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五个维度
2022-11-21佟亚洲
佟亚洲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33)
“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史而凝练成的重大诠释,是我们党面对百年变局、复杂形势和任务背景下提出的关于开展新征程的重要指示。新征程中如何继续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关键是要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我们应从现实平面走向历史纵深和立体空间方能更好地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要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是具有博大且深远的大历史观的,而大历史观有五重涵义。为此,我们尝试从时间之维、空间之维、主体之维、客体之维以及价值之维等五个维度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深刻领悟并践行,从而避免伟大建党精神口号化、形式化、虚无化,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制度优势和实践遵循。
一、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时间维度:新时代
探究并把握历史规律是党运用大历史观的宝贵经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来指导革命与实践。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态势,要解决历史与现实的问题,不仅要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更要汲取伟大建党精神的原动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伟大建党精神不是建党一时的精神,而是有着深刻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的历史精神,是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到底的精神,是永不过时且永远鲜亮的、引领时代的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似乎是一种“元气”般的存在,始终走在时代最前沿,先天下之忧而忧,以新时代的方式、理念、视野等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建党精神。从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目标实践的时间序列上看,时代变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内外部发展格局变化了,但伟大建党精神不变、信仰不变、初心不变。与时俱进地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是对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奋斗过程中对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作出的具体回应,没有政治实践的新时代也不会有社会经济、文化等其他层面的新时代。新时代的实质内涵应该是政治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变革。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时间维度确定后,我们仍需厘清两个概念,即何为新时代?新时代与伟大建党精神有何关系?五四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时期,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新时代”。“新时代”一词在中国政治话语语境及其政治实践中有着丰富的内涵,须以伟大建党精神为视角,具体分析伟大建党精神不断丰富的历史沿革。更多人认为,百年前的“新时代”中国被远远甩在西方世界后面,百年后的中国赶上并冲在了“新时代”的潮头。这些共识似乎将“新时代”停留在工业或信息技术、国际政治格局、经济水平的新时代或工具理性的新时代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时代,就已产生一种被今天定义的“伟大建党精神”,无论怎么称呼,这种精神本身一直传承到如今的新时代。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车轮的推动者,人的主体性是核心要素,而“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并且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由此,新时代不仅表现在物质、消费、技术迭代层面,还集中作用在一个社会革命发生所需的精神、价值等层面上。社会物理技术的新时代过程与社会革命精神内在地融合于人类社会发展之中,由此,以经济技术变革为参照物的新时代也同时带来一整套精神谱系等上层建筑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归根到底”极具中国政治话语意涵的阐释,既说明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内核也阐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伟大建党精神所一以贯之的人民性、实践性,充分彰显开放性和时代性,而时代性就是伟大建党精神指向的现实问题针对性。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时代面对的是民族解放、物质极为贫乏、各种思想交锋与博弈、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在匹配中国具体社会革命实际过程之中等诸多问题与挑战,那么建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即使面对的也是新时代级别的问题和挑战。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时间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明确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32页。从伟大建党精神诠释中,不难看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的“坚持、坚守、初心以及使命”都与时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明鉴建党百年的奋斗历程的同时,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整体发展布局,是针对新时代机遇与挑战作出的重大部署,与今后中国历史方位条件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思维方式变迁以及价值多元复杂情况相适应,也为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作用的发挥挖掘出时间渠道。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一个政党在特殊时期实现自身建设的精神资源,更是始终关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亘古不变的时代精神。“坚守真理、坚守理想”不仅是属于中国人民的精神,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的“新”是伟大建党精神一以贯之的“新”,而不是什么其他方面的“新”,是为了在新时代继续全面履行党的历史使命。
伟大建党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为人民谋幸福的开创性,在新时代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大论断,首次明确提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从精神谱系发展的时间维度分析,新时代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对马克思构建现代国家思想的创新发展。“国家源于自身与市民社会的分离,(马克思)明确指出政治国家的基础是市民社会,国家决定于市民社会。”(2)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由此,获得社会民众的支持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新时代,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践行初心”“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深刻诠释。就新时代的特征而言,不同于传统物理实体成为精神载体,而是在全新的数字化信息载体时代,信息多元、“信息茧房”、利益价值取向分散、数字鸿沟、城市生活的涂层问题、社会内卷、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与分离等新情况则更加需要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社会凝聚作用,“担当使命”“英勇斗争”让数字寡头的算法等更多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一个伟大的历史研判,包括伟大建党精神在内的党的建设精神谱系都将在新时代发挥重要作用,没有伟大建党精神的新时代也不会有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其他层面的新时代。由此而言,通过时代精神变迁的时间维度,可以深刻领会并凝练出伟大建党精神是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规律的政治境界和层次的提升,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精神保证。
二、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空间维度:全方位
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一定空间中生产和凝练出来的,新时代“去实体化”的互联网+虚拟空间的构建,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空间融合必要性愈发凸显。马克思对思想与实践存在的空间有着重要的定义,即“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1页。。强调空间就是在强调精神的历史方位,明确我们的精神在怎样的空间之中。新时代的明显特征是政治空间的扩展,过去党的空间视野聚焦在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调适,其他空间力量不明显,但国际局势变化、市场主体构成、数字信息技术、新生代文化思潮变迁等因素影响下,政治空间也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就如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表述的:“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页。社会信仰价值体系出现一系列问题,衡量一切的天然尺度不是精神而是金钱,人被资本塑造成单向度的人,不只发生的时间不同,空间也改变了,伟大建党精神还没有全方位地重新确立在新的空间之中,亟待发挥出应有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5)马一德:《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求是》2018年第11期。其中的“特定”,即是强调特定空间。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空间维度的全方位,一方面体现在新时代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制度设计和安排的模块化、系统化和智能化。另一方面,全方位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是从整体上将时空要素错位的无体系模式变成新时代有逻辑层次的“四梁八柱”基础上的时空理性对接。由此,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要完成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要比优化一些社会技术层面的经济关系深刻得多。例如,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新空间的再次实践。
交织着多种人类社会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对空间的定义,空间的架构离不开维系其中各种关系的制度和价值体系。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维系原有既得利益的空间结构也在发生着改变,不会轻易将自身权利空间让渡出去。伟大建党精神生发于新旧两种社会势力存亡的关键历史时期,有着十分深刻的历史逻辑、时代逻辑和实践逻辑。进入新时代,改革攻坚也进入深水区,还有许多“难啃的硬骨头”。就空间维度而言,改革面对的问题和阻力不是一个方向上的,而是多个维度,从四面八方袭来,哪个是问题的主要矛盾,如何着手,如同当年刚建党时的诸多困难一样,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道道难关,“雄关漫道真如铁”,在新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空间中,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恰逢其时。正所谓,新时代、新空间、新斗争、新精神、新实践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空间的斗争凸显着层次和立体特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看出治理的空间布局,其中将13项国家制度垂直化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三个立体梯级;民主权利保障方面,不断完善中央到地方人大及政协立法与协商机制;生态建设方面也集中力量“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制度建设的结构呈现出中央与地方、条与块、“点—线—面”有机融合的立体制度体系,构架出“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6)《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第6版。;在人类共同生活空间中,不仅是现实空间中,还涉及人类网络虚拟空间安全,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由此,国内及国际空间的全方位制度体系逐步清晰起来。制度设计的立体化并不意味着精神体系的自动跟进,没有精神,制度设计即便再完善和立体也会失去本来的意义,因为归根结底,制度是要靠人的认同并依靠人去遵守和执行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核心是全方位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此,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核心内涵指引下构建出的“四个伟大”总体框架,统筹协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呈现出伟大建党精神鲜明的全方位取向。
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旨是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使各项事业有层次感和空间感,具备全方位的空间感才能把握好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从而识别出质的飞跃。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知,量的积累和变化是全方位的,这意味着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主体和客体均是全方位的。就如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立体化要求一样,治理的精神内核是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是指党对各项制度的构建和执行能力的有效体现,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化的能力。当前和今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新一线城市崛起、消费文化变迁、公平与效率的再次博弈、美国加紧对中国崛起的遏制、新能源新技术迭代、数字化革新、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升级、国际国内双循环等国内外各领域、各社会空间需要交叉合作治理的压力愈发紧迫,如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能够凝心聚力、合力发展, 就必须有一个全方位的多元践行主体结构,整合伟大建党精神力量融入全社会的共同力量来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践行客体是指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对象,包括人与社会生产的关系、自身发展和人际关系问题等,是践行能力的具象体现。而在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中,对于实践对象则是对人们交流、生产和活动空间的社会管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弘扬为革命的实践”(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0页。。环境本质是更能体现全方位意涵的社会空间。环境改变人,人也塑造着环境,人在一定精神指引下的实践是关键,环境与人的辩证关系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全方位实践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在空间维度突出了全方位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中央和地方践行的宏观空间、城市与乡村践行的市民社会中观空间以及人民个体发展践行的微观空间。宏观、中观和微观每个层面均有践行的共性和特殊的具体工作,涉及工作职责的衔接配合,符合定责定编定岗的三定原则,协调践行主体相关方的权利平衡,如此,才能更好地站在全方位的境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在市民社会中观空间,积极有序推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发展特色乡村经济,发挥党组织力量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对消除城乡对立、实现融合发展思想的创新与实践,也是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体现。在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微观个体空间,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个体自觉体现在青年的自立自强、90后在疫情防控中的志愿者精神上、利用互联网技术自主创业上,意识到清朗的网络空间为个人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自觉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进步紧密结合起来的觉悟上。
三、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主体维度:多元化
对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并践行的考察,须实事求是回应的是,由谁弘扬并践行的问题。建党之初,党就十分注意广泛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建立起稳固的工农联盟和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的单向用力不行,“挑肥拣瘦、零敲碎打”做表面文章更是会付出沉重代价,须总体设计,进行全面精准的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人民日报》2018年3月5日,第1版。同时“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人民日报》2018年3月5日,第1版。。这就是伟大建党精神所强调的多元主体践行的集中体现。接下来,我们要继续以人大、政府、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各类市场为多元主体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一)社会革命的推动是多元主体凝神聚力的根本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0)《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1日,第1版。社会革命的任务必然是要“摧毁一切等级、同业公会、行帮和特权”(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页。。他强调:“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87页。,要推得动社会革命,还要推得准,并且永不松懈地推进社会革命,归根到底是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真正实现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就必须深刻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一个始终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讲求实践的逻辑严密的体系。当然,党是践行的核心,但不能是推动社会革命的唯一力量,必须凝神聚力。动力何在?有鼓吹所谓的“新自由主义”者,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阻挠我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希望形成金融垄断地位来左右社会实践参与主体多元化,利用“历史虚无主义”和经济学说包装所谓利益多元化和多样化。试问,处于金融垄断的资本寡头地位的群体所讲的利益是哪个范围内的利益多元和多样,更多是既得利益集团内部的利益多元而已。由此,领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社会革命历史逻辑,就能够体会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意义。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过程中,要吸取并总结苏共指导精神和思想混乱的经验和教训、循序渐进、科学发展、实事求是地构筑起新时代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有效模式。该模式不是简单采纳市场的手段和方法,也不是形式上的“简政放权”来调节政府和市场主体关系,而是在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各方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多元主体践行的模式。
(二)形成多元化的践行模式与社会利益多元化趋势辩证统一
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一方面要完善顶层制度设计,使得各项制度更加定型,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须切实提升制度执行能力,两方面均要充分考虑社会价值利益取向多元化趋势,不仅要为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建党精神资源,还要为制度运行创造主体践行资源。在没有切身现实利益驱动下,必须认真思考社会主体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机制,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形成“共同富裕”理念下有多元践行主体共同参与,才能使得社会各阶层利益主体间利益整合、协调一致,也是实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基本遵循。当前,我们面对的风险与挑战不亚于建党之时。新时代面对的是更大的不确定,甚至可能一时之间看不清真正的危险在哪个方向,也许危机正潜伏其中,居安思危,正是要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不懈怠的奋斗姿态,必须激发能够应对更多挑战和风险的多元化的践行主体。在多元利益主体参与视域下的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须实事求是地坚持以人民主体利益的实现为核心理念,不能为了弘扬和践行而陷入西方市场与社会利益零和博弈的陷阱中。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是“交易”不得的,是用不着拿所谓的电子网页和宣传展板来宣誓“弘扬过了,践行好了”的工作痕迹和政治业绩来“自我慰藉”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的精神之源,而不是其他什么精神,各践行主体唯有自觉地、相互协调、思想共鸣、构建利益最大公约数,心怀“国之大者”,理解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政治意义,才能使多元践行主体共同受益,真正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质优越性,永远将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三)多元主体践行体系与结构是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现实路径
结构的优化意味着“水到渠成”。多元主体践行结构,应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包容利益取向多元规律的现实路径。如何优化结构的问题涉及践行结构下不同参与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匹配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和落实。在价值取向多元、技术迭代速度加快的时代环境中,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七一讲话”中的“九个必须”,第一个必须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是最大的政治结构,总揽全局、影响根本。强调的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理解党联系国家、社会的重要维系意义,充分理解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体党员:“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1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1日,第1版。这是从主体结构功能意义上为我们指明如何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员令。结构的稳定,关键在于构成结构的主体本身是不偏不倚的,是超稳定状态的,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能够有序、有效平衡各利益组织之间的关系,实现稳定的利益平衡结构,朝着为民造福的共同发展目标前进。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整合无序资源,变无序为有序结构体系,才能在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过程中,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我们必将达到的目的。
四、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客体维度:法治化
以法治化的方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人民需要以法治的方式解决问题。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法治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从法治化的维度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阐释以法治方式践行伟大建党精神。面对挑战和问题,精神是需要,但关键是将精神以法治的方式用在人民身上,本质是为了人民,实质是为了伟大建党精神能够不偏不倚地用在人民身上。由此,必须保障将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行为和过程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其根本目标是要14亿中国人民能以法治化的方式拥有高质量的幸福生活。奉法者强,则国强,法治践行,方能长治而久安。
(一)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法治化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规定
法制与法治,一字之差,法的精神内涵就会不同。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讲求的就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法治。马克思矢志不渝地探索、坚持并践行真正的法治思想,深刻批判揭露资本主义法治的逐利逻辑与虚伪本质,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奠定了理论根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就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集中和系统的体现。坚持真理就是坚持法治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守法治理想。遥想五四运动时期,内无法治可循,外无法治尊严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党精神所践行的初心就是践行法治初心,担当使命更是担当起法治声张之使命。马克思曾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法的政治本质就是阶级统治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政治职能,追求平等与社会正义是其最终政治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1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第1版。这就明晰了伟大建党精神与社会主义法治的辩证统一关系。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诸多新情况、新形势,担当起新的使命和任务,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过程就是在诠释全面依法治国由谁领导、走怎样的法治之路的过程,也是阐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的过程,更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道路的过程。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法治路径也是积极回应西方世界基于其资本价值逻辑对中国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强加的评判与攻击。
(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法治化是我们党应对新时代挑战,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路径遵循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法治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也初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法治化地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可以进一步消除制度障碍,去除有碍生产力发展的非制度因素,激活市场潜力的同时营造健康有序的经营环境,释放更多制度优势。诚然,我们在法治建设中曾走过弯路,也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北宋王安石的一句话:“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法容易立,但善法不易立,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即为立善法而为之,所谓“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我们是社会主义中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将私作为目的的方法都是行不通的。伟大建党精神就是在长期与帝国主义、封建官僚、大地主阶级等私有制抗争与斗争中淬炼出为民法治精神。立善法,就是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键在党,这就对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指出了法治方向。一方面在方略研习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相结合,将党内法规建设和完善与依法治国、执政统一起来。另一方面,要在建党精神指引下,坚持党领导立法工作,统揽、协调及保障权力依法依规运行;同时将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过程中关联到的领导法治体系和国家治理职能与法治思维、法治精神、自觉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有效融合起来,为法治中国建设与发展提供最坚实的政治保障和精神指引。
(三)将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法治化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
首先,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明晰的是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15)《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58-59页。这充分说明了党的领导有双重属性,其一是最高领导,其二是全面领导。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有责任、有担当、有使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来保证理论指导的科学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要在新时代,面对更多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时始终是社会整合的力量、团结的力量、法治保障的力量。其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时代变了、条件好了,但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我们会不会辜负社会主义,我们有没有资格搞好社会主义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建立社会主义也不是一厢情愿的,能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哪个政党嘴上说说、说走就能走成的。只有科学的理论、坚定的信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原理,才有希望走好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其重要的保障就是要继续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最后,要“以大历史观理解并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精神谱系”,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必将帮助我们实现人民幸福的目标。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83页。我们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地坚持以伟大建党精神的法治化走下去的,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维度:人民性
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维度是指践行的方式、践行的实效对人民的价值及意义。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诠释。我们从时代、空间、主体和客体维度分析践行伟大建党精神须遵循的方法和理念,更重要的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本原因是为了人民。弘扬和践行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取向是突显人民性。党和人民永远在一起,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维系党和人民血肉联系、永不分离的是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17)《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1日,第1版。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充分体现了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鲜明品格。
(一)伟大建党精神谱系中蕴含着人民性本质属性
对党忠诚,就是对人民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谱系中最核心的部分。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理论品格。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之二中就写道:“所以这些哲人和奥林帕斯山上的诸神的塑像一样极少人民性;他们的运动就是自我满足的平静,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同他们对待实体一样地客观。”(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5-88页。而马克思主义将人民性直接非客体化地融入自身理论根基之中,从此,人民性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根基,这也决定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人民性本质属性。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济制度为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文化制度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生态制度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共同体;军事制度是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等,这些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最根本逻辑和价值取向就是人民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自始至终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并“自觉地认为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19)《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8页。,能有此洒脱、务实和无私认识的政党,也是人类政党史上前所未有的。
(二)人民群众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主体性充分体现
没有人民群众参与的弘扬和践行必将是独角戏,没有任何意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遥想当年和当下,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民营企业发展、中小微创业、首部《电子商务法》的制定和实施、基层立法联系点机制等无不体现着人民参与的智慧和力量,将人民主体参与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来执行,这一切诠释着人民群众才是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唯一主体。历史唯物主义已明证群众路线是如何成为“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根本的组织路线”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体现在具体生产生活之中,绝非空话和套话。例如,严控学区房炒作、房住不炒理念、城乡医保改革、保障性住房建设、精准扶贫、依法治国、反腐败工作继续推向深入、减轻人民育儿负担等一系列以人民为中心的举措,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坚强领导,顶住各种国内压力,砥砺前行,不断推出利民政策,凝聚最广大人民参与改革发展的智慧与热情,以实际行动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新阶段,我们虽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距离人民的满意还有较大的差距,由此,党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再次强调改革创新再出发,面对新挑战新问题,义无反顾地继续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鼓励人民参与制度完善与修订,处理好国家规则制定与民众自主创新实践的关系,发挥好全过程人民民主机制,号召全体党员共同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民的富裕、安康和幸福继续奋斗。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遵循
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能够真正“弘扬得了”并“践行得好”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前提和保证。试问,人都不自由,自然得不到全面发展,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技术迭代速度不断加快,治理局面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何以弘扬、何以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一切都没有价值。改革开放40多年,人民生活跨入新水平,7亿多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实现“一个也不能少”地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不会辜负社会主义。将人从不合理的制度中解放出来,发现人自身应有的价值,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只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起来,每一位中国人才能振奋起来、行动起来,汇聚每位中国人的“小目标”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目标,每位中国人都参与到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中来,并在伟大建党精神鼓舞下实现自身更大的价值,这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百年来,在伟大建党精神激励下,一代代中国青年不断成长,其中最可贵的是人自身思想认识的解放和提高,认识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共产主义”信仰对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不能仅仅是物质的满足和学历的所谓提高,更为实质和重要的是有真精神的指引,有真信仰、真追求、真奋斗。回归真正的自我主体性,用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和智慧去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对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这一全新目标的确证和理解,须全面系统地研析其中相互叠加且互为逻辑的时代维度、空间维度、主客体维度以及价值维度等五个维度。因为,世态变幻莫测,机会稍纵即逝,形势必须研判,精神更须振奋,时不我待。从维度视角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弘扬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实践路径、主体动力来源、方法途径、实质挑战与问题并把握好真正的价值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