特色的语言、特色的手工技艺等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变化缓慢,留下来的文化都经过时间漫长的积淀,文化的厚重度远远超过现代文明产生的快餐式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明程度的提升,特别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城乡物质条件得到迅速改善,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之外,保护好农村文化的情感寄托作用,让农村真正成为人们寄托乡愁的故园。只有从情感上将城乡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与乡村拉近关系,主动亲近乡村、将情感寄托于乡村,城乡的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融合。要使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培养城市居民乡村文化的认可同时进行,拉近城乡的文化距离,同时增加人们对于农村文化的认同感、亲和度,增强农村文化与人们之间的粘合度,推动城乡文化的双向互动式融合。

(二)加强城乡文化互动,推动城乡文化共融

文化融合是城乡文化有机互动的结果。在城乡文化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现代文化和传统乡村文化互相碰撞;另一方面,城乡文化互相渗透进城乡社会生活,使城乡文化的包容性增强,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城乡文化的互动是城乡文化能够实现融合的前提。城市现代文明带来的是浓厚的商业氛围、千篇一律的文化元素,特别是近些年来,在西方文化的侵入下,我国城市文化单一性、粗俗性的问题更是突出。传统的乡村文明所孕育的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结晶,将其与现代城市文化相融合,起到突出中国文化特征、服务现代社会发展的作用。作为生活方式的重要反映,文化的交流既是城乡精神层面的沟通,也是生活方式交流的反映。城乡间生活方式融合的难点在于城乡间价值观的融合,即文化层面的融合,推动城乡文化的融合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城乡间融合。加强城乡文化互动,在城乡文化的交流中产生更加适合中国人的文化内容,提升城乡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同时,使农村传统的文化内容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融进人们的现代生活中。

农村作为与自然最为接近的聚居地,农村文化与自然的融合度高。首先,在自然与文化上做文章,形成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增强农村文化自身的优势,使农村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目的地。“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14]农村自身文化的发展应该是和自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与自然融合是保持乡土味道的重要内容。其次,积极培育乡村的文化产业。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满足,精神的享受成为人们更加追求的内容。农村中文化资源丰富,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形成规模化的文化产业,做好农村文化的输出与解读工作,以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文化的互动。近些年来,培育农村文创产业成为农村文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方式,既推动了农村文化本身的发展,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为地方带来经济效益。最后,教育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要以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来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15]教育本身就包含着城乡文化互动与传播,重视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既是城乡文化交流的体现,也成为城乡教育融合的重要内容。

四、生态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底色

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方面,城市和乡村在功能上具有明显的不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和乡村生态功能的平衡性被打破,城市的生态涵养功能日趋变弱。农村在生态涵养上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城市在生态修复上相对投入大、见效慢。城乡在生态治理上应遵循自身的情况,注重从源头控制,同时寻找城乡生态功能的互补点,在城乡互利的基础上促进城乡生态融合。要通过重新审视乡村的生态功能,构建城乡融合的生态治理体系,通过加强城乡环境的治理来重塑城乡生态环境共生关系,突出乡村生态涵养的优势,同时与城市建立紧密的生态治理联系,形成城乡生态融合。

(一)重新审视乡村生态功能,构建城乡融合生态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重新审视乡村价值,认为“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还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4]99。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植被的覆盖率高,农村人口密集程度远低于城市,大工业布局主要位于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低于城市,农村在生态功能调节上起着更为重要的直接作用。乡村与自然的联系更为直接和紧密,特别是乡村的生产生活本身和所处的自然环境融合度高,具有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相统一的传统。农村生态质量的优化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和谐,在本质上意味着农村生活质量的提升。在城乡生活和生产方式逐步融合的今天,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愈加紧密,发展过程中两者互相依存的关系更加凸显。农村本身的生态功能已经超越乡村本身,为城市提供生态调节功能。一方面,乡村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在空间上并不是独立的,在受益上不具有排他性,农村环境的改善带来的生态效益使城市也成为受益的对象,能够为缓解城市空气污染、热岛效应、调节城市局部环境带来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乡村生态功能的增强为城市提供生态消费和享受生活的场所。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其更加具备开发康养、生态体验等产业的条件,乡村成为城市人口享受自然的目的地,满足了城市人口的生态体验需求。

对于城市而言,其本身高效率的生产功能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其带来的环境问题相对于乡村而言尤为突出。由于城市中人口密集、工业用地占比高等原因,城市所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主要是全过程的人为措施。而与城市不同,农村对于生态环境的整治行动可以建立在原有的自然环境基础上,依靠生态的修复促进生态功能的发挥。虽然城市和乡村在生态环境上有差别,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功能不同,但生态修复和保护带来的益处是城乡共享的。城乡生态的融合应该是建立在城乡紧密结合、环境共融共生基础上的高质量融合,是推动城乡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的融合。在重新审视乡村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构建城乡融合的生态治理体系,使城乡生态治理处于一个系统中,在统筹城乡生态治理中取得效益的最大化。既然乡村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由城乡共享,那么城市与乡村在生态治理上应达到互融互通,城市应给予乡村相应的补偿,促进乡村的生态功能发挥最大作用。在城乡生态治理中,以重新审视乡村生态功能为基础,将城市与乡村放在平等的位置,城乡的生态治理同等重要。

(二)加强城乡环境治理互动,重塑城乡生态环境共生关系

生态环境不仅与人们生活的各方面息息相关,对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建设、社会公平的促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态环境的大幅度改善,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又为第三产业和高端产业的发展创造环境条件。“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6]。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一方面,人们的健康更有保障;另一方面,生活和自然的融合度更深,人们能更好地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应全面加强城乡的环境整治,形成城乡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使城乡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农业面临严重污染,加之农村中低端的产业多、人居环境缺乏日常管理、环境治理的历史遗留问题多等,增加了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大多数的农村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人力投入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成为城乡融合背景下的重要任务。应全面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形成城乡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使城乡的环境质量明显提升。通过城乡生态治理的互动,使城市和乡村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互相了解,促进生态治理中城乡对于自身的精准定位,提高城乡在环境治理上的配合度。

在生态环境方面,应将城市和乡村纳入一个系统内,在共治共享中重塑城乡生态环境的共生关系。首先,要打破城乡间环境治理的壁垒。城乡间不仅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二元性,长期以来,城乡间的生态环境治理也存在二元的状况。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环境管理部门分工精细,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环境管理体系。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环境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乡村的生态功能保护存在短板。在生态环境的管理和治理上,城乡间要形成互利共赢的工作机制,做到城乡一盘棋。其次,在城乡生态环境治理中深度融入生态价值观念和生态文明原则。城乡融合发展涉及城乡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前进,其中生态环境的优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将生态价值观念和生态文明原则融入城乡环境治理的全过程已成为必须。最后,坚持顺应城乡发展规律,生态环境保护从长计议。要实现城市与乡村生态功能上的互补,互相促进经济发展,不能只将眼光放在当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城乡生态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取得经济的发展。在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达成共识的前提下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共生关系的重塑。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生态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融合》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破次元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