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自我修养 塑造鲜活人物
—— 饰演大型现代黄梅戏《浴血罗汉尖》中“朱赛英”一角的体会

2022-11-21杨晓红

黄梅戏艺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斯坦尼罗汉伤员

□ 杨晓红

作为一名青年演员,我坚定地感受到演员这个职业的崇高和神圣。曾经有人说过,演员和教师一样,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说,教师是以知识来塑造人;那么,演员就是用形象来引导人。

作为一名演员,要做到“德艺双馨”。“德”和“艺”就是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实际上,演员的自我修养,是和自己的艺术成就成正比的。自古以来,中外杰出的艺术家都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那么,什么是演员的自我修养呢?前苏联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毕生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并且撰写了不朽著作《演员的自我修养》。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观点,一个演员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对角色的深刻完整体验。他认为,既然艺术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那么表演就是一种按照人的天性本身的规律来进行的有机过程,因此演员最重要的是体验角色的情感,寻找“舞台自我感觉”,表现戏剧的“最高任务”,也就是通过角色的形象力量来净化人的思想和灵魂,从而感染人教育人引导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反对“表现派”的只重外在表现形式的表演和匠艺式的表演,而强调将人的情感和由此激发的外部动作自然地结合起来,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体验”。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被人们称为“体验派”的始祖和代表人物。

中国戏曲虽然在世界戏剧史上属年轻的戏剧形式,但却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艺术个性的表演艺术。对于戏曲是演故事还是演人物?一直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其实,演故事也好、演人物也好,在舞台上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好的戏曲,有故事、有人物,故事精彩、人物鲜活;差的戏曲,故事寡淡、人物苍白。那么作为一名演员,既要把故事演绎好,又要把人物塑造好,就必须具备两种修养,也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内部体验”和“外部体验”。

通过主演大型现代黄梅戏《浴血罗汉尖》,我对这两种“体验”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虽然我从事舞台表演艺术有十多年了,饰演的大小角色也有几十个,但是在一台新创的大型剧目中担纲主演,我还是第一次。有人说,演员“排戏”,就是上最好的“戏校”,也就是这“第一次”,让我对如何塑造人物有了醍醐灌顶般的感悟。

2021 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浴血罗汉尖》就是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献礼的剧目,她参加了2021年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的线上展演,取得了很好的点击率,受到了来自各界的好评。这台戏既是革命历史题材,也是宿松本土题材的黄梅戏。是在忠于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进行构建的一台现实主义的力作。其故事梗概是: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员朱育琪奉上级指示来到家乡宿松县三省四县交界的大别山余脉罗汉尖一带,在堂姐朱赛英的帮助和支持下,发动群众,组织暴动,镇压恶霸地主王竹斋,建立皖鄂赣边境红色政权和红军武装。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剿和地主武装的顽固反抗下,加上党内出现的“左倾路线”错误的影响,革命受挫,红军被迫转移。朱育琪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带领部分红军在阻击敌人时遭重创,只好带着伤员撤到了罗汉尖下的罗汉村。朱赛英带领七姐妹和乡亲冒着牺牲的危险,收养了红军伤员。为了抢救伤员,她冒险带着儿子到县城弄药,结果儿子牺牲了,为了能让伤员安全转移,她挺身而出,和敌人周旋,结果被敌人残酷杀害,血洒罗汉尖。朱赛英以自己的言行不仅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也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情的赞歌。她身上散发的不仅有人性的光辉,更有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这也是共产党历经百年而依然充满青春朝气充满活力的秘密所在。

非常荣幸的是,在经过多部现代戏角色的演出历练后,我终于能扛起饰演“朱赛英”这个角色的“大梁”。我兴奋的同时,更多的是担忧。因为,朱赛英是真实的人物,至今在罗汉尖一带,人们还在传颂她纪念她,如果我不能较成功地完成这个人物的塑造,不仅对不起罗汉尖的乡亲,也对不起朱赛英这样的革命先烈。因此,如何演好朱赛英,是横在我艺术道路上的一根标杆,我必须大胆地跨越过去,没有后路和退路。

通过不断的自我思考和向前辈老师求教后,我认识到,要演好朱赛英,必须提高“自我修养”,做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两种体验”。第一种就是外在的“情绪记忆”等“体验”,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对“角色”的心理、思想和性格的“体验”,即,我必须要了解朱赛英这个人,还有她对共产党和红军深厚情感的缘由。为此,我多次深入罗汉尖老区采风体验生活,走访乡亲、以及朱赛英的后人。一个鲜活的朱赛英终于浮现在我脑中,她善良、泼辣、能干、风风火火,但又胆大心细,在长期的对敌斗争和在交通员这个岗位上,锻炼了她处乱不惊、随机应变的心理素质。但这样一个农村妇女,为什么对敌人那么仇恨,对共产党这么拥护呢?朱赛英行动的出发点和支撑点来自何处?仅仅是因为和朱育琪的姐弟关系吗?否!她坚信共产主义,坚决跟着共产党走,全力拥护红军,是因为:共产党红军杀了恶霸仇敌,为她们家报仇雪恨;在共产党领导下,乡亲们分田分地,当家作主,过上了幸福生活。正如她所说:共产党为人民打江山,人民热爱共产党!这才是她行动的动力和支撑点。找准了这个内在的“情绪体验”,接下来的“外在体验”就有了灵魂了。

“外在的体验”,实际上就是舞台上的行动。戏曲的舞台行动无非是“唱做念打”,主要是“唱”和“做”。黄梅戏,作为以唱腔更深受大众欢迎的剧种,在唱腔上必须要下苦功夫,要做到“三合”,即“合时”“合地”“合情”也就是“合乎当时的环境”“合乎故事发生的地点”“合乎当时人物的情绪”。有时,“唱”和“做”又不可分割,“唱中有做”“做中有唱”。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段:朱赛英带着儿子到县城为受伤的红军战士弄药,为了引开敌人,儿子不顾暴露自己的危险,向敌人开枪,朱赛英乘机突破关口,向罗汉尖疾奔。在朱赛英的后面,响起的是追赶儿子的敌人的枪声,而在朱赛英前面是等待医药的红军伤员,在朱赛英脚下是漫长的崎岖的山路。这时的朱赛英一方面挂念后头,惦记者儿子的安危,一方面又脚步不停地奔向与儿子相反的方向。在这一段中,我一方面要结合朱赛英人物形象的特点,不断地利用戏曲的传统的台步,来完成跋山和涉水的位置转换,另一方面,又要用戏曲舞蹈动作,来刻画朱赛英挂念儿子和思念红军伤员的两种不同情感,同时在外在的动作中,用大段唱腔来表达这种内心的矛盾。

行一步啊哭一声,

一步一步不敢停。

耳边是我的儿最后的呼喊,

肩上扛的是伤员们救命的药品,

脚下是望不尽的弯弯小路,

心中是血泪淋淋。

恨不得转回身把我的儿身收敛。

这段唱,表现的是对儿子和红军伤员双重惦记的复杂心态。接着,在身段的变换中,情绪转变为对儿子的牵挂,这也深刻地刻画出了朱赛英母亲的形象。

(白)儿呀,我的德进儿——

(唱)自古道母子心连心,

你从小就跟随娘的身边,

重活脏活你从不挑拣。

娘为革命四处走街串巷,

你为娘摇着拨浪鼓大声吆喊,

虽然你年龄小但却懂得许多道理,

为革命你早就准备把身献。

儿呀,你到了阴间不要怕,

儿的父还有许多叔叔会和你相见。

倒是为娘从此孤单,

饥了渴了累了病了缺少为儿在眼前。

唱到这里,母亲悲伤,观众也落泪,但在一个亮相后,母亲重回坚强,她唱道——

儿为革命生,

儿为革命死,

生得轰轰烈烈,

死得也是动地惊天。

为娘我不辜负你的重托,

送药品救伤员我快点快点再快点。

在唱腔的激烈和高潮中,母亲的动作也越来越快,身段也越来越翻腾,实现了唱做的完美结合,也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在戏曲中,观众最注重的是“情”,演员最需要的也是“情”,“情”实际上包括两种东西,一是“爱”,一是“恨”,他们是对立的“两极”。如果说,在上面一段“唱做”中,我充分地表现了朱赛英的对儿子和红军战士的“爱”,那么,在最后一场,结合了宿松“文南词”音乐元素的“唱腔”,则表达了朱赛英对共产党的“爱”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恨”。

共产党来了我们才见天日,

共产党来了我们才度尽苦海尝甘甜。

共产党让我们当家作主,

共产党让我们活得有尊严。

老百姓不懂什么理想信念,

老百姓也不懂什么主义路线。

谁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老百姓就和谁身心相连。

乡亲们,不要难过,也不要绝望,

闹革命就要有流血有死亡。

反动派不得人心难成气候,

共产党最终能把红旗插上大别山上。

我们要团结一心斗顽敌,

忍住悲伤忍住寒冷心怀期望,

共产主义最终会闪耀光芒!

这段唱和前面的唱在情绪上最大区别就是,前面是柔情中有刚烈,后面是深情中有凛冽,一个如风过山林,一个如水下悬崖。

朱赛英是我饰演的第一个主角角色,虽然好评不断,但我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我的表演艺术的开始。要想演好更多的人物,必须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修养,苦练“外功”和“内功”,这样,才能不辜负观众对我的期望。

猜你喜欢

斯坦尼罗汉伤员
孔府名菜“八仙过海闹罗汉”
斯坦尼康在电视拍摄中的美学意义和运用技巧
军医教你战场上如何自救互救
真正的谦卑
李宏禹作品
愁罗汉
30min造出“斯坦尼康”
我家的“鱼儿子”
蓝色生命线
蓝色生命线